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

2022-02-11景娟

中国动物保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公羊布鲁氏菌母羊

景娟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综合保障与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300)

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引起成年母羊的流产、产弱胎,公羊睾丸肿大、性功能降低,并且感染羊的布鲁氏菌还可感染人导致出现间歇性发热、关节炎、睾丸肿痛等,对羊养殖和公共卫生安全可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1]。布鲁氏菌最早的报道见于1887 年,从死于地中海热的病人脾脏分离出马耳他布氏菌,随后从自然发病的山羊奶中(1905 年)、流产牛胎儿(1910 年)、绵羊体内(1910 年)、流产猪胎儿体内(1914 年)、沙鼠(1957 年)和犬(1967 年)等动物发现该菌。目前已有123 个国家发现有该病的出现。我国在1949 年初的内蒙古、西北、东北等羊养殖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流行该病,随后在奶牛场和猪场也发现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由于羊布鲁氏菌病分布广泛,因此可给羊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且感染羊的布鲁氏菌菌株对人的致病性普遍比其他物种的要强,因此对长期接种羊群的牧民或养场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可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1 细菌性特征

羊布鲁氏菌病主要由马耳他布鲁氏菌引起,此外流产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等布鲁氏菌种也可感染羊发病。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无芽孢和鞭毛,但可形成荚膜,通常使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布鲁氏菌染色后呈淡红色的小球杆菌[2]。布鲁氏菌的细胞膜有三层结构,分别为外膜、外周胞质膜和细胞质膜,外膜和肽聚糖形成细胞壁,外膜含有脂多糖、蛋白质和磷脂层。根据外膜的脂多糖是否含有O 链将布鲁氏菌分为光滑型和粗糙性,马耳他布鲁氏菌可以以光滑型或粗糙型2 种形式存在。布鲁氏菌虽然不产生外毒素,但具有毒性很强的内毒素,不同种类的布鲁氏菌多具不同宿主之间交叉感染的能力,并且有极为明显的宿主危害倾向性,如羊的布鲁氏菌毒力最强,除羊外人也高度易感,并且危害最为严重,而猪布鲁氏菌次之,牛的最弱。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存能力十分强,在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脏器、皮毛、乳类等可存活数月,在土壤和水中可生存72~144d,在粪便和尿液中存活45d。布鲁氏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较为敏感,如巴氏消毒即可杀死该菌,在阳光下暴晒或60℃加热30min 即可杀死该菌,2%甲酚皂、3%漂白粉、5%鲜石灰乳、0.1%苯扎溴铵等消毒剂可很快杀死该菌。

2 流行特征

绵羊和山羊对布鲁氏菌最易感,此外猪、牛、骆驼、水牛、鹿等动物以及人也可感染布鲁氏菌,但不同动物感染的布鲁氏菌具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部分菌种可感染多种动物发病。绵羊和山羊对马耳他布鲁氏菌最易感,此外人也可感染该菌种。在羊群内,感染布鲁氏菌的羊其多种体液可带有病菌,母羊的阴道分泌物、乳汁以及流产胎儿,公羊的精液等带有大量细菌,可持续排菌数月至数年不等。低日龄的羊对布鲁氏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性成熟的公羊和母羊是主要发病动物,部分羊感染后可不表现临床症状。易感染羊可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呼吸道、吸血昆虫叮咬、交配或人工授精等多种途径感染,因此该病防控的难度相对较大。羊布鲁氏菌病一年四季可发,但多发于产羊羔的春季,并且牧区明显要高于其他地区,可呈点状暴发。

3 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母羊流产和乳房炎[3]。在患病初期羊群首先表现为怀孕母羊流产,最开始仅有少数怀孕母羊出现流产,随后出现流产的母羊数量逐步增多。母羊流产的时间多为妊娠3~4 月,并且母羊可连续出现2~3 次流产现象。流产母羊在流产前出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随后阴道排出含有血液的黏液或分泌物,之后出现流产症状。母羊流产后可出现慢性子宫炎,严重影响羊的繁殖。公羊感染布鲁氏菌后主要出现睾丸炎,前期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严重影响公羊的性欲和生殖能力。感染的羊还可能会出现跛行、咳嗽等症状。

4 病理变化

流产胎儿的胎衣呈部分或全部黄色胶样浸润,表面覆盖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且有出血点,浆膜和筋膜常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和肌肉出现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有坏死灶[4]。患病母羊子宫内膜有灰色或黄色胶样渗出物,绒毛膜有坏死脏,此外还常见输卵管炎、卵巢炎和乳房炎。公羊可出现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被膜与外层的浆膜粘连,切面可见坏死灶和化脓灶,慢性病例还可见阴茎红肿、黏膜上有小结节。此外,病情严重的羊还可出现关节炎、腱鞘炎、滑液囊炎、咳嗽、支气管炎等。

5 致病机制

布鲁氏菌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后可到达附近的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在其体内增殖,形成原发性病灶,随着增殖数量的增多导致吞噬细胞被破坏,随后进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患病动物发热、出汗等,菌血症的症状可反复出现,并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宿主多个组织器官,在母羊子宫、胎盘、胎儿等适宜环境中大量增殖,其次在乳腺、关节、睾丸、滑液囊等组织形成多发性病灶[5]。

6 诊断方法

在羊群中若出现较多母羊流产,可初步怀疑为羊布鲁氏菌病,并结合病羊的其他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变、流行病学等进行综合诊断,但该病的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测。由于布鲁氏菌对公共卫生可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严重感染的样品和涉及活菌操作的试验应在生物安全三级及以上的试验室进行操作,未经过专业培训或生物安全等级较低的实验室不可进行活菌操作或严重污染样品的处理。实验室诊断羊布鲁氏菌病主要分为病原鉴定和血清学检测两种。病原鉴定可采集流产胎儿、胎膜、阴道分泌物等样品,可采取涂片镜检的方式,经柯兹洛夫斯基染色后发现组织样品中有淡红色的小球杆菌即可初步判定为布鲁氏菌。还可使用布鲁氏菌基础培养基、血清葡萄糖琼脂、Farrell 培养基和改良Thayer-Martin 培养基等进行细菌的分离,分离后可使用时染色镜检、聚合酶链式反应和DNA 探针等进行鉴定。布鲁氏菌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多种,其中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偏振试验是国际贸易制定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国内临床上通常使用虎红平板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羊血清中布鲁氏菌的抗体检测,前者只能判定血清是否有抗体,后者可以检测血清抗体效价。

7 防控措施

由于羊布鲁氏菌病可对人和羊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发现感染布鲁氏菌的羊通常采取淘汰扑杀处理,不进行治疗,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以预防为主[4,6]。

首先,应做好羊群的检疫工作。羊布鲁氏菌病最重要的传播原因就是引入病羊,因此应在需要引进种羊时应做好隔离和检疫,不从流行布鲁氏菌病的地区或羊场引进新羊,此外对于需要配种或人工授精等操作时也应对配种的羊和精液等进行检测,防止将布鲁氏菌引入羊群。采取放牧养殖方式的羊群还要注意防止野生动物接触羊群,避免羊群被感染布鲁氏菌的野生动物感染。对于有条件的羊场可采取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布鲁氏菌的引入和传播。

其次,疫苗接种也是防控羊布鲁氏菌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使用的可预防羊布鲁氏菌病的疫苗有M5 株布鲁氏菌病活疫苗和S2 株布鲁氏菌活疫苗,可根据当地羊布鲁氏菌主要流行的菌种进行选择。布鲁氏菌活疫苗可采取滴鼻、口服和皮下注射的方式接种,免疫保护期一般为36 个月,在配种前1~2 个月对母羊进行接种,妊娠母羊和种公羊不可进行疫苗接种。疫苗开启后应在当前使用完,未使用的疫苗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反复使用,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免疫接种时严格按照疫苗接种要求进行,防止操作人员感染疫苗菌株。免疫接种后不应使用抗生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免疫后可采集免疫羊的血清进行抗体效价检测,以确保免疫效果。

羊群的饲养管理工作在预防羊布鲁氏菌病时也十分重要。应对羊群进行分群、分类、分性别饲养,尽量避免混养,放牧养殖的羊群应注意羊群的整体情况。对于羊舍应做好粪便定期清扫、养殖环境和器械定期消毒,从而降低羊舍内的病原数量。对于出现流产症状的母羊的分泌物、胎儿和胎衣等可含有大量布鲁氏菌的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病羊使用的羊舍、器具等进行全面的消毒,对于可能接触病羊的易感羊只进行病原检测,淘汰阳性羊只。

8 结语

羊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疾病,可对羊养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羊养殖场/户应提高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意识,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降低羊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

猜你喜欢

公羊布鲁氏菌母羊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提高种公羊繁殖力的几项措施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繁殖期母羊饲养管理技术
提高母羊产羔率的技术措施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公羊触篱
吃狼肉
提高母山羊一胎多羔的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