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灾恤邻》汇刊——揭开一段尘封历史

2022-02-11李曙新

北京档案 2022年1期
关键词:赈济灾荒苏俄

李曙新

“救灾恤邻”一语源自《左传》,意为救助黎民灾难和周恤邻国祸患,后成为比邻间应互相救援的古训。1921年至1923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苏俄)连年大旱,灾民达到3500万之众。1921年10月21日,时任中华民国国会议员的王葆真撰写了一份《赈济俄灾商榷书》,开篇即言:“救灾恤邻,古有明训,人道互助,世所同情,慈善事业,原无国界之分。”[1]在他的倡导下,1921年10月2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国民俄国灾荒赈济会(简称俄灾赈济会)。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该会在全国募得捐款五万余元,以此购置赈粮10万普特(约164万公斤)用火车运往灾区。在晚年撰写的《简历自述》中,王葆真曾提道:“是年(1923年)结束赈济会,出了两本汇刊,报告经手一切事务及往来文件”。[2]河北省博物馆藏的王葆真手稿《卅年回忆》也提及,俄灾赈济会曾出版“两期汇刊,题为《救灾恤邻》”。[3]这说明《救灾恤邻》汇刊确实存在,只是后来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了。笔者近期在北京市档案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幸而查找到了这份尘封百年之久的汇刊第二册,之后又按图索骥在首都图书馆查找到了该汇刊第一册,读后深感这份档案的珍贵,特撰文介绍如下。

《救灾恤邻》汇刊第一册印行于1922年1月,第二册印行于1923年8月,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两册均为32开,长21.2厘米,宽15.2厘米,黄色机制纸双面铅印,平装。保存完整,无缺页。封面设计简单朴实,竖版题字,均标明是“俄国灾荒赈济会汇刊”,其中第一册未标明序号,刊名为该会董事长熊希龄题字;第二册标明“第二册”,以与第一册区别,刊名为该会干事长王葆真题字。

《救灾恤邻》第一册扉页列有七项启事,介绍俄灾赈济会及汇刊的简况,落款为“俄国灾荒赈济会敬启”和印行时间“十一年一月二十日”(1922年1月20日)。扉页后边是两张俄国灾区图。地图之后是目录页和前言页,其中前言页包括六篇序言,一篇演说词,一篇《赈济俄灾商榷书》,一篇《编辑者言》。

第一册正文部分共100页,每页分为上下两栏,共约9万字。其中包括:(1)俄国灾荒实况;(2)本会成立及经过之情形;(3)本会来往信件;(4)本会游艺筹款情形纪略;(5)本会游艺筹款决算报告;(6)本会邀请各界在中央公园茶话会纪略;(7)本会捐册之编制及数目;(8)本会捐册分送各处数目;(9)各国家各团体救济俄灾汇闻。

《救灾恤邻》第二册封面之后是目录,目录之后是6页图片,包括8帧该会领导人肖像和4幅赴俄运粮代表合影照。图片之后是一张地图,题为“本会赴俄放赈区域图”,之后是“序言”,标明编印时间为“十二年八月”(1923年8月),再后是“编辑者言”。

第二册正文部分共162页,版式与第一册相同,共约11万字,其中包括:(1)本会成立及经过之实况纪略;(2)会议记录(续);(3)本会拍出电稿和本会来往函件;(4)上海分会募捐情形录要;(5)哈尔滨购募赈粮情形述略;(6)运粮赴俄经过情形报告书;(7)驻京俄总代表姚斐氏(越飞)函送纪念品答谢原文;(8)赈款收支一览;(9)本会捐册邮送各处尚未退还数目清单。

《救灾恤邻》汇刊的编印者“俄国灾荒赈济会”是在1921—1923年苏俄发生特大旱灾的背景下,由中华民国国会议员王葆真等人发起成立的一个民间募捐团体。

关于苏俄的这次灾情,汇刊记述说:“民国十年,俄国沿窝瓦河流域,大旱奇灾,赤地千里。”[4]“俄人以旱魃为虐,灾区之广,沿窝瓦河两岸,纵横数千里,灾民三千五百万,冻馁而毙者,日以千计,情形之惨,殊堪悯恻。”[5]这里说的“民国十年”(1921年)是此次灾情最严重的年份,“窝瓦河”(今译“伏尔加河”)流域为此次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实际上,苏俄这次特大旱灾从1920年就开始了,并且一直延续到1922年和1923年,重灾地区除了伏尔加河流域之外,还包括西边的乌克兰南部和东边的乌拉尔南部。

俄灾赈济会于1921年10月26日在北京成立,对此翌日的北京《晨報》有报道说:“近者张英华、王景春、刘芳三人,集合同志,组织俄国灾荒赈济会,连日奔走联络,已得各方面赞同,而此会于昨晚已告成立矣”,“推王葆真将所拟之临时章程对众宣读”,“推举熊希龄为董事长,蔡元培等四人为副董事长”。[6]

俄灾赈济会成立的第二天,成立了具体办事机构——干事会,由王葆真任干事长,下辖总务、文书、会计、交际、游艺、募捐、新闻等七个股。在11月14日第三次大会上,通过了募捐股提交的募捐办法提案,其中包括:(1)捐启附订于捐册之前页;(2)捐册每册订入认捐姓名空白表一页;(3)捐册附订收据及存根;(4)捐册分送各处,由本会职员共同负任;(5)捐册印制若干本,由大会决定;(6)由各学生担任游行募捐;(7)京外捐款责成募捐人汇交本会。[7]按照这一办法,赈济会“前后制成捐册八千本”,“截止(到)十一年(1922年)十二月底,会中直接收入之款,殆五万元。上海分会交来者两万二千元,及安达分会赈粮二十九车”。[8]

关于赈灾方法,王葆真提出“不必汇金国外,但须运粮赴俄,慰嗷嗷之灾黎,救奄奄之残命”。[9]熊希龄进一步提出“由各地募资,向东三省采购,运至俄国至为便利”。[10]按照这一办法,该会以哈尔滨为中心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购置赈粮。1922年8月底,装载赈粮的两列火车自哈尔滨启程赴俄,于9月底和10月初先后抵达重灾区萨马拉和乌法,第三列粮车于12月初出发,1923年2月初先后在萨马拉和奔萨散放赈粮。汇刊第二册序言说:“前后购募赈粮,运赴灾区,约计十万普特,可以救助俄民十万余人。”[11]

1923年8月,俄灾赈济会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编印了第二册《救灾恤邻》汇刊之后,不久宣告解散。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这次赈济俄灾活动,在中国现代救灾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救灾恤邻》汇刊记载了俄灾赈济会在近两年时间里开展赈灾活动的全部史实,是一份珍贵的原始档案,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救灾恤邻》汇刊属于原始档案文献,具有第一手史料性质,因而其中记载的史实,可以订正过去一些凭借间接史料而推定的史事。例如,2009年出版的《李大钊年谱长编》一书中记述说:“1922年初,俄国涅瓦河两岸发生了重大旱灾,熊希龄、李大钊、蔡元培、黎元洪、胡适、高一涵等173人为此发起组织俄国灾荒赈济会。”[12]其他有关李大钊的著作也都有类似记述。然而,从《救灾恤邻》汇刊的记载可以看到,俄国灾荒的开始年份是1920—1921年,“俄国灾荒赈济会”的成立时间是1921年10月,都不是在“1922年初”。而且受灾地区也不是“涅瓦河两岸”,而是“窝瓦河”即“伏尔加河”沿岸。

从汇刊中可以看出,俄灾赈济会的活动增进了中国政府与苏俄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苏俄驻华全权代表巴衣开氏(巴意开斯)在1921年12月21日的感谢信中表示:“俄国政府对于中国此种善举,必得感激不置,而中俄两共和国,可自此增进友谊,辑睦邦交矣。”[13]1923年3月2日全俄中央机关报也表示:“盖中国人民有此热心对俄,将来中俄感情,即肇端与此。”[14]说明此次赈灾活动对于两国在不久之后的1924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注释及参考文献:

[1][5][7][9][10][13]俄國灾荒赈济会.救灾恤邻[J].俄国灾荒赈济会汇刊. 1922(1).

[2]王葆真.民革中央宣传部.王葆真文集[M].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6.

[3]刘冬梅.由王葆真的一组文物资料所见俄国灾荒赈济会始末[J].文物春秋, 2011(6):80.

[4][8][11][14]《救灾恤邻》,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号:J181-018-15729.

[6]国人筹赈俄灾第一声——俄国灾荒赈济会昨已成立[N].晨报,1921-10-27(2).

[12]朱文通.李大钊年谱长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64.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赈济灾荒苏俄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辽道宗朝“贫民”问题探析
叙述·立场·记忆:戏曲文学中的灾荒叙事
传统赈济中的矜恤观念
晚明河南灾荒原因探究
1945-1947年桂林地区劫后灾荒原因探析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清康熙朝赈济朝鲜事探微
华侨与苏俄国内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