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2022-02-11李方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21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环境治理水资源

李方平,纪 灵

(蚌埠第二中学,安徽 蚌埠 233030)

集约安全用水对保障社会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水资源利用,出台一系列水资源环境治理政策,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口号,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凸显水治理的重要位置。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不容乐观,一方面流域内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且人口基数大,造成人口规模失衡;另一方面,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初期采取粗放型开发方式,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资源环境的污染为代价,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淮河水质污染,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降低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水资源是一切经济生活的必要稀缺资源,水资源的利用经历单一利用、综合利用、可持续利用,利用模式逐渐由单一向多维转变[1]。水资源的利用及安全一直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提出应从提高能源结构低碳化、能源行业碳减排、生态系统3个方面实现水资源与碳中和循环的协调发展[2]。学者认为水资源污染、水资源脆弱性、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可持续性以及水生态等问题是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3],在识别水资源污染问题上,应借助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多元统计法等手段定性定量地评估水质生态问题[4]。

学者基于水量、水质、旱灾以及洪涝灾害4个方面考虑水资源的脆弱性,同时结合自然环境脆弱性、人为脆弱性以及承载脆弱性3个维度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指标体系,或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系统[5],改进AGA-AHP法[6]来定量评价淮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性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研究指出,在时间上水资源脆弱数值逐年减小,东西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且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7]。水资源的脆弱性和承载力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识别影响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的潜在风险要素[8]。面临水系统功能受损的挑战,基于“两山理论”[9],通过WSI可持续指数[10]、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11]研究得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走生态资源经济化与经济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模式[12-15]。

综上所述,学者们针对水资源利用与安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时间与空间上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多维分析,为水资源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是鲜有学者通过微观调研数据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基于此,笔者通过在淮河流域周边进行问卷调查,关注微观个体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更为精准、细致地分析水资源利用问题。

1 实证分析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源为调查问卷,问卷以设计的问卷为基础,以淮河流域居民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认知情况为内容,调查方法为封闭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淮河流域居民。共填写问卷300份,并对问卷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将不完整项目超过一半的问卷剔除,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检查回访问卷的准确性,检查数据是否有误,是否有记录错误导致的异常值。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98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9.3%。

1.2 信度与效度检验

效度分析用于分析研究项目是否合理和有意义,利用信度系数验证。结果见表1。

表1 信度分析结果

由表1可知,研究给出4种系数检验结果,值均高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问卷能够反映出淮河流域居民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认知情况是稳定且可靠的。效度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效度分析结果

由计算得知,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P值为0,说明研究项信息可以被有效地提取。另外,表2KMO值大于0.6,说明研究项的信息量被有效提取,反映出淮河流域居民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认知情况真实有效,问卷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1.3 统计分析

本次调研的受访者年龄集中在18岁~30岁之间,占比为80.16%,30岁~50岁的人占比13.27%,50岁以上的有3.06%,人群年龄结构较为年轻。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占比4.08%,在本科及以上的比例高达95.92%。在受访者中,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生态保护现状、环境保护现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描述性统计结果 单位:%

在18岁以下的受访者中,57.14%的居民有些了解当前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85.71%的居民认为需要加强水河流域生态保护,57.14%的居民认为环境现状一般。在18岁~30岁的居民中,75.68%的居民认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30岁~50岁的居民中,68.00%的居民认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50岁以上的居民中,63.64%的居民认为环境现状一般,仅有36.36%的居民认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淮河流域附近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均对水资源现状有所了解,并且50岁以下的居民认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对生态环境较为重视,50岁以上的居民对环境现状较为担忧,认为环境现状一般,急需改变。在学历分类中,高中学历的居民中半数有些了解水资源现状,半数则对水资源现状非常了解,其中87.50%的居民认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37.50%的居民认为环境现状一般。本科及以上的居民中,48.63%的居民有些了解水资源现状,51.37%的居民对水资源现状非常了解,其中71.23%的居民认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54.79%的居民认为环境现状一般。在淮河流域附近的居民中,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居民普遍较为关心生态现状,认为环境治理需要从生态角度出发。综合来看,淮河流域周边的居民普遍较为关心水资源与环境现状,并对当前的水资源现状、生态保护现状、环境保护现状表示担忧,认为需要加强治理。

受访居民中,基于年龄与学历分类的样本中,66%以上的居民均认为淮河流域的环境治理改善较为显著,对淮河流域的环境治理表示肯定。在淮河流域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居民对参与环境治理的态度有所差异。在年龄分层中,18岁以下的受访居民中,1/3认为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参与,1/4认为自身需要参与到环境治理之中。原因可能在于,这部分受访群体处于学习阶段,平时在校园之中,较少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因此对环境治理的过程了解程度不足。对比学历分层中高中学历的居民,1/3的受访居民认为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与自身参与。与年龄分层的结果相对较为符合。其余分类中,受访居民均认为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府与企业,自身也需要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之中。

受访居民针对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的评价中,水资源现状、生态保护力度、环境现状、水资源环境是否改善、水源附近是否有污染源、饮用水是否安全等问题是影响总体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以受访用户总体评价指数为因变量,上述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以此确定影响居民水资源现状评价的关键因素,结果见表4。

表4 回归结果

依据回归结果,淮河流域受访居民对水资源的评价中,关键因素是水资源环境是否改善,回归系数为0.709,在影响因素中的影响程度最高,说明居民对水资源现状的评价中水资源是否改善的直观感受占比较重,对水资源变化的敏感性较高。水资源现状、生态保护力度、环境现状、水源附近是否有污染源、饮用水是否安全的系数分别为0.376、0.353、0.378、0.427、0.257,在居民评价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中起次要作用。说明在淮河流域附近居民看来,水资源现状在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并不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居民对水资源现状关心程度欠缺,相反居民认为水资源的评价并不应该从现状出发,而是基于改善程度,通过水资源优化给居民带来的直观感受进行评价更加合理。

2 结论与建议

基于淮河流域居民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认知情况微观调研数据,通过信度与效度检验,确保调研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回归确定影响认知情况的关键因素,得出三大研究结论:①居民对政府、企业水污染治理的关注度提升,对水资源改善程度的关注度最高。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但基本都是政府主导,靠政策扶持完成,部分居民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水污染治理主要是政府的事,对于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工作缺乏清晰认识,较多关注与自身生活相关的水环境问题。②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流域洪涝灾害频发,水污染治理面临巨大压力。淮河流域蓄水、引水、提水、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系统尚不完善,山东半岛、江淮流域、淮北平原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水资源调度手段匮乏。流域水资源安全能力不足,水源安全建设困难。淮河流域河湖空间被占用,河湖面积缩小,水土流失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河湖调控蓄水和生态功能弱化。③居民对淮河水污染治理接受度较高,且大都重视水污染防治。大部分居民能够认识到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愿意实际参与到水污染防治的行动中,并且对水资源评价保持理性态度,认为水资源的现状并不是决定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唯一变量,淮河流域附近居民更多关注的是水资源改善情况,在政府与企业治理的体系之内,居民不仅起到了监督作用,也会自觉参与到治理体系之中。

基于此,笔者提出3点建议:①将构建绿色健康的河湖生态体系放在首要地位,政府应当查漏补缺,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化发展,在考核生态环境的同时,政府应当充分考虑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诉求,加入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考核。②健全综合跨区域管理机制,淮河流域上下游城市政府应该达成合作,共同管理,统筹工作的实施。③另外,健全资金使用制度,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并完善多元融资机制,考虑补偿方式的多元化,可以加入市场手段,同时在资金投入方面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成本和效应分析,建立生态保障基金,为工作的实施做好经济保障。引入智慧型水环境保护,将新兴技术与水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坚持技术创新,提升现代化水平,建立并不断完善水资源质量评价和监测系统。自然、经济和社会三方面远不足以全面评价水资源的价值,政府在完善生态考核体系时应该结合技术需要,更加科学有据的建立评价和监测系统。国家大力推动数字淮河建设,淮河流域各省政府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智能化控制、GIS(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信息化领域的先进技术,积极构建具有“四预”功能的智慧流域管理体系。强化流域综合管理与分层治理相结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流域河湖水生态环境、水文化主要特点及问题,强化涉水生态空间保护与管控,推进河湖生态保护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水利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分层次、差异化构建河湖生态廊道,推动水文化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和治水兴水成果。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环境治理水资源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