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关键词网络分析研究攀岩运动的发展趋势
2022-02-10柴伟淇
柴伟淇
(韩国湖西大学 韩国中清南道牙山 336-795)
1 引言
攀岩运动是一项集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和智能于一体的心智型体育运动,是登山、探险活动中通过悬崖、峭壁及冰雪岩石地形的一种基本攀登技术。其包括多种类型,如深水自由攀登、攀冰、冰岩混合攀登等。中国对攀岩的兴趣背后有很多原因。人们认为,日益富裕的中产阶级对攀岩运动的流行做出了很大贡献,因为攀岩运动的特点与中国人挑战和克服局限性的倾向是一致的。尽管中国攀岩者激增在许多领域都很明显,但这一群体在研究文献中却很少受到关注。在过去十年中发表的许多攀岩研究都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如管理、环境伦理、风险感知等。攀岩运动论文正逐年增多,呈专业化、碎片化发展。过去十年中国攀岩领域发生了什么?研究关键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都是未知的,如果可以厘清中国攀岩的发展趋势,那么,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文本挖掘Python和UCINET软件进行关键词网络分析。关键词网络分析有一定优势,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个学科的研究趋势或知识结构,可以避免过去使用的主观或肤浅的方法。采用详细的视觉关键字网络模型来呈现知识结构,以理解历史动态。本文通过对中国攀岩运动关键词网络分析,探索不同时期攀岩关键词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识别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此外,使用定量数据来呈现攀岩研究的知识结构,以深入了解攀岩研究的历史趋势。
2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
本文研究数据为中国知网(CNKI)关于“攀岩运动”的全部论文,时间跨度为1990-2021年,类别为“文献论文”,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1日,共检索436篇,为提高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对文献进行预处理,去除“图书”“简介”等部分不属于攀岩运动研究领域期刊,最后确认436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表1),同时将发文量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分别以1990-2009和2010-2021两个阶段进行。采用文本挖掘和UCINET软件对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表1 数据来源一览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广泛查阅关于攀岩运动等方面的书籍、期刊等资料,并对这些材料全面分析,整理与归纳论文需要的理论知识,为本研究提供更全面、详实的信息。
2.2.2 专家访谈法
本文根据研究的目的、问题和任务,通过电话访谈方式,向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并听取他们意见。访谈后,提炼出专家的核心观点,并对照论文内容进行调整,以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2.2.3 社会网络分析法
本文利用文本挖掘及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研究,以量化数据和知识图谱的形式对结果进行阐述。所涉及的研究指标为关键词词频分析、中心性阈值分析、关键词图谱分析及关键词子群领域分析。
词频分析有助于理解某个领域研究的重点,能揭示某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可以确定攀岩运动研究重点,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关键词变化,确定攀岩运动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趋势。为了研究攀岩运动关键词动态与静态发展动向,本文对不同时期主要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变化进行分析。中介中心性是一个结点担任其它两个结点之间连线的桥梁,担任桥梁的次数越多,媒介中心性越高,表示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联系越密切。如果其他关键词与媒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有联系,也将被确定为重点关键词。关键词图谱分析能够将一个知识领域的来龙去脉和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简单清晰,易读易懂,可以清晰描述某个领域发展趋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特征
本文将发文量分为3个阶段进行研究,“见图1”。自199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攀岩运动发文量为12篇,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2000年代发文量由12篇增长到120篇,共增长10倍。2010年代增长到304篇。起步阶段(1990-1999年),我国由于刚接触攀岩的理论知识,此阶段年发文量较少,很少有学者参与研究;过度阶段 (2000-2009年),此阶段发文量快速增加,是前10年发文量的10倍,此阶段有大量学者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发展阶段(2010-202021),此阶段发文量持续上升,较上一个10年增170多篇文章,且达到此阶段峰值。综上分析,今后10年,我国将有大量学者投入攀岩领域研究,尤其是高校攀岩运动的发展及训练,下一阶段攀岩运动将是飞速发展阶段,发文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Poly(S)-TPBO的侧链基团之间有较强的空间位阻效应,从而使聚醚主链在溶液中的单手性螺旋结构得以保持.由于在发生聚合反应时其单体在溶液中发生了链转移从而导致了这个聚合物的聚合度低、分子量小以及其分子量分布宽.在这个反应中,也阐明了取代基的横截面也影响着聚合作用,对于类似单体如果合成单体的横截面越大则合成的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大[30].因此,取代基的横截面小是导致聚醚分子量低的另一个原因.合成的单手性螺旋聚醚有很高的比旋光度,这个手性光学特性不是由于单体中的手性碳原子,末端基团或环氧化合物的开环而产生的,而是由于聚合物在溶液中形成了单手性螺旋构型导致.
图1 数据来源一览表
3.2 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核心作者研究
研究者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评价作者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据此,在参考普赖斯指数的基础上,选取前10位高产作者进行研究,见表2、图2。研究发现,发文量最多的是孙京主、肖随龙、张博,总发文量7篇,占比14%;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攀岩运动发展、高校发展现状及训练等方面。其次是黄河和国为,发文量分别为6篇、5篇。综上分析,我国攀岩运动研究领域已形成一支比较稳定的作者队伍。但高产作者整体发表论文数量较少。中国攀岩运动研究主要呈独立状态,学界学术共同体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攀岩运动研究方向的分散性与零碎性。同时研究总量相对较少,学者间合作较少,但近年来呈逐渐增长发态势。
表2 前10学术表
3.2.2 核心机构研究
目前攀岩运动主要有10家机构从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各高校,其中体育专业院校占主导力量,见表3。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北京体育大学(10篇)、体育博览(10篇)、西安体育学院(9篇)。其次是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7篇)、上海体育学院(6篇)、中国地质大学(6篇)、成都体育学院等(6篇)等。综上分析,当前我国攀岩运动研究主流研究机构中,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博览及西安体育学院发文量相对较高,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高发文机构具有的显著特征为均有一位学科带头人开展相应领域研究。
图2 前10描述图
表3 数据来源一览表
3.3 不同时期攀岩运动关键词的变化
3.3.1 关键词频率变化
表4为不同时期攀岩运动关键词的频率表,对关键词频率研究可以反映研究主题与哪些关键词有关,并且可以找出与主题相关的重点关键词。从表中可以看出,攀岩运动的关键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2009年以前,攀岩运动(113)、攀岩(14)、极限运动(11)、登山运动(8)高校(7)、爱好者(7)等关键词频率最高,这些关键词是此阶段的研究重点。而到了2010年代至今,除了攀岩运动(197)、攀岩(57)、高校(21)等关键词继续被关注外,大学生、开展现状、普通高校、训练、发展、速度攀岩等关键词成为此阶段的研究重点。
3.3.2 中介中心性阈值变化
关键词中介中心性阈值是判定热点关键词的指标,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值越高说明担任其他关键词的桥梁次数越多,说明此关键词越重要。表5为攀岩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排名表,从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以前攀岩运动(87.01)、攀岩(25.83)、现状(12.87)、高校(9.45)、可行性(8.39)、极限运动(4.35)、大学生(0.77)、人工岩壁攀登(0.36)等关键词中介中心性很高。但2010年代至今,除了攀岩运动、攀岩、高校关键词继续被关注外,普通高校(1.53)、发展路径(1.13)、专项运动素质(1.01)、对策研究(0.77)、训练(0.73)、对策(0.58)、教学(0.57)、现状(0.56)等关键词受到重点关注,说明这些关键词担任的桥梁次数最多,也是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
表4 频率表
表5 中介中心性
图3 前10年网络图谱
图4 后10年网络图谱
文献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如攀岩运动、高校、对策等,通过对攀岩运动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其研究热点主要为攀岩运动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及相应对策、极限运动的现状、攀岩训练方法、竞技攀岩的训练及攀岩运动的心理素质研究。尤其是对高校攀岩运动的研究则较为显著。以上热点与关键词至今是中国攀岩运动研究的热点。
伴随第129届国际奥委会将攀岩运动入选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攀岩运动在中国社会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逐渐提升,为促进其在中国的全面发展,以及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中国加大了对攀岩运动项目发展的投入。并且积极依托攀岩运动这一体育项目形成的相关产业。随着攀岩运动项目的发展而积孕、诞生、成长与成熟,攀岩运动产业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而攀岩运动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唯一攀爬项目,对充实与完善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构成,增大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攀岩运动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的关联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如今中国攀岩运动因起步晚,相比欧美国家在这一项目发展的总体水平相对滞后,以竞技攀岩与中国攀岩运动水平的提升成为研究热点亟需加快步伐。
3.4 攀岩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3.4.1 词频和中介中心性
表6为20年来攀岩运动关键词词频与中介中心性排名表。从表中可以看出,20年来高频关键词是攀岩运动、攀岩、高校、极限运动、爱好者、大学生、对策、现状等。高中介中心性值的关键词有攀岩运动、攀岩、高校、专项运动素质、极限运动、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儿童等,这些关键词中介中心性最高,说明这些关键词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与攀岩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表6 词频、中介中心性表
图5显示了网络结果的可视化,攀岩运动、攀岩、高校、爱好者、大学生、极限运动、训练、发展现状等关键词的字体最大,表明这些关键词在过去30年里一直是攀岩领域的研究焦点。其他关键词一般都是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链接。
图5 词云图
3.4.2 关键词网络分析
图6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攀岩运动、攀岩、高校、极限运动、现状、对策等关键词连接最多,且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外围有许多关键词与其相连接,说明这些关键词是近30年来攀岩运动研究的重点。
由于本文检索主题词以“攀岩运动”为主,故“攀岩”与“攀岩运动”出现频率最高,根据图6显示关键词聚类,可以发现中国攀岩运动研究关键词分布较为分散。根据聚类情况大致总结出国内攀岩运动几大研究热点,第一,攀岩运动作为户外运动,学者们较多关注于该类运动发展现状及困境,探讨该类运动教学对身体形态及肘关节等身体机能的影响,进而探讨攀岩运动如何培养爱好者,发展成为群众体育。第二,学者们较为关注将攀岩作为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及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训练情况,对相应体育教学技巧进行探讨,进而关注运动带来的损伤如何预防及治疗。第三,一些学者群体将攀岩归于山地户外运动,进而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研究,探讨体育旅游、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的可能。第四,一些学者将以攀岩为代表的极限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后期开发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开发人工岩壁、室内攀岩机的可能性,识图丰富攀岩课程的多样性,将其极限运动属性与休闲运动属性进行有效结合。第五,一些学者较为关注于地方攀岩运动的后备人才储备情况,例如江西省。第六,还有部分学者对攀岩运动的纪录片如《徒手攀岩》等进行专题研究,丰富了攀岩运动的研究多样性。以上是30年来攀岩运动研究的重点及热点,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5 攀岩运动子群领域研究
表7为攀岩运动的子群研究领域,这些子群领域构成了攀岩主题的知识结构,从表中可见攀岩知识结构由6个子群领域构成,分别为G1 攀岩现状及对策,G2攀岩高校教学,G3攀岩爱好者活动,G4高校培养路径,G5攀岩赛事,G6技术训练与休闲旅游。
表7 子群研究领域表
G1攀岩现状及对策研究。攀岩运动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进入中国时间较短,设施建设、师资水平、关注程度等都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攀岩运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从长远考虑。叶向阳认为:为学校青少年攀岩运动创造客观条件,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与场馆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重视青少年普及科学攀岩知识,提高青少年攀岩运动项目社会地位,并对感兴趣学生合理引导。李超认为:学校是促进攀岩运动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强攀岩运动的宣传力度,扩大攀岩运动的影响力;加大投资、完善场地设施;建设攀岩运动教师队伍;全面培养学生的攀岩能力。此外,课程设置方面,攀岩的课程设置与训练项目上也有待改进,一味地只注重体验是无法真正感受到攀岩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与挑战的。在讲课和训练上,要更人性化、更生动活泼,这就需要研究者更深入的完善攀岩课程设置和训练项目的理论,使他们科学化、系统化。而影响青少年攀岩运动的学校因素:首要问题是意识问题、设施建设问题、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家庭因素:参加攀岩只为强身健体,对攀岩运动的安全性存在怀疑。攀岩社会因素:设施器材不够完善,攀岩教练实践能力有余理论知识不足,训练项目设置不够面。
G2高校攀岩教学研究。面对攀岩运动的快速发展,我国攀岩运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我国攀岩运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市场对攀岩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在国家出台系列促进攀岩运动健康发展的政策下,各地市应借助攀岩进入奥运会热度,促进政府加大对攀岩运动人才培养投入;利用攀岩进校园政策支持,提高攀岩后备人才储备;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攀岩服务人才等举措着实促进我国攀岩人才培养。肖随龙认为:省队院办培养高水平竞技攀岩人才;校校合作培养攀岩后备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攀岩社会服务人才;攀岩进校园提高攀岩后备人才储备;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攀岩服务人才。张博认为,后备人才作为一种储备性人才,既需要开展专业的攀岩竞技教学和培养,也需要开展攀岩兴趣、攀岩娱乐精神的教育,使其真正成为攀岩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与享受者。
G3攀岩运动研究。攀岩是从登山运动衍生而来的一种惊险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1987年传入中国,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其秉承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三十多年来中国攀岩运动经历从弱到强成长历程。如今攀岩运动项目被正式纳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将给予中国攀岩运动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攀岩运动必将重新起航,驶向世界舞台。
G4高校培养路径研究。攀岩运动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受到高校青年关注和喜爱。中国高校攀岩运动也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3年11月首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攀岩分会同时成立,目前有近110所高校成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攀岩分会会员。北京、上海、广州与武汉等,重点高校开设攀岩运动体育课程,还成立了攀岩极限运动社团或协会,组织学生开展课余攀岩竞技比赛。攀岩运动在我国高校属于拓展运动项目。这项运动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开展攀岩运动课目的是以新运动项目的引入,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训练学生身体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并利用攀爬岩点线路的优化选择,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决断力,激发大学生自我挑战精神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配合的运动团队精神。此外,攀岩运动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科学探险、野外救援、险境逃生等领域,在接受长期专业的攀岩体育课程训练后,高校学生不但能够强化身体运动的各项机能,而且还可以掌握一项重要的求生救援技能。由于攀岩运动集竞技、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非常适合进入高校体育课堂。吴鹏、于学军在《高校攀岩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针对高校攀岩运动的现状,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攀岩运动的积极因素,提出几个巫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攀岩运动在高校中的发展不平衡、高校对攀岩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短缺、场地器械不完备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攀岩运动在高校更好地开展做出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张庆宝在《高校开设攀岩课程的可行性分析》中,阐述了攀岩运动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的促进作用,以及攀岩运动对提升学校体育教学全面性、娱乐性的功能。总结出攀岩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列入高校体育课程。
G5攀岩赛事研究。攀岩运动引入中国30余年,竞技攀岩水平发展缓慢。攀岩赛事作为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手段,在2008-2019年中,赛事数量成倍增加并趋向稳定、专业赛事规范化,交流性赛事逐渐增多,青少年参与度快速增加,偏远地区通过攀岩赛事引入经济新源。但攀岩赛事的商业关注度较弱,要提高对攀岩赛事的招商推广,进一步达到推广攀岩的目的。
G6技术训练与休闲旅游研究。攀岩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运动,除了四肢的肌肉力量外,还需要平衡和姿势的复杂整合。在攀岩过程中,调整姿势以保持水平力和垂直力之间的静态平衡是必不可少的。攀爬技术具有高度精准性、动作连续性、复杂多变性、调整适时性等特点,核心特点就是攀无定式,高水平运动员会掌握丰富的动作技术,在适宜的位置做出合理的技术动作,以完成攀爬,最终比拼的就是心智、体能、技能各个方面的能力。郭伟在《攀岩运动基本技术初探》中从基本攀爬方法、身体重心控制、动作节奏调整和攀爬线路规划四个角度对攀岩基本技术进行探讨,开辟了探索攀岩技术的道路。韩春远的《攀岩运动》中对攀岩的攀爬技术及训练手段进行了论述,将攀爬技术分为平衡技术和移动技术,将移动技术又分为基本手法与脚法、基本身法、手脚同点、攀爬节奏与休息、三点固定攀登以及线路规划。攀爬技术中平衡技术是移动技术的基础。攀岩是一项动与静相结合的运动项目,人体相对于岩壁的平衡是完成攀岩的前提,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技术向上攀登,每个攀登动作结束时人体又必须处于平衡状态。无论是平衡技术还是移动技术,其核心都是身体重心的转换,在练习中要体会到重心的位置、动作幅度和角度,建立起本体感受,主动地进行调整和建立平衡,最终掌握在岩壁上自由攀爬的能力。攀爬技术的主要技术要点有:手臂伸直、重心下沉和紧贴岩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攀岩运动的技术要点,围绕提高学生运动感知力和身体控制能力进行教学,再结合分解技术动作练习,逐步体会技术动作,丰富攀爬动作技术库,最后形成自身的技术风格,提高基本攀爬能力和运动水平。
4 结语
1)我国攀岩运动研究因受国内相关学者关注热度逐渐上升,但相较于国外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国内学者及时总结,并且积极接轨国际主流研究,拓宽中国攀岩运动相关研究方向。
2)攀岩运动研究学术界交流共同体较少,呈现独立状态,近年合作态势逐渐增长。同时,学术研究团队呈以下特征:第一类:学者有同一科研院所工作或求学经历;第二类:学者多为某研究方向权威专家,故研究交叉内容较多。研究机构集中于高校体育学院或教学部,但分布较为分散,高发文机构均有一位学科带头人开展相应领域研究。
3)当前中国刊发攀岩运动研究的期刊,主要是以发文质量偏低、数量大的期刊为主,具有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期刊攀岩运动研究刊文量相对较少,而且高质量攀岩运动研究匮乏。
4)当前中国攀岩运动研究关注于发展现状及困境,攀岩运动教学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影响;将攀岩运动作为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及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训练情况,以及相应体育教学技巧进行探讨,进而关注运动带来的损伤如何预防及治疗;一些学者将攀岩归于山地户外运动,进而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研究,探讨体育旅游、体育特色小镇开发的可能;将以攀岩为代表的极限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后期开发可行性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开发人工岩壁、室内攀岩机的可能性,识图丰富攀岩课程的多样性,将其极限运动属性与休闲运动属性进行有效结合;较为关注于地方攀岩运动的后备人才储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