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理论认知与技术路径

2022-02-12李伯华谭红日杨馥端刘兴月陈新新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数字化

李伯华,谭红日,杨馥端,刘兴月,陈新新

(1.衡阳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2.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湖南 衡阳 421002;3.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衡阳 421002;4.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1]。作为我国特有的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受到重视,革命纪念建筑的修缮工程被作为经常性、抢救性工程重点进行[2],革命文物资源整合、历史真实、风貌完整和文化延续的要求被进一步加深[3],革命旧址保护利用的规范和指导被进一步加强[4]。红色旅游资源作为集政治教育、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资源[5],是红色旅游的基础与载体,保护红色旅游资源和创新红色旅游产品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工作重点[6],有助于公民历史责任感增强、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社会影响力提升[4]。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欠发达乡村地区,现有68 个重点红色旅游景点零散分布于中西部,55 个重点红色旅游景点分布于东部[7]。受所处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影响,红色旅游资源一方面免于外界干预及破坏,是保留完好的民族文化遗产[8],另一方面受可进入性差、经济发展落后、信息技术不完备等条件限制,导致保护政策、手段和技术远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9]。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发展红色旅游;2021 年6 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逐步成为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新焦点。目前国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开发形式简单、旅游产品单一、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10],各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展演形式单一、旅游主体参与感及互动性欠缺、资源管理与检测机制匮乏[11,12]。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亟需引入创新性理论视角及技术范式加以深化改善。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革新,数字化技术开始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13],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技术手段为地区发展提供了便利[14]。数字技术功能强大且时效性强,有助于凸显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的原真性,实现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15]。数字化采集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基本保障,数字化复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数字化展示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传播平台[16]。目前数字化保护在传统村镇及文化遗产地中广泛应用,强调要对传统村镇和文化遗产地进行数字保存、数字监测、数字传播和数字修复[17],通过数字新媒体技术深化数字传播内涵[18],借助数字化平台监测管理文化遗产地资源和进行风险评估[19]。红色旅游资源中不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利用措施可借鉴现有经验,在传统保护技术上加以数字化技术改良和完善。综上所述,数字化保护是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性途径,通过数字虚拟技术能有效传承和弘扬红色旅游文化与精神。但现有研究较为关注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实践问题,对数字化保护的理论认知和技术范式等基础问题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数字化保护为基础技术视角,借助信息空间理论,从理论、内容、技术3 个层面出发阐述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理论认知体系,构建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范式,有助于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创新红色旅游资源活态化路径。

1 红色旅游资源分类

2003年出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 个主类23个亚类,共110 种基本类型。这一标准的颁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与旅游行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标准中并未明确红色旅游资源的相关分类。学术界虽然有涉及红色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并依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是并未对红色旅游资源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目前较为普遍的分类方法有:①二分法,依据资源形态将红色旅游资源分为物质层面与非物质文化层面。②三分法,依据资源属性划分为文献资源、影像资源、物质资源[20]。③四分法,按照资源形式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④五分法,依据资源类别将红色旅游资源分为伟人故里、革命历史事件和活动遗址遗迹、墓碑(群)/烈士陵园、综合性的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历史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21]。更为详细的分类将红色旅游资源分为包含10 个大类、114 个二级子类的类目体系[22]。分类划分红色旅游资源有助于准确把握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本文参照旅游资源分类国标,借鉴学术界现有划分类型,梳理现有红色旅游资源种类及数量,将红色旅游资源划分为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信息形态3 种基本形态,具体包括红色旧址、红色建筑、红色器物、红色事件、红色人物、红色文献、红色研究、红色文艺、红色创作9个大类[22](表1)。

表1 红色旅游资源分类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2 理论认知

红色旅游资源信息具有来源分散、信息复杂、规模庞大、动态变化、半结构化的特点[23],以红色旅游资源原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为目标,充分利用和展现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第一要义。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从本质上可被视为将现实世界中的红色旅游资源重建于信息系统中,以数字形式保护并加以利用的知识转化(Knowledge Transfer,KT)过程。在确立技术路径和开展技术实践之前,可借助马克斯·布瓦索(Max. H. Boisot)提出的信息空间(I-space)概念框架,以信息空间模型的“EUC”空间对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的知识转化实质进行分析[24]。“EUC”空间即认识论空间(E 空间)、效用空间(U空间)和文化空间(C 空间),由编码、抽象、扩散三维坐标构成。编码过程通过电子采集储存设备,将红色旅游实物、现象或经验等各类物质或非物质资源以计算机可读形式记录为数字形式的数据;抽象将具体而分散的数据概括提取,分类储存于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中;扩散将结构化信息经由科研、展示、管理平台传播向社会公众、科研院所或管理人员等特定受众,形成专业知识,服务于修复与传承、展示与传播、监测与管理工作。在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信息空间属性与结构的研究基础上,阐述数字化技术在旅游资源保护领域的技术原理、应用要点和原则,指导技术路径的构建(图1)。数字化保护使得红色旅游资源在信息空间中不断改变其编码、抽象和扩散程度,在不同介质、人群中生产、组织、传播、共享和再生产,形成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与精神的社会学习周期。

图1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信息空间模型Figure 1 Digital information space model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2.1 认识论空间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信息的编码—抽象构成认识论空间(Epistemology space,E-space),反映采集与保存环节中采集、组织数据为感知类别并对其归纳和概念化储存的结构化方式,构成了精简数据处理过程的联合认知策略[25]。依据资源数字化难易度和技术成熟度,3 类红色旅游资源的编码性大致呈物质形态>信息形态>精神形态序列。物质红色旅游资源编码重在可视化,可通过高尖技术获取图像、视频、三维模型实现。传统的可视化技术难以对非物质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编码,需结合访谈、口述史等方法记录和描述。编码和抽象反映了数字化保护最显而易见的优势,通过压缩信息,结构化数据,减轻编码、传输和解码的信息处理压力,并通过归纳泛化过程,增强信息共性,节省传播资源,加速知识扩散[26]。编码和抽象加工必然涉及数据的简化和折叠,需要防范语义碎片化和符号化失真风险。在数据采集与建库过程中坚持完整性和高精度原则,提高数据的丰度和精度,可增强红色旅游资源数字知识的编码性。数据丰度和精度构成的编码性是后续修复与应用质量的基础,以保护为目的的要求远高于仅用于展示用途,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工作需不断打破技术瓶颈,追求高时空分辨率数据。

2.2 效用空间

抽象—扩散构成效用空间(Utility space,U -space),反映采集与保存环节与后续应用环节的联系,即数据库中信息的抽象程度、类型分布与其质量、效用间的关系[25]。数据归纳和结构化程度越高,数据处理压力越小,社会、文化、经济价值挖掘深度越深。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成果在精不在多,要坚持系统性和精品化原则,建立客观标准的资源分类评价体系,从夹杂着大量噪音源(Noise source)的数据环境中过滤高价值资源数据化并分类纳入数据库,避免条件限制下泛而不精的形式化保护、资源浪费和信息混杂。构建元数据规范体系,从信息结构和语义成分分析阐述红色旅游资源内容属性及开发管理规范。

2.3 文化空间

扩散—编码构成文化空间(Culture space,C -space),反映不同信息和知识在特定受众中的传播和共享方式[25]。不同计算机编码形式具备多媒体应用条件,产生了基于云展馆、监管系统、社交媒体等各类工作平台和新媒体的多感官传播手段。资源从修复到展示过程中需防范专业化和娱乐化失衡风险:警惕专家化知识在展示传播时对大众竖起专业壁垒,消解学习热情,降低其接纳程度;避免修复传承中采用过分解构和艺术化的数据处理手法,以防干扰本真面貌的还原,过分娱乐化的展示传播形式会亵渎严肃的革命精神和文化价值。对数字化管理人员的监测与管理工作而言,在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应坚持原真性原则,以规范精确的档案形式忠实记录、修复高保真信息,避免主观随意或艺术化的数据处理。在面向旅游者的展示服务平台和产品开发中协调文化内涵的严肃性、教育性和展示形式的观赏性、趣味性,以喜闻乐见的方式给予公众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和优质的旅游产品,使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地传播和传承。

3 技术路径

数字化保护技术作为集计算机、虚拟现实、5G通信、AI智能及新媒体传播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型手段,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传承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技术支撑。数字化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亟需建立信息空间模型下的知识转化机制,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用以规划与指导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实践。基于信息空间模型从技术方法层面指导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路径:①利用编码维将红色旅游资源转化成计算机可读形式的数据,利用抽象维将具体分散的数据概括提取为结构化的信息,便于数字化采集与保存。②利用扩散维将结构化的信息传播给受众,形成专业化知识,服务于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修复与传承、监测与管理,共同作用于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系统构成见图2。

图2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系统构成Figure 2 Composition of digital protection system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3.1 数字化采集与保存

数字化采集与保存是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数字化采集与保存优势体现在存储成本小,便于管理与共享,对红色旅游资源采集数据的统计与管理、检索与保存、分析与应用十分便捷,能够有效防止红色文化基因在旅游开发中逐渐淡化、消失等问题。通过建立红色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档案馆,以分类存储为特点的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为建筑遗址和活动旧址等物质形态资源提供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依据,可为建筑的修复与更新提供参考。对于红色精神、红色事件与活动等信息和精神形态资源而言,数字化分类、存储则是对其进行物化保存,有利于保存、检索与使用。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采集与保存技术路径具体如图3 所示。

图3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采集与保存技术路径Figure 3 Digital collection and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path of red tourism resouces

分别对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信息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与保存。①对革命事件发生的场所、遗址、纪念物等物质形态旅游资源,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低空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综合获取历史建筑全方位、高精度信息(点云数据、纹理数据),通过点云拼接、纹理拼接、映射及纠正得到三维模型,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影像、纹理数据的采集与呈现。建立红色历史建筑GIS 数据库完成制图与出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典型构建大样图)并存储至云端及存储设备,具有非接触性、高精度、稳定性、即时性、动态性等特征,为文物动态监测、修复修缮、信息深入解读提供借鉴参考。②对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的具体经历及历程,采取口述史方法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动态、立体的文本收集与记录,分类整理,挖掘隐藏在幕后的红色文化精神,运用自动编导系统对红色事件历程、红色人物生平结合史料进行艺术性创作加工,并上传红色旅游资源云端及硬盘数据库。③对红色文献、图片、影像等信息形态红色资源,运用图文扫描、全息拍摄、录音等高清记录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采集,分类整理后上传红色旅游资源云端及硬盘数据库,使其便于检索调用,以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长效性保存、高效性检索和共享性使用。

3.2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是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载体。数字化展示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的要求也具有目标耦合性,而数字化传播手段与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的要求也具有目标耦合性。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是顺应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既能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也能驱动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可加快实现旅游数字化实践进程。

分别对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信息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与传播。①围绕红色旧址、红色建筑及其历史环境要素,利用BIM 模型、SU 模型构建虚拟红色建筑群落,使用VR、AR、MR 等技术提供空间和功能导览,全方位地展示建筑结构及细节;打造以“三微一端”平台(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或实地展示平台为载体的数字化红色旅游产品,对红色革命纪念馆、陈设馆内的红色器物进行线上展示,整合其历史背景,进行线上展览及讲解;借助裸眼3D、全息投影、VR、AR、MR 及其他各种数字化的声光电等手段,重构和再现历史场景;借助微信、在线博物馆等互联网平台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全媒体化”,鼓励公众以红色旅游资源为素材进行二次开发,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跨时空传播,让红色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充分地融入到日常生活。②利用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技术,对战争场景、战争历程、人物生平经历进行艺术化重现,通过声、光、电与人机交互系统,使展示空间变得更加生动,一步一景打造交互式、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比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体验更能让观众感悟红色精神;在保持红色文化特色的条件下,以生产性保护为前提,进行市场化开发,创造一些具有当地红色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如拍摄以红色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播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③建立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博物馆,推广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展示平台。随着5G 时代到来,信息形态旅游资源的展示与传播形式日趋多元,发展机遇更加明显,大容量数据处理、高速传播更加便捷,涌现出一大批如红色文艺作品集成微信小程序、红色歌曲、舞剧微视频等形式的数字化产品。利用720°全景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囊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知识在内的红色旅游线上博物馆,让游客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漫游博物馆,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率。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路径具体如图4 所示。

图4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路径Figure 4 Digital displa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gy path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3.3 数字化修复与传承

数字化修复与传承是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前提,结合虚拟仿真、全息投影技术及设备,将为红色旅游资源的修复及传承提供数字化的一条再生渠道。如,利用BIM 技术、GIS 技术与3D建模等手段,对缺乏有效保护甚至消失的红色遗址、红色建筑等物质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景观修补与文化修复;采取VR、AR、MR、全息投影等技术,对精神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并通过视频、动画、实景演出等形式解读、恢复和再现红色精神、红色事件场景及过程,从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修复与传承。

红色旅游资源的数字化修复与传承技术路径如图5 所示。

图5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修复与传承技术路径Figure 5 Digital restoration and inheritance technology path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对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信息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与传承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对于物质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而言,结合红色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内资源,提炼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和时代性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红色文化历史建筑修复与重建过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BIM 技术与GIS 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历史建筑修补的三维仿真模型,通过分区指导、分类整治,逐步进行建筑外观整饰与功能更新,以有效解决建筑修复异质化等问题。通过历史影像、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取要素,在数字化展示平台重构与再现已经消失的红色遗址及建筑,为修复、研究、展示与文创设计等提供丰富资源,让红色旅游资源“活”起来、“留”下去。②对于精神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而言,采取VR、AR、MR、3D打印、全息投影等技术,对红色事件与红色人物的文字、声音、图像资料进行数字化修复,通过视频、动画、实景演出等形式实现精神形态红色旅游资源的可视化及传承,解读、恢复和再现红色精神、红色事件场景及过程。视频、动画、实景演出可使观众从动画中了解到重要历史事件的具体流程及背后蕴含的红色精神,帮助人们在立体化场景中真实地体验历史场景,唤醒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红色记忆,从而加深旅游体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③对于信息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而言,结合既有馆藏资料和相关人员的口述史资料,对缺失的部分红色文献及红色研究进行补充与完善。而对被忽视的革命年代所创造的红色文艺作品而言,则需结合相关影音图像进行结合时代内涵的二次创作,以实现红色文化作品的“新时代传承”。

3.4 数字化监测与管理

数字化修复与传承是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保障。在现代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手段,建立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数字化管理、项目流程的系统监测、档案资料的快速搜索与高效共享和公众参与性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面向物质形态资源建立红色建筑数字化保护平台,面向精神形态建立红色事件、红色人物溯源信息库,面向信息形态资源建立信息形态数字资源库,各系统分工合作、精准管理,同时面向不同用户群体开发多元展示、学术研究、监测管理、信息反馈等不同功能,以有效提升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管理及服务水平。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监测与管理技术路径见图6。

图6 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监测与管理技术路径Figure 6 Digital monitoring and managenment technology path of red tourism resources

分别对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与信息形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数字化监测与管理。①建立红色建筑数字化保护平台,共建物质形态资源。采用PHP+ Microsoft SQL的开发方式,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管理数字化提供基础技术支持[15]。依靠相机、三维激光图像扫描、地理空间信息提取、建筑三维建模、村落虚拟场景等多种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技术对物质形态资源进行检测与管理,提供三维漫游、空间查询、空间分析、VR/AR 等应用能力,建立区域性红色建筑分布展示和管理线上平台,为出现破坏甚至消失的红色建筑或旧址提供修补与修复依据,并在红色建筑BIM的后期运维阶段,运用GIS平台来展示、管理、应用和监测红色建筑数字化数据,完善物质形态资源长效保护跟踪监测机制。②建立红色事件、红色人物溯源信息库,共商精神形态资源。采用自动编导系统,将数据库内采集的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节点进行自动化编排,对红色人物所涉及的红色事件进行定位,形成历史脉络,按照历史脉络等方面进行梳理,同时做到及时更新数据库,并自动生成相关红色历史文化作品,使红色精神及人物引领示范作用能够落到实处,使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大众;在信息库中设置用户反馈信息,一方面要常态化采集尚未收录的红色人物与红色事件有关资料,通过审核,完善现有红色事件及人物基础资料;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不同保护主体对红色精神数字化的观念认知,以及数字化实施群体、受众群体的观念认知对红色精神数字化带来的影响。③建立信息形态数字资源库,共享信息形态资源。利用5G 云技术将采集和修复的红色旅游资源中的文献、图片、视频等电子文件进行归类与汇总,并存储在云端数据库,由相关管理人员对数据库进行管理、补充和维护。信息形态数字资源库的建立,可为信息形态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共享平台,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红色文献、研究、文艺作品进行有效整合,永久地储存在云端数据库中,并进行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管理;开发面向不同用户的访问应用程序,给予其不同的用户使用权限,既方便管理人员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实时维护,又方便游客阅读红色文献、欣赏红色文艺作品,同时方便专家和学者协同开展红色研究,解决时空及环境限制,真正打造红色旅游资源共享协同新平台,促进红色旅游资源及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保护与开发价值,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尤为重要。本文运用信息空间理论阐释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基本逻辑与理论认知,并以红色旅游资源的编码维、抽象维和扩散维知识特性分析为基础,构建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的“EUC”信息空间模型,分析了数字化保护过程中的知识转化机制。

红色旅游资源经由数字化数据、数据库信息转化为富有多重保护和开发价值的专业知识,为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提供技术方法指导,以此构建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路径。①采集与保存手段是保护基础,是赋予红色旅游资源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的基础支撑;②展示与传播是载体,是提升红色旅游资源传播与覆盖的载体渠道;③修复与传承是前提,是永葆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前提手段;④监测与管理是保障,是优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保障方式。

4.2 讨论

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独特的一种旅游形式,大力发展高质量红色旅游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红色旅游资源潜在功能与价值的深度开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虽然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案例较多,但是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严重影响了红色旅游资源的云端共享、协同保护的进程,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因此,在制定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时,应注意限制其对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实践的规划和指导作用,确保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传承红色旅游资源的地方文化特色,避免数字化保护的同质化问题。此外,数字信息态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保护与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的一种创新形式,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信息空间框架的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路径将成为促进中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红色数字化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在哪里?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