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2022-02-10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军事育人

杨 明

(贵州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不仅科学文化水平要扎实,而且思想道德素质更要可靠。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只有课程质量有保障,高校国防教育的地位才能稳固并获得社会认同。因此,提升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仅是高校国防教育“课程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军民融合战略的法宝,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国防素质、培育尚武精神,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育人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组织机构不规范是影响课程育人发挥功效的“关键”

一是组织架构和课程归属没有理顺。由于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指导委员会等权威机构尚未对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归属统一标准,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是挂靠在武装部或保卫处等职能部门,有的高校将军事理论教研室设在二级教学单位,导致各高校在设置军事理论课时随意性较大,使军事理论课在部分高校教学工作中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二是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军事理论课长期在低水平阶段徘徊的根本原因就是没能把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位置。课程体系的边缘化,加之教学经费投入有限,导致它并没有从高校教育体系中确立起来应有的学科地位。尽管国家相关部委针对国防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丰富完善,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却存在层层递减的情况,部分省、市主管部门压力传导不足且部分高校对国防教育的政策执行意识不强,导致有些高校在教育时数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折”,而教师要在被压缩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五个章节的教学任务难度较大。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军事理论课,但上课时间却安排在周末或晚上,用大课堂或报告会的形式代替系统的军事理论课教学,这样的课堂通常听课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三是职称评定绕“弯路”。由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多数高校并没有军事学学科门类,国防教育相关课程只能作为通识类思政课程开设。因此,军事理论课教师是按照思政课教师办法开展评聘,缺乏专门的职称系列,任课教师评聘受限,导致军事理论教研室教师高级职称的人数偏少,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更无法谈及教学名师和军事理论基础研究的深入开展。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是制约课程育人功能的“瓶颈”

一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除少数是由驻地军校派遣的军官担任,大部分由相近专业的教师兼任,没有专职教师负责,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同时,各高校的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分布也极不平衡,像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双一流”高校有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素质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而多数普通高校的军事课教师队伍是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军队转业干部等组成,突出表现为“三少”和“四多”,即教学名师少、专家学者少、领军式人才少;军转干部多、研究生以下学历的多、职称低的多、非国防教育相关专业的多。二是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有的高校采取教师分章节授课,导致教师只专注于自己讲授的章节的备课和教学任务,而缺乏对整个军事理论课全局的把握,看不到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的老师讲授深度不够、不按照新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要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显得杂乱无章;有些老师教学纯粹是“漫灌式”教学,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且刻板陈旧,与当前的时政热点和军事动态衔接不够密切,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是“不热情”、“不买账”、“不积极”,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有的教师研究成果难被认可、课题申报面临尴尬,使专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成长受阻受挫。

(三)大学生国防意识淡薄是引发课程育人迟滞的“痛点”

一是部分学生“功利化”思想作祟,对国防建设关注不够、认识不深。在高校办学受到市场经济改革裹挟的背景下,课程是否有直接功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将来就业,成为一些学校对待课程学习态度的首要因素。作为“网生代”的青年学生,他们出生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新世纪新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便捷,网络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遇到迷茫困惑问“度娘”、看书学习透过屏幕看世界,对于自己的好恶有着很明显的情绪表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难以建立联系,对于“国防”、“战争”、“军事思想”等概念的理解非常浅显。二是不良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侵蚀。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自强不息光辉历史的永恒记忆和象征[1],身为“00 后”的大学生成长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和平时期,物质生活比较充裕,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思潮的碰撞交流以及网络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判别能力尚浅的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很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毒害,导致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理解上出现偏差,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历史是非和功过问题的判断,甚至会造成盲目“崇洋媚外”的意识和行为。

二、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育人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健全科学领导体制,完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站在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把军事理论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实抓好。高校应将国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谋篇布局,除健全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估机制,加大经费预算和政策支持之外,还应为军事理论课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成立独立的军事教研室,真正将《军事理论》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并纳入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范工作中[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军事教研室从武装部脱离出来成为真正独立的教学单位,吉首大学 2016年成立了国防教育学院,从学校武装部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教学科研实体单位;东南大学将国防教育学科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并更名为“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理论”;也可以归入相应的院(系)等教学单位管理,纳入学校学科建设当中,苏州大学将军事理论教研室划转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将军事理论教研室划转到军事体育部负责开展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军事教师队伍。上述改革的举措不仅有利于学校抓好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建设,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国防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要打破职称瓶颈,建议将军事学学科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独立出来,并按照新大纲规定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师评聘制度,确保军事课教师职称评审纳入高校职称评审系列,根据军事课和军事课教师的特殊情况,实行分类评价。保证教师在职称评定、待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

二是学校严格按纲施教,严禁调减军事训练教育内容和时数。“新大纲”明确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纲施教、施训和考核,严禁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调减、占用教学、训练内容和时数。”首先,学校教务部门和授课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安排和实施教学工作,为军事课教学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另外,根据自身学校的专业、行业特色、教师的专业特长,可以开设与军事理论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的国防视野,避免国防教育在大学期间出现断档和空缺。其次,引进军事专业人才。严格照 1:350 的比例配足配齐教师队伍。军事理论课教师是实施国防教育教学的主体,他们的知识储备、教学方式、人格魅力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闭门自修等方式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学术造诣,同时,善于内部挖潜,发挥好大学生教官、学校武装部和退役大学生士兵的作用,形成“头雁效应”,促进军事课程建设,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如果确有困难的高校,可以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以“专”为主,充当教学“排头兵”,以“兼”为辅,努力争取从军队院校、驻地部队聘任军事理论方面的专家学者承担一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做好“预备队”。

(二)用精准的理念锻造精品的课堂,彰显课堂育人活力

一是内外兼修,实现军事理论课由单一课目向课程体系层次拓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军事理论仍然要把“课程育人”作为落脚点和主阵地。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涵盖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学、军事学、哲学、物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学科,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军事战略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教师不仅要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要在政治上从严要求自己,准确把握军事变革发展的走向和趋势,认真挖掘教材的知识要点、教育要素以及渗透结合点。中北大学构建了“主体+拓展+提升”三结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国防理论素养。[3]其次,以“课程思政”为重点,协同推进课程育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课程观和教育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课程体系的深刻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大趋势与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梳理军事理论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使思想政治课与军事理论课同向同行。教师应从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典型选树等方面加强创新和探索,灵活运用情景式、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展示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二是构建“互联网+”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课时代感和感召力。军事理论课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易班”、“学习通”等APP的线上功能,课前给学生发布与课程相关的学习材料,吸引学生课提前预习;课中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的讲授;课后利用在线题库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依托“易班”平台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把军事理论课程的知识点和时下军事热点一一拆解,录制成原创短视频或动画,放上军事理论网课平台,和全国高校共同学习交流,深受学生欢迎。西藏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开发军事游戏、动漫作品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使国防教育充满趣味性;另外,构建校内外互补的国防教育模式,启发学生课后拓展提升的自觉性,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转变。比如在讲解世界军事形势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对比美国、中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的军事力量,让学生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析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地区热点问题、世界各主要大国的战略动向等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弄清楚我国面临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

(三)加强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构建适应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学体系

一是密切联系国防教育实践。在高校推动军事课教学,不能仅仅将授课内容和形式仅局限于校园内和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探索更为有效的军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军事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学生国防类社团组织是各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生力军,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学校国防教育活动中积极作用,有利于学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倡导成立“军事爱好者协会”、“国旗护卫队”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观看军事题材电影、阅读军事刊物、征兵宣传、户外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参与军事活动中学习军事知识并体验军人生活,还可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技术,通过VR、AR模拟轻武器射击和战术仿真对抗,让学生在虚拟空间得到实战体验和锻炼,帮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在强军兴军事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学校还可以借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营开放办法》等法规政策,让学生进入军营观摩我军新武器新装备的情况,培养学生兴趣,也可以邀请国内国防教育专家到校进行示范性授课,不断提高学校国防教育教师授课水平。如湖北省高校国防教育协会从2001年开始,组织高校院校长军事日活动,纳入协会每年的工作计划中长期坚持进行,先后组织1000余人次的校领导和业务部门领导到军营、到军事院校、到军工单位过“军事日”,增强了学校领导和业务部门领导的国防观念,增强了学校的全民国防意识,促进了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是聚合区域特色,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育人实效。首先,各高校应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和红色教育资源创新性地开展教学工作,逐步提高国防教育的水平。如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应大力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革命老区可以将国防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南开大学的国防育人以红色文化育人为切入点,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学生课外理论社团等为龙头开展“红色社会实践”,组织16支“长征专项社会实践校级示范队”重走长征路,育人效果显著;其次,结合专业优势,探索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国防教育新途径。各高校的国防教育活动的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助学校开展好国防教育活动, 让关心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重庆大学利用利用重庆得天独厚的历史和山城1.2万平米的防空洞的地理优势,人防基地和人防知识普及教育为特色教学内容,探索“人防知识进高校”新途径。

三、结语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军事课的教学是加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基本形式,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深入挖掘军事课的教学育人功能。高校军事理论课程育人中存在的问题,既包括主观上存在的认知性偏差,也受限于客观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既有高校方面存在战术性不足,也有宏观制度方面存在的战略性缺陷障碍。 因此,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内容,尤其要高度重视在后疫情时代,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军事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和进一步提高军事课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军事理论课在课程育人体系与国防建设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培育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军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他们用“五招”育人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