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2-11彭建新常泽楠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证书新能源实训

彭建新,梁 烨,常泽楠,吴 宽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0 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将达2 750万辆,同比增长5.4%。我国是世界上新能源汽车使用量最多的国家,具有重要的销售市场,但是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不相匹配,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规格跟不上时代发展,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因此,提出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策略。

1 “1+X”证书制度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1 理论意义

“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1)是一种顶层设计的新时代高职教育制度,可以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有效融合。

2)以证书制度为激励,为促进更加完善的高职教育制度提供契机。

3)健全教育体系,完善国家高职教育资格等级认证制度的发展。

4)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1.2 实践意义

随着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人才紧缺,迫切需要一批懂维修、会维护、专业性强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基于“1+X”证书制度进行专业核心课程训练,落实职业技能培训登记制度等,进行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训练,为培养企业岗位专业型人才需求提供参考,对于人才培养制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相关高职院校对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较为欠缺。关于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培养,除了需要掌握必备的企业专业知识与实践基础外,还要加强电工电子学、电力电子学、电池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与课程设置,尤其是关于电力学与电池管理,学生毕业前在取得必备的汽车维修专业技能证书以外,应考取电工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随着“1+X”证书制度的落实,可以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校企合作,完善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2 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不能很好的相互对接

随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扩大,新能源汽车行业是目前的热门行业,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质量要求较高。而肩负为产业输送技能人才重任的职业院校,也掀起了设立新能源汽车专业热潮。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最早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大多数院校是在原有汽车专业课程基础增补开设了几门新能源汽车方向课程;而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大多数也是参照他校开设的课程,尽管已运作了几年,通过企业调研,配套职业教育的发展滞后,人才培养上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不够好,专业核心课程不太完整,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不能很好的相互对接,体现新能源汽车专业的特色不够。

2.2 “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不能很好的相互融合

为利于学生就业及未来的职业拓展,高职院校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制订时应能够体现规范、指导、评价等多方面的作用,所以课程标准的内容应能反映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社会及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并得到企业的认同。

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职业教育应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目前学历教育的比重远大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能与职业标准紧密衔接在一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在对接过程中因为传统社会观念、传统教学体系、落后的师资队伍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经费不足问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落实问题不能有效对接,“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课程内容不能很好相互融合。

2.3 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X”证书培训过程还不能很好的统筹组织、同步实施

技能人才培养需要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教育过程按照专业体系进行教学活动,没有按照企业生产组织教学活动,并且学校的教学环境跟实际工作环境相差甚远。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无法亲临现场,无法亲身体验职业活动,“X”证书培训过程与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不能很好地统筹组织、同步实施,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2.4 “X”证书的职业技能考核与学历教育专业课程考试还不能同步考试与评价

实训考核与评价是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因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开办的时间较短,技能考核标准和题库等一般由学校根据自己的课程体系、实训条件等自行制订,评价指标与就业岗位需求关联性不强,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系统,对职业素养的关注度不够高,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课证融通,构建新型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2.5 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的学习成果还不能很好相互转换

当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证书多门,缺乏统筹管理;证书含金量低,证书类型及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落后于就业需求;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在学生当中依然存在。学生不太愿意参与考证,主要还是认为考证费用高,找工作职业技能证书还不如学历证书实用,两者的学习成果不能很好相互转换。应根据能力本位职教思想,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确定能力目标,书证相互衔接和融通。

3 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策略

“1+X”证书制度的内涵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根植在学历教育基础上,是学历证书的强化、补充和拓展。“X”证书功能是自我定位、企业辨识,高职院校如何顺应“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新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

为适应现代企业对“懂技术、会操作、能创新、善合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调研与剖析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相关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分析岗位主要工作内容,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和大赛赛项分析,梳理岗课赛证融合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岗位所需专业能力-职业资格考证能力-技能大赛能力要求”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开发“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专业、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的“岗课赛证”模块化课程体系,岗位训练模块、“1+X”证书课证模块、职业能力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体系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学习情境,教学过程实现“理、虚、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课程考核要纳入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上岗能力为最终目标,实现课证融通,开展“1+X”证书试点,开发相应课程的实训教材与相关等级制度证书的培训,同时将科学文化、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劳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2 探索培养培训“新”模式

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1+X”证书及上岗要求,在实训基地结合实训装置、实训车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1+X”证书中的项目细分成多个任务,按照“任务导入-技术分析-任务实现-知识储备-能力提升-课后练习”的结构组织教学内容,将知识点完全融入课程教学项目中,采用“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课程思政融入主题教学中,实施全过程育人。

3.3 打造专兼结合“新”团队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新”团队。“三教改革”中教师尤为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课证融通,意味着要坚持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相结合、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都发生变化,教师要深入了解培训考核测评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目的意义,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素质,学校要以教学法和学习法及培养计划为核心,不断优化教师培训工作。

3.4 创新校企合作“新”路径

培训评价组织、龙头企业、多元化、多样化,落实“1+X”制度的基础条件,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育,为学生实践及就业提供机遇,建设集理论课程与实践场地为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与校企培训制度,实现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赢。

3.5 拓宽社会服务“新”面向

“职教20条”第七条指出要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新能源汽车技术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专业,要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要求,加强专业建设, 逐步改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条件,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开展高质量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专注的工作精神、责任承担精神及专业服务素质等,这是保证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的重要基础条件。

在面向本校学生开展培训的同时,根据社会成员自主选择,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新能源汽车各类别、等级证书的校内、校外培训服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

4 结论

在国家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背景下,以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为研究主题,通过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策略,重构“岗课赛证”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拓宽社会服务面,加快课程改革,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技术参考与借鉴。

猜你喜欢

证书新能源实训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收录证书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