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新街区外部空间形态更新策略研究

2022-02-11邓雪岚

山西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路网界面街道

邓雪岚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1 案例概况

1.1 龙吟村简介

龙吟村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辖区面积为75.11 hm2。龙吟村街区东邻梓潼社区,南与西区花园接壤,西与国宁村接壤,北接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交通便捷。据《郫县犀浦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龙吟村土地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与其他用地,村内无基本农田保护区与一般农田区,街区城市功能以居住和商业为主。

1.2 研究范围

文章选取的研究范围毗邻犀浦地铁站、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以及新兴商圈石犀里等,北靠校园路,东西分别依靠兴业北街、天府路,南侧紧邻学园路。片区中包含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性街区,如图1所示。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功能

街区之间的复杂度、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差异可以通过功能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区别,同时街区的功能也对街区外部空间形态产生影响[1]。

龙吟村经济文化近十年中迅速发展,周边双铁、高校与商圈相继建设与发展,区域人口数量急剧增加。通过谷歌地图获取的历史信息图示对比(见图2),区域中整体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由川西林盘向城市集中居住复合商业等空间模式的转变。龙吟村承载的功能已经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化,其街区外部空间形态也随着功能的转变而改变[2-4]。

2.2 交通

街区外部周边的交通路网与其外部空间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街区为路网系统提供了物质环境界面,交通路网可以分为机动车网络和慢行交通网络,机动车网络是指由将机动车交通作为主要对象的主、次干路和交通支路共同组成的城市交通系统。小尺度高密度的城市交通系统网络有利于交通资源的均衡发展。街区外部既能形成高速通过的城市干道,又能形成以步行为主导的舒适性慢行系统。在街区外部的空间中提供城市公共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设施,并推动高密度的慢行交通网络的布设,使街区居民享受到便利的社区生活[5-11]。

2.3 空间节奏

街区外部的空间形态能否达到形式美的要求,主要在于空间节奏的协调性与时间性。当使用者在街区外部空间不断行走的过程中,空间的开合、虚实变化以及点、线、面等空间形态的运用都会产生起承转合的空间韵律感,使得使用者不仅仅在静止的条件下,在动线中也会产生对空间中协调统一又充满变化的美感的体认。

2.4 外部界面

街区外部界面表现多为线性空间,界面的连续性是芦原义信认为对于可识别的街道而言是必要元素。他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街道两旁必须排满建筑,形成封闭空间,这就像一口牙齿一样,由于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美丽的街道,如果拔掉一颗牙齿,镶上一颗不同寻常的金牙,就会面目全非……”[12]。街区外部的空间界面作为城市在竖直维度上肌理的一部分,广场、街道、建筑如何组合排列构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街区外部空间界面的连续性为街区外部空间形态创造了积极性,使得整个街区外部空间更加一体。除了连续性外,道路的形态、尺度、空间的加减法等等也直接影响街区的外部界面。

2.5 生态因素

城镇新街区外部空间中的生态因素主要指的是自然生态,主要针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软性界面,如水体、绿化等。生态因素影响着街区外部环境中的绿化空间布局与层级,包括各级绿色系统与景观小品等。生态因素间的有效结合,有利于街区外部空间形态的丰富,带来人流量的增加使得街区外部空间的活跃度提升[13-15]。

3 问题分析

3.1 场所功能单一

由上文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到,龙吟村片区所承载的城市功能主要为居住功能与商业功能(见图3)。

1)可以看到街区中的住区业态为底商+住宅,街区内的两所学校为周边提供了教育资源,中间街区的两个贸易市场为单一的商业功能。但各个街区的功能表征相对单一且过于集中,导致各街区都是孤立的城市片段,街区间没有得到积极联系。同时单一的功能表征也造成街区功能在时间上无法达到连续均衡,街区内部造血机制功能失衡,导致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2)在调研中发现片区内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服务中心,现有的社区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为党群服务。街区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较缺乏。

3.2 交通规划不合理

合理的路网结构与密度,是街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高密度的路网具有更高的服务能力和适应性。目前在交通方面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街区当前路网密度整体偏低,距离“密路网”的标准仍有一定差距。路网的通达性较差(见图4),在调研过程中可看到许多人为的路障使街道形态恶化,形成“断头路”。

2)公共交通没有高效地与街区结合,调研样本中发现仅有一个公交站服务于该区域。

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日本大阪国际经济振兴中心专务理事原法康一行来金山考察。原法康一行实地参观了花王(上海)化工有限公司,了解日资企业在上海金山的生产运营情况。

3)街区的静态交通空间远没有达到服务数量。所选区域街区边界的城市次干道与城市支路都负担了极大的停车功能,造成路面资源的浪费与交通情况的混乱(如图5所示)。

3.3 空间节奏无序

选取的街区在犀浦相对繁华,人流量大,消费群体多为年轻人群体,隶属于中档消费,街区城市面貌现代。通过梳理整个空间的节奏可发现:街道尺度、车道尺度、两旁建筑高度无序变化或无变化。街区连续空间中既无前导空间,空间也无精彩节点作为空间高潮,亟需更新。

3.4 外部界面不连续

选取的街区外部界面在连续性上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相邻街区在建筑高度上存在不连续性,既有高层住宅,也有低层自建商用民居,且每个街区外部界面各有相对独立的立面特征,相邻街区界面没有形成多样统一,造成街区外部界面的不连续性。

同时街区外部街道界面的形态、宽度、进退存在一些可更新的方面。从兴业北街农贸市场片段的外部街道界面形态可以看出(见图6),街区外部界面的宽度、形态设计并不符合日常的城市公共生活所需,步行通道除了步行功能还兼顾了停放自行车的功能。同时车行道路过宽,利用效率不高。混合车道用作静态交通空间兼具骑行道,造成交通状况的混乱无序。

3.5 生态景观与周边环境难融合

1)绿化空间布局不均衡,绿化系统层级不明晰。整个片区缺乏集中性的大中型广场、绿地和分散性的小广场等,缺乏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空间关联的开敞空间体系。

2)针对所选区域最北角的唯一水系的利用现状,没有对其进行保护利用与综合打造,整个滨水区域没有与周边环境有机地融合,导致该街区的空间形态不够开敞,无法吸引人流(见图7)。

4 更新策略探究

4.1 推动街区功能复合化

1)在现有每个街区功能单一的情况下,积极置入其他功能空间。如纯用作居住的街区可适当加入商业、办公等类型的功能,白天街区的功能体现为办公,夜晚功能转变为居住,商业功能则可以按需配置。使得街区的这片土地在空间性与时间性上被高效利用,更进一步可以在平衡公共与隐私的前提下在同一栋建筑内融合各种功能。

2)增设街区公共服务设施,形成能够服务更多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和广场集中整合,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以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提升街区活力。

4.2 打造高密度舒适的城市交通系统

1)兼顾慢行系统与快速交通网络,以此打造舒适宽阔的慢行空间与高效、可达性高的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网络的组织需要结合道路的功能划分,细化慢行步道与车行道路之间的衔接,既保证路网可达性,又提高片区车行组织效率。

2)将公共交通系统更多引入街区,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便捷衔接,连续性是影响慢行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路网规划、交通组织与街道设计维持步行与自行车骑行网络的连通性,确保路侧人行道的完整,最大程度避免设置禁非道路,通过设置安全、便捷的联系解决主要交通干道阻断慢行网络的矛盾。

3)增加交通网络密度,可结合加密路网对原有路网格局进行适度调整,优化道路线形,打通断头路。

4)连通性是影响慢行网络品质的重要因素。城市中的许多设施与环境,都会成为连续网络中的障碍。通过修复和克服这些障碍,使路径得到衔接,是提升网络品质、增进步行与骑行意愿的重要措施。大尺度街区也属于空间障碍,鼓励边长过长的门禁社区开放主要内部道路,并入慢行交通系统。

4.3 创造多样和谐的空间节奏

在街区外部空间更新中增强线性空间的节奏感,可使路人情绪随着空间变化而丰富,从而起到空间优化的作用。其一是在街区尺度上做出变化,同一尺度过度的连续从视觉上会导致空间乏味,丰富的空间尺度变化,能够增加空间的活力;其二是分段梳理街区功能,丰富空间的功能并分区分段使人们有了长期使用的可能,熟悉空间中功能的节奏变化,留存下街区记忆并产生依赖,从而增加街区空间的生命力;其三是增加空间中的节点设计,在有限的街道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为空间节奏营造舒缓的区域,为人们驻足与交流提供更加舒适的空间。

4.4 街区外部界面形态控制

街区外部界面形态宜具有基本安全性、协调性、复合性三个基本性能;安全性,对于使用者在步行空间之中,视线与步行区域应具有良好的可视性,能处理空间与相邻空间之中的不利因素,考虑使用者的心理需要;协调性,步行空间应符合首层建筑的业态与基本形式,形成有机协调的统一体,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与生理需求;复合性,步行街区具有功能符合和布局多样的特点,街区首层建筑也应具有相关性能,从而达到具吸引力的效果。因此,对于界面首层的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提升街道空间的品质与活力,彰显街区魅力(见图8)。

4.5 构建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空间关联的街区外部生态环境

1)增加街区外部的开敞空间,综合考虑集中性的大中型广场、绿地和分散性的小广场以及绿地的布局,构建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空间关联的开敞空间体系。

2)用绿地景观织补街区外部的空白空间,使之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街道可种植特色树种,使街区外部空间形态更加和谐统一。根据街区所在区域的不同历史文化,景观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来体现在地性。

3)保护利用与综合打造街区内的河流水系,优化滨水区域的整体环境,形成空间开敞、尺度宜人的滨水空间形态,提升街区外部空间的品质。

5 结语

本文虽不能完全解决文中所涉及的所有问题,但对于快速城镇化的街道社区更新提供了一定的优化思路和部分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对街区更新的进一步研究。城镇化加速的进程不可避免,城镇新街区的更新可以通过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优化功能配置,建立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以及配套级配丰富的生态景观,并根据城镇发展风貌进行空间形态与界面上的优化来达到城镇新街区人居环境的和谐,提升城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与优化。

猜你喜欢

路网界面街道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热闹的街道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一种可用于潮湿界面碳纤维加固配套用底胶的研究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基于卫星遥感图像自动提取路网与公路路网的校核比对
街道生活
高速公路路网复合通行卡(CPC)管理方案探讨
高速公路路网内复合通行卡(CPC)调拨方法研究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