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及建议

2022-02-12焦兴雄

学周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中学体育体育教育

摘 要:中学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重任。在新时期,中学体育教育已经日趋成熟,拥有着完善的教育机制和评价体系,能够给学生提供比较完善的教育资源和培养优秀的中考体育生,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构建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育课程,调动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一步推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中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教育;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5-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77

体育是培养中学生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锻炼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于健康的重视,体育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学体育教师要把握契机,适时的向中学生渗透体育精神和体育素养,指导中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让中学生能够在繁重学习任务下得到身心的舒展。但是在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对体育不重视,认为体育是副科,意识不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还有的体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懂得变通,让中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

一、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一)培养学生长期的体育锻炼意识

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只要有时间就会看书做题,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锻炼时间较少,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去锻炼,没有形成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教学应该让中学生了解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给中学生带来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让他们深入接触体育,走进体育,燃起心中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形成长期的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劳逸结合,体育兴趣不断得到提升。

(二)发现生活乐趣,疏导负面情绪和压力

中学生的思维正在逐渐成熟,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会有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出现的负面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心理健康问题。还有的中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时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厌烦枯燥的生活。当中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运动后会感到畅快淋漓,不仅增长了体育技能,还深化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更让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家里也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强健体魄,为学生打好基础,将有利于中学生茁壮成长。

(三)强健学生体魄,锤炼学生意志

在生活中,很多中学生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受到家长的溺爱,很少参与劳动,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当中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后,他们的身体素质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每天都按照计划进行体育锻炼,让他们的生活更有节奏感。在体育团体活动中,中学生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与团队的配合才能够取得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也让中学生的意志得到了锤炼,懂得了集体力量大,发展了团队精神。

二、中学体育教育与身体素质的结合途径

(一)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

在一些学校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是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学担任体育教师的,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但是缺少教学经验,很多时候不能将体育教学的重点展示出来,无法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还有些体育教师不愿意去创新教学方式,也没有将体育教学与学生身体素质相结合。所以在新世纪学校必须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首先,选拔具有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身体素质的综合性体育人才担任体育教师。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和体育精神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用前沿的教学思想指导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其次,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考评,包括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教案书写、应急处理等,并且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年终评优进行挂钩,这样就能够让体育教师提高重視程度,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把体育课堂设计成为学生释放自我的乐园。最后,学校要经常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技术比武等活动,让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优秀的体育教学经验。

(二)优化体育课程考评体系

虽然体育课程被纳入到了中考的范围,但是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却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考评体系,通常都是由体育教师随便挑选一些考试内容对学生进行测试,有的也没有将测试的结果向学生公布,导致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甚至还有一些中学体育教师根本不组织期末考试,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新课标指出:体育教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和健康常识,还要学习体育方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所以,中学体育教师要不断优化体育课程考评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考评,让中学生喜欢上体育。不仅要考查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运动技能,还要对中学生的体育特长、健康状况、课间操情况进行考评,关注中学生的身体发展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容易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评,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都积极上升的阶段,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体育教师应该通过日常交流和线下互动等方式,帮助中学生梳理心情,让他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从容的应对学习和生活。同时,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可以找到快速提升自己身体素质的途径。

(三)不断引入专业化的先进体育教学设备

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体育器材和设备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应该投入师资力量,引进专业化的体育教学设备,满足学生与日俱增的体育锻炼需求。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里,没有完善的足球场地和篮球场地,也没有充足的体育运动器材,学生接触器材的机会有限,体育能力增长较慢。而学校有了完善的体育教学设备以后,学生的学习激情会被点燃,能够从体育锻炼中学到体育精神,对于体育教师教学的内容也能够深入理解,无形之中增长了体育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可以利用体育器材去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重视身体健康,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能够落到实处。如今,阳光体育和创新体育的概念正在深入人心,传统的、单一的体育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革新,利用新器材,玩儿出新花样,既充满了趣味性,又起到了锻炼的目的。体育教师还要加大对于新器材的使用力度,给予每个中学生运用新器材的机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体育设备和器材是体育教学的介质,体育教师要学会综合利用场地和器材,开发出新颖的体育训练项目,给中学生带来全新的体育体验,推动中学体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四)通过团体性体育项目培养合作品质

团队合作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核心技能,通过合作可以高效解决问题,降低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有很多体育运动项目都是需要团体合作来完成的,这给中学生带来了成长的机会,大家可以在团体中分享体育运动的经验和心得,也能够学习其他学生的体育特长。在进行篮球、排球、接力等项目的教学中,中学体育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讲解团体活动的必要性,让学生知道这些项目仅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然后体育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学以通过多媒体生介绍这些体育项目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能够快速掌握体育技能,避免在体育运动中受伤。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这些运动的展示视频,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带给学生体育运动的激情,增加合作的默契程度。在进行完这些团体项目的比赛以后,体育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五)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下活动两者结合

体育课堂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阵地,但并不是唯一的阵地。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线下活动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后,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健美操社团或者长跑社团等,邀请有能力的中学生加入其中,体育教师会定期为这些社团带来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开拓中学生的视野,让中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体育知识。在学校组织大型活动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健美操表演或者武术表演,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锻炼了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当中学生收获到鼓励和表扬后,也会增强他们内心的感触,引导他们合理健身,从而增强自身的体质。学校要为中学生建立健康监测档案,将中学生身体发育情况和心理情況进行登记,并且定期对学生的健康档案进行整合和总结,找出需要持续关注的学生,做到不让一人掉队。学校也可以组织体育文化节等活动,将学校的特色和地域特点融合起来,掀起线下活动的热潮,培养向上向善的生活态度,让全民健身的理念根植在学生心中。

三、结语

体育是一门中学阶段的必修课,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中学生的运动精神。中学体育教师要深入分析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引入先进的体育教育设备,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同时,还要注重课上与课下教学的融合,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品质,更好地发扬体育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安富银.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对策[J].文渊,2019(4).

[2] 刘健.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体育风尚,2020(2).

作者简介:焦兴雄(1979.2—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和体育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中学体育体育教育
篮球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