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2-02-11彭爱琴

种子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枯萎病病菌棉花

彭爱琴

(通许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开封 475400)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许多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种植物。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棉花种植户的经济收入,同时影响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因受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量和品质降低,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

1 棉花栽培技术要点

1.1 棉花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1.1.1 品种选择

为保证棉花产量稳定和质量优良,选种环节十分关键。棉花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栽培范围广泛,品种较多。如何选择优良的品种是棉花种植人员面临的问题。在具体选种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在选种前充分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保证所选品种适合在当地生长。

第二,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抗逆性强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保证苗全和苗齐。

第三,选择正规的渠道和商家购买合格的棉花种子,保证种子优良,仔细检查种子的包装和外形。购买的种子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为棉花栽培奠定基础。

第四,在选种之前应调查市场的需求情况,选择种植潜力大和市场需求量多的棉花品种[1]。

1.1.2 种子处理

第一,选择棉花种子,将干瘪失去水分的种子剔除干净,保留粒大饱满的种子。

第二,做好种子晾晒工作,挑选发芽率比较高的棉花种子。确保纯度达到95%以上,净度和成熟度达到98%以上,破碎率小于7%。一些棉花品种可能携带病菌和虫卵,在出苗之后很可能造成病菌扩散和虫卵发育,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严重影响棉花苗的健康生长。播种之前要晾晒种子,选择干燥适宜的温度晾晒种子,将种子内部多余的水分去除干净,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同时通过晒种消灭种子表面的虫卵和病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2]。

第三,在播种前进行拌种处理,选择吡虫啉等药物拌种,有效杀灭种子内部的虫卵和病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3]。

1.2 选地和整地

1.2.1 选地

棉花对地形、土壤条件的要求较高,在棉花种植之前要做好地块的选择工作,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最好选择沙壤土或者轻壤土,满足棉花生长对土壤的需求[4]。

1.2.2 整地

选择好地块之后应做好田块清除工作,采取深耕的整地措施,深度控制在25~30 cm。完成耕地工作之后,应将大的土块打碎,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形成上松下实的土壤结构,促进棉花种子生根发芽。

在整地过程中要做好肥料管理工作,施入底肥,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使用圈肥或者饼肥作为底肥,适当加入氮磷钾肥,满足棉花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控制施肥量。

在棉花种植之前还要做好除草工作,杂草会影响棉花的萌发和生长,不利于田间的管理,会和棉花争夺水分和养分。应选择封闭除草方式,结合杂草的类型选择适合的除草剂。如果清除莎草科杂草,应选择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如果是多年生杂草,应选择草甘膦等药物,保证喷洒均匀,提高杂草防治效果,控制好除草剂的用量,避免破坏土壤环境[5]。

1.3 棉花播种

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可以利用机械播种提高种植效率。我国的棉花种植范围广泛,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存在差异性,通常在每年4 月下旬播种。如果选择双行覆膜机械设备播种,可以采取宽窄行的种植模式,宽行行距应控制在80 cm左右,窄行行距应控制在40 cm 左右。植株间距控制在15~20 cm。

此外,为了提高棉花的出苗率,可以选择单粒浅位精播壮苗技术。利用该技术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改变传统的多粒穴播方式,采用单粒精播。

第二,将深播转变为浅播,传统深播模式的深度为3 cm 左右,浅播深度为1.5~2.5 cm。

第三,科学合理地控制种植密度,可以结合土壤的肥力情况适当缩小穴距,增加40%左右的播种穴数[6]。

1.4 棉花的田间管理技术

1.4.1 前期田间管理

第一,出苗阶段管理。该时期要做好滴水工作,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温度条件适当滴水,可以在播种完成后安装滴水设施,滴水量为225 m3/hm2。也可以在滴水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磷酸二氢钾,用量为7.5~15 kg/hm2,或选择腐殖酸液肥,用量为15~30 kg/hm2,促进种子发芽,保证壮苗。

第二,科学化控。当前,棉花已实现机械化种植,种植人员应满足机械设备的采摘要求,将植株的节位高度控制在20 cm 左右,苗体应结合棉花的生长情况科学化控。当棉花长出两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化控,施入胺肥,用量为7.5~15 kg/hm2,施入磷酸二氢钾,用量为1 500 g/hm2。

第三,中耕除草。在棉花播种后要进行中耕除草,坚持宽、深、松、平的原则,至少中耕两次,第一次深度应控制为8~10 cm,第二次深度应控制为12 cm[7]。

1.4.2 中期田间管理

第一,化控技术。应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化控,在棉花蕾期到初花期阶段进行3 次化控,逐渐减少用量。

第二,科学施肥。要结合棉花的生长情况做好施肥工作,合理追施尿素,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次数。在棉花蕾期可以施用尿素30~45 kg/hm2;在棉花盛蕾期到初花期施用尿素60~75 kg/hm2;在初花期到盛花期施用尿素45~60 kg/hm2,并追施磷酸二氢钾;在花铃期施用尿素60~75 kg/hm2,添加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钾;在盛花期施用尿素75~90 kg/hm2;结铃期使用尿素30~45 kg/hm2。

第三,打顶技术。选择适合的时间打顶,促进侧芽和顶芽生长平衡,保障棉花的生长态势良好,增加棉花的开花数量,保证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1.4.3 后期田间管理

第一,催熟。棉花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如果棉花生长态势旺盛和营养体过大可以使用脱叶剂。

第二,棉花的采摘技术。当棉花的脱叶率达到90%以上,吐絮率为95%以上时即可采摘,不能在阴雨天气采摘[8]。

第三,棉花的贮存工作。棉花收获完成后,应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秸秆和残留的地膜等,保证土壤干净。

2 棉花主要病虫害以及防治技术

2.1 棉花枯萎病

2.1.1 主要症状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前期阶段会造成苗木萎蔫,后期阶段会造成叶片和蕾铃脱落,甚至死亡,导致棉花减产20%~30%,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苗期染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黄色网纹型,患病植株叶脉变黄,叶肉为绿色,叶片逐渐萎蔫干枯。

第二,黄花型或紫红型。该种类型的叶片边缘或局部逐渐萎蔫干枯,大部分叶片呈现紫红色。

第三,青枯型。该种类型的主要症状为叶片失去水分,颜色深绿,造成全株枯萎死亡。成株期表现出明显症状,主要包括萎缩型、急性萎蔫型和顶枯型。急性萎蔫型的主要症状为病株与叶片失去水分,顶枯型的主要症状为患病植株逐渐枯死,导致叶片和铃大量脱落。

2.1.2 发病规律

棉花枯萎病的病菌能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病株残体或病田的土壤中越多,在次年萌发,直接从根部的伤口或表皮入侵。棉花收获后,病菌在土壤或种子中越冬,成为次年主要侵染源。土壤温度达到20 ℃左右适合病菌萌发,地表温度达到25~30 ℃会导致病害出现高峰。夏季土壤温度大于33 ℃病害停止为害。降水量大会增加发病概率,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和棉花的生育周期有直接关系[9]。

2.1.3 防治方法

第一,做好种子处理工作。播种前晒种或消毒种子,选择硫酸脱绒和温烫浸泡种子,也可以选择20%甲基立枯磷乳油拌种,有效预防棉花枯萎病。

第二,与小麦、玉米轮作能够控制枯萎病,与水稻轮作的防治效果更加明显。做好田间管理与施肥工作,控制氮磷钾肥的比例。

第三,化学药剂防治。出现枯萎病之后,选择50%多菌灵1 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500 倍液或2%碳铵水等灌根处理,有效控制棉花枯萎病蔓延。

2.2 棉花黄萎病

2.2.1 主要症状

棉花黄萎病在棉花生长的整个生育周期均可发病,棉花幼苗长到3~5 片叶时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初期阶段,患病植株的下部叶片会出现浅黄色的病斑,之后逐渐扩散蔓延,导致叶片颜色变浅,甚至造成叶片脱落。患病后期病株基部出现许多细小的新枝,木质部会产生浅褐色的条纹。

2.2.2 发病规律

棉花黄萎病能够在土壤中生存,主要存活在土壤的耕作层,病菌会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土壤中的含水量为20%时,菌核生长会受到影响。调查研究显示,残留在棉花田内的枯枝落叶能够向土壤中释放大量微菌核,感染之后土壤内的菌核数量较多,会导致病害扩散和蔓延。

2.2.3 防治方法

第一,采取科学的田间栽培管理措施。利用合理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促进天敌生长,创造不利于病菌繁殖的环境,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第二,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棉花品种,加大对抗病能力强的品种的研发力度。

第三,采取轮作制度。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和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密切相关,病株残体增加和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会增加发病概率。要做好土壤管理工作,采取轮作制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积累和繁殖的环境,降低棉花枯萎病的发生概率。

第四,做好土壤改良工作。棉花黄萎病的病菌主要分布在耕作层,棉花的根系主要分布在10~30 cm 的土层,会增加病菌感染概率。可以采取深翻措施加快病残体和病原菌的消解速度,减少耕作层的病菌数量,降低发病概率。通过科学的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透气性,提高棉花植株的抗病能力。做好施肥工作,重视蕾肥和花铃肥的补充,科学搭配氮磷钾肥比例,保证棉花植株健康生长。

第五,选择药剂防治。调查研究显示,利用缩节胺能够减少病菌数量,提高棉花植株的抗病能力。在发病初期阶段,可以叶向面喷施缩节胺,减轻叶面症状。选择化学农药防治。当前出现一种新型的用药方法,即茎部划伤注射法,在植株的子叶节下5 cm 处划一个5 cm左右的伤口,注射40%多菌灵药液,防治效果显著。

2.3 主要虫害和防治技术

2.3.1 棉蚜虫

感染棉蚜虫后,棉花叶片的背面卷曲、植株矮小、叶片萎缩,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蚜虫主要包括苗期蚜和伏蚜,苗期蚜适合在温度偏低的环境下生存,每年6 月上旬是高发期。伏蚜适合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生存,每年7—8 月是高发期。降水天气会抑制害虫扩散,随着温度升高,棉蚜的繁殖速度加快,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治难度。

早春季节要开展杂草清理工作,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降低越冬害虫的基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棉花田周围种植苜蓿,创造有利于天敌生长的环境,提高灭杀害虫的效果。可以利用蚜虫的趋黄性特点悬挂黄板诱杀,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3.2 棉叶螨

棉叶螨主要为害叶片部位,造成叶片脱落,叶面会出现黄色斑块。棉叶螨的发生和当地温度、湿度密切相关。气候条件适宜会加强害虫的繁殖能力,高温干旱的天气会导致害虫大面积扩散,增加防控难度。大雨或暴雨天气会抑制害虫蔓延,有效降低虫口密度。10 月中下旬应深翻处理土壤,或通过冬灌破坏害虫的生长环境,控制害虫蔓延。

出现害虫后选择药剂防治,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减少使用广普性的杀虫剂,坚持及时发现及时防治的原则。

2.3.3 棉铃虫

棉铃虫会造成棉花叶片脱落,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是当前我国主要棉花产区的害虫之一。棉铃虫能够在土壤中越冬,深度不一,会增加防控难度。棉铃虫成虫有一定的迁飞性特点,防治难度较大。

种植人员可以选择灯光诱杀,在空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提高灭杀效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出现三代棉铃虫,需选择毒死蜱,在防治棉铃虫的同时防治棉蚜虫和叶螨。

2.3.4 盲蝽蟓

盲蝽蟓体积小,繁殖速度快,食量大,对棉花的为害较为严重。发病初期阶段,症状不明显,极易被种植户忽视。盲蝽蟓是一些病害的主要传播媒介,会严重影响棉花质量。

种植人员需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在防治过程中,需做好杂草的清理工作,出现害虫后,可以选择25%氯氟·啶虫脒水分散粒剂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3 结束语

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部分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确保棉花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要合理利用高产栽培技术,采用田间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动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枯萎病病菌棉花
青脆李枯萎病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筛选
棉花是花吗?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棉花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病菌的克星
非洲:控制香蕉枯萎病的新方法
Trouble in Disneyland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