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平土地规范流转成效、问题与发展建议
2022-02-10刘天坤
刘天坤
(漳平市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站,福建 漳平 364400)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从传统分散经营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的根本途径。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推动土地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和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多种农作物生产,拓宽了农业稳产、增产、增效渠道。同时,既维护了农户的经营决策权,又通过使用权的有序流转解决了土地经营细碎化问题,为“种田能手”提供了用武之地,让农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道路。
一、土地流转现状
漳平市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境内地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典型的山区。全市16 个乡镇(街道)、191 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农户6.68 万户,农村人口23.4 万人,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22.37 万亩,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5.23 万户。
1、土地流转现状
近年来,漳平市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和气候优势,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流转,激活土地资源,做活土地文章,推动粮食、茶叶、水果、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漳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据统计,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85 万亩,占全市耕地的35.1%,涉及农户2.45万户,占总农户数的46.8%。其中,出租6.45万亩,占82.2%;入股809 亩,占1.03%;其他形式(主要是代耕代种)1.26 万亩,占16.1%。流转规模在10 亩以下的地共5.46万亩,占69.6%;10~50 亩的地共1.57 万亩,占20%;50 亩以上的地共0.82 万亩,占10.4%。
2、土地流转特点
一般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土地流转比例较高,流转规模也较大,与乡镇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土地流转周期相对较短,流转期限1 年以下的占33.7%,1~5 年的占19.6%。土地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土地托管、转包、其他方式为辅。土地流转范围以村组内流转居多,外来流转少。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托管服务,由于推广小农户在不流转承包地的基础上实行托管服务,全市土地流转率有所下降,大约下降2%。
二、土地流转主要做法与成效
1、主要做法
(1)压实责任,促进流转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机构。漳平市把土地流转工作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按照“有服务窗口、有服务设施、有发布土地流转信息、有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有村级信息员、有备案合同”的“六有”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市、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流转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服务。目前,市级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6 个乡镇(街道)均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
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开展信息服务平台、营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 家;全市登记注册家庭农场2883 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1 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279 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21 家、“百佳合作社”1 个。
(2)加强管理,规范流转
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 年,漳平市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试点县。至2017 年,漳平市186 个村(居)全部完成二轮延包资料整理、入户调查摸底,完成率100%。全市共调查承包方51475 户,调查实测地块227506 块,其中实测承包地227304 块;完善土地承包合同49695 份。确权登记地块227304 块,确权面积221840.85 亩;完成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归档50295 卷,为规范土地流转提供材料保证。
积极推广使用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建立健全规范化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和规程,截至目前,全市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11815 份,涉及流转面积4.73 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0.25%。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村民小组组长、村民代表示范引领作用,带头流转承包土地,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村民参与,促进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坚决纠正和查处流转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导致“非农化”“非粮化”、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违法行为,坚决给予查处。发现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土地流转及时给予纠正,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良性发展。
(3)制定政策,引导流转
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在项目立项、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市农业农村局制定《2021 年种粮大户奖励政策和撂荒耕地连片复垦补助实施办法》,对开垦利用撂荒耕地30 亩以上且种植粮食作物的主体给予撂荒耕地连片复垦补助200 元/亩。市政府出台《2022 年漳平市扶持粮食生产八条措施》,鼓励规模化种粮,对相对连片种植30 亩及以上的种粮大户,种植早稻奖补260 元/亩(漳平市级50 元),种植其他季水稻奖补210 元/亩,种植玉米、马玲薯、甘薯、大豆等四类粮食作物奖励120 元/亩,调动了农户流转土地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未耕作土地数量大的村,村委会将闲置土地出租给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地处边远、耕作不易的山垅田,在征得农户同意的前提下,由村委会以委托代理的形式流转给种植大户,用于发展规模经营或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互换形式将零散地块整合连片,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良好基础。
(4)宣传示范,带动流转
采取进村入户走访、摆摊设点、现场答疑解惑等方式,编印发放宣传材料,做到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利用漳平政府网、融媒体、微信公众号、LED 显示屏等宣传土地流转、强农惠农等有关政策,提高政策宣传覆盖面。发动老干部、劳动能手、乡贤等村影响力较大人员,加强与村民沟通交流,转变村民传统思想观念,通过转包、出租、其他方式等,将土地经营权逐步向专业大户、种养能手集中,实现规模经营[1]。
2、取得成效
(1)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大大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整合了城乡区域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互补优势,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2)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利用闲散的土地资源,通过出租、入股等形式加速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和“五新”技术,提高了种植效益,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如:和平镇东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合理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以每亩800 元的租金承租本村村民土地330 亩,筹资建设了100 亩温室大棚,分配给121 个社员进行种植,实现规模经营。主要栽培模式为西红柿—叶菜,早春蔬菜以西红柿为主,平均亩产6500 kg;夏秋季以叶菜种植为主,年可种植3~4 季,主要以五号白菜、波菜、油菜为主,平均亩产2000 kg。该村全年种植业收入1677 万元,蔬菜产业产值1438 万元,占全村种植业总产值的85.7%。户均蔬菜种植面积2 亩,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160 户,占全村农户总数的52.8%,202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5万元。合作社统一注册了“宫仔洋”商标,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及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先后被授予“福建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基地”“福建省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全国蔬菜标准园”“福建省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称号。
(3)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不断统一
通过土地流转兼并,充分发挥土地连片优势,发展高新特优农业,将“死”资源变成了“活”存折,实现农民致富与集体增收的有机统一。
如漳平市永福镇龙车村以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结合村民外出务工、土地闲置等实际,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该村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土地流转专业服务合作社,现有农户137 户,流转土地800 亩。其中400亩为合作社经营发展高优农业产业区,实现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创新实行薪金、股金、分红金、公益金、运转金“五金”收益分配模式,有效解决土地和人口不协调问题,走出了“资源运作、土地流转、产业增收、共商共享”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合作社共支付土地租金144 万元,创造就业岗位300 多个,支付薪金150 万元。建设50 亩智能温室大棚和50 亩标准大棚,统一经营种植台湾圣女果20 亩、油画吊兰10 亩、红心猕猴桃130 亩、太空莲150 亩、草莓10 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预计每年可增加村财收入约20 万元。
(4)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制,推广使用规范的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解除了外出务工农户的“后顾之忧”,拓宽了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经营的空间,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力用地矛盾,避免了“口头约定”引发的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将矛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了全市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提升
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有待转变,把农村承包地当作社会保障,不肯出租流转,导致粗放经营不求效益,甚至出现了撂荒弃耕问题。
2、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土地流转管理职能,但服务机构没有核定人员编制,只能依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未真正发挥土地流转机构的职能作用[2]。
3、土地流转行为不够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双方应依法依规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但部分农户怕麻烦,仅口头约定,或签订的书面合同不规范,没有明晰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给土地流转埋下隐患。
4、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
目前,土地流转只依靠市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指导、服务和管理工作,缺乏土地流转市场所需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服务机构,土地供求信息分散且传播渠道不畅,市场不够完善[3]。
5、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
农村年富力强、有一技之长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基本上外出打工,留守农户只能依靠承包地收入维持家庭日常生活;种植大户都希望租赁土地能集中成片,但部分农户不肯出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优农业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大部分农村土地小而分散、不平整,基础设施落后,无法连片种植和全程机械化耕作。
四、土地流转发展建议
1、加大政策宣传
通过在村务公开栏等场所张贴海报等传统模式,以及利用融媒体、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深入细致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以及典型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提高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2、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
加快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日常变更工作机制,推动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3、抓好典型示范推动
组织村干部、党员、创业能手外出考察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借鉴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典型做法,调动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激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热情,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4、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进场公开规范流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认真贯彻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推广使用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范本,指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合同,加强流转合同的履约监督,依法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
6、强化工商资本流转农村土地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
健全完善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使备案流转规模标准符合实际,审查审核办法具有可操作性。
7、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
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司法、信访等多渠道调解纠纷的工作机制,畅通流转农户诉求渠道,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