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黄骅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增产种植要点
2022-02-10宋立荣许丽平
宋立荣,许丽平
(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河北 黄骅 061100)
黄骅市现有耕地面积74.4 万亩,土壤肥力较低,耕作制度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制为主。夏玉米常年播种面积54 万余亩,近几年产量虽然有所增加,但距示范目标产量还有很大差距,夏玉米的增产增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1]。
一、生产现状
实地调查发现,目前黄骅市夏玉米生产存在以下问题。
1、生产条件差
黄骅市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40 mm,中低产田多为土地干旱、盐碱、瘠薄多灾,玉米产量低而不稳[2],夏玉米近7 年平均亩产481 kg。玉米拔节期在7 月,遇风雨易发生倒伏,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采用旋耕播种方式,根系固定能力弱。同时,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排水系统不完善,降雨量大、降雨强度高时排水系统不通畅,易发生涝害。
2、品种混杂且纯度偏低
随着种子市场开放,不适宜在本区种植的品种被盲目引入,还有的种子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玉米生产[3]。市场上高产、抗逆、适应性广的稳产品种较少,代表品种有郑单958、先玉335、吉祥一号等。
品种粒型大小不一对精量点播机械的适应性不好,会存在漏播或一穴多株问题。此外包衣剂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病虫害的防治需求,难以保障出苗的整齐度。
本地区小麦一般在6 月10 日前后收获,玉米播种期一般在6 月15 日前后,如墒情不足,等雨播种还要延迟5~10 天,因此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应在10 月1 日以后。而当地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 月1~5 日,玉米收获后还要整地,导致小麦实际播种期在10 月5 日以后,抢收玉米抢播小麦非常普遍。玉米过早收获会导致籽粒含水量高,灌浆不饱满,容重低,影响了产量和品质。黄骅市适合种子生育期在90 天左右的品种,而市场上多主推中晚熟品种,缺乏早熟品种[4]。
此外,为获得高产多提高种植密度,但却选择了适宜稀植的株型松散品种,种植密度超出品种特性,会出现倒伏、秃尖、缺粒等问题,最终导致减产。
3、耕地重用轻养、肥力不足
由于有机肥和化肥投入不足,全市大部分耕地土壤缺磷、缺钾、少氮,有机质含量偏低,严重缺乏锌、硼等微量元素。同时,深松改土面积比例小,耕深浅,农田耕层浅、板结重,蓄水保墒能力不足,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深耕面积和耕深有待进一步提高。
4、良种良法不配套
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成果不能快速应用在生产中,不少新品种因栽培技术不当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增产特性。由于种子药剂处理、全苗播种技术、深耕改土等技术应用不足,无法实现“苗齐、苗匀、苗壮”,导致无法发挥优秀品种的品种优势,根据当地生产及生态条件进行高效种植体系的研究亟待加强。
5、病虫害防治不科学
部分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长期使用相同药剂,导致病虫害的抗性增强,防治效果不佳,进而盲目增大药剂用量与用药次数,出现恶性循化,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增产种植要点
近年来,随着新品种的不断引进、更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出现了大批玉米高产典型。2019 年,利用黄骅市二科牛村的40 亩试验田,应用宽窄行、一穴双株种植模式,建立“夏玉米一穴双株增密种植技术”示范田,田间测产平均亩产达748 kg,比对照增产65.1%,创造了黄骅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呈现可持续发展增收趋势。
1、优选品种
对全省及国家已经审定和正在试验的玉米新品种进行试种,筛选出适宜黄骅市中低产田种植的新品种,如农华101、中单909、蠡玉35、中科11、伟科702 等。播种后种子吸水快,出苗整齐度好,植株不高,叶片小,株型收敛,籽粒灌浆脱水快,苞叶蓬松快,果穗脱粒快,均比当前常用品种明显增产。
2、合理密植
应用宽窄行种植技术、单粒播种和适时早播等新型耕作新技术,保障合理亩穗数,对确保玉米稳产高产至关重要。一穴双株种植技术黄骅地区适宜种植密度为:半紧凑型品种3800~4000 株/亩;紧凑型品种4000~4600 株/亩。
3、科学施肥
根据玉米需肥规律,每生产玉米籽粒100 kg,需吸收的氮、磷、钾分别为3.4、1.2、3.2 kg,高产条件下还需补充锌、硼等微量元素。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根据测土结果和玉米需肥规律,计算出所需肥料的用量,落实施足底肥、活用种肥、大喇叭口期追肥的原则。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加大有机肥施用量,以培肥地力、增加产量。
4、科学灌溉
根据玉米需水规律,提高水分利用率,排水系统不健全或缺失区域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排水系统一般为主沟、支沟和毛沟3 级排水明沟,各级排水明沟相互垂直,排水线路宜短而直。主排水沟深2 m 以上,支沟深1.5 m 以上,毛沟深1.2 m 以上。一般排水口位于主河道或主干渠处,配备完善的排水泵站;排水能力畅通,玉米根系缺氧状态不超过2 天。
5、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除草
使用时间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此阶段杂草处于出苗期,易触药死亡。浇水或降雨后田间湿度较大时使用,每亩兑水40~50 kg 后喷施。如,50%乙草胺每亩用药100 mL,兑水40~50 kg,搅拌均匀后均匀喷雾在土壤表面,边喷边退。
(2)触杀除草
使用时间在玉米出苗后,可杀灭田间已出土的15 cm 以下杂草及未出土的一年生由种子繁育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按每亩药量兑水40~50 kg 后喷施。如,33%硝.烟.莠去津每亩用药180 mL,兑水40~50 kg,搅拌均匀后雾于在草及土壤表面,严禁喷到玉米上,以免玉米产生药害。
6、病虫害防治
玉米主要虫害有玉米螟、蚜虫、地老虎、金针虫、蛴螬、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等;主要病害有粗缩病、青枯病、黑穗病、大小斑病等。玉米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应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优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时应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用药,不得盲目增加用量与施药次数。同时,不得长时间单一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7、适期晚收
转变苞叶发黄即收获的传统习惯,此时玉米为蜡熟期,千粒质量仅为完熟期的90%,会减产10%左右。适当推迟收获期,在玉米籽粒乳线消失,即苞叶发黄后7~10 天收获,可明显米增产,一般亩增产25~7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