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的普通高校化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

2022-02-12顾佳丽张盈盈李聪敏

化工时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化学育人思政

顾佳丽 张盈盈 李聪敏

(渤海大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高等师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培育的摇篮,肩负着向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的重任[2],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小学师资队伍的质量[3]。因此,师范专业比其他专业更为迫切地需要进行思政教育[4]。将师范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深入开展思政教育,树立为人师表的职业理念,培养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在授业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品德和修养,在解惑的同时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其在未来成为有师德、有情怀的“四有”好老师[5]。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6],在国民生产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课程中蕴含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和丰富的人生哲理[7]。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师范生走上教师岗位之后,还要能够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将丰富的化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道德、正确的三观灌输给学生,这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以及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 化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自2014年国家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推行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以来,国内多所高校师范专业相继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地域、文化、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各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处于不均衡状态,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力不够、思政教育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不清、课程思政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还有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纽带作用、如何实现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等问题。

中学阶段的学生几乎都在校园中备战中考、高考,与社会接触很少,且他们的三观形成处于萌芽阶段。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氛围逐渐开放,他们会通过网络等渠道接触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正在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他们,对各种事物既充满了好奇又能快速地吸收,需要教师引领他们正确甄别美和丑、善和恶、是和非。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全过程,才能防止腐朽没落思想趁虚而入。青少年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在他们三观形成阶段进行正确引导,从教育成本和效果来看,都是最好的时机。

2 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渤海大学化学(师范)专业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思政教育的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课后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大纲修订、案例设计、课件制作等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基于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的高校化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体系。

2.1 修订教学大纲,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依据化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化学学科的课程属性,修订化学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中融合育人目标,明确各章教学内容和各教学环节中的育人要求,如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并以此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如“分析化学”课程在教学大纲中设计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路径,并将课程思政内容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如收集课程思政案例、增设学生课堂讨论环节等。

2.2 增强育人意识培养,更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充实的职业,因此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与社会价值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加强自身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认同感,深入挖掘化学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课堂教学,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以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

2.3 创新教学手段,探究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手段的进步,高校课堂教学呈现出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例如,“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掌握相应知识点的同时,弘扬化学家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科研态度、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以激励学生传承老一辈化学家的高尚品格。

2.4 坚持言传身教,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育人能力和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因此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用“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作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典范,以端正的人格魅力及丰富的学识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学生价值引领和思想引导的领路人。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培训、沟通交流、集体备课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学习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以提升思政育人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

2.5 把握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主动深入发掘化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与相应的知识点相结合,坚持情理结合、理论联系实践,有机地融入教学方案中。思政教育资源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教育情怀、职业素养等,在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对化学专业的认同感,主动获取情感教育、感受人文关怀、提升职业素养。

2.6 多样化课堂教学,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要注意传播方式和融入形式,标签式的说教、不合适宜的切入、枯燥牵强的联系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制作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课件,设计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用学生身边的案例,营造寓教于乐、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用案例演绎化学的魅力,用化学感悟生活的精彩。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诠释化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考人生。

2.7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见多识广”的青少年学生喜欢新颖、有创意、有趣、实用、有效的知识,因此要避免枯燥乏味、抽象晦涩、长篇大论的课程思政。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程思政内容以小视频、快闪、音频、图片等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加入化学知识点学习,使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去直观、生动、形象地感受、感知和感悟,进而由感官上的认可,上升为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达到思想上的升华。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向学生推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文章,比如“时代楷模黄大年”,以加强与学生的课外互动。

2.8 结合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特色活动

通过第二课堂,带领同学走出教室,走进社区,通过“让化学走进社区,让生活走近化学”等活动,围绕“化学与食品”“化学与环境污染”等主题,向居民们讲授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包括生活中各种常见塑料的分类和用法,酸雨的由来,以及酸、甜、咸味道中隐藏的化学知识等,体现活动的正确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例如2020—2021学年,我们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疫情防控相结合,针对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结合高分子材料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通过讲授N95口罩、防护服、火神山建设等内容,进行线上课程思政建设。

3 结语

虽然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但现实工作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需要突破,如有效地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增强教师的纽带作用,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总之,化学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化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