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道酬勤 戏苑流香
—— 访黄梅戏资深导演朱茂松

2022-02-10

黄梅戏艺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小戏安庆市黄梅戏

□ 黄 璇

朱茂松生活照

一、机缘巧合入梨园

朱茂松是安徽省青阳县人。1959年即将步入中学校园的他恰逢安庆市艺术学校(后更名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来青阳县招生,作为当时就读学校的艺术骨干,老师强烈推荐他去试一试。不得不承认,有人天生就是吃黄梅戏这碗饭的,朱茂松这一试便考上了安庆市艺术学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朱茂松回忆,所有的学生在进校的第一年都要进行严格且艰苦的基本功训练,用他在采访中的话来说“腰、腿、胳膊总是要受点罪的。”初入黄梅戏这一行,他吃了不少苦头。一年后,朱茂松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专工文武老生,这就意味着文戏要开始学,武戏也要继续练,二者齐头并进。此外,在朱茂松进入艺校学习的那段时间里,学校没有寒暑假,一年365天除了除夕夜可以休息一天回家吃年夜饭外,其余时间都在学校里练功。朱茂松笑着说:“我们有句行话,就是说一日不练,三日回;三日不练,十日赔。”从这句话也能看出当时学习黄梅戏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

另外,当时安庆艺术学校老师更接近旧时老戏班师父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学习过程中,要求更多更高且更严。正因为如此,朱茂松在艺校学习不到一年时间,就在大型剧目《马兰花》《风雪配》等剧目里担任重要角色了。可以说,朱茂松专业能力的快速进步离不开当时艺校严格的教学模式和老师的耳提面命。

天道酬勤用来形容朱茂松最合适不过了。1960年7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朱茂松和部分同学抽调至安庆市文工团(后改为安庆市话剧团)组成黄梅戏演出队。这距离他考入艺术学校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要知道很少有人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就可以正式登台演出。对于朱茂松而言,在文工团这段时间非常珍贵,因为年仅十多岁的他已经开始参与多出大戏的演出,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露头角显功夫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61年7月,朱茂松又被调返艺校继续学习深造,1962年正式毕业分配到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后更名为安庆地区黄梅戏一团,地市合并后又更名为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工作。

数年来,朱茂松饰演过古今中外各类角色,既有主演,也有配角;既有文戏,也有武行。细细数来像舞台剧目,朱茂松饰演过《女驸马》中的刘文举、皇帝;《御河桥》中的柯太傅;《三月三》中的匪连长;《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红灯记》中的王连举;《三世仇》中的地主;《金色道路》中的兹治木;《谢瑶环》中的徐有功;《狸猫换太子》中的郭槐;《赤道战鼓》中的美军上尉戈培汉等等。参演过的影视角色有黄梅戏电影《香魂》中的狼怪;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桂小姐选郎》中的商人贺一贾;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拉郎配》中的县官。

三、吹尽狂沙始到金

采访中当我询问朱茂松为何从一名演员转行当导演,他笑着说:“领导安排,同事支持,刚好我也有兴趣,于是就决定从演员一行转向导演岗位。”

尽管采访中朱茂松谈笑风生,轻描淡写叙述转行过程,但是讲述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不易”二字。比起演员,导演在一部剧目中需要承担的任务更多也更重。导演要组织和团结整个剧组内所有的创作人员、技术人员和演出人员,让所有工作人员相互配合最终完成剧目的演出。可以说,一台黄梅戏剧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审美水平、专业技巧与组织能力,朱茂松便是要承担起这样的任务。但是隔行如隔山,而且当时正值黄梅戏相对繁盛的时期,演出任务重,一天演三四场是常态,在这样的情形下,朱茂松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可以脱产去专业院校深造学习,只能先接下任务,然后在干中学习,边干边学,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在采访过程中,我看到了朱茂松把“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的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从演员转到导演,面临很多挑战,朱茂松迎难而上。比如说作为一名黄梅戏导演,朱茂松需要与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对主要人物的思想脉络,性格特征,行为动作要有清晰的考虑,在此过程中思考如何开篇,确定高潮重点以及结尾方式,还要注意主线副线的情节贯穿是否合情合理。此外,他还要指导协调舞美各部门的工作。在这之中最重要的当属如何找到观众观赏的兴趣点,只有找到了观众观赏兴趣点,才能知道如何引起观众的情感变化,从而让剧目赢得观众的喜爱。

“导演工作千头万绪,一场黄梅戏舞台剧从排练到上台呈现,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的配合。其中演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观众来看戏,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演员的唱念做打,可以说在舞台上演员能够合理地运用演唱技巧,准确地使用形体动作,对于人物塑造是至关重要的。毫不夸张的说演员一个眼神表演得准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当然,一出剧目还需要再加上其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比如说通过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等,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这样才能让观众不由自主地走进故事里,与剧中人同喜同悲。”朱茂松说道。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拥有多年的黄梅戏表演经历,让朱茂松在后来转行做导演过程中有所借鉴,游刃有余。

尽管“半路出家”,朱茂松在导演行业仍旧做出了不少佳绩。从数量上来看,朱茂松曾执导黄梅戏大戏三十余台,小戏五十余出。如大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谢瑶环》《包公铡判官》《梅香》《丫环断案》(合作)《狸猫换太子》(合作)《雁南归》(合作)《儿女恩仇》《半夜夫妻》(上本)《郑小姣》(下本)《鸳鸯谱》《女驸马》《天仙配》《护鱼记》《桃李无言》《荞麦记》《鸳鸯剑》《老屋风情》《葵花井》《孟姜女》《旗映牯牛降》等。小戏有《告洞房》《巧二嫂》《婆媳之间》《讨学钱》《二妹子闹元宵》《借丈夫》《瓜洲渡》《最后的白露》《灭鼠记》《黄泉路上》《桃花瑶》《梨花传戏》《戏“菊”》《古树新风》等。还在黄梅戏电视剧《娶新郎》《郑小姣》中任戏曲导演。此外,他还参导过各种晚会,像众所周知的第一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主题晚会,朱茂松是主要编导之一;第二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总导演之一;第三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主题晚会总导演;纪念黄镇同志文艺晚会导演;庆祝王兆乾黄梅戏生涯50周年作品演唱会;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红色黄梅》总导演。

朱茂松扮演《狸猫换太子》中郭槐的剧照

朱茂松扮演《谢瑶环》中徐有功的剧照

朱茂松在《郑小娇》拍摄现场给演员说戏

四、天道酬勤百花开

采访过程中,有一个包裹引起了我的好奇。一个透明又有点泛黄的文件夹,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类红色封皮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承载着朱茂松对黄梅戏事业的炙热梦想;寄托着朱茂松对戏曲艺术发展的无限深情;蕴含着朱茂松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孜孜追求。

朱茂松小心翼翼的将一本本承载着奋斗与努力的册子打开,这些荣誉拂面而来,可以用硕果累累来形容。其中新创大型剧目《桃李无言》在1997年安庆市黄梅戏创作剧目调演中荣获优秀演出奖、导演奖;新创大型现代戏《护鱼记》获芜湖市首届创作剧目调演优秀演出奖;新创大型古装剧《鸳鸯剑》在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剧目奖;新创大型近代黄梅戏《老屋风情》选入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参演剧目;新创大型现代戏《旗映牯牛降》选入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和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展演剧目。

新编小戏《告洞房》在2004年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获演出一等奖、导演一等奖;同年,在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评选”中获专业组剧目一等奖、导演一等奖;新编小戏《巧二嫂》在2005年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获演出一等奖、导演一等奖;新编小戏《婆媳之间》在2006年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新编小戏《二妹子闹元宵》在2011年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获优秀剧目奖、导演一等奖;新编小戏《瓜洲渡》在2012年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剧目中获优秀演出奖。

另外,新编黄梅现代小戏《桃花瑶》《梨花传戏》和《戏“菊”》进入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新编古装小戏《错非错》进入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并两度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学生的毕业汇报演出剧目。参导的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在1983年获大众电视金鹰奖。在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中获优秀工作者称号。

五、鲐背犹存青云志

朱茂松于1996年根据安庆市文化局党委决议,到安庆市黄梅戏三团任副团长;2001年又被调返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任业务团长,直至2005年底退休。但他是退而不休,退休后被体改后的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聘为艺术总监、导演。在此期间又参与了由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主持并精心制作的“36部黄梅戏传统剧目连环画”项目的相关工作。

《黄梅戏传统剧目连环画》(全六册)以黄梅戏传统剧目三十六本大戏为底本,突破传统集成式图书编纂形式,借助生动活泼的连环画作为表现形式,将这三十六部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成戏进程、人物形象,唱腔、舞美等进行场景回放。采访中,朱茂松坦言这项工作比他想象中难度要大很多。首先是剧目数量多,而且本本都是大戏,尽管是印制成连环画的形式,但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要进行拍摄,因此工作量和工作流程与正式的舞台演出没什么两样,甚至还要更过细。“印在书上的东西要更认真,当时做这项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图文并茂的记载方式,反映黄梅戏的发展轨迹,多角度地展示黄梅戏艺术在舞台表演、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遗存,将黄梅戏文化传播得更为广远。而且《黄梅戏传统剧目连环画》出版以后不仅是资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史料,因此不能有一丁点的差错。”朱茂松说道。

退休后的朱茂松指导演员排戏

退休后的朱茂松指导演员排戏

第二个难度,在服装和妆面造型。朱茂松介绍,新中国成立前,黄梅戏只是“草根”艺术,甚至还处在三打七唱的初级阶段。“据老艺人讲述,那时候唱戏,有的演员就是穿着自己平时的衣服,哪有什么戏服,演出的设施也非常简陋,质量也不高。而且有一部分剧目解放后都没有登台演出过,因此很多剧目的人物造型、服饰既没有文字记载可以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也没有影像图片可以作为依据。这就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拍摄这样的剧目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怎么布景,人物要穿什么样的服装和什么样的妆面造型,这些都是要付出很多心血去考究的。”

以人物的妆面造型为例,朱茂松先向老前辈、老艺术家请教,再和化妆师商榷,决定对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小辞店》《渔网会母》这样的经典剧目,因为经常上演,因此按照其原本的样式来即可;像《告粮官》《罗裙记》等是以清朝为背景的剧目,则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专业人士严格按照清朝的装扮来设计人物造型;像《西楼会》《荞麦记》这样没有严格规定年代背景且演员适合大扮的便可大扮(即白底红腮、贴片子、包大头等);一部分剧目则借鉴越剧和影视的人物造型方式进行装扮。通过他和全体项目组人员的共同努力,《黄梅戏传统剧目连环画》最终成为一部重要的黄梅戏文献。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尽管已经退休,但朱茂松仍旧初心不改,尽己所能为黄梅戏事业奉献余热。就连有些机关单位、企业学校搞文艺活动请他导演小戏、小品、情景剧或歌舞晚会,他也是热心帮忙,从不推诿。

六、博学多才兴趣广

值得一提的是,朱茂松对剧团里的方方面面都很热心、主动。以黄梅戏电影《香魂》为例,该剧里面各个妖怪的服装、配饰,朱茂松全程参与设计。回忆拍摄《香魂》时,朱茂松显得很高兴,迫不及待地打开相册翻到当时的剧照,指着剧中妖怪的服饰和配饰跟我说:“这是我设计的。”原来在拍摄《香魂》时没有专门的服装设计师,而电影开拍在即,大家正发愁时,朱茂松将这个难题揽了下来。他亲自前往上海购买制作服装、配饰的相关材料。剧中各种妖怪的头饰都是朱茂松亲自画图设计,一手制作,服装则是自己设计完以后,指导剧团里的裁缝师傅制作而成。因此顺利完成了剧中妖怪的服装、配饰工作。翻开《香魂》的剧照,可以看到这些服装很符合角色的设定,比如狼怪头上的配饰和身上的服装都能显出妖的性格特点。

此外,朱茂松在自己导演的《儿女恩仇记》《葵花井》剧目中还担任舞美设计,甚至乐队在演出过程中缺少打击乐人手时,他也能够及时顶上。听完这些事情,我和朱茂松导演展开了一段对话。我说:“朱导,用现在的话来说您这是复合型人才呀!”朱茂松谦逊地说:“复合型人才不敢当,黄梅戏‘杂家’倒不假。”随后我接道“那您真是黄梅戏事业发展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回答道:“客观上是这样的,但主观上我只想在黄梅戏园地当一个‘本方土地’,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个思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黄梅戏事业添砖加瓦。”

我想朱茂松导演口中的“本方土地”,简单来说就是在黄梅戏这块土地里辛勤耕耘,但又并不局限于某一行,而是指跟黄梅戏事业相关的工作都愿意去做,所以从演员转行到导演,尽管困难重重,也心甘情愿。如今,退而不休的朱茂松,仍在黄梅戏园地里忙碌,继续发挥光热。

采访快要结束时,我问朱茂松导演做出这些成就的秘诀是什么,他笑着说道:“对专业上心,对工作热心,对事业有恒心。”并强调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勤勉努力,尽职尽责,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他是在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几十年来,朱茂松用自己的专业才能把散发着芬芳的黄梅戏艺术,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力求淋漓尽致地表现黄梅戏的魅力,用苦干实干诠释了一个黄梅戏人的担当。

朱茂松扮演《江姐》中甫志高的剧照

猜你喜欢

小戏安庆市黄梅戏
安庆市水系综合治理港桥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防治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我想养一只猫
安庆市小精灵画室抗疫作品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