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性机理及对策分析

2022-02-12翁异静周祥祥陈思静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年2期
关键词:驱动力机理经济带

翁异静,周祥祥,陈思静

(浙江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空间经济格局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依据其地理位置划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 省市为上游地区,江西、湖北、湖南3省为中游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 省市为下游地区。由于自然禀赋、地理区位等非经济因素和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等经济因素,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发展差异问题一直存在。《长江经济带研究要报》显示,至2019 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人均GDP 比为0.51:0.56:1,社会发展指数综合得分比为0.80:0.83:1,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比呈0.88:0.92:1。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上、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和”发展,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9 省2 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作用机理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由4 条作用路径和14 个因素组成的作用机理概念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路径进行检验和测度,同时进一步识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揭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的差异,为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协调发展,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综合水平测度和影响因素探索:①经济高质量内涵界定方面。丘艳娟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解决生产力内部要素矛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统一[2];Mlachila、René、Tapsoba 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不仅包括增长的内在性质,还考虑了增长的社会层面[3];Bolcárová、Kolosta 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应包括幸福、性别平等、工作体面等方面[4];赵剑波、史丹、邓洲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宏观经济、产业、企业3 个层面,是充分均衡的发展,是包含发展方式、发展结果、民生共享等多个维度的增长和提升[5]。②综合水平测度方面。Solow、Jorgensen、Griliches 较早地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等单一指标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6,7];张侠、高文武、师博等从新发展理念角度出发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认为目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8,9];吴志军、梁晴、马茹等研究发现,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高质量总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和“南强北弱”的空间特征[10,11];汪侠、徐晓红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下游地区经济质量均值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12]。③影响因素探索方面。任保平、何苗、高淑桂等认为,科技发展、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和人力资本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13,14];李光龙、范贤贤进一步研究认为,科技创新与财政支出的交互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15];汪宗顺、郑军、汪发元证实,金融规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要高于产业结构[16];徐铭、沈洋、周鹏飞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7];张治栋、廖常文研究指出,依托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政府针对性的干预能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8]。

纵观已有的文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多以全国或某些省份为研究范围,在经济高质量内涵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单一因素测度或构建综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内容上缺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性作用机理的研究。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复杂系统角度出发,结合DPSIR 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并识别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聚焦于长江经济带地区,对上、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进行对比分析,依据其作用路径和关键因素的差别,提出促进上、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2 研究假设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假设

经济高质量发展既不同于单纯的经济速度增长,又异于经济质量增长,内涵极其丰富,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多个方面,多重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的动态复杂系统。

为了理清系统内部作用机理,本文引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er - Pressure -State- Impact- Respond,DPSIR)模型。DPSIR 是一种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模型,后被拓展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系统的研究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 个维度展开,不同维度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能够探究系统内部各因素发展的相关联系,从而揭示其发展机制[19]。经济发展以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城市化等因素为长期驱动力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压力,导致生态环境状态和经济结构改变,从而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影响。这些影响要求人类针对状态的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高质量发展的响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这种发展过程与DPSIR模型的内涵相契合。

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经济不断发展提供了长期驱动力。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被长期过度消耗,粗放型的科技创新和城市化发展不仅加剧了资源消耗,还会因为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大了地区之间贫困差异,于是产生资源消耗和贫困差异等压力。经济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最重要的因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但是伴随着工业化程度加强,严重破坏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地区生态资源遭到不合理利用,进一步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完善了社会经济制度,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了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提高了公民的社会生活保障水平;经济发展不能只追求发展速度的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凸显,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亟待改变,最终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方面引起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实现高效率、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结合DPSIR 模型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框架(图1),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作用机理分解为4 条路径,并提出以下假设:H1——“驱动力”对“压力”存在正向作用;H2——“压力”对“状态”存在正向作用;H3——“状态”对“影响”存在正向作用;H4——“影响”对“响应”存在正向作用。

图1 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分析框架Figure 1 Analysis framework of action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ecoronic development system

2.2 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分析框架,进而确定其作用机理概念模型(图2)。该概念模型包括5 个潜在变量(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和14 个观测变量(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城市化、资源消耗强度、贫困差异、产业结构、生活消费水平、社会生活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创新高质量、协调高质量、绿色高质量、开放高质量、共享高质量),可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内在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索。而结构方程模型是用于分析潜在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统计方法,是一种验证性方法,对于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内在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图2 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概念模型Figure 2 Conceptual model of action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

3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3.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依据DPSIR 模型的内涵,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表1),具体解释如下:

表1 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①驱动力:驱动力(D)是指造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发展的驱动因素。依据李虹、邹庆的研究,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长江经济带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采掘业从业人员与年末常住人口之比能够全面准确地衡量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情况,经济意义上更能度量地区生态资源[20];徐欣、董洪超的研究表明,科技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产品和服务高质量供给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成为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市场成交额一定程度上衡量科技创新对经济市场的作用程度,故以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的比重表征科技创新[21];依据袁晓玲、李彩娟、李朝鹏的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人口、社会、空间和经济方面推动经济质量的增长,因此以城市化水平表征城市化进程[22]。②压力:压力(P)是指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资源消耗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压力。借鉴胡美娟、李在军、丁正山等的研究,结合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现状,认为经济发展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资源消耗,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表征;二是贫困差异,地区的经济基础与区位优势不同,经济快速发展会加剧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故以城乡收入差异表征[23]。③状态:状态(S)是指在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重作用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依据何文海、张永姣的研究,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有效地提高生产要素的综合配置效率,而产业重点依次转移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体现,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地区上、中、下游存在明显的产业转移趋势,故以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表征经济发展状态[24];依据佟金萍、陈国栋、杨足膺等的研究,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衡量的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用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表征[25]。④影响:影响(I)是指驱动力、压力、状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整体的作用和影响程度。依据内涵,将影响分为社会生活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医疗保障是社会生活保障的重要内容,健康是保障民生的基础,故以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表征社会生活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反映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本文从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角度衡量,选用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行表征[26]。⑤响应:响应(R)是指为了改善由于驱动力和压力造成的影响进一步采取的应对措施。基于五大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方面表征高质量响应,鉴于五大新发展理念内涵丰富,依据欧进锋、许抄军、刘雨骐的研究,均用多指标进行描述[27]。具体而言,创新分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方面,用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和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进行表征;协调分为政府调控、经济稳定、城乡协调3 个方面,用政府消费占比、经济波动率、城镇人口比重进行表征;绿色分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用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额和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进行表征;开放分为外贸依存和外资利用两方面,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 比重进行表征;共享分为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及就业4 方面,用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性教育投入、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进行表征。

3.2 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数计算

基于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数。首先,在影响子系统中,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对于生态环境质量同等重要,本文对其指标进行主观均等赋权,然后计算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综合指数;其次,由于响应子系统的5 个因子均为多指标表征,故运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计算各因子的综合指数。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及综合指数计算步骤:

用极差法对各个指标做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指标量纲方面的差异。

式中,i表示各个省份;j 表示响应子系统各因子的各个测度指标;max(xij)和min(xij)分别表示x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yij为对xij原始值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

计算各个指标yij的权重wj:

计算响应子系统中各因子的综合指数:

3.3 研究数据

以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长江经济带2005—2019 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库》《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选取2004—2018年共15 年面板数据,个别缺失值用线性趋势法插值处理。

依据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计算上、中、下游三大区域11 个省市2004—2018 年在创新高质量、协调高质量、绿色高质量、开放高质量、共享高质量这5 大维度的高质量响应各因子的综合指数,通过进一步处理得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在创新高质量、协调高质量、绿色高质量、开放高质量、共享高质量方面的综合指数均值(表2)。由表2 可知,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的高质量总体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的空间格局。即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开放和共享方面均要优于中、上游地区。其中,下游地区开放高质量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在创新、绿色和共享方面均优于上游地区;上游地区协调高质量发展方面相对于中、下游发展水平略高,说明上游地区发展相对协调。

表2 长江经济带11 省市经济高质量响应子系统各因子综合指数Table 2 Comprehensive index of various factors of high- quality economic response subsystem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4 结果及分析

4.1 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

从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结果看(表3),x2/df=2.614,小于3,RMSEA=0.092,小于0.1,除了NFI未达到0.9 的标准外,GFI、AGFI、CFI、IFI均大于0.9,AIC = 276.098,是可以接受的水平。从拟合结果看,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良好[28]。

表3 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Table 3 Fit ces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经Amos运行得到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作用机理的测定结果(图3),并由此进一步得到路径假设检验结果(表4)和关键因素识别结果(表5)。由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路径假设检验结果可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作用机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单向链式作用路径。由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关键因素识别结果发现,除“生活消费水平”对“状态”不显著相关,其他各因子检验结果均显著。这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和“城市化”作为驱动力,对“资源消耗强度”“贫困差异”等方面造成压力,导致“产业结构”状态的改变,对“社会生活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创新高质量”“协调高质量”“绿色高质量”“开放高质量”“共享高质量”的响应。事实上,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4 个省市,上海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和卓越全球城市的龙头,浙江、江苏、安徽同样具有较高的开放水平。总体上,相对于中、上游区域,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具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经济基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长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下游区域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的积累、科技创新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都为下游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驱动力。此外,下游地区拥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居民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因此带来了很多发展问题,如生态资源过度消耗、区域内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因此,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应继续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发展,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方面来响应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3 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作用机理的测定结果Figure 3 Measurement results of action mechanism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表4 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路径假设检验结果Table 4 Test results of path hypothesi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表5 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关键因素识别结果Table 5 Results of identification of key factor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4.2 中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进行数据分析可知,“状态—影响”是不显著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作用机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跳跃式作用路径。关键因素识别方面,除了“生活消费水平”对“状态”不显著外,其他各因子检验结果均显著,这表明中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虽然跟下游地区具有同样的驱动力。即“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城市化”有效促进其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但发展路径并不相同。在有效的驱动力下,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资源消耗”和“贫困差异”等造成压力,但并未通过改变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状态,对“社会生活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来引起经济高质量的响应。中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3 个省份,武汉市具有相对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强的对外辐射能力。近年随着下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中游地区接受下游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加快。但中游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未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中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程度不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相对下游地区程度较轻,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同样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未有效提高社会生活保障的原因。对于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而言,其是下游地区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首选,有着“工业围江”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导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因此,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应积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着重从创新高质量、协调高质量、绿色高质量、共享高质量来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4.3 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

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进行数据分析可知,“驱动力—压力”和“压力—状态”不显著,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为“状态—影响—响应”的中断式作用路径。关键因素识别方面,除“城市化”对“驱动力”不显著,“创新高质量”对“响应”不显著外,其他因素的检验结果均显著,这表明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与中、下游有很大不同。在“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城市化”的驱动下,上游区域的经济发展未对“资源消耗强度”“贫困差异”等造成压力,也未改变“产业结构”和“生活消费水平”的状态,仍然通过对“社会生活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来引起经济高质量的响应。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4 个省市,自然资源禀赋独厚,拥有长江经济带48%的水资源总量,但相比于中下游,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起步晚、工业发展模式相对传统、经济结构单一,且产业创新不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即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并未引起资源环境、社会生活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究其原因是,经济高质量的有效驱动力不足,城市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不够,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和可持续性,关乎全局和未来,因此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应加大经济建设,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在与中、下游区域形成产业融合的同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打造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新高地;培育新型成渝城市群,加强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创造自己的区域特色产业链,从而形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4.4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机理对比

综合对比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表6)可见:①作用路径方面,三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路径有着很大差别,对下游地区而言,有着“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单向链式作用路径;对中游地区而言,有着“驱动力—压力—状态”及“影响—响应”的跳跃式作用路径,“状态—影响”不显著;对上游地区而言,有着“状态—影响—响应”的中断式作用路径,“驱动力—压力”和“压力—状态”不显著。②关键因素识别方面,上、中、下游地区都以“城市化”“科技创新”“生态资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但中、下游地区通过驱动力,对“资源消耗强度”和“贫困差异”产生压力,导致“产业结构”和“生活消费水平”的状态改变,中、下游地区区别在于下游地区通过对“社会生活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来引起经济高质量响应,而中游地区“状态”对“影响”不显著;上游地区则通过驱动力对“社会生活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引起经济高质量响应。故在下游地区,“资源消耗强度”“贫困差异”“生态环境质量”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中游地区,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则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上游地区,“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城市化”等驱动力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表6 三大区域机理分析实证结果对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empirical results of mechanism analysis in three regions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建立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的作用机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单向链式作用路径,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除“生活消费水平”对“状态”不显著外,系统中各要素效果显著、压力反应良好、状态及时调整,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方面也积极响应。其中,“资源消耗强度”“城乡贫困差异”“生态环境质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成为长江经济带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城乡发展是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发展经济高质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②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为“驱动力—压力—状态”和“影响—响应”的跳跃式作用路径;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城市化”为驱动力促进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对“生态资源”和“贫困差异”产生压力,导致“产业结构”状态改变来引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响应,产业结构成为中游地区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③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作用机理为“状态—影响—响应”的中断式作用路径,以“生态资源”“科技创新”“城市化”为驱动力,通过对“社会生活保障”和“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引起经济高质量响应。其与中、下游地区的明显区别就是驱动力不足,因此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保证生态环境质量,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对于上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5.2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①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内部具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经济基础的地区,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生态资源过度消耗、区域内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发展问题。因此,下游地区应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把修复长江经济带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通过环境治理来保障高水平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同时,应兼顾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高质量”。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成为困扰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中游地区应加速产业转型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产品升级,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供给侧高端消费需求供给,从而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③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由于传统的工业模式和相对较弱的经济基础,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驱动力明显不足,为了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应继续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培育成渝新型城市群,利用上游地区自然资源及特有景观,大力开发旅游业和新兴产业,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产业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④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一体化发展,增强城市间联动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各区域、各省份、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三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各不相同,因此要加强区域间的人文交流和商业互动,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相对发达的上游地区要率先实现产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相对落后的中上游地区要利用自身优势,补足短板,充分融入区域协调发展之中。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驱动力机理经济带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基于关键驱动力要素的情景构建应用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金属切削中切屑的形成机理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