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开发研究
2022-02-10张静
张 静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消费需求也发生了的变化,体现到消费结构上,便是基本生活开支占比的显著降低与体育、旅游消费的持续提升方面。不仅如此,消费需求还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品质化需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众消费需求从“能”向“好”转变,品质日益成为大众消费需求的重点。其次是个性化需求。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大众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变化为滁州民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驱动滁州民歌开发的重要动力。旅游活动自身巨大的包容性使得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有着广阔的融合空间,“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态势。2016 年,《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发布,明确提出“旅游+现代服务业”的概念,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旅融合是当前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重点内容,而民间音乐则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因此,立足文旅融合的大背景,推动滁州民歌的开发,是新时期滁州民歌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滁州民歌的文化意蕴与旅游价值
(一)滁州民歌文化意蕴
滁州民歌是滁州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作的,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色彩和强烈地域特征的民间音乐。从空间分布的角度而言,滁州民歌包括凤阳民歌、全椒民歌、天长民歌、定远民歌等。从音乐体裁的角度而言,滁州民歌主要有山歌、号子、小调、长歌、秧歌等,其中小调数量最为丰富。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滁州分卷》的民歌共541 首,小调独占241 首,占比44.5%。滁州民歌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1],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民俗文化意蕴。滁州民歌多以日常生活,如劳动生活、家庭生活为素材,是滁州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姑娘吵架》《二姑娘倒贴》 等民歌真实反映了滁州百姓的家长里短。其次,地域文化意蕴。区域性是民间音乐的基本属性,滁州民歌形成、发展于滁州这片土地,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如滁州民歌均用滁州方言歌唱,有着浓郁的地方风味。最后,历史文化意蕴。滁州民歌形成于历史发展中,也记录着滁州的历史发展,如《刘少奇到半塔》《师长罗司令》等红歌,记载了滁州光荣的革命史。
(二)滁州民歌旅游价值
在产业融合不断深入的今天,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呈现出融合式发展的态势,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界限日益模糊。滁州民歌首先是一种文化资源,同时,滁州民歌也有着丰富的旅游价值,在旅游开发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首先,延伸旅游链条。旅游链条的延伸可以拉动旅游消费,形成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闭环,而滁州民歌的旅游开发则可以助力滁州旅游链条的延伸,增强滁州旅游的发展动能[2]。其次,促进旅游互动。滁州民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具有很强的泛在性与参与性特征,可以消除游客与旅游对象的界限。滁州民歌的旅游开发能够让游客全身心地参与到民歌的欣赏、表演中,促进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最后,提升旅游层次。在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今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高涨。旅游活动逐渐从单纯的景点观瞻演变为综合性的体验活动,游客越来越希望在旅游中得到文化的熏陶。滁州民歌的旅游开发可以提升旅游层次,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不仅如此,基于滁州民歌的旅游,更具备两大特征,一是可重复性。一般的观光旅游,如古迹观光旅游、名山大川观光旅游的可重复性较低,游客复游率不高[3]。滁州民歌的旅游开发,将文化体验过程融入旅游中,文化体验的可重复性使得文化旅游同样具有可重复性。二是高消费性。在诸多旅游类型中,文化旅游的人均消费较高。因为文化旅游除常规旅游支出外,还有一些特定的旅游支出,比如文化节目的门票。
二、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的开发意义
(一)助力滁州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指具有旅游价值,可供旅游开发的资源。早在1984 年,Walsh R G,Loomis J B,Gillman R A 便深入阐释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将旅游资源的价值分为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其中,利用价值和实际休闲的消费者盈余紧密相关,而保存价值则和来自满意度的收益相关。我国学者甘枝茂、马耀峰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从吸引力因素、旅游功能和美学鉴赏等角度对旅游资源的性质、价值做了分析,主张以宏观、中观的开发模式取代微观层面的旅游开发规划,强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协同性。滁州民歌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同时,与自然旅游资源有着很强的交融性,因为滁州民歌形成、发展于滁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的开发可以扩大滁州旅游资源的开发视角,为滁州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二)创新滁州民歌传承路径
当前,滁州民歌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一些民歌甚至濒临失传。时代环境的转变是滁州民歌传承困境的重要成因。滁州民歌形成于乡土社会,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升,滁州民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面临着传承主体老化、受众范围缩小等问题。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滁州民歌开发,可以借助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来创新滁州民歌的传承路径,使滁州民歌借助旅游业的东风,得到更好的传承[4]。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滁州民歌开发不仅丰富,拓展滁州民歌的传承路径,也能有效地提升滁州民歌的传承效果。既有的传承方式多依托于外部力量的扶持,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存在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基于文旅融合的滁州民歌开发,使滁州民歌与旅游业紧密地绑定在一起,能够有效实现滁州民歌的经济价值,使滁州民歌具有内生传承的能力。同时,旅游开发在推动滁州民歌的当代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推动滁州社会经济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与新冠疫情叠加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动滁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促进新业态的发展与壮大。文化旅游是文旅融合的产物,兼有文化、旅游双重属性。当前,滁州文化旅游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服务供给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开发滁州民歌,不仅能够打造以滁州民歌为中心的新型旅游产品和服务,也能为其他文旅资源,如滁州民间舞蹈、滁州民间手工技艺等的开发提供借鉴。其次,助力全域旅游的深入开展。全域旅游打破了以旅游景点、旅游景区为旅游业发展重点的局限性,将区域整体作为旅游对象,是“旅游+”时代全方位拓展旅游业链条的重要路径[5]。滁州正着力开展全域旅游,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的开发可以赋能滁州全域旅游的发展。
三、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的开发对策
(一)以完善旅游政策为先导
旅游政策是国家、地区旅游发展意志的体现,也是特定时期内旅游发展的目标以及行动准则,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具有宏观引导的作用。早在1979 年,美国便颁布了《美国全国旅游政策法》,对美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要立足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旅游开发的需求、任务与目标,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旅游政策。一是旅游经济政策。密切关注滁州民歌旅游开发对滁州旅游市场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细分需求中最高消费支出的生态位,为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创新提供区域政策指导,驱动滁州旅游经济的新发展。二是旅游环境政策。旅游环境政策是旨在协调旅游产业与环境保护的政策。任何地区均有一定的环境承载力,滁州国土面积有限,特定时间内的人口承载力同样有限。要出台专门的旅游环境政策,避免出现短时间内旅游人数增加而带来外部环境成本增长的问题。三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旅游对区域发展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要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使旅游政策中既包括增加利益的内容,也包括限制负面影响的内容。四是旅游利益相关者政策。滁州民歌的旅游开发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如政府、企业、游客、社区居民等,要以政策协调好利益相关者间的权力关系,注重保护社区居民的决策权、参与权以及利益分享权。
(二)以产业合理布局为思路
从宏观层面而言,合理布局指的是滁州民歌旅游景点间的合理布局,其要点有二,一是凸显产业集聚效应。产业聚集指同一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以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不断汇聚为主要特点。对滁州民歌的旅游开发而言,产业聚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产业聚集可以形成滁州民歌旅游开发的规模效应,打造滁州旅游新亮点,使滁州旅游从琅琊山核心转变为多元化发展的新态势,增强滁州的旅游吸引力。另一方面,产业聚集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游客出行的各类成本,使游客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便能观赏到多种多样的老字号品牌旅游景点。二是注重差异化竞争。同质化竞争是滁州民歌旅游开发的主要风险之一,同质化竞争使得各类旅游景点间的关系为替代关系,游客参观完某一旅游景点后,不会再参观高度雷同的其他旅游景点。对此,要注重差异化竞争,强化旅游景点自身的特点,使旅游景点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
(三)以优化产业服务为前提
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的开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因素多、实施难度大等特点。仅靠市场层面的自发行为,不仅难以实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目标,且不可避免会产生种种乱象。因此,强化政府居中引导、扶持、治理的作用,就成为产业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的开发的必然要求。要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角度出发,优化文化旅游产业服务。首先,打破行政壁垒。基于滁州民歌的文化旅游涉及到多个主管部门,其中文旅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是最为主要的部门。可构建制度化、高层次、常规性的协作性机构,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打破主管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协同发挥好不同主管部门在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服务作用[6]。其次,强化政策扶持。综合利用好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工具,在企业评级与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发挥好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土地出让金减免在骨干企业、扶贫企业等发展中的扶持作用,增强滁州民歌文化旅游发展的动能。最后,优化环境。无论是招商引资,或是游客吸引,均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要从滁州民歌文化旅游以及滁州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一方面,稳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法治环境、市场道德环境、社会公德环境建设。
(四)以加强主体建设为关键
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开发涉及到多个主体,其中,文旅企业是最为关键的主体。要立足产业融合的要素以及滁州民歌自身的发展目标,多角度推动企业管理创新。首先,创新组织架构。传统的文旅企业,组织架构多为纵向一体化架构,具有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的特点。文旅的深度融合对企业的市场反应力、内部整合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扁平化改革的角度出发,推动企业组织架构向横向一体化、虚拟一体化乃至混合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缩短中间层级的同时,强化部门间的协作,提高跨行业经营能力。其次,创新经营模式。文旅企业分为多种类型,如文化企业向旅游产业延伸型、旅游企业向文化产业延伸型。要立足企业的实际情况,择优开发契合企业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的文旅项目,并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配置,提高经营能力。最后,创新价值链。滁州民歌开发初期,文旅企业产品以单一型产品为主。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单一型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滁州民歌开发的需求。要以价值链创新作为文旅融合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推动文旅产品从单一型产品向复合型乃至集成型产品转变,构建全新的文旅融合价值链,并实现运作方式从单体化经营向链条化运作的蜕变[7]。
(五)以开发精品项目为重点
项目运作是文旅融合视角下滁州民歌开发的核心环节,而精品项目则是保证滁州民歌开发多元效益的必然要求。对此,要从以下三点开发好精品项目。首先,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相比,文化旅游有一定的门槛,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资源作支撑,而滁州民歌则是滁州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文旅融合项目运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滁州民歌数量众多,旅游开发要具备精选、优选的意识,从数以百计的民歌资源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等脍炙人口的民歌,借助现在市场化的开发机制,使滁州民歌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能带来经济效益,比如,组织建立滁州民歌团,开展市场化演出。其次,对接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先后推出了许多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滁州民歌文旅项目开发需要和国家战略紧密对接起来。滁州民歌中有大量的红歌,如《再会吧,在前线上》《打游击》等。可围绕党史学习,打造“红歌中的党史”旅游产品,彰显滁州民歌文化旅游的时代气息。最后,注重多元融合。产业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除了文旅融合外,体旅融合、农旅融合也是旅游产业融合式发展的热点。可从文体农旅多元化融合出发,打造产业融合的精品项目,强化文化旅游在滁州发展中的作用。
(六)以厚植人才储备为保障
人才是滁州民歌新时期开发的根本保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滁州民歌开发中面临着人才不足的困境,对此,需要厚植人才储备,发挥好不同单位,如教育教学单位、科研单位以及演艺团体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首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民歌人才、旅游人才,均为单一型人才,难以满足滁州民歌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打造新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8]。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滁州民歌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主体、企业主体、社会主体。以学校主体为例,一方面,要从滁州民歌文化旅游发展的态势出发,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跨专业教学。另一方面,立足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发挥好文化旅游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最后,加强优秀人才的引入力度。从薪酬待遇、落户、启动资金扶持、住房补贴等多个角度加强优秀人才的引入力度,充分发挥好优秀人才在滁州民歌文化旅游发展中的导向性作用,以人才战略推动滁州民歌旅游开发的行稳致远。
四、结语
文化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动机而言,文化是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从效用而言,文化与旅游均能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达到愉悦身心的目标。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使得文化旅游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类型。滁州民歌兼有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双重特点,对此,要从完善旅游政策、合理产业布局、优化产业服务、加强主体建设、开发精品项目、厚植人才储备六个维度做好滁州民歌的开发工作,更好地实现滁州民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