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设计语言与文学语言解读一座城
2022-02-12毕飞宇韩家英胡洪侠
毕飞宇 韩家英 胡洪侠
胡洪侠:大家好,我是深圳报业集团社委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副总编。本场对谈的嘉宾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先生,知名设计师、深圳市韩家英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韩家英先生。请两位谈谈各自的城市,谈谈为什么南京是文学之都,深圳是设计之都等话题。
为什么南京是文学之都,深圳是设计之都?
毕飞宇:南京成为文学之都,在我看来合理,但不能说必然。你们千万别以为南京有文学作家、有辉煌的历史就能成为文学之都,也别以为南京有几千万好的文学读者就可以成为文学之都,这几个元素加在一起,一个都不能少,才有可能让最终的结果合理。南京成为文学之都,首先要感谢的是一部伟大而辉煌的南京文学史。南京有一个庞大的文学从业人员队伍,我们当代许许多多的作家、批评家、翻译家,一切有关文学工作的人把南京写成了文学之都;最关键一条,南京有高品质的读者,靠他们专注的目光,用阅读把我们南京读成了文学之都。当然如果更宏观一点,还有各级政府给予的很多支持。
胡洪侠:如果中国有第二个城市成功申请文学之都,您猜猜会是哪个城市?
毕飞宇:我希望是深圳。每一个地方、城市、或者民族,在一个断代里面有其生长的轨迹。改革开放赋予了深圳这样的一个发展机会,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形成属于深圳的文化、深圳的生活、深圳的文学。我断言,未来的深圳一定会有伟大的作家。也就是说,深圳有可能开创中国文学史的新维度,这是我的愿望。
胡洪侠:韩家英您认为设计之都为什么是深圳?
韩家英:客观地说,深圳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设计之都,其实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太多想做设计或者爱设计的人来到了深圳,并在深圳成为真正的职业设计师,深圳有这样的氛围和土壤。最早在深圳做设计,大家比较向往做平面设计师,给企业做一本画册,做一本大的挂历,拿到香港去印刷,这只有在深圳才能实现。我觉得深圳能成为设计之都有很大的原因,就是许多行业精英都聚集在这里,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包括现在的产品设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等,室内设计的上市公司有好几家,深圳成为设计之都是中国市场发展的必然。
深圳,这座城市文学的希望
胡洪侠:请毕飞宇老师谈谈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学希望及如何发展?
毕飞宇:深圳现在的文学非常好,但大家关注得还不够,跟文学有点类似,如诗人王晓明,她的先生是非常棒的诗歌评论家,在我们心目中的分量非常重。有一个女性叫黄灯,是深圳非常好的作家。还有杨争光,他是写非虚构小说的。目前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阅读,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可能更加关键。今年的文学跟我们80年代、9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不一樣,作家的写作叫野生作家。其他所有的音乐家、画家都有师傅,有正规的教育。但从现在开始,文学的发展不是这样,作家基本要通过高效、创意写作,赢得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媒体的关注。深圳的生活成本那么高,在某种程度上讲,市场如何能拓展,需要大家的帮助,当然作家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写成。在此我很郑重地告诉你,你如果需要我帮助,我会随时来,不会回避这个责任,即便那个作家写到最后,远远地超过自己。
胡洪侠:我觉得毕飞宇刚才这一句话说得非常真诚,也有针对性,媒体确实有责任关注作家的作品。感触更深的是,说南京为什么是文学之都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南京有一批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在写小说的作家,读文学作品的一批文学读者,这些人是文学生长的土壤。我们确确实实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以后要多多地推举青年作家。但是我也做过一两件,比如那天我见卢内,她非常激动地跟我说,有一个作家生于1984,写得特别好,但是深圳人不认识她,能不能在你们的报纸上介绍,回来以后我找了记者采访她,她的作品去年成功进入了深圳“年度十大好书”,我觉得媒体有责任把自己喜欢的作家、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读者。同时作为读者,我们自己做得够吗?我们都要反思这个问题。我问卢内,中国现在每年都在读小说的到底有多少人?卢内说顶多5万。你认可吗?
毕飞宇:数据我不知道。一个好城市的标准我知道,深圳肯定是好城市,生活容易,挣钱容易。好城市其实还有一个最硬性的标准,就是热爱这座城市的艺术家,这是好城市的重要标志。如果有一天,像韩家英这样的艺术家在深圳混不下去了,那是耻辱。
胡洪侠:好城市的标准,有一条是要热爱自己的艺术家,保护自己的艺术家,我们要让爱护艺术家的这个声音传得更远。我认识南京一个设计师,他设计了很多非常雅致的地方,许多家先锋书店都是他设计的,我觉得南京的设计和深圳不太一样。我不知道深圳哪一个艺术家能像他那样,一片一片地记录了南京古城的改造。韩家英老师对南京的设计怎么看?你对两座城市的设计师有什么要说的?
韩家英:我去南京不太多。我接触到的主要是平面设计师。在南京有几个做书籍设计的,很独特,跟其他城市的设计师完全不一样,他们一直专注做书的设计,现在很多设计师自己出书,都是让他去做。设计师在南京可以生根,这个城市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学土壤滋润之地。客观地说,刚才一直在说深圳,虽然大家都喜欢,其实很多有才华的人,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就被覆盖了。
刚才看到很多书是南京设计的,得了很多奖,公司开得很大,做了很多设计比赛。我觉得南京需要文学的滋养和城市文学的氛围,包括做这个展览的朋友,其实都是认识很多年的朋友,平时很少在一起聚,因为最近经常在一起,我发现在深圳的生活变得多彩。我认为未来文学和设计的关系是可以融合的。
胡洪侠:韩家英刚才的发言强调了设计需要文学的滋养。我们特别渴望深圳能够尽快地文学起来。
文学、设计和城市的关系
胡洪侠:毕飞宇与韩家英,一个大学毕业来了深圳,一个大学毕业去了南京,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职业,选择了自己的城市,他们和这个城市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成长过程中,各自的职业设计如文学和你的城市是什么关系,你理想中的关系是怎样的?
毕飞宇:我最喜欢这个问题。我总假想台下坐着许多文学爱好者,甚至许多人正在学,交流一下特别好。我说过一句话,我生在苏北乡村,就在那长大了。我觉得我到任何一个地方去,都会成为一个小作家,因为我不可能不写作。即使当年到深圳来,最初五六年很忙碌我还会写作,但是有一条,只有在南京,我才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作家,我今天成为这个模样的小作家是南京赋予的。中国文学细分,北京的作家最典型的是王朔的小说全敘事,张三说、李四说,张三又说,李四又说。对南京人来讲,我们的方言其他人听不懂,当我把笔拿起来准备写作的时候,我们内心有愿望让人家懂。也就是说北方人知道人家懂,描写特别多,我们南方作家比如王安忆、苏童,余华有点区别,我们的叙事特别多,我们描写也不多,我们更喜欢叙事。
所谓中国的文学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北方人更擅长描写,南方人更擅长叙事。话说到这,我想跟深圳年轻的作家朋友说,千万别以为自己把笔拿起来就写作,将来就可以成为好作家。好作家对未来对自己的写作有一个疑似设计,模糊设计。王朔把笔拿起来的时候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南方作家。我们深圳的作者,在你打算写作的时候,你是走北方文学的路还是走南方文学的路,还是这两条路都不走,我就要做深圳作家。因为你写着以后,你抬起头来,一定会看见一个伟大的东西,那个伟大的东西叫风格,你一定要碰到,外界要给你一个界定,你是什么样的作家。来自深圳不厉害,当你说我是一个深圳作家的时候,意味着不仅你成功了,深圳文学也成功了。目前还无法界定、无法概括来自深圳的文学要素,我觉得深圳作家首先要找到一个类似于深圳这样一个文学的符号极为重要,这是要和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真心交流的一个点。
胡洪侠:毕飞宇老师的谈话让我第一次考虑到写作会受方言这么大的影响。
毕飞宇:我们必须要用大家能懂的语言放到作品当中才有效。
胡洪侠:有类似翻译的过程吗。
毕飞宇:一定是普通话,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方言不介入我的写作。所以我的语言才会那么好。
胡洪侠:毕飞宇的语言之好在中国作家中数一数二,把语言当做小说的皮肤。但是我想起一个人,杨争光作为深圳作家,每次回到西安接受专访,记者的标题一定是陕西作家杨争光接受本报专访。他一回到老家陕西,朋友一聊天,陕西话一说,麻将一戳,感觉就来了。
毕飞宇:杨争光来深圳的时候,已取得了很高的名望。他和他的区域文化、本土文化已经血肉相连了,写出了好的作品。如果请过来,一定要让他写深圳,我觉得这个非常为难他。他在深圳,跟深圳一帮年轻的有可能成为深圳作家的年轻人在一起,教一些小说的技术问题,他们从杨争光身上领略到文学的精神。他们有深圳的生活,他们有深圳的精神,他们有深圳的一切。我觉得我们要这样的杨争光。
胡洪侠:太好了,深圳的作家杨争光,一定要帮助深圳的年轻人成为深圳作家。一定写深圳才是深圳作家吗?我尽管写的不是深圳,但深圳已经把我的一些观点改变了,这样也是一个解释,我觉得文学和城市,作家和城市的关系真的很奇怪。
毕飞宇:我从来没有写过南京,所有的南京的读者都说我是南京作家,我坚信深圳是全中国最包容的伟大城市,但是目前不懂得什么是文学的包容。
胡洪侠:有可能,文学的包容就是不要试图包容他,那样已经在限制他。请韩老师谈一谈设计与城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像文学一样奇妙。
韩家英:刚才毕老师提到风格的问题,我们做设计、艺术创作最在乎就是这个东西,其他只是一个职业干的一件事,是一个工作,真正内心在乎的是你自己,这点上我觉得在深圳这个城市,更多的需要这样的工作,表达你内心的什么东西。为什么看到老的城市,大家会觉得,比较纽约范。这个行业的人都是非常聪明刻薄的人,因为什么都知道,你稍微有一点表达不对,他就看出来了。我们做设计的比较敏感,我觉得在今天即便是设计之都,还是要更加关注深层的东西。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到北京去觉得很充实,大家对你说出来这种事会有共鸣,会真心跟你聊这个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你干一件事,解决某一层面的问题。我觉得设计是比较时髦或者时尚,但是每个地方应该有自己很鲜明风格的时候,你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从这个角度切入,阅读、文学、设计,都应该让这个城市更丰满、更厚重起来。
胡洪侠:韩家英是一个非常文学的人,尽管不写小说,他很文学,心里面还有一种坚持比如风格,他在追求自己设计的风格,他对全世界的设计潮流都非常迷恋热衷。我相信深圳作为设计之都,城市和设计会慢慢磨合得更好。这座城市能够获得设计之都主要归功于深圳的设计者,3万多名专职设计师,这是很惊人的数字。感谢两位嘉宾的发言让我们思考了文学与设计的关系,城市及城市的读者如何要关爱他的设计师、作家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