APP下载

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
——以哈尔滨闽江住区为例

2022-02-12琢,庞

绿色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闽江住区视域

李 琢,庞 颖

(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s)

1 引言

202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思路聚焦“一老一小”,老人方面养老网络构建与社区适老化改造将成为重点。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 18.70%,相比 2010 年上升5.44%[1],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居住区适老性景观提出新需求,尤其是老旧住区改造,切实解决老年群体需求与居住环境的矛盾,提高老旧住区环境品质,为老年人营造具有安全感、舒适宜人的居住氛围[2]。

我国的适老化养老环境的研究较国外起步较晚,又因国情、文化习俗等不同,不能一味照搬使用[3],但面对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亟需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的适老化环境策略。因此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问题受到我国政府及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方法呈多样化涌现。国内相关适老性先行研究成果自2010年呈现上升趋势,例如谷鲁奇等研究老旧住区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更新的方法[4]。周燕珉、刘佳燕提出我国老旧住区适老性改造原则及设计要点[5]。王竹教授通过对日本适老化居家养老体系的研究,解析住区适老性整体到局部的设计研究[6]。近年来,通过政府制度及众多学者的努力,不断拓宽老旧住区适老化设计的研究思路。然而以往的研究方法大多采用实地调研、直观分析、问卷访谈等定性方法。本研究将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选取哈尔滨市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软件模拟分析与现实因素相结合分析,在感性判断的基础上提供量化的技术支撑,关注老年群体的户外环境空间适老化设计。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对象

近几年,为提升城市整体生态建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哈尔滨市全力推进2000年以前竣工的老旧住区改造项目,各地区的老旧住区改造工程也陆续启动。闽江住区由于低标准的早期建设,旧住区的整体功能和居住环境,相对近年来新建的住宅区,存在着住宅建筑老旧、公用基础设施不足,绿色生态环境退化等多方面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本次选择居住人群以老年人为主的闽江小区为研究对象。闽江住区楼盘由哈尔滨城建集团在1997年开发,总占地面积约9830000 m2,位于南岗区闽江路124号。住区内部绿化率达30%,容积率为2.89。该片区地理位置优越,楼盘周边交通较为便利,步行不到100 m即可到达最近的闽江住区公交站。该住区周围的配套服务也较为成熟,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由于开发年代较早,住区内部环境较差,与外部环境较为矛盾,且不利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以加大了更新改造的价值[7]。

本文对该老旧住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适老性改造,希望以此为参照,为更多老旧居住区提供合理的适老性优化改造方案。

2.2 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起源于英国伦敦大学比尔·列尔教授提出的一种建筑和城市空间对人的行为与社会交往等活动产生的影响理论[8]。空间句法是通过人在空间中的视觉感知和行为活动特征来研究空间关系的[9]。

本研究通过数据化分析住区外部空间,利用软件运算平台Depthmap,利用该软件对处理的住区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的图示并进行解析。另外,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结果。此类数据化方法获取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科学性、规律性,能够为今后的老旧住区量化分析提供相应参考。

因此,本文以空间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将住区空间与句法变量建立联系,以探究闽江住区老年群体在其居住空间的步行路径可达性、可理解性及可视性等方面的需求,并利用软件对其道路可达性、室外活动空间吸引力、公共空间视域及人流模拟进行模拟分析[10],采用轴线分析、线段分析及视域分析等方法对住区道路、室外活动空间进行定量处理。利用AutoCAD软件对闽江住区的内外道路、住宅进行描绘,再将文件导入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中进行量化分析[11],进而得出相应的图示并进行解析。本次软件模拟主要测算连接度(Connectivity)、整合度(Integration)、选择度(Choice)、深度值(Depth)、视域(Horizon)等[12]。此类数据化方法获取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科学性、规律性,能够为今后的老旧住区量化分析提供相应参考。针对分析结果找到住区环境与老年人行为习惯的现有矛盾,根据现有矛盾提出该居住区外部环境适老性改造设计策略。

3 现状分析

3.1 人群分析

由于本文重点研究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与居住环境之间的联系,因此着重对该住区的老年人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是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该住区的大部分老年居民具有与邻里成组或成群等聚集性的行为特征,活动范围为闽江住区南侧的公共活动空间。其活动形式包括锻炼及其它文娱活动。个别为高龄或生理机能退化的老人单独活动,其主要活动形式为散步或静坐。因此住区道路及老年人的室外活动空间需要较高的导向性,以便达到一定的空间吸引力。老年人对居住区道路的整合度要求较高,居住区内部道路应满足老年人到达其目的地的安全性、导向性及舒适性,居住内的活动空间也应具有良好的景观性,从而满足老年人进行锻炼、交流等户外活动。通过空间句法模拟分析出满足以上条件的区域,对该区域进行针对性适老化改造。其次,是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征。老年人在身体机能日益下降的情况下,其心理上会产生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同时也会影响其认知能力,具体表现为方向感不强,反应能力下降等方面。因此,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变化所产生的需求,结合Depthmap对闽江住区空间进行可视、可达等因子分析,得出社区空间优化的合理方案,力求为老年居民提供安全舒适、健康活力的适老性社区环境,消除老年人因其特征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外部环境品质分析

闽江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为久远,是典型的缺少适老性设施的老旧住区。住区内道路组织层级不明确,且宽度较为狭窄,道路材质老化。在道路空间中几乎没有任何无障碍及其他适老性设施的布置。道路周围的景观性较差,从道路周围的植被层次性、丰富度较差。从现状道路上来看,住区的人行道路常因机动车、非机动车的随意停放被占用。另外,社区内部的室外活动空间较少,基础设施老旧。且周围的景致性不够,部分空间的遮挡性不足,部分空间视野开阔性不强。居民随意占用住区内的小型活动空间,起晾晒、堆放物品的作用。

4 闽江住区适老化数据分析

4.1 道路可达性分析

4.1.1 连接度

在本章的最后一段,我们不妨聊一个高深的话题:到底什么才是永恒?毋庸置疑的是,这几辆跑车的主人绝不会把它们作为其唯一的座驾,但不论日常与这几辆跑车为伴的是宾利慕尚还是劳斯莱斯幻影,亦或是宾利添越和劳斯莱斯库里南,哪怕只是一张公共交通的年票,这些跑车都能将成功化身为一个完美的点缀。

计算道路空间的衔接度。利用闽江路将闽江住区整体联系,因此其呈现的颜色为红色,说明该道路空间的可渗透性最好。但住区其内部空间的连接度较低,空间使用的便利性低。连接度见图1。

图1 连接度

4.1.2 全局整合度

全局整合度是计算每条道路之间的拓扑距离,整合度越高,说明该空间的可达性越高。利用depthmap轴线模型将道路空间用一条最长且最省的轴线表示,闽江住区道路空间共用101条轴线表示。整个住区的道路空间平均值为1.21,其道路的全局整合度最高的位置是闽江路数值为2.31。闽江路主体颜色为红色,说明该条路的整合度最高,同时也表示该道路空间的开放性高,可达性高。是闽江住区与其二期、闽江西区相联系的主要道路。住区内部相连的主要道路的整合强度为中等,基本上可以满足人群活动的可达性条件。但闽江住区内部宅间道路及室外活动空间附近的整合度体现为蓝色、紫色,说明该区域的可达性较低,开放性程度不高。对于可达性低的道路,在改造时可以适当加强其功能性,突出其引导作用。全局整合度见图2。

图2 全局整合度

4.1.3 协同度

利用散点图分析局部即以住区空间拓扑步数为3的核心空间与全局整合度的相关性。若R2值大于0.5,说明其相关性较好。闽江住区的道路空间协调度R2值为0.81,由此可见,闽江住区的局域整合度与全局整合度的相关性偏高。说明其局部空间的可达性很好,人群的聚集程度较高,该空间汇集人流能力偏高。老年人更有意愿在局部道路空间停留。拓扑数为3的局域整合度见图3、协同度见图4。

图3 局域整合度

图4 协同度

4.1.4 可理解度

同样利用散点图展示连接度与全局整合度的联系。得出空间的相关度R2。若R2值大于0.45,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闽江住区的可理解度数值为0.46,说明该住区空间的联系程度较为紧密,能够体现出该住区整体上的可达性较好,整个社区的空间布局的可识别性较强。可理解度见图5。

图5 可理解度

4.1.5 深度值

图6 深度值

4.2 室外活动空间吸引力分析

在空间句法测算中利用线段模型来分析区域中的选择度,以此来表现空间的吸引力。选择度,表示系统中某一空间被其他最短路径穿行的可能性。分别为闽江住区的主要道路空间尤其是闽江路的选择度较高,人群的通过量较多。而宅间道路的选择度偏低,说明其人群的通过量偏低。选择度见图7。

图7 选择度

在优化时,可根据人流量的程度对道路进行设计,如提高人流量大的道路空间的安全性,景观性等。根据老年人的日常步行距离,模拟分析老年人300 m、500 m活动半径的选择度,在闽江住区中,老年人日常活动的汇集地点是其内部的室外活动空间,且选择度偏高。在优化设计中,此空间应得到合理改善,并要考虑到老年人活动的安全性及其活动需求等。活动半径为300 m的选择度见图8、活动半径为500选择度见图9。

图8 活动半径为300 m的选择度

图9 活动半径为500选择度

4.3 公共空间视域整合度分析

4.3.1 视域连接度

反映老年居民对活动空间设施的可识别性,其中,颜色越暖,连接度越高,老年人越容易识别该空间设施。该住区的整体视域连接度颜色分布不均匀,且整体颜色为中性偏冷,仅有一小部分空间颜色较暖。视域连接度见图10。

因此说明闽江住区的视域连接度效果不理想,老年人对于空间中设施的识别较困难,因此在改造中应多设立导向型设施、对道路系统进行完善,尽量消除高差或设置坡道,以保证老年人便于识别住区空间,增强老年人居住的安全性。针对连接度较好的道路及活动空间,在该处多设置适老化设施是后期改造的重点。如休息座椅、锻炼器械等,以满足老年群体的生理、行为需求,同时为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应为其设置不同类型的交流空间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图10 视域连接度

4.3.2 视域整合度分析

视域整合度分析指分析空间可视性与识别性程度,当分析结果呈现的颜色越暖,说明该空间的可视性越高,更能够吸引老年住户利用该空间活动,反之则说明该空间对老年人的吸引程度较低。视域整合度是在视域连接度结果上进一步对整体空间的可识别性的分析。闽江住区整体视域整合度颜色偏中性及冷色,仅有道路空间中闽江路及部分公共活动广场的可视性较高,适老性设施应在此处建立。但该住区在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间中,分析展现出的该住区的室外活动空间的可视性较低。在后期改造中应拓宽活动空间的视域范围,以便增强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性与可达性。视域整合度见图11。

图11 视域整合度

4.4 人流模拟分析

人流模拟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社区人群使用及密集分布区域,同时也能体现社区内部与外部空间的互动程度。将模拟人流放入软件分析得出人群在空间中的聚集情况,其中颜色越暖,表示该场地的人群越密集,进而说明该节点的汇集作用较大。反之,人群越离散,节点越不易起到汇集作用。在模拟分析图中,闽江路及南区西侧的泰山路人流相对聚集,且人流均向该住区的室外活动空间汇聚。人流模拟分析见图12。

图12 人流模拟分析

因此可以确定在节点汇集处,如道路空间应着重设计基础设施及无障碍设施以满足老年人的步行需求、在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设施及场地硬质条件也应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但在宅旁的室外空间颜色偏冷,反映出这些空间并没有更好地使老年人停留或吸引老年人的能力,这对步行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较为不利,因此在改造时要为老年居民提升此空间绿地的可观赏性及可憩性,同时也要减轻老年人的生理负担,增强道路舒适性。

5 闽江住区适老化改造策略

针对以上空间句法对闽江住区道路可达性、室外空间可视性及选择度分析,得出以下改造策略。

5.1 道路可达性改造

首先,明确道路等级及其对应的主要功能,禁止机动车侵占步行空间,以此减轻人车混合交通所带来的道路压力,并在人行道路上采用防滑材料来应对不良天气。同时提高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性,追求相对安全的机制是为老年群体提供晚年身体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其次,在优化时,针对道路可达性较好的空间及人流聚集量较高的局部道路空间重点设计适老性设施,沿步行路设置休息座椅及合理增设避雨遮荫等基础设施,提升道路空间的利用率。强化可达性较低的道路空间的功能性,此处可达性指行动可达性以及视觉可达性,同时顾及到老年人沿途驻留的情况。对于老年居民而言,其感知能力日益下降,对空间环境的感知能力也随之减退,环境或场地中的基本要素如位置、颜色、气味以及声音,或者设立明确清晰的标识系统等方面,均可加强空间环境的可识别度,以解决老年人认知模糊等问题。从实际的意义考虑,为老旧住区改造配备一套较为健全的无障碍设计及适老性基础设施是保障老年居民的活动需求。完善无障碍设计,减少高差的设计或设计为无障碍坡道[14],确保老年人进行基础户外活动的便捷性。

5.2 道路可视性改造

根据软件分析,闽江路及泰山路的道路空间可视性较好,老年人在此空间具有更广阔的视域范围,因此提升道路绿化的观赏性,设置可识别性道景观是改造道路可视性的重点。另外,通过对住区可识别程度不同的道路选用相应的特色种植。在优化中,针对与外界相连的主路,要突出道路自身特色,整体景观性应采用简单明快的风格。在社区内部步行路,是连接主干路与社区各组团的纽带。重点打造道路两侧及宅旁景观,赋予其丰富、有层次的景观效果[15],以此塑造出社区整体风貌与景观特色,同时又加强住区道路空间的可识别性,满足老年人的主要视觉感受[16]。

5.3 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改造

通过depthmap软件分析得出,闽江住区老年居民对内部公共活动空间的选择度较高,且该空间的可达性也较好,是社区人流汇集量最大的节点。因此,优化该活动空间,为老年住户提供良好方便的活动环境极为重要。首先,丰富社区内部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功能。增加活动类型,提供多种活动可能性,满足老年住户行为、心理上的不同活动需求[17]。形成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体系,设计公共性、私密性及半私密性的空间组合,以支撑老年活动的多样性。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优美的景观质量、舒适的外部空间、良好的物理环境等均会引起老年住户心理舒适感与归属感的变化。其次,为进一步提升空间吸引力,建议完善活动场地的铺装、休息座椅、无障碍设施及夜间照明等基础设施,为老年居民设置遮阳避雨的半室内活动空间。最后,也要加强公共活动空间景观性方面的设计,公共活动空间以植物围合的形式,包括边缘座椅也应以低矮的植物作为依靠、并利用较高大繁茂的乔木遮荫,以增强老年活动的安全感[18]。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观赏性,合理配置植物种植景观,确保老年居民对该空间有舒适愉悦的体验感。

6 结论与讨论

目前,中国正处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增长的阶段,老年人已转变为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19]。在此背景下,居家养老成为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20]。本文以哈尔滨市闽江住区为实例,结合老年群体适老性需求,采用空间句法对闽江住区道路可达性、室外活动空间吸引力、公共空间视域及人流模拟进行测算,根据软件分析结果得出闽江住区道路系统整体可达性良好。但深度值较高的空间其导向性与可识别性较差,未能实现老年居民安全性与便捷性的步行生理需求;另外,闽江住区中面积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区域视域性效果不理想,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心理要素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户外活动空间层次不够丰富,老年人晚年归属感与舒适感较差;通过软件对人流量测算分析得出该住区人流量整体现状,结合场地现状综合分析其人流量大的区域其空间环境质量较差,同时也未能满足老年居民集中性活动交流等场地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空间句法量化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提出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等方面的实施政策,以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习惯需求。针对老年居民户外活动,从可视层与可行层等方面提出了对哈尔滨闽江住区道路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的优化策略。通过实际数据分析的老旧居住区的现状特点并验证其合理性与科学性,说明空间句法分析老旧住区适老性室外公共空间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利用空间句法针对公共空间的定量分析对建设与优化老旧居住区户外空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哈尔滨市现有老旧居住区的外部空间适老性改造提供依据,也希望今后对我国老旧居住区的改造与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闽江住区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闽江雨情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闽江下游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多种微量元素特征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