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2-02-11杨育中

广东蚕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作物农药栽培

杨育中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杨育中

(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 甘肃临夏 731100)

为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构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环保农业”等发展模式提供可行性路径,需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文章在阐释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问题及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无公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展开探究,提出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旨在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主体提供借鉴。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要点归纳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农业与工业同样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从消费侧角度出发,确保农产品在种植、回收、加工、销售等各环节中有效规避污染与毒害,即强调“农作物品质与产能的统一”,这也是由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意识所决定的。

从供给侧角度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需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一方面确保农作物生长环境(包括土地环境、水源环境、生态环境)的清洁,避免农作物在受污染的空间中生长[1]。另一方面,要确保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将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量控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现阶段,我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存在起步晚、发展慢、创新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受小规模农业种植的影响,严重缺乏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指导。为此,文章提出强化栽培基地建设、关注病虫害的防治、加强农药化肥监管、推动农业技术服务等建议,并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过程的病虫害防治提出可行性措施。

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价值与原则概述

1.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价值

从消费端来说,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是优质农产品供应的重要保障机制[2],能否全面推广、普及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关系到人民幸福感和社会和谐性。

从生产端来说,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一方面,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桎梏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中,多数农民生产者缺乏“绿色农业”的认同,为了提高亩产,造成化学肥料、农药等的滥用,传统栽培技术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农业产能,却严重损害了农产品的品质,出现“量大贱卖”甚至“越丰收、越无销路”的困境。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兼顾“产能与品质的统一性”,是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产并不局限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是存在“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农作物与自然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关系,传统农业生产中极少关注生态圈中的要素,如微生物、昆虫、真菌等,以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有毒有害的要素介入,不仅降低了农作物的品质,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3]。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对于土壤、水源、育种、水肥、农药等均有严格要求,旨在最大化保持农作物的“原生态品质”,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1.2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

第一,系统化与全程化相结合。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与传统农业生产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要规避小农模式,避免农业生产活动中分散化、组织性差的问题,通过统筹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以实现系统化管理效果。例如,严格落实农作物播种、施肥、喷药等环节技术要点,规范监控农作物生产、运输、流通等环节,将“无公害”的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第二,标准化与规范化相统一。从农产品或农业商品角度出发,是否达到“无公害水平”,主要依据相关政策文件设定的标准判断。因此,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也需突出标准化、规范化[4],例如,按照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对土壤酸碱性、营养成分、含水量等进行检测,按照最理想的状态进行改造。

第三,农业生产过程的有序性。“农作物”是一个宽泛概念,如粮食、蔬菜、果木、药材等都可以纳入农作物的范畴,针对不同农作物使用无公害栽培技术,既要考虑外部环境影响,也要考虑农作物自身的差异[5]。因此,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要突出生产过程的有序性,如按照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展开管理。

2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无公害农业栽培管理技术不达标

相较于农业技术发达的国家,我国的无公害农业种植起步晚、发展慢、条件差,主要集中在规模化农业种植区域进行实践(如东北地区)。同时,我国在“无公害农业”这一大框架下的实践模式也存在问题。当前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聚焦点是“农产品”,即从农业产业链的终端强调“无公害概念”,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这一生产决定要素重视不足,造成各项管理技术不达标。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种植经济存在区域差异、分散化种植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无法形成无公害农作物种植管理技术的统一标准,进而无法制定农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2.2 农业栽培环境存在局部恶化现象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对生态环境有着较高要求,如灌溉水源、土壤中不得存在农药残留[6]。然而,我国局部地区不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追求“高产+增产”的过程中,导致农业栽培环境恶化,造成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无法充分应用。同时,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地区产生大量工业污染物和生活废弃物严重破坏了农业栽培环境。例如,工业废水虽然不会直接排放到农田中,但会污染河流、地下水,农业栽培过程中使用地表水、地下水灌溉,同样会造成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此外,生活垃圾、人畜粪便、工业渣土等通过各种方式转移到农业栽培环境中,危害到农产品质量。

2.3 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滥用严重

合理运用化肥、农药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多样性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农业种植管理中由于缺乏对科学用肥、合理用药的认识,部分农民在施加化肥的过程中,认为用得越多越好,在喷洒农药的时候,会选择价格低、毒性强的产品,并反复喷洒,这种错误的观念,会造成农产品出现农药残留过量、土壤板结、微生物群消亡等问题。

2.4 农业生产主体观念落后破坏生态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仍以家庭为单位,在小面积土地上“深耕细作”,农民仅关注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容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农膜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要素,农民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膜,未考虑到如何解决农膜废弃问题,导致处理手段简单粗暴,或就地掩埋、或集中焚烧,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

3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要点

3.1 强化栽培基地建设,夯实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基础

农业生产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土地、水源、地势、坡向等影响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要素,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确保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第一要务就是加强栽培基地建设。简言之,在决定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前,需要对种植地域进行全面检测,包括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土质的酸碱性、构成土壤的成分及比例、周边水质、自然界微生物群落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的先天条件决定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能否被应用[7]。若农田周边存在化工厂,需要提前做好污染物隔离措施,或者通过人工干预方式改变土地性质。同时,对农田周边的各种污染源做好监测,一旦出现污染物质应运输到远离种植区的位置。

3.2 关注病虫害的防治,提高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产能与品质

在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中,农作物病害、虫害排在前列。因此,关注病虫害的防治,提高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产能与品质,主要包括根源性防治、常规性防治和关键期防治3种[8]。其中,根源性防治是指通过培育抗病抗虫的优良品种,从根本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常规性防治,是在农作物正常生产的过程中,定期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式进行干预,例如,每隔15 d喷洒低毒、低浓度的药液,用来杀灭虫卵,或者长期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安装诱虫灯。关键性防治是指在农作物管理的关键节点,如发芽期、开花期、抽穗期等时期,采取集中化和高强度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3.3 加强农药化肥监管,减少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实践的干扰

科学合理地运用农药、化肥能够确保农作物栽培增产保质,无序滥用必然造成农作物栽培陷入困境。无论是为了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还是为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都需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监管,确保其“能少用绝不多用、能不用绝不妄用”,以减少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实践的干扰。但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农药化肥的使用监管,不能完全依赖无公害农作物种植者,还需由政府牵头、市场参与、行业协同,从外部构筑起一道农药化肥监管屏障。例如,以政府名义要求市场减少毒性大、不易降解类型的农药生产,农民家庭、经营性农场等使用化肥,要严格按照科技专家的指导进行。

3.4 推动农业技术服务,加强农民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传授

根据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划分,品质越高的农产品其栽培技术及管理难度就越大。很显然,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相较于传统栽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之一,就是构建一支“爱农村、助农民、懂农业”的专家队伍,推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服务,加强农民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传授。例如,我国在2022年就已经提出了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但该制度主要汇集的是规模农业区域,侧重地理标志性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服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利用该制度的成熟框架,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对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过程的病虫害防治

4.1 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是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设计病虫害防治措施,代表了一种“预前机制”,即在无公害农作物没有进入生长阶段时,就规避掉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其中,强化栽培基地建设、培育抗病虫害良种就属于农业防治措施的范畴。例如,在无公害黄瓜栽培实践过程中,提前对黄瓜常见的病虫害进行分析,并进行预防。黄瓜的病虫害主要发生在幼龄期,主要病虫害包括灰霉病、霜霉病、白粉虱等。一方面,在适合黄瓜育苗播种的时期,选择适合本地的抗病害黄瓜品种,并检测土壤的各种养分、微量元素、重金属等,采取人工补充的方式,打造最适合黄瓜生长的基地。另一方面,提前在土壤中喷洒除虫卵、防病害的药物,从源头上阻断黄瓜感染病虫害的可能。

4.2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就是采用“物防”的器材、设备、方法等,不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不良影响,但效率相对较低,如人工捕捉方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捕捉害虫和杀灭虫卵,而农作物病害部分去除(如根、茎、叶、花等病变部位)的难度更大。采用诱虫灯的方法仅对一些特定的害虫有效,并主要应用在设备栽培环境中。在无公害线椒栽培方面,物理防治可以采用银灰色的薄膜板、虫网隔绝蚜虫,或者利用黄色板、器皿来诱杀蚜虫。在病害方面,可以利用巴母兰作为“保护剂”,喷洒在线椒表面,进而形成没有毒性的保护膜。

4.3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针对农作物的各种病虫害,利用天敌生物、微生物、病原体等控制有害生物的方式。例如,为了防治蔬菜、果树、粮食作物上的常见蚜虫,可以在种植过程中投放寄生蜂。为了有效地遏制红蜘蛛,可以在农作物上投放捕食螨。此外,很多微生物也能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如苏云金杆菌对于花科类蔬菜的病虫害(黑腐病、软腐病等)有着很好的克制作用。从整体上来看,生物防治措施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微型生态链,确保病虫害与益虫、益鸟、有益微生物等建立“相生相克”的关系。

4.4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手段是无公害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防治病虫害的“最后一道防线”,即利用喷洒农药的方式,消灭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需遵循“低毒性、低剂量、低残留”的原则[9],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作物选择农药产品。如虫螨腈是一种低毒农药,但防治对象非常广泛,青虫、菜蚜、夜蛾、蓟马等十几种害虫均可使用。另一方面,应采用科学的喷洒装置与方法,确保化学药剂喷洒均匀、附着农作物表面,传统人工喷洒农药的方式,容易造成“滴漏跑冒”等问题,不仅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当农药落入泥土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5 总结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不仅是一项农业技术,还是一个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径、一个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文章研究高度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梳理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要点,并重点对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无害化、可持续的策略,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杨迎春.无公害绿色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机,2022,53(18):91-93.

[2]张书全.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探究[J].农家参谋,2022(16):51-53.

[3]刘启才.农作物种植中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应用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15):88-90.

[4]商玉莽.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要点[J].广东蚕业,2020,54(2):16-17.

[5]宋江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8):70-72.

[6]王雪婷.农业园艺栽培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J].广东蚕业,2022,56(2):25-27.

[7]雍安乐.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栽培中的应用[J].新农业,2022(5):8-10.

[8]张国彦.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智慧农业导刊,2021,1(21):39-41.

[9]季策.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应用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智慧农业导刊,2022,2(9):86-88.

S318;S43

A

2095-1205(2022)12-51-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2.14

杨育中(1969- ),男,汉族,甘肃康乐县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为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猜你喜欢

农作物农药栽培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