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对策

2022-02-12曹天姝曲巍

关键词:医师资格医学院校执业

曹天姝,曲巍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是评定一名医师是否具备从医资质最主要的依据,只有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医学毕业生才会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进行医师执业注册后具备合法行医资质,并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法律条文所规定的领域内持续有效。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既能考查申请医师资格者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又能检验出学生所在学校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1]。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为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要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实现到2030 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而奋斗[2]。因此,构建以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加快医学院校和临床实践基地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

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性质的考试,目前,该考试通过率被默认为是衡量和检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3],从侧面对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医学院校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目前,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以往考试内容和形式相比,不再单纯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与理解等低阶层次的认知能力,更多的是结合临床病例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分析、应用与评价能力,对于考核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医师队伍的行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人民对医生的执业能力要求愈来愈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仅仅是为了挑选具备行医资质的医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医学院校的教育与培养为社会输送集临床医技能力、医疗服务能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于一身的具有全方位岗位胜任能力的医学人才。因此,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作为医学生迈入医学事业的第一道门槛,要充分发挥好在医学人才培养领域的导向作用,从而推动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医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影响因素的问题分析

1.学生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认知不清、重视不够。在医学生刚刚踏入医学院校的初期会感到迷茫、困惑和不适应,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强,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习惯了高中时代被动的学习,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理解程度不够,没有学习目标和方向,学风不浓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一年才可以参加,考试时间是脱离医学院校教育后的一年,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不了解其考试时间、形式、内容及重要性;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多数临床医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研复习上,没有意识到通过医师资格考试才是最基本的从业条件,虽然考研也是为了职业的发展,但它只是职业发展道路上的转折点而不是终点。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校方及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要性的教育和引导还没有提升到重要的位置。

2.课程教学内容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足够的重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没有从未来执业需求角度出发设计课程教学,对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有效的改进,导致理论课程教学深度不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涉及的考试内容远远超出目前教研室所制定的教学内容;受多年来“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上割裂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内容的衔接,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内容相割裂,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与学”是影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没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人翁”的课堂设计理念,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是着重于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医学整体知识的建构,最终导致学生临床思维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3.临床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欠缺。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实践技能考试内容贴近现实临床工作,操作性强、内容抽象,但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机会少,整个实习阶段学生只能充当观摩和聆听的角色,伴随着授课教师抽象乏味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缺少真实的疾病治疗场景、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对本节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出现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接受、教师单纯在讲授的现象,这种“陈旧、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习医院内存在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执行不到位,教师不仅忙于临床工作还要示教实习学生,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与纠正,并且教学设施和条件有限,最终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规范、实践技能操作不熟练。

4.临床教学管理不到位,院、校两方对教师及学生的管理力度不够。临床教学同质化水平有差距,学校自身优质教学资源条件不足,对教学基地的培训、指导和质量监管不够到位,没有建立起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对教师的管理着眼于教学行为能力,缺乏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管与评价,“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教学考评缺乏制度层面的监管[4],对教师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导向;对学生课堂教学管理不到位,存在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替课、不携带教材、不进行课堂内容记录等显性课堂问题,同时伴随着课上发呆走神、课堂沉默、缺少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现象,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影响教学质量。

5.学生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适应能力不强,临床实践环节考核不够严格。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学科测试题型和题型结构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能很好衔接,多数学科测试题型采用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主观题为主的题型,从而出现学生在考前一个月机械性地以背诵所谓的考试重点为主的现象,缺乏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在真正考试时,若出现与该疾病相似或相近的病例情况,难以鉴别诊断;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出科前考核落实不到位,教研室没有尽责,教习科室没有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对实习生的出科考核不重视,单纯采用理论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并且多数情况下会提前给予实习生考题的答案让其背诵,缺乏对临床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毕业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没有达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标准,在考核条件的准备、考核标准的评价上没有做到规范化、系统化,模拟执业医师综合性考试仿真程度不够,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测评目的。

二、提高医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对策研究

1.提高学生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认知与重视。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医学教育规律、医学生培养过程以及成为合格医生所要具备的主要知识、能力与素养要求,促使学生在接触医学专业开始之时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方向,并将这种认识贯穿本科在校学习过程的始终;学校在医学生刚入学期间开展针对关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宣讲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时间、形式、内容,让每一位同学都意识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于一名医学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平时学习、考研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辩证关系,加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这一考试的关注度,每年临床医学专业都要开展针对前三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对比分析的总结大会,让学生意识到考试的难度和重要程度,以此激励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2.强化教研室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内容的深入研究工作。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依据,坚持结合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从理论课程内容及其难点与重点的设计、实践技能教学实施规划和考核合格标准制定、考试试卷结构与形式和考核要求及标准等方面着手,在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评价方式上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加强教研室间的研讨和组织培训,强化教师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认识,认真做好课程设计,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结合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内容授课,并在课堂教学中指出考试的难点与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形成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坚持将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将临床专业课程内容与基础医学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及将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与人文医学课程内容有机地衔接,强化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避免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碎片化,让学生在接收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原已掌握的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调整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推行以案例、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探究式”和“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路,引导学生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内容不断深入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创新临床实践教学方法。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安排,创新临床教学模式,坚持采用“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法,医学院校可以采用让学生扮演标准化病人的方法,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标准化病人,需要教师“一对一”地指导学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5]。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而且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扮演标准化病人真正了解所扮演的疾病症状以及体征,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坚持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建立以实习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要求内所涉及24 项实践技能内容,规范其基本技能操作标准及其正确的操作流程,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力度,加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的投入,完备实践教学设施和条件,有效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创造模拟训练条件,鼓励学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

4.加强临床教学管理、教师育人管理和学生学业管理。加强对教学基地教学工作培训和指导,实施临床课程教学“五统一”,即统一大纲、统一标准、统一备课、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确保临床教学同质化。开展教学基地考核和评估,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将基地参加技能大赛成绩、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纳入指标体系中,建立基地动态调整机制。严格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强化监管部门管理力度,做好课间见习教学安排和教学组织保障,不得减少内容、减少时间、简化过程;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督导作用,搜集相关课程常态教学信息,及时总结和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跟踪整改成效,有效监控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师教学工作激励机制,将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等作为评价重要指标,充分发挥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的政策导向作用;完善学生学习管理相关制度,严格学业考核标准,充分发挥辅导员老师的工作职责,严肃课堂纪律,杜绝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严肃考试纪律,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树立学生学习优秀典型,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锐意进取,营造良好学风。

5.增强学生考试的应试能力。学生学业成绩考评以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内容为依据,兼顾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内容,所命试题要涵盖大纲要求的所有章节的重点内容及知识点。加强教师命题能力培训,提高命题质量水平,确保学科考核题型和题型结构、难易程度达到执业医师考试标准。学科考试题型以客观题(A1、A2、A3、A4、B1 型)为主,着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范围要涵盖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试题内容按照认知层次划分要合理、难易程度的设计要适中,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其思考问题的思维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解题思维高度契合;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临床实习的质量,强化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需对临床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实习纪律和医德医风等进行全方位的出科前考核,临床教研室严格执行出科考试工作规范要求,严格出科考核标准,严肃出科考核纪律。临床教学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毕业考核工作要求,做好毕业综合考核组织实施和监管;为了增强学生适应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完善毕业综合考核设计,增强模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仿真程度。毕业综合考试应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涉及的科目和考试大纲,结合历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题拟定命题计划,适度掌控试题的结构及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和临床客观结构化技能考试(OSCE 考核),以巩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强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为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临床医学这门学科向来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它为社会、为人民培育的人才是直接与人类最为宝贵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院校作为医学人才队伍的孵化场所,在履行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临床实践技能操作的现实能力。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侧面反映在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数据上,要注重加强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视程度,强化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希望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评价的参照标准,秉持正确的医学教育价值理念,强化高质量的医学院校教育培养,加快先进的教学行为观念养成,为国家和人民培养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师资格医学院校执业
从医师资格考试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成效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
医师多点执业:2014再升温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成立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