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2022-02-11

种子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晚疫病块茎幼虫

杨 芬

(通渭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服务站,甘肃 定西 743300)

在马铃薯市场需求增加和种植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马铃薯种植需要兼顾产量和质量。自然种植条件、种植方法、病虫害等都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其中病虫害的影响尤其显著。不同类型的病虫害对马铃薯生长有着不同的为害,种植人员需要掌握不同类型病虫害发生的症状,采取有针对性、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保障和提升马铃薯的种植产量和质量,推动马铃薯种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 马铃薯病害类型、症状及防治技术

1.1 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的寄生途径较多,不但能够寄生在成活的马铃薯植株上,而且死亡的马铃薯植株也可以成为早疫病病原菌的寄生载体。种植条件较潮湿的情况下,寄生在马铃薯植株的早疫病病原菌会释放非常多的孢子,随风四处传播。马铃薯植株出现缺水、发育不良、周围种植环境的湿度太大、温度太高的情况,容易发生早疫病。早疫病发病的时间较早,主要出现在马铃薯植株的叶子上。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黑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变大,形成黑色斑块,然后逐渐成为同心圆形状,叶片周围会逐渐变成黄褐色。预防马铃薯的早疫病,一是选择种植品种时,要注意选择抗病能力较强、成熟时间较早的品种,在播种前,仔细筛选种子,除去患病种子。二是选择种植地,尽量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较肥沃、排水较好的地方种植,种植前需要对种植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三是通过提升马铃薯抗病害能力防治早疫病。科学控制氮肥的施用,尽可能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利用轮作方式,避开在病害较严重的地区种植马铃薯,降低马铃薯患病的概率[1]。除此之外,还要确保种植地有足够的光照和良好通风,集中清理和焚烧患病马铃薯的残枝叶片,控制和切断早疫病病原菌的传播链。同时要及时收获成熟的马铃薯,在运输过程中轻拿轻放,降低出现机械损伤的概率,确保储存环境阴凉通风。对于治理马铃薯早疫病,需要在病害出现的初期,每天喷洒2~3 次适量浓度的代森锰锌、灭菌丹、大富丹等药物,连续喷洒20 d 进行治理。

1.2 晚疫病

相对于马铃薯的早疫病而言,晚疫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发病时间较晚,然而晚疫病病原菌产生的孢子数量要远高于早疫病病原菌产生的孢子数量。当白天的温度处于22 ℃左右,晚上的温度处于10~13 ℃,湿度在95%以上时,容易发生晚疫病。除此之外,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地势太低、水量过多、氮肥过度施用和马铃薯植株发育不正常等都是引发晚疫病的重要因素。晚疫病主要是针对马铃薯植株叶片的顶部或边缘位置,在发病初期阶段,会出现形状不规则的褐色水渍状病斑,然后逐渐变成边缘不清楚的灰绿色病斑,在湿度增大的情况下会生成霉菌层,在周围环境过于干燥的情况下,发病的叶片会逐渐干枯,容易破碎。当晚疫病过于严重时,会为害马铃薯植株的茎秆和叶柄,进一步为害块茎,致使马铃薯腐烂。防治马铃薯的晚疫病,一是在种植上,要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块种植区域。二是要加大监测力度,在发现患病植株时,要第一时间把植株从根部挖出,与此同时,用石灰对种植坑进行消毒。在患病植株周围的50 m 范围内喷洒霜脲、甲霜灵等药物,每隔7 d 喷1 次,连续喷3 次,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扩散。当马铃薯植株高度在30~40 cm 时,可以喷洒专门用于马铃薯植株生长的调节剂或者烯效唑。当中心地区出现患病植株时,要进行定点监测和大范围调查工作。在马铃薯植株的初花时期,可以在阴雨到来前通过喷洒代森锰锌等具有保护作用的杀菌剂预防晚疫病,病情较严重的区域要及时喷洒甲霜灵等具有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偶尔发生和经常发生病害的区域要与监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喷洒代森锰锌、甲霜灵等药物,或者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性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果药物喷洒后的6 h 内有降雨,要及时补喷药物。同时,还要注意轮流使用药物,适当利用有机硅助剂提升药物的疗效。在收获马铃薯前,要把植株的烂叶枯枝运出去并集中处理[2]。收获马铃薯的天气以晴天为佳,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和避免马铃薯表皮出现机械损伤。

1.3 病毒病

引发马铃薯病毒病的病毒种类非常多,包括X、Y病毒等20 种以上,可根据发病症状把病毒病分为卷叶病和花叶病两种类型。导致马铃薯种性出现退化的病害隶属于卷叶病范畴,发病时,马铃薯植株的叶片边缘位置会向上弯曲,顶部的叶片会褪去绿色,然后向中脉、老叶扩展,病害严重时叶片会变成圆筒形状。马铃薯花叶病发病早期,顶部的叶片会出现枯斑,然后变成黑色坏死斑。斑块从叶片边缘位置向叶柄延伸时,会出现褐色条斑,然后叶片干枯,植株死亡。防治马铃薯病毒病可以建立繁殖无毒种薯的基地,既能够有效防治病毒病,又能够借助脱毒技术,培育出更加优质的马铃薯品种。同时,在种植前,需要检测马铃薯种,筛选出无毒的薯种,剔除有病的薯种。在种植地的选择上,选择地势较好、没有污染、土壤较肥沃、排水较便利的地方种植。用药物防治病毒病,可以喷洒适量浓度的氨基寡糖素水剂或者宁南霉素水剂。针对发病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适量增加喷洒的频率,喷洒期间要注意轮换使用药剂,避免植株产生和增强抗药性能。在施肥时,要注意肥料选择和实施的合理性,科学控制磷钾肥和有机肥用量。

1.4 环腐病

马铃薯环腐病又被叫做轮腐病,这种病害的发生范围较广泛,且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对马铃薯生长产生的为害非常大。环腐病一般发生在马铃薯开花期后,发病时马铃薯的维管束系统会出现病变。早期马铃薯植株的叶脉会逐渐褪去绿色,呈现斑驳状,随着病害加重,叶片会逐渐变成黄色,向上卷曲后枯萎。环腐病发病时会在马铃薯植株上呈现出由上至下的发展趋势,然后在植株的通体蔓延。防治马铃薯的环腐病,一是可以及时开展马铃薯薯种的检疫工作,环腐病的传播主要是在同一类物种中,所以带有病原体的薯种是引发环腐病的主要来源之一。二是要对薯种的选择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源上降低发病概率。三是可以借助脱毒技术,建立培育良好品种的基地,并且构建和完善管理体系[3]。

1.5 黑胫病

导致马铃薯出现黑胫病的主要原因是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这一病害发生在马铃薯生长的各时期,对马铃薯的块茎和茎基部造成为害。发病时,马铃薯地上部分在15~20 cm 时会逐渐出现叶片向上卷曲、叶片发黄等现象,茎基以上的部位会慢慢发黑腐烂,导致植株死亡。防治马铃薯黑胫病,可以在种植前选择质量较优秀的种薯薯块。黑胫病存在于维管束中,普通的药物很难去除,可以用适量浓度的春雷霉素溶液或者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薯,晾干之后再进行种植,能够提升种薯薯块抵抗病毒的能力。在种植环节,在沟里洒上适量高锰酸钾。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中,要第一时间拔除患病植株,对于消毒隔离期对应的洞穴,要在洞穴周围撒上熟石灰,避免威胁到其他植株。在黑胫病发病的早期阶段,可以每间隔7 d 喷洒1 次适量浓度的水合霉素粉剂、氢氧化酮水分散粒剂以及春雷霉素粉剂等,如果黑胫病发病比较严重,可以在马铃薯植株的根部灌入乙蒜素、氢氧化铁等,控制病害的扩散面积。

2 马铃薯虫害类型、症状及防治方法

2.1 蚜虫

蚜虫在马铃薯的虫害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类型,群聚在马铃薯叶片背部,吸收叶片的汁液,主要为害是引起马铃薯植株叶片脱落。蚜虫大量聚集在植株叶片的背面,分泌出蜜露,让叶片感染煤污病,削弱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让叶片脱落,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防治马铃薯的蚜虫害,一是要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利用灌水法处理越冬的场所。二是要合理控制种植密度,确保密度合理,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三是可以用生物防治法,利用蚜虫的天敌黄蜂、甲虫等进行捕杀。四是在蚜虫害比较严重时利用化学防治方法,选择适量浓度的灭蚜松粉剂等毒性比较低、不易残留的化学药物。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可以用适量浓度的敌百虫粉剂或者氯氰菊酯乳油等做成喷雾在田间喷洒。

2.2 二十八星瓢虫

二十八星瓢虫的成虫和幼虫都为害马铃薯生长。马铃薯植株的叶片、马铃薯的嫩茎和果实都是二十八星瓢虫的主要食物,被二十八星瓢虫咬伤的马铃薯叶片表面会有牙痕,严重时叶片会变成灰黑色并慢慢干枯,引发植株死亡。马铃薯的果实被二十八星瓢虫咬伤后会产生硬的凹纹,果实变苦。防治马铃薯的二十八星瓢虫害有人工灭虫和药剂防治两种方法[4]。在收获完马铃薯以后,需要集中焚烧处理田间的杂草和枯萎的植株,防止二十八星瓢虫的幼虫将其作为越冬场所。人工捕杀二十八星瓢虫的成虫最好选择冬季,在春天到来之际及时清理田边的杂草。针对二十八星瓢虫的幼虫,可以每隔10 d 喷洒1 次适量浓度的快杀灵乳油或者保得乳油,在喷洒药物时,要喷洒到叶片的背面,防止幼虫残留在叶片背部。

2.3 块茎蛾

块茎蛾又被叫作麦蛾,主要发生在存储马铃薯阶段,也属于检疫害虫。块茎蛾主要对马铃薯的茎、嫩尖和叶片位置造成为害,容易引发叶芽枯萎死亡。叶片肉是块茎蛾幼虫主要藏身之地,其以叶肉为食,使被咬的叶片呈现半透明状态,导致马铃薯产量严重减少。尤其是在贮存马铃薯的过程中,块茎蛾的为害最为严重,蛀食马铃薯的果肉,引发果肉外皮腐烂。防治马铃薯的块茎蛾虫害,一是要加大马铃薯的检疫力度。二是要做好马铃薯块茎膨大时期的培土工作,防止暴露虫卵。三是要借助对应的防治药物,可以喷洒适量浓度的喹硫磷乳油1 000 倍液或者晶体敌百虫。在块茎蛾成虫比较多的时期,可以喷洒适量浓度的赛波凯乳油2 000 倍液。在储存马铃薯时,可以运用被二氧化碳熏蒸过的储藏窖。

2.4 蓟马

蓟马具有擅长飞行、害怕光亮、喜温等特征,最适合蓟马生长的温度为24~30 ℃,湿度为40%~60%。蓟马幼虫的颜色有黄、白两种,成虫的颜色有棕、黑两种。马铃薯植株的汁液是蓟马的主要食物,蓟马咬过的位置会出现萎缩现象。防治马铃薯的蓟马虫害,一是可以用物理防治技术,针对蓟马的趋蓝性,在田里放置蓝色的粘虫板。二是可以利用化学防治技术,喷洒适量浓度的敌百虫或者氰戊菊酯乳油。

2.5 地老虎

地老虎对马铃薯的为害以幼虫为主,包括黄地老虎和小地老虎两种。地老虎是杂食性害虫,其幼虫不同年龄段对马铃薯造成的为害也有一定差异。年龄在1~2 阶段的幼虫主要为害马铃薯植株的叶片,3 龄幼虫主要为害马铃薯的地下根茎,年龄在5~6 阶段的幼虫能够直接咬断马铃薯的幼苗,降低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5]。防治马铃薯的地老虎虫害,一是可以利用农业防治技术,清理好田间和田边的杂草,确保地老虎的成虫不会为害种植马铃薯的田块,有效减少幼虫的数量。二是可以利用物理防治技术,抓住地老虎的趋光性,在马铃薯种植地悬挂黑光灯进行捕杀。三是可以利用化学防治技术,制作有毒的诱饵诱杀地老虎。主要是用适量浓度的敌百虫可湿性粉剂与炒熟的棉籽饼和水搅拌融合,在傍晚时撒在马铃薯植株的根部进行防治。

2.6 蛴螬

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分布范围较广,种类也比较多,其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对马铃薯的块茎和根部造成为害,导致马铃薯种植地出现死苗和缺苗的情况。由于蛴螬的种类比较多,虫子的体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成虫的产卵数量在20~100 粒。防治马铃薯的蛴螬虫害,一是可以对种植土壤进行深度翻耕,破坏其生存和生长环境,从而有效减少虫蛹和幼虫的数量。二是可以加大对田间环境的管理力度,及时清理田间的杂物和杂草,并统一集中处理,扼杀蛴螬的虫卵和幼虫。三是可以诱杀蛴螬成虫,可以利用黑光灯,减少成虫产卵的数量,幼虫的数量也就随之减少。四是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技术,利用药物进行防治。在马铃薯播种阶段,将细土和敌百虫粉剂搅拌在一起,撒在沟里消灭害虫。在耕地培土的过程中把农药撒在马铃薯苗根部,能够有效消灭蛴螬。

2.7 蝼蛄

在冬季,蝼蛄会在地下2 m 左右休眠,等到春季气温回升后,在15 cm 左右的耕作层为害植株,不同季节蝼蛄为害的土层深度也有一定差异。蝼蛄的幼虫和成虫对马铃薯的为害非常大,蝼蛄会在马铃薯还没有出苗前啃食芽块,让马铃薯苗不能健康生长,出现断苗和缺苗情况。在马铃薯出苗以后,蝼蛄会使马铃薯的幼根和土壤之间出现缝隙,影响幼苗正常供水,从而降低幼苗的生长速度,导致幼苗死亡。在马铃薯的块茎成形后,蝼蛄又啃食块茎,让块茎感染病毒腐烂。防治马铃薯的蝼蛄虫害,一是可以通过农业防治技术,在秋季对种植土壤进行深度耕翻,破坏蝼蛄幼虫越冬的环境,从而减少成虫产卵的数量。二是可以利用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地下害虫的趋光性,诱捕并消灭害虫。三是可以利用化学防治技术,借助药物进行防治,可以每隔6 d 喷洒1 次适量浓度的晶体敌百虫1 000 倍液或者辛硫磷乳油900 倍液[6]。

3 结束语

为确保马铃薯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必须防治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和虫害。不同类型病害和虫害的症状和防治方法不同,必须综合使用物理、生物以及化学防治技术,确保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性,实现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保护种植环境,从而保障马铃薯种植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晚疫病块茎幼虫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飞舞吧,凤蝶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