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团体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
2022-02-11孙华风宋彩云柳贵芳
孙华风,宋彩云,柳贵芳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山东聊城 252000
2002年WTO公布我国所有疾病负担中精神类疾病居于首位,社会需要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精神卫生[1]。在精神类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是相对严重的一种,治疗和预后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现阶段我国临床中治疗该病大多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患者在病情控制后,极易出现自卑感,再加上社会对这类患者普遍存在偏见和歧视,导致患者不能顺利地回归社会,不能正常进行社交,因此,对处于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自知力后,会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大幅度降低,不能融入社会环境,因此,精神科临床中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是促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3]。本研究选取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3—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支持性团体心理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男13例,女18例;年龄26~75岁,平均(63.59±4.23)岁。观察组男14例,女17例;年龄27~76岁,平均(64.98±4.5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的临床诊断要求;②资料完整;③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②治疗依从性太差者;③不愿参与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对症药物治疗,予奥氮平(国药准字 H20200011)口服,10 mg/次,1次/d,连续治疗60 d。
1.3.2 观察组 在对症药物治疗的基础性联合使用支持性团体心理治疗。①由具有资质的专业心理治疗师实施,60 min/次,1次/周,治疗时间6个月。②把患者组织在一起鼓励大家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和疾病信息。③心理治疗师对团队治疗规则进行详细规定,向所有患者详细讲解团体治疗的目的和意义,鼓励患者把自己的真实心理表达出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目标。④采取多种方式纠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引导其了解导致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临床主要症状、治疗措施和效果、预后效果等,特别要向患者介绍团队治疗的必要性,及对整个病程的影响。⑤告知患者药物治疗对控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大影响,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⑥引导患者对自我情绪进行正确地认知,鼓励其和其他病友交流对情绪的控制和反映,以及如何正确的释放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⑦鼓励患者思考并和其他病友交流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及如果积极的生活。⑧鼓励患者分享收获和感受,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在团体治疗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的相关知识。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心理状态。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价,分数和不良心理呈正比[4]。②对比生活质量评分。以健康调查简表(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中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活力评分评价,分数和生活质量呈正比。③对比治疗依从率。治疗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00%[5]。④对比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各因子评分。以精神病评定量表中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总分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病情越重。⑤对比护士用住院病人护理观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 NOSIE)各因素评分。以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中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易激惹、精神病性表现、迟缓、忧郁、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评分评价,分数越低说明病情越重。⑥对比BPRS和NOSIE总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治疗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31)对照组(n=31)t值P值SAS评分治疗前51.42±4.36 51.38±4.31 0.036 0.971治疗后22.46±2.16 28.23±3.15 8.411<0.001 SDS评分治疗前53.28±3.68 53.21±3.42 0.077 0.938治疗后21.29±1.48 25.35±1.87 9.478<0.00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精神状态、活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31)对照组(n=31)t值P值躯体功能治疗前41.23±3.46 41.38±3.52 0.169 0.866治疗后81.64±6.32 70.15±4.86 8.024<0.001社会功能治疗前42.62±4.03 42.51±4.08 0.106 0.915治疗后82.45±6.23 71.15±5.64 7.486<0.001精神状态治疗前43.13±3.52 43.26±3.53 0.145 0.885治疗后83.42±5.13 73.21±4.69 8.178<0.001活力治疗前42.68±4.52 42.75±4.53 0.060 0.951治疗后82.94±5.38 71.54±3.19 10.148<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n(%)]
2.4 两组患者BPRS各因子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总分BPRS各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 BPRS各因子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 BPRS各因子评分对比[(±s),分]
指标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总分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1)6.51±1.74 4.71±0.72 9.64±2.13 5.72±0.93 8.76±1.23 5.64±0.85 4.71±0.92 3.11±0.42 6.24±1.26 3.61±0.62 35.84±3.21 22.81±1.94对照组(n=31)6.43±1.72 5.48±1.02 9.68±2.14 7.47±1.94 8.61±1.21 6.54±1.04 4.74±1.02 3.89±0.75 6.32±1.27 4.92±1.13 35.95±3.24 28.16±3.31 t值0.182 3.433 0.073 4.528 0.484 3.730 0.121 5.052 0.248 5.658 0.134 7.763 P值0.856 0.001 0.941<0.001 0.630<0.001 0.903<0.001 0.804<0.001 0.893<0.001
2.5 两组患者NOSIE各因素评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易激惹、精神病性表现、迟缓、忧郁、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 NOSIE各因素评分对比[(±s),分]
表5 两组患者 NOSIE各因素评分对比[(±s),分]
指标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易激惹精神病性表现迟缓忧郁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病情总估计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1)33.62±2.93 35.98±1.42 5.62±3.04 12.31±2.52 19.25±1.32 26.08±2.23 10.12±2.61 7.86±2.82 4.21±1.92 1.61±0.43 0.25±0.11 1.15±0.31 1.16±0.37 0.84±0.23 58.62±5.84 80.09±9.18 17.34±4.71 10.58±4.11 169.24±9.23 202.28±10.64对照组(n=31)33.71±2.64 34.15±1.32 5.64±3.03 8.23±2.14 19.41±1.18 21.61±1.78 10.42±2.63 5.01±2.92 4.28±2.01 0.41±0.12 0.27±0.14 0.42±0.13 1.19±0.35 0.11±0.05 58.81±6.03 65.18±5.02 17.51±4.12 5.71±3.42 169.54±9.05 182.51±7.43 t值0.127 5.255 0.025 6.871 0.503 8.722 0.450 3.908 0.140 14.966 0.625 12.091 0.327 17.268 0.126 7.934 0.151 5.071 0.129 8.481 P值0.899<0.001 0.979<0.001 0.616<0.001 0.653<0.001 0.889<0.001 0.534<0.001 0.744<0.001 0.900<0.001 0.880<0.001 0.897<0.001
2.6 两组患者BPRS和NOSIE总分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BPRS和NOSIE总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BPRS和NOSIE总分对比[(±s),分]
表6 两组患者BPRS和NOSIE总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31)对照组(n=31)t值P值BPRS总分治疗前35.81±3.21 35.87±3.24 0.073 0.941治疗后22.81±1.92 28.19±3.31 7.828<0.001 NOSIE总分治疗前169.24±9.24 169.28±9.07 0.017 0.986治疗后202.29±10.62 182.64±7.43 8.441<0.00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类疾病,该病属于严重的慢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对于家庭、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5-6]。以现阶段医疗技术水平还不能十分明确该病的致病原因,只能确定该病的发生和发展受到个性特征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直接影响,经过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大部分患者都能进入恢复期,临床相应症状能够基本消失,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自我状况和周围环境的能力[7-8]。但患者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和社会完全脱离,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到患者的认知功能,出院后,患者很难通过药物治疗,适应社会环境和恢复社会功能[9]。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恢复期时,即使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很多患者都会存在病耻感、焦虑等不良情绪,很难主动回归社会,因此,需要从心理方面给予其干预[10-11]。
20世纪初,波士顿Joseph H Pratt 医生,为了帮助结核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把一些患者集中起来,鼓励其相互交流,促使患者的治疗自信心大幅度上升,之后,其他领域也广泛使用团体治疗的方式,辅助治疗的效果显著[12-13]。该治疗方式相对个体治疗具有更多的优势。①促使患者建立治疗的自信心,在团队治疗过程中看到其他病友的好转,自己也会树立起治疗的自信心,同时会对治疗效果充满期待,能促使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14]。②看到其他病友也需要和自己一样面对一些问题和困扰,能够降低自身的焦虑感[15]。③团队治疗过程中,患者之间通过倾诉、交流、表演等活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④通过团队治疗能促使患者之间互帮互助,促使患者主动关心他人,激发潜能[16]。⑤在团队互动过程中,患者会对以往经历进行思考,提高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同时还会在其他成员的经历中投射自身的真实感受,促使其进行深入地思考。团队心理治疗是患者在和其他病友的互动过程中对自我进行深入地了解,完成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17]。该治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能提高患者的沟通力、凝聚力。通过团队心理治疗不仅能帮助患者对疾病正确的认知,还能有效提升自身共情能力,同时患者在相互鼓励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治疗自信心,正确释放不良情绪和消除自卑感,促使其具备重新融入社会的自信心和相关能力[18-19]。
支持性团队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①减轻照顾者的负担。该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这样不仅能稳定患者的病情,还能够降低家庭负担。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照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负担较重,主要是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旦发作就会出现自伤、伤人等症状,照顾者难以照料。支持性团队护理模式,护理人员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指导照顾者护理技巧,这样能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更好地护理。②提高照顾者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主观判断实施行为预期结果的能力,控制和主导自己的行为。照顾精神类疾病的人具有较高的病耻感,极易出现自卑等不良心理,导致自我效能低。支持性团队护理能对照顾者的认知偏差进行有效纠正,帮助照顾者正确、客观地评价照顾行为。这是因为支持性团队护理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应激适应”,护理人员对照顾者进行解释、指导、鼓励、支持,并向其展示照顾者的成功榜样,能避免照顾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过度保护、批评等。护理人员以支持性团队护理理念为基础,指导家属安抚患者的不良情绪,能大幅度提升患者的治疗自信心。③能改善护患关系,患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支持性团队护理模式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护理管理,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关怀,促使患者体会到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提高患者对自我的认同,及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而改善患者的行为方式和用药态度。④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和用药满意度。临床中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医师结合患者对疾病和药物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进行健康宣教,对患者由于过度担忧疾病和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而产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促使患者正确的服用药物,同时还能促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工作。⑤促使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方式。支持性团队护理中的行为强化干预,能促使患者明确治疗的目的,理解药物对控制疾病发展的重大作用,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分析用药体验,采取奖励措施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从而提高患者融入社会的能力,促使患者恢复生活技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BPRS和NOSIE总分分别为(22.81±1.92)分、(202.29±10.62)分优于对照组的(28.19±3.31)分、(182.64±7.43)分(P<0.05),和相关学者研究结果“观察组BPRS和NOSIE总分分别为(22.86±1.97)分、(202.26±10.65)分,对照组的(28.10±3.35)分、(182.60±7.48)分(P<0.05)”相似,充分说明支持性团体心理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中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支持性团体心理治疗,能促使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生活治疗和治疗依从性,改善病情,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