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探析*
——基于对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

2022-02-10赵金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培育防控民族

赵金梅,刘 明,刘 天

(哈尔滨商业大学a.职教学院;b.外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民族精神是人类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和民族价值观等共同特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迎战”理论说明民族精神具有传承性、流变性和时代性特征,解释了人类与自然灾难不断斗争的实践是其产生的源头和脉络这一演进规律。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五千年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和精神支撑。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抗疫,“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这是人们与灾难斗争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完美诠释和时代表达。高校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培养阵地,应该立足疫情防控视域,深入探析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路径,科学有效地利用疫情防控契机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一、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1.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现实需要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报告第五部分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支撑,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因此,未来青年必将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社会发展也呈现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新特征,社会层面、青年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西方文明与制度的盲目崇拜,以及对我国文化及制度不自信的负面影响。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必然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直面新形势,破解新问题,寻找新思路,充分利用伟大抗疫精神赋予民族精神的新内涵,引导大学生涵育民族情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相联,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干事创业本领,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3]。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切实担负起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多元文化错综交织,各种思潮交相碰撞,部分腐朽享乐思想滋生蔓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面临多种挑战。因此,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关系到高校的政治方向和办学定位,关系到能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牢牢抓住民族精神培育这个关键点,将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的民族精神的新特质融入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将赋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素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大学生人生中的“拔节孕穗期”,进行精心引导和培育,淬炼大学生思想品格,涵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权威表述,高校要牢固树立德智体美劳、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构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当代青年成长于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等诸多问题。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学习和心理实际,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设计,以讲好抗疫故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感悟社会发展模式、改造自身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使其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促进思想成熟;引导大学生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大我”与“小我”的辩证关系;引导大学生勇于直面人生、社会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培养吃苦耐劳和敢于斗争的精神,以非凡的意志品质成就非凡的事业。

二、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调研分析

1.研究设计与样本概况

(1)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涵盖五大类问题:①问卷人基本信息②对民族精神了解情况③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④高校培育民族精神情况⑤疫情防控背景下民族精神培育现状及其对策。

(2)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电子调查问卷通过在线工具“问卷星”编写,通过微信发放,时间为一周。本次调查回收答卷591份。参与问卷调查的本科生共588人,其中一年级180人,占比30.46%,二年级206人,占比34.86%,三年级200人,占比33.84%,四年级2人,占比0.34%;研究生3人,占比0.51%。男生236人,占比39.93%,女生355人,占比60.07%。群众122人,占比20.64%,团员432人,占比73.10%,党员37人,占比6.26%。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以政治面貌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团员、预备党员的占比随之增高。

2.结果与分析

(1)知识掌握方面:在考察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相关内容了解中,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和民族精神内涵这两道题分别有67.17%和81.05%的同学回答正确。对民族精神的理解,88.83%的同学选择知道,9.64%的同学选择不太了解,1.52%的同学选择不知道。在问及“您认为灾难和民族精神有联系吗?”这一问题时,75.3%的同学选择有关系,11.34%的同学选择没有关系,13.37%的同学选择不清楚。以政治面貌为自变量,以认为民族精神与灾难有无联系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思想认识的提升,大学生对民族精神与灾难关系的认识更深刻。

(2)在民族精神状态方面:有65.14%的同学选择民族情绪高涨,15.91%的同学认为民族自豪感有待提高,17.6%的同学选择急需培养民族自豪感,1.35%的同学选择民族精神缺乏。在问及“您去过纪念馆或者烈士陵园吗?”这一问题时,68.87%的同学选择去过多次,15.91%的同学选择去过1-2次,15.23%的同学选择没去过。在问及“您能说出几个与民族精神相关的事件?”这一问题时,35.87%的同学能说出5个以上,24.53%的同学能说出3-5个,33.5%的同学能说1-3个,6.09%的同学一个说不出来。对“您去过纪念馆或者烈士陵园吗?”和“您能说出几个与民族精神相关的事件?”两道问题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去过纪念馆和烈士陵园次数越多的同学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掌握越好,这表明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至关重要。

(3)在爱国主义问题方面:95.43%的同学认为爱国先爱人,尊重师长和长辈,爱父母家人朋友,有仁爱之心,90.52%的同学选择要了解传承传统文化,87.99%的同学表达要关心国家大事,渴望报效祖国,79.36%的同学选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问及“您认为提倡国货运动是爱国主义行为吗?”这一问题时,67.37%的同学选择是,同等条件下愿意购买国货,19.97%的同学选择不是,购买国货与爱国无关,4.23%的同学选择不是,是狭隘民族主义,6.43%的同学选择从未考虑此问题。在选择“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您会怎么办?”时,62.77%的同学选择前者服从后者,6.77%的同学选择后者服从前者,3.72%的同学选择以个人利益为主,26.73%的同学选择兼顾。可以看出,对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您会怎么办?”这一问题,选择以个人利益为主的同学中,有27.27%认为购买国货就是狭隘民族主义,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应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在高效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在问及“您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这一问题时,88.32%的同学选择思政课,81.73%的同学选择网络媒体,68.87%的同学选择书籍课本,62.27%的同学选择辅导员。在问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时,93.74%的同学选择理论学习,88.32%的同学选择社会实践,82.23%的同学选择校园文化,82.06%的同学选择网络。在问及“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有必要吗?”这一问题时,96.28%的同学选择有必要,3.72%的同学选择没必要。在问及“疫情防控视域下如何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时,74.11%的同学选择网上云实践活动,70.9%的同学选择线上专家讲座,76.48%的同学选择加强校园媒体宣传,64.47%的同学选择党员起带头作用。对“疫情背景下高校培养民族精神有必要吗?”和“您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这两道问题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在“疫情背景下高校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有必要吗?”问题中回答没有必要的同学中,59.09%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民族精神的,而回答有必要的同学中,90.33%是通过思政课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这说明高校思政课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整理分析,高校针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做了大量工作,大学生总体上对民族精神内涵有理性的认识和较为准确的把握。但是,综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及客体实际,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仍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1.思政课作用发挥不充分

思政课作为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教师的整体理论素养和教学质量需要提升。表现在:教学内容设置不系统,抗疫精神内容和相关素材融入不全面不及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老师照课件宣讲,导致课堂讲授枯燥乏味,学生心有旁骛;受疫情影响学校多以线上授课为主,课堂内容呈现不直观,学生被动听教,缺乏互动和共鸣,影响吸收理解。

2.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不丰富

学生工作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教育主体忙于学生日常事务性管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方面主导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强、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没有侧重点,个别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虚多实少,流于形式;受疫情影响,社会实践活动不足,大学生缺乏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的机会。

3.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具有特定年龄阶段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方面表达不充分。表现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作为学生骨干,带头参与意识不强,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受社会多元文化和网络内容影响,部分学生对主旋律教育的参与意愿不强,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刷抖音、看小说等业余活动中。

4.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足

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突出新时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要求,重视程度不高或重点不突出。表现在:人文景观发挥隐性教育功能不充分,艺术长廊内容陈旧、口号标语使用不恰当;不能反映时代特征,没有形成良好的培育氛围。

四、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在疫情防控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要立足实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环体、介体”四个维度入手,构建“做强主体+激活客体+文化熏陶+网络思政”的育人模式。

1.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以思政课讲好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4]。因此,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尤为重要。一是要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思政课要把系统教学和民族精神专题教育结合起来,要以时代价值为引领,通过讲好抗疫故事,培育涵养大学生民族精神。二是针对线上授课特点,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受疫情影响部分高校采取以线上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思政课教师要灵活运用板块式、讨论式、案例延伸等形式,在课件形式编排、辅助手段应用等方面,增强教学代入感和吸引力,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和使命担当。三是思政教师要精选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现实素材作为辅助教学资料,用小视频、文档、图片等多种形式,整合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以有形、有影、有声的教育优化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

2.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动性,以实践活动践行民族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了解世情国情,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铸魂工程”,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一是引导党员、学生干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家乡或学校疫情防控过程中积极承担起宣传防控知识、测温、运送物品等工作,让大学生在防疫的实践锻炼中增进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感悟。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作用,要鼓励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积极举办各类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与民族精神相关的“三下乡”活动,鼓励大学生结合疫情防控感悟,自己动手创作作品,编排情景剧,制作短视频,表达内心真情实感。三是适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活动,如讲演会、红歌赛、读书会等,组织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祭扫烈士墓、拜访革命前辈、观看爱国影片等活动,让大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去感悟、理解和培育民族精神。

3.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作用,以校园文化涵养民族精神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涵育作用,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挖掘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深厚的历史传统、优良的校园文化、优雅的校园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多彩的校园生活,对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一是要将弘扬民族精神元素融入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二是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宣传栏、滚动电子屏等校园媒体开展宣传引导,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宣传标语弘扬民族精神。三是要将融入了伟大抗疫精神的民族精神融入高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寝风建设中,达到浸润学生身心,涵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作用。

4.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介体作用,以新媒体创新民族精神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线上课堂的教育功能,创建弘扬民族精神的各类网络课程,以其开放性、传播性、共享性,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二是整合网络资源,建设“民族魂”“血铸中华”等主题网站或网页,推送弘扬民族精神的最新教育内容,使之成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吸引力的精神舞台。三是打造在线交流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QQ等新兴网络介质,以培育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为目的,强化思想引领,传播正能量,奏响主旋律。

猜你喜欢

培育防控民族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我们的民族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