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线性遗产保护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2022-02-11许建强XuJianqiang

华中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廊道大运河古道

许建强 | Xu Jianqiang

韩 雪 | Han Xue

夏志楠 | Xia Zhi'nan

1 简述

在历经1964年保护思想的初步提出、1994年基本概念的形成以及2008年理论体系的正式确立,文化线路作为历史遗产保护的新概念,逐渐被纳入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且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遗产廊道是美国从文化遗产的区域化保护与合理化利用等角度出发,于1980年代提出并确立的遗产保护概念。线性文化遗产正是综合了文化线路以及遗产廊道理论后形成的区域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目前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在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时所采用的层次,从保护对象的尺度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度,而对于大尺度、跨区域的遗产保护对象则较少涉及。近些年来,伴随着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的下发,线性文化遗产也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目前,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与研究视角出发对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近20年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 载文分析

2.1 文献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为检索来源,以“线性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为检索主题词,检索时间日期设置为1999年—2019年,排除国际论文、会议论文以及硕博学位论文,再经过去重操作,共得到734篇期刊文献。本文以此数据源作为研究对象。

2.2 刊文量分析(图1)

图1 历年发文量与关键词数量变化趋势表

历年发文量可以反映出相关研究热度的总体趋势,而关键词数量则可以从宏观角度表示出相关研究内容的丰富程度。从刊文时间轴线来看,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结合表1数据变化趋势,将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分为3个发展阶段。

表1 各阶段发文数量与部分高频关键词表

1999年—2005年为萌芽阶段。从关键词数量来看,此阶段关键词数量较少,且研究方向单一;从发文数量看仅为15篇,且增长速度缓慢。其中代表性人物为俞孔坚、李伟、王志芳、李迪华等,研究内容主要对文化线路[1]与遗产廊道[2]理论的引入、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构建[3]以及遗产廊道视角下大运河保护的理论框架[4]等进行了研究。综合来看,本阶段的研究内容以国外理论引入与定性研究为主。

2006年—2014年为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关键词数量以及发文量都有“井喷式”的提升,高频关键词的数量也有大幅度的增加。这是得益于国内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的不断推进,使得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线性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2014年中国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更加推进了国内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因此,2014年的发文量达到了48篇,是这一阶段年发文量的峰值。本阶段研究内容逐渐多元,学者们除了对国外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理论、案例进一步解读与综述外,也开始从旅游开发[5-6]、遗产价值评估[7]等角度开展研究;此外,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载体也慢慢由大运河扩展到铁路[8-9]、古道[10]等,但是研究方法依旧以定性分析为主。

2015年—2019年为稳定发展阶段。本阶段关键词数量以及发文量继续增加,但年均增长量变化不大,逐渐趋于稳定。本阶段研究内容在延续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研究载体也扩展到丝绸之路、川盐古道、南粤古道等;研究方法上开始使用成本栅格模型[11]、最小累积阻力模型[12]等定量分析手段对线性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总体来看,本阶段的研究内容与载体更加多元化,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的比重逐步加大,整体属于稳定发展阶段。

2.3 发文期刊分析

从相关文献出版来源来看,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研究文献共在356本期刊上发表,其中发文量大于4篇的期刊发文情况参看图2。其中《中国名城》刊文量最高,达到了40篇;其次《中国文化遗产》、《中国园林》与《华中建筑》刊文量均为17篇;《城市发展研究》、《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等期刊刊文量也均在10篇以上;其余期刊的刊文量均在10篇以下,且刊文量相差很小。从检索结果来看,相关研究涉及的学科分类主要是历史、城乡规划学、考古学、经济学以及地理学等。但是主要来源期刊大部分以城乡规划与市政、建筑科学等为主题,表明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等层面,在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层面的研究还较少。

图2 主要来源期刊发文量>4

2.4 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Citespace5.0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得到图3可视化图谱。其中合作网格节点越大,代表对应作者发文量越高;作者之间连线越密集,则表明合作程度越高;且中心性越大,则该作者的连接作用越强[13]。可以发现图中节点为81个,连接为37个,网络密度为0.0114。从节点大小看出,俞孔坚的节点最大,其发文量达到了最多的17篇,此外李迪华、王丽萍、张镒、单霁翔等10名作者的发文量都超过了5篇。从合作网络的密度与连接来看,合作网格密度较低、连接较少,仅部分作者在局部形成了合作网络,表明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学科交流、领域渗透等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发文量前10的作者中心性均为0,这表明相关研究还未形成较好的集聚效应。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

2.5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Citespace5.0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得到图4可视化图谱,可以发现图中的节点为95个,连接为27个,网格密度为0.006,这表明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的发文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差,学术交流与学科融合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发文数量排名来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位列前3,分别为20篇、17篇及9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等机构位列第4至第10位,且发文量均超过5篇。从排名前十机构的学科背景来看,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主要以城市规划学科、建筑学科以及风景园林学科为主,学科背景比较单一。

图4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5.0软件中关键词聚类分析功能,对最终筛选得到的734篇文献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图5)。在聚类图谱中,当Q值>0.3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0.7意味着聚类的高效率是令人信服的[13]。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Q值0.79,S值0.82,说明聚类结果是合理的。根据图谱中聚类信息以及每个聚类内的关键词,本文将从理论内涵分析、研究对象、旅游开发三个方面对国内线性文遗产的研究内容进行文献评述。

3.1 理论内涵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线性文化遗产理论内涵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引入、国外相关理论综述。单霁翔[14]阐述了线性文化遗产概念的演变历程、梳理总结了国内线性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点,且对线性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策略与建议;王志芳等[2]从概念、选择标准、法律保障与管理体系等角度,对遗产廊道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李伟等[1]不仅对文化线路目前发展动态进行了厘清与解释,并且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并将其与遗产廊道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王建波等[15]从概念内涵、保护内容与特征、真实性以及完整性等维度对《文化线路宪章》中提出的文化线路概念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李飞等[16]对文化线路及遗产廊道理论进行了本土化解读,并从政治、经济、教育三个维度解析了廊道遗产的功能。

在研究综述方面,陶犁等[17]从发展历程、概念内涵、主要内容及相关实践等方面对国外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理论;王吉美等[18]对国内外线性文化遗产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出意见;此外张定青等[19]、林祖锐等[20]都以不同的视角对我国遗产廊道与文化线路研究进行了评述。

3.2 研究对象

我国线性文化遗产资源在类型、数量上都十分丰富,自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理念引入国内之后,相关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近几年来,随着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申遗成功,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结合图5聚类图谱以及高被引文献,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对象主要为大运河、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中东铁路等四个方面。

图5 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图

(1)大运河

从研究尺度的角度把国内学者基于线性文化遗产理论的大运河相关文献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尺度,宏观尺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从大运河整体视角对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及法规体系构建、大运河整体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大运河遗产价值内涵及评估、大运河整体旅游开发策略等;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宏观尺度下的研究集中在基础理论构建、价值评价与保护、工业遗产保护以及旅游开发,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微观尺度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相关保护规划研究、大运河文化景观复兴、沿线旅游开发模式等方面,与宏观尺度不同的是,微观尺度下的研究以实证研究类型为主,研究对象由大运河本体逐渐延伸至与大运河相关的建筑、村落、城市、区域等,研究方法上定量分析手法逐渐出现,但是方法的类别与深度不够(表2)。

表2 国内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内容统计表

(2)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作为在古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的交通系统,是典型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近年来受到了相关学者持续性的关注。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阅读,国内学者对茶马古道的研究主要聚集在理论研究与保护利用的初步探索方面。刘小方[34]探讨了茶马古道作为文化线路世界遗产的价值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茶马古道未来发展提出意见;余剑明对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申报、保护等现状进行了总结阐释;李飞等[35]从廊道遗产角度出发,剖析了茶马古道保护开发价值与思路;王丽萍[10]对基于文化遗产廊道的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理论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李晖等[36]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出发,利用Marxan模型识别保护区,对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提出了建议。

(3)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南亚、西亚及欧洲等国家进行贸易的重要路上通道,是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但是目前在既有研究中在线性文化遗产概念内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国内学者基于线性文化遗产角度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主要分为遗产保护与构成体系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李林[37]引入文化线路理念构建了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体系;田澍等[37]认为丝绸之路线性文化遗产要素应包括现存遗址、文化成果等;刘英[38]对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路三线四区”的旅游格局。

(4)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作为我国跨区域、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集中在中东铁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索以及个案研究。李国友等[39]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对中东铁路多种建筑文化传播过程进行了梳理;唐岳兴等[40]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中东铁路滨绥线遗产廊道沿线城镇的旅游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区域旅游发展策略;崔卫华等[41]从类型学角度对中东铁路遗产分类及地理分布进行了阐释;李天骄等[42]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中东铁路吉林段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对策。

3.3 旅游开发

国内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阅读,发现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具体案例的旅游开发策略研究,分析方法主要以定量分析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任唤麟[43]从旅游目的地的视角分析了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地理特征,并对因此产生的旅游形象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王倩等[44]基于文化线路的视角运用“旅游开发四度”对蜀道的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王敏等[45]对遗产廊道旅游资源要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遗产廊道旅游竞争空间结构模式;汪芳等[46]基于文化线路理念提出城市线性游憩空间理念;吴小伟等[47]对淮安里运河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文化”与“休闲”为主线的遗产廊道开发思路。

结语

本文以CNKI数据库近20年来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首先在对样本文献进行去重筛选后,进行简单数理统计分析;而后通过Citespace5.0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可靠性较高的聚类图谱,结合高被引文献以及聚类分析结果,从三个方面对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得到的结论如下。

①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热度随着大运河与丝绸之路申遗逐渐由冷变热,近些年趋于稳定但是仍保持很高热度;形成了局部的作者及机构合作网络,但是整体联系度较低,没有形成较强的学科聚集;研究学者主要来自城乡规划、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及旅游管理等学科,但线性文化遗产类型繁多、区域广泛、遗产要素复杂,需要考古学、文化学、历史学、管理学及地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深度介入形成多学科交融研究。

②研究内容方面,国内线性文化遗产经过近20年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理论内涵方面,国内学者目前把文化线路与遗产廊道理论都划归为线性文化遗产理论,相关研究都集中在国外概念、理论的引入与剖析,没有形成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框架,且对于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还存在争议;研究对象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中东铁路、蜀道等多类型、多尺度的线性文化遗产得到研究,然而我国幅员辽阔,仍有很多线性文化遗产亟待发掘研究;实证研究也多集中在遗产本体,而对于遗产沿线上与其相关的空间研究较少;针对不同类型线性文化遗产提出的保护策略也大多浮于表面,操作性不强,未来需要在遗产管理体制方面加深研究。

③研究方法多以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相关研究较少,而且多集中在层次分析法、熵值分析法等传统手法;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跨区域、大尺度的遗产类型,未来需要科学性更强的大数据分析、GIS等定量方法来提供更加全面的遗产调查评估、便捷的管理体系及准确的保护开发策略。

资料来源:

文中图表均为作者搜集自CNKI中文数据库,自绘。

猜你喜欢

廊道大运河古道
走古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大运河,行走山东
鹰潭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探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