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单中心临床研究

2022-02-12朱廷准赖杰宇于春泳董玉书张海峰盛建春杨芳宇陈立刚梁国标

临床军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入路栓塞海绵

朱廷准, 赖杰宇, 于春泳, 高 旭, 董玉书, 张海峰, 盛建春, 杨芳宇, 陈立刚, 梁国标

北部战区总医院 神经外科,辽宁 沈阳 110016

自发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spontaneous 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fiovenous fistula,SCS-DAV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结膜充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复视、耳鸣、颅内杂音、颅内出血等[1-2]。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按压颈动脉)、血管内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显微外科手术等[3]。其中,血管内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包括显微外科手术在内的其他治疗方法效果均较差。由于该疾病的病因不明、血管构筑情况复杂多变等,SCS-DAVF在治疗策略和具体手术方式等问题上存在较多的争议[4-5]。本研究旨在探讨SCS-DAVF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策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2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9例SCS-DAVF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存在SCS-DAVF相关症状;均行头部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确诊。排除标准:患有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占位性病变及无法耐受手术的严重全身性疾病;近期有严重头部外伤史。其中,男性9例,女性20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6.6±12.4)岁,其中,年龄>50岁者22例(75.9%);临床表现:头痛、结膜充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复视、耳鸣、颅内杂音、颅内出血等;所有患者均存在眼部症状,颅内出血2例(6.9%)。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影像学资料 所有患者术前行眼部超声提示球后眼静脉增粗、血流反向等异常,头部血管造影提示眼静脉早显并扩张,MRI提示海绵窦区异常血管流空影。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一步明确瘘口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特点等。DSA显示,单侧发病者25例(86.2%,其中,左侧11例,右侧14例),双侧发病者4例(13.8%)。供血动脉以颈外动脉系统最多,为17例(58.6%);存在除眼静脉以外的多支静脉引流者16例(55.2%)。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根据瘘的不同构筑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1)经静脉入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左侧股动脉,将5F造影管置于主要供血动脉所在的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内,用于造影及做路径图。采用同样的穿刺方法行右侧股静脉穿刺,并置6F鞘管。将6F导引导管在泥鳅导丝引导下,经下腔静脉-右心房-上腔静脉,置于病灶所在侧的颈内静脉内。在微导丝的引导下,根据病变特点,将微导管通过岩下窦、面静脉-眼静脉或对侧海绵窦-海绵间窦等途径,送入患侧海绵窦相应区域内,必要时可在海绵窦不同分区置入两支微导管以提高栓塞效率。经微导管向海绵窦腔内填入适当数量的可脱弹簧圈形成“钢筋”,填塞满意后,经微导管注入0.3 ml二甲基亚砜以填充微导管腔。再经微导管缓慢注入适量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onyx胶(onyx-18或onyx-34,美国eV3公司)作为“混凝土”,同时经动脉导管行脑血管造影,观察栓塞物的构筑形态和瘘口闭塞情况,直至效果满意后,停止注胶并撤除微导管。上述填入弹簧圈或注胶操作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同时或单独实施。(2)经动脉入路:将6F导引导管置入供血动脉所在的颈内或颈外动脉内,微导丝引导栓塞微导管送达瘘口,经微导管间断注入弹簧圈或onyx胶,动态造影观察栓塞效果,其余步骤同静脉入路,注胶过程中注意胶的反流及弥散情况,有无血管“危险吻合”存在。

1.4 疗效判定及随访 于术后即刻、出院前、出院后第3~24个月进行疗效判定及随访评价。疗效判定方式为影像学表现、门诊面诊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预后。影像学判定具体标准为:(1)完全栓塞,瘘口及动静脉分流全部消失;(2)次全栓塞,残存分流较少,且无皮质静脉或眼静脉引流;(3)不完全栓塞,残存分流较大。完全及次全栓塞被判定为影像学治愈。

2 结果

2.1 手术结果 29例患者中,27例(93.1%)成功完成手术,1例因微导管无法进入海绵窦而导致手术失败,1例在等待手术期(11 d)发生瘘口自然闭塞而愈合。27例栓塞患者全部采用可脱弹簧圈和(或)onyx胶栓塞,其中,应用弹簧圈联合onyx胶21例(77.8%),单纯应用onyx胶5例(18.5%),单纯应用弹簧圈1例(3.7%)。采用经股静脉入路栓塞22例(81.5%),其中,经同侧岩下窦11例,经同侧面静脉-眼静脉5例,经对侧岩下窦-海绵窦-海绵间窦5例,经对侧面静脉-眼静脉-对侧海绵窦-海绵间窦1例;经动脉入路栓塞5例(18.5%)。手术患者中瘘口完全栓塞24例(88.9%);次全栓塞3例(11.1%),其中1例通过间断压颈动脉半年后复查DSA发现瘘已消失。所有27例行栓塞手术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手术有效率100.0%。典型病例见图1、2。

图1 患者女性,68岁,右眼胀痛突出伴视力下降1个月(a、b.DSA示右侧SCS-DAVF,右侧脑膜垂体干供血,向眼静脉引流,右侧面静脉、眼静脉不发达,右侧岩下窦闭塞;c、d.经右侧颈内静脉开通右侧岩下窦;e.微导管成功进入右侧海绵窦超选择造影确认;f、g.应用onyx-18胶栓塞右侧SCS-DAVF瘘口;h.术后即刻造影示SCS-DAVF消失,右侧颈内动脉通畅;i、j.蒙片示onyx-18铸形满意)

图2 患者女性,65岁,左眼红肿突出伴头痛2月余(a.DSA提示左侧颈内静脉-岩下窦闭塞;b.造影示左侧SCS-DAVF,由左侧颈内及颈外动脉无数支细小分支供血,经海绵间窦向对侧海绵窦-岩下窦引流;c.尝试经左侧颈内静脉-岩下窦进入海绵窦失败;d~f.经右侧岩下窦-海绵窦-海绵间窦,将两根微导管分别置于左侧海绵窦眼静脉开口及岩下窦开口处,分区交替填入弹簧圈,并缓慢注入 onyx-18胶;g、h.术后栓塞物铸形满意;i、j.左侧颈动脉正侧位造影显示瘘被完全栓塞,左侧颈动脉通畅)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27例栓塞患者中,5例(18.5%)出现短暂的手术相关并发症,表现为轻度头痛恶心、眶周疼痛、一过性视物重影,给予止痛、激素和神经营养等对症处理,于出院前症状消失,无永久性并发症。

2.3 随访结果 对进行栓塞手术的27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其中,术后6~12个月行DSA或MRI随访11例,均完全栓塞,未见复发。术后24个月时,失访4例;经门诊面诊或电话随访23例,均未再发相关症状。术后6个月时mRS评分0分25例,1分2例。

3 讨论

SCS-DAVF属于Barrow分型(1985年)的B/C/D型(颈内动脉脑膜支/颈外动脉脑膜支/颈内外动脉脑膜支分别与海绵窦沟通),而Barrow A型单指颈动脉海绵窦瘘,常为外伤或动脉瘤破裂导致的颈动脉主干与海绵窦的直接沟通。SCS-DAVF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减少、海绵窦炎症、静脉窦血栓和医源性损伤等因素相关。SCS-DAVF以“红眼综合征”起病最常见,主要表现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等[5-7]。本组患者临床表现特点为均存在眼部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本组中1例以眼红、突眼、耳鸣伴颅内杂音发病的患者,在DSA诊断左侧SCS-DAVF(仅眼上静脉引流,流量较小)后的11 d,拟行栓塞治疗时造影发现已经自愈,提示该疾病个别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存在自愈的可能,具体机制尚待研究。

一般情况下,经静脉入路栓塞被作为SCS-DAVF的首选入路。由于大部分SCS-DAVF患者为颈内或颈外动脉的众多纤细、迂曲的分支供血,经动脉入路往往无法到达瘘口,治愈率较低;而静脉入路常常可以通过单一引流静脉入路彻底栓塞瘘口,并阻断引流静脉,达到治愈的目的。经动脉入路仅对于由颈外动脉单支血管供血且血管无明显迂曲、微导管可顺利到达瘘口者,尤其是对于手术沿途的颈静脉、静脉窦狭窄或闭塞者较为实用[8-11]。本组患者中适合经动脉入路栓塞者仅为5例(18.5%),而大多数需经静脉入路治疗(22例,81.5%)。经静脉入路中,由于岩下窦路径较短、结构坚韧、远离眼部结构等特点,较经眼静脉等入路更为方便和安全。

然而,在部分患者中由于先天发育或后天炎症粘连等原因,患侧岩下窦常常不显影或重度狭窄,给手术带来了巨大困难[12-13]。对于岩下窦闭塞者,笔者经验是,通过逆行静脉窦造影,选用稍硬微导丝携带小球囊对闭塞岩下窦尝试开通;对于岩下窦近心端开口难以寻找者,可于乙状窦出口与颈2椎体之间的范围内仔细摸索。本组中包含1例岩下窦闭塞患者,经耐心查找,最终在在乙状窦-颈静脉交界处静脉窦前壁上探得岩下窦开口,微导管得以进入瘘口。如果海绵间窦受累且对侧岩下窦开放,也可通过对侧岩下窦进入瘘口。本组患者中有5例便是微导管经对侧颈内静脉-岩下窦-对侧海绵窦-海绵间窦进入患侧海绵窦腔内,完成栓塞。如果SCS-DAVF的供血动脉为不甚迂曲的单一颈内或颈外动脉分支,也可以选择经动脉入路,必要时可通过球囊辅助的方式对颈内动脉加以保护,避免栓塞物溢出。对于面静脉-眼静脉引流且血管迂曲不重者,可采用经眼静脉入路。而对于面静脉迂曲严重者可经眶周切开联合眼上静脉穿刺的方式,或在复合手术室经开颅侧裂静脉穿刺等方式,将微导管送入海绵窦内,进而完成手术。

在正确选择栓塞入路的基础上,结合双微导管等手术技巧,可以显著提高SCS-DAVF的栓塞率。本组患者瘘口完全栓塞24例(88.9%),次全栓塞3例(11.1%),其完全栓塞发生率优于其他报道[14-15]。其中,次全闭塞的患者包含早期治疗的1例双侧SCS-DAVF,经海绵间窦应用单纯弹簧圈(未联用onyx胶)栓塞对侧瘘口的患者,后经压颈动脉而治愈;另外2例次全闭塞均为经面-眼上静脉栓塞,分析与面静脉过度迂曲,微导管到位不满意等有关。笔者体会:(1)尽量采用弹簧圈联合onyx胶的方式栓塞瘘口(所谓“钢筋混凝土技术”),既可以提供良好的海绵窦内铸形,又可以有效限制胶的弥散,预防异位栓塞等并发症。(2)尽量应用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完全栓塞率。①在经眼静脉入路时,可将两根微导管置于岩下窦开口附近,其中一支用于填塞弹簧圈,边填塞边回撤至眼静脉开口区域,再经两根微导管进行分区填塞弹簧圈,然后经另一支微导管注胶并逐渐回撤,可以避免弹簧圈对注胶微导管再次到位的干扰,使弹簧圈和胶充分遍布到整个窦腔和瘘口内。②经岩下窦入路时,其过程恰与上述相反。如管腔无法容纳两根微导管,也可经眼静脉和岩下窦各入一根,进行分区栓塞弹簧圈,然后根据胶的弥散情况,分别边回撤边注胶。③经海绵间窦栓塞对侧SCS-DAVF时,可分别将两根微导管置于窦腔内眼静脉和岩下窦开口区域先填圈,并使弹簧圈逐渐向海绵间窦方向聚拢,然后分别经两个微导管注胶并逐渐回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弹簧圈分布不均匀或胶的弥散不到位问题,不留死角。(3)对于个别瘘口仅局限于海绵窦内某一间隙时,也可行精准的靶向栓塞,仅栓塞瘘口所在间隙,而保持其他间隙正常的引流功能,有利于防止过度栓塞导致的颅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对于SCS-DAVF,行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其中,经静脉入路(以经岩下窦为主)适用于大多数SCS-DAVF的栓塞治疗,并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如经岩下窦入路失败时,可经其他静脉入路或动脉入路完成手术。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技巧,可以显著提高SCS-DAVF的栓塞率。本研究患者数量较少,所得结论尚需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加以验证。

猜你喜欢

入路栓塞海绵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动脉瘤栓塞手术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
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