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康食堂建设现状及解决对策探析
2022-02-12门延艳王保珍李晓凡
门延艳 王保珍 李晓凡
近年来“健康食堂”理念逐步普及,人们愈发重视食堂饮食营养搭配及膳食平衡。健康食堂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方面,健康食堂主要是指为就餐者提供营养平衡及合理膳食的场所,更加关注膳食合理搭配,强化对就餐者的营养教育,创造健康就餐环境,利用饮食达到调控慢性病的目的;另一方面,健康食堂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前提下,向就餐者提供符合健康需求的饮食,加强食堂工作人员健康教育,转变人们传统的膳食观念,提高就餐者的营养搭配和健康膳食选择能力,从而促进个人健康水平的改善。
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和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各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层出不穷,甚至逐渐出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高校大力建设健康食堂,不仅事关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对间接防控各类慢性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高校健康食堂建设仍存在一定不足,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健康食堂建设的积极作用和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健康食堂建设的积极作用
高校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大学生通常一日三餐均在校内就餐,而大多数教职工由于通勤等原因一般也选择在食堂吃早餐和午餐,因此高校健康食堂建设直接关乎到师生的营养状况,也是提升食堂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1.有利于改善食堂的硬件设施。在健康食堂建设过程中,对现有食堂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是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对后厨工作区域进行重新划分、更新通风设备,有利于改善后厨工作环境,保障后厨工作人员的安全;对清洗、消毒设备进行更新,有利于提升餐具的清洗能力,确保餐具的卫生安全;改造餐台保温系统,能够减少菜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增加后厨至前厅的传送装置,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菜品的卫生质量,提升菜品的运输效率;在残食台增加噪音削减装置,减少丢弃餐盘产生的噪声,提供舒适的就餐环境;建立食品留样检测机制,完善化验检验系统,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总而言之,健康食堂建设能够推动食堂硬件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显著提升菜品安全保障能力,优化就餐環境。
2.有利于促进食堂员工和就餐者养成健康膳食观念。“三高”、肥胖等是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更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头要大敌,而不合理膳食、大量吸烟饮酒、运动量不足等不健康行为则是导致上述慢性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膳食平衡、合理运动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前提。其中,膳食平衡主要是指在合理的时间就餐,合理摄入能量,以达到身体最佳的营养状况。在健康食堂建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食堂员工的健康教育,由专业营养师对食堂员工进行指导、培训,使他们掌握营养配餐技巧,不断创新菜品,在保证菜品色香味俱全的前提下,又达到低油、低盐的要求。一方面,健康食堂建设能够使食堂员工掌握更多营养知识,形成健康膳食的观念并不断深入探索,为师生烹制出美味营养的菜肴;另一方面,利用校园网、广播、微信、微博、宣传栏等形式,在校内大面积宣传合理膳食、营养配餐理念,积极开展问卷调查,在食堂设立低盐低脂窗口,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合理膳食观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在高校内形成健康膳食氛围。
3.有利于提高就餐满意度。健康是人们最为迫切的需求,就餐者期望在吃得好的基础上又能吃得健康,而健康食堂建设是满足就餐者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高校健康食堂建设通过对食堂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改进、升级,优化就餐环境,提高食堂服务质量,保障广大师生安全就餐,改善师生营养状况,提高对慢性病的防控能力,增强师生整体健康水平,对于提高食堂就餐满意度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促进食堂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高校健康食堂建设的现状
尽管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健康食堂建设工作,在食堂员工综合素养提升、健康饮食知识普及以及营养配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诸多具体环节上仍存在一定不足。
1.重视程度不足。大多数高校对健康食堂建设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将资金主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并未对健康食堂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许多食堂无论是外观、食品加工设备、食堂环境等都比较破旧,食品卫生安全风险较高,远未达到健康食堂标准。
2.食堂员工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一些高校食堂员工比较欠缺食品安全意识,缺乏规范、卫生的操作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常常存在不卫生的情况,导致食品卫生问题。同时,食堂员工大多属于临时人员,年龄较大,食品安全意识严重不足,而学校也并未对此类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三、高校健康食堂建设的对策
1.从思想上重视健康食堂建设,完善管理体系。第一,高校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健康食堂的重要性,从思想意识上重视健康食堂建设,构建起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团队,狠抓落实,为顺利建设健康食堂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高校管理人员要站在师生的角度,深入调研师生对健康食堂的需求并将其作为建设健康食堂的依据,还要及时发现健康食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和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健康食堂建设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健康食堂建设,确保顺利完成对食堂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改造,推动健康食堂建设工作快速完成。第二,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严格要求健康食堂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使健康食堂建设不断规范化,更快地落实健康食堂建设目标。在对健康食堂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将标准化管理作为食堂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改进方向,实现对每个工作岗位的严格控制。对于食品安全卫生采取分级监督管理形式,设置一定的奖惩机制,在每月综合考核中纳入食堂卫生管理这一指标,提高考核的比重。对于出现的食品卫生问题绝不姑息,采取一票否决制度,利用这种形式提升食堂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2.多部门协调合作,推动高校健康食堂建设。高校健康食堂建设如果仅仅是食堂或者餐饮中心的单独活动,无法产生大面积的影响力,也不能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推进健康食堂建设过程中,需要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作为指导,促进校内各个部门的联合行动,加快落实健康食堂建设,以达到预期目标。例如,与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合作,加强宣传合理膳食、健康饮食等,在校内营造关于营养饮食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和学校医务室的合作,收集、整合全校师生的体检资料并进行整体的分析和评估,构建起全校师生的健康档案系统,食堂员工可以根据师生健康信息进行合理配餐,并随时调整营养方案;强化和学校体育部门、宿舍管理部门以及社团组织的合作,督促师生积极进行各种社会活动、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个人健康水平的提升。
3.确保健康食堂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高校健康食堂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持续改进。高校健康食堂建设是促进师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手段,高校应避免在建设过程中流于表面形式,切忌在取得健康食堂授牌后就停止工作的改进。也就是说,高校要以建设健康食堂为抓手,重新梳理现阶段食堂工作流程,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食堂管理流程,构建符合食堂实际情况的配餐技术标准,从而逐步形成系统化的健康食堂管理和认可体系。在对食堂前厅和后厨基本硬件设施更新、改造的基础上,更需加强对食堂员工的知识培训和健康指导,推动食堂员工不断创新、研发营养菜品,动态追踪、评估师生营养状况,收集、反馈师生对健康食堂建设的意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由于师生就餐需求在不断改变,所以健康食堂建设工作不能停滞不前,需要持续调研、整合、总结、改进,随时为师生提供符合需求的营养菜肴,提高食堂的服务质量和安全供餐能力。
4.加强健康食堂管理队伍建设。第一,利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向食堂员工灌输健康膳食知识,逐步引导食堂员工建立健康膳食观念,并采取各种考核及检查手段进一步强化健康膳食理念。在日常绩效考核中,将营养配餐、合理膳食培训情况作为绩效评价指标之一,并结合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不断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考核工作机制,奖惩分明,实现良性循环,确保健康食堂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第二,加强对食堂员工的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員工的营养配餐、食物储存、日常操作管理、食品安全常识、农残检测流程、应急处理等相关技能水平,定期进行考核,评估食堂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强化食堂员工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健康食堂建设成效,要提高食堂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制定完善的菜品加工流程,对每天的菜品全部进行留样,以便发生质量问题后及时进行溯源。食堂员工要做好菜品储存工作,将菜品详细分类后放置在规定的位置,避免交叉污染,要注意熟食和生食分开存放,同时加强对餐具的清洗、消毒工作。
5.建设健康食堂文化。利用健康食堂建设这一契机,同步推进健康食堂文化建设工作。每隔一段时间在食堂内宣传相关健康膳食或者营养知识的内容,例如在不同节气推出相应的时令菜品,在各个传统节日推出符合节日特色的营养菜品,并通过食堂内的电子屏幕、墙面、桌贴等途径向师生普及这些时令菜品的营养成分、烹饪方法以及如何挑选等知识,传播健康养生知识,让师生在一日三餐中不知不觉学习到传统文化和健康饮食知识。同时利用网络、微博、论坛等形式,加强与师生的线上沟通,构建起餐饮交流平台,定期宣传营养配餐和合理膳食内容,在校内营造积极的健康饮食文化。
作者简介:门延艳(198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
*通信作者:王保珍(1977-),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
李晓凡(1988-),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