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禽呼吸系统疾病
2022-02-11许奇锋
许奇锋
(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上海 201501)
家禽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条件下,以病毒、细菌、支原体、免疫抑制病原和不利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或疾病[1]。禽呼吸系统疾病是养禽业的头号疾病,临床上70%的禽病具有呼吸道的症状,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单一感染少、混合感染多的特点,可导致雏禽生长发育迟缓,增加死淘率;成年禽产蛋量下降,容易继发或并发感染其它病原微生物,引起禽的大量死亡,给兽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难度,同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
1 家禽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
家禽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气囊组成,其中气囊是家禽独特的呼吸器官,家禽肺脏体积小,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可沿气囊进入整个呼吸系统[3]。
家禽抵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是呼吸道黏膜。正常功能的呼吸道纤毛和黏液可保持气道表面的清洁,在纤毛自主摆动与保护性咳嗽等作用下,迅速将病原微生物排出体外。呼吸道上皮层杯状细胞以及一些腺体分泌的活性物质(如溶菌酶、淋巴因子、干扰素、抗胰蛋白酶和IgA 抗体等),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具有非特异性的杀灭作用[4]。在不良环境因素(如氨气浓度高、禽舍通风不良)或应激因素(如弱毒苗免疫接种、转群、断喙)等刺激下,呼吸道失去黏膜系统的屏障作用,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及大肠杆菌等)长驱直入,继而发生各种类型的呼吸系统疾病。
2 家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
2.1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
病毒病如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鸡败血霉形体病、鸡毒支原体病,细菌病如鸡传染性鼻炎、鸡白痢、禽霍乱,其他疾病如鸡曲霉菌病等都有呼吸道症状,但是它们的病原各不相同。两种或两种以上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同时或先后侵入禽呼吸道,可产生致病协同作用[5]。
禽群中如果同时存在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原(如马立克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将加重禽呼吸道症状,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控制难度也更大。
近年来,禽呼吸系统疾病呈现出病原不断变异、病原毒力增强的新特点。
2.2 养殖过程中,禽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
1)饲养管理不善因素。常见因素有饲养密度高,禽舍卫生不良,垫料发霉,应激频繁,清扫冲洗不彻底,消毒不科学、留死角,残留在禽舍环境、工具器械表面的病原微生物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有些病原如鸡毒支原体、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等通过甩鼻、咳嗽等方式排出,通过气溶胶传染健康禽[6]。病禽分泌物如鼻涕、眼泪以及粪尿等均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设施设备和用具等,导致其它健康禽发病[7]。
2)养殖过程中环境不良因素。不良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粪污处理和病死禽处置等。秋冬季和早春时节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咋暖还寒,或漏风、贼风、穿堂风进入禽舍,禽呼吸道受冷刺激极易发病;潮湿是万病之源,禽舍过于潮湿,悬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绒毛等为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提供载体,极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在禽舍建设过程中,布局不合理、缺乏必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消毒设施、邻近交通要道、禽舍间距过小、人员车辆随意进出、粪污堆积、病死禽乱扔、弱毒疫苗瓶乱放、野鸟栖息等因素,均会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3)饲料营养不足因素。营养搭配不均匀,蛋白质含量低或品质差,饲喂霉变饲料,机体免疫球蛋白产生不足,导致禽群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降低,从而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此外,维生素A 对维持禽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有着重要作用,长期维生素缺乏或吸收障碍,为病原微生物感染提供“便捷通道”;同时,硒、锌等微量元素缺乏也会造成禽免疫系统发育障碍,导致禽对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
4)疫苗免疫副反应因素。禽群接种弱毒疫苗免疫容易引起呼吸道症状,是机体对病毒侵入的正常免疫应答,禽群免疫后出现一过性的免疫反应是正常的,有些活疫苗(如传染性法氏囊、新城疫、鸡痘等)可以根据出现反应的程度来确定疫苗免疫是否有效。导致疫苗免疫副反应的常见因素包括疫苗毒(菌)株和免疫剂量、禽群健康情况、免疫途径和免疫抑制、母源抗体水平、免疫间隔、鸡舍通风和环境因素等,不良的疫苗副反应达不到免疫效果,应该尽量避免。
5)应激因素。禽养殖过程中的应激因素无处不在,如气候骤变、过冷或过热、更换饲料、饮水不足或水质污染、疫苗免疫、转群、断喙、氨气和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高等,是导致禽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家禽消化系统较为独特,蛋白质吸收不完全,粪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含氮有机物,在禽舍保温要求高的环境条件下,极易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有害气体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纤毛的摆动频率,破坏黏膜的完整性,损伤呼吸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并在气囊等处定植和扩散[8]。此外,抗生素长期或者过量使用,会改变肠道正常菌群,导致呼吸道黏膜完整性下降,免疫力低下,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3 禽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和特点
禽呼吸系统的临床症状有咳嗽、呼噜、啰音、甩鼻、喘息、流泪、打喷嚏、流鼻涕、张口伸颈、呼吸困难和眼睑肿胀等。一般白天呼吸症状较轻,夜晚则比较明显。育成期青年禽死淘率可达30%以上,表现为生长迟缓、胴体降级或废弃;成年禽死亡率虽然不高,但严重影响产蛋率和蛋品质,产蛋率下降30%~40%,产砂皮蛋、畸形蛋和软壳蛋等。
主要病理变化可见咽喉黏膜充血和出血、气管黏液、气管环出血、肺充血和出血、气囊混浊、增厚、炎症、内有泡沫样或干酪样物。如并发其它疾病时,剖检可见卵巢发育不全,卵泡变形,输卵管黏膜炎症[9]。
禽呼吸系统疾病一旦发病,呈现出发病日龄早、发病急、传播快、病程长、易反复、久治不愈、混合感染多、继发和并发感染多、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的特点。同时,在实施弱毒疫苗免疫、转群、断喙、换料等重要活动后发病,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的秋冬季容易发病[10]。
4 家禽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禽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类病因复杂、致病因子多、病情易反复的疾病,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结合、综合防控”的原则。
4.1 构建并执行生物安全体系
禽舍应远离主干道、居民区、粪便堆积无害化处理场和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点;重视禽舍日常卫生和消毒,严格落实空栏期禽舍内外的清扫、冲洗、消毒工作;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避免将外来病原微生物带入禽舍;本场饲养员进入禽舍需穿工作服和工作鞋,避免窜舍,在邻近禽舍发病时,应采取严格的隔离封锁措施,每日清洗消毒;禽舍采取防鸟网、挡鼠板等措施防止野鸟、老鼠和流浪犬猫等进入。构建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是规模化养禽业的必由之路。
4.2 加强饲养管理
维持禽舍温度、湿度和光照相对稳定,创造安静舒适的饲养环境,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卫生清洁的饮水,逐步更换饲料。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冬春季做好防寒保暖,在气温骤变、运输、免疫等应激因素发生前后,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和电解多维。熟练疫苗接种、断喙、输精等操作技术,避免各种人为的应激源。改善禽舍空气质量,减少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提高禽群自身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1]。
4.3 做好疫苗免疫接种
家禽呼吸系统疾病,往往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其中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支原体以及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最为常见的。所以,要切实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疫苗免疫[3]。
4.4 控制好免疫抑制病
免疫抑制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贫血等病原可引起家禽的免疫器官的损害,造成机体免疫应答降低。一方面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疫苗免疫失败,另一方面可使禽群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强。控制好免疫抑制病,才能保证免疫器官不受损害,从而大大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7]。
4.5 强化垂直传播疾病的净化
有些家禽呼吸系统疾病如鸡毒支原体、鸡白痢等,多由于种禽带菌(毒)或通过种蛋传入,杜绝这些疾病的关键措施是加强种禽群的疫病监测和净化,提高苗禽的质量,使商品禽不携带上述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从而确保禽群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