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教学研究水平的三点思考
2022-02-10白炳春
白炳春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教学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强化了课程改革纵深推进和教学研究的专业支撑。相应地,教学研究应成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成为中小学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有效使用新教材、深度践行新教学的重要抓手。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应该聚焦学科教学的热点、难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基于课标、教材和课堂的教学研究,把文献研究贯穿教学研究全过程,基于教学现场开展真实的行动研究,回归教学研究主题,提炼实践成果,以此提升教学研究品质,推动新课标的落实,提高新教材的使用效率。
文献研究贯穿全程
中小学教师所开展的教学研究应该是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吸纳与优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相应地,文献研究也应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教学研究主题的选择、教学研究方案的设计、教学研究实践的展开、教学研究成果的提炼等不同阶段能体现其不同的价值。
在选题阶段,教师围绕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加工,梳理同一研究领域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对相关观点、成果和问题进行分析及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研究主题(或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以准确把握所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在设计阶段,教师通过文献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理论演绎和已有成果移植,确定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思路和方法,使教学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阶段,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的同时,不仅要对原有的文献反复学,还要不断丰富和研读相关主题的新文献,学习借鉴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检验,调整优化个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教学活动设计更有效,使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更科学。在成果提炼时,教师更要加强文献学习,基于实践反思进一步深化对相关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教学理论的理解,基于实践探索以及对他人研究成果和经验的整体思辨,形成自己独特的理性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做法。
基于现场展开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教学理念的实践转化、学科关键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善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的教学研究一定是基于现场、进入现场、根植于自身教学土壤的真实研究,必定是研究方法得到合理运用和教学过程不断被审视优化的真实行动。想要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和现实问题,并不一定要把整节课都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而要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统整,可以是整节课的全程研究,也可以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某一个教学要素的片段研究。教学研究必须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基于理论演绎和经验迁移,用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研究要面向事实本身,要从经验研究、思辨研究走向实证研究、实验研究,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观察教学活动并搜集相关信息和事实材料,再进行现场诊断与专业分析。教学研究要直指问题,要基于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经常回过头来审视“每次的教学研究重点解决了哪一个问题或哪一类问题”“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探索,这些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再次分析“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审视与反思,才能让研究和实践永远聚焦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设计和探索。
成果提炼聚焦主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学研究需要对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只有高度凝练的成果才更具有传播性,才可能更好地迁移应用,才可能为进一步的实践提供可参考的基本框架。只有加强教学研究成果的提炼和表达,才能使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更理性,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成果提炼需要案例支撑,教师要加强对优秀教学案例的积累、搜集、整理和分析,教学案例要聚焦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要能够清晰呈现相应的研究过程和实践方式,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多样性,这样获得的研究结论才更具有说服力,才能在分析和反思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成果提炼需要理性表达,要从学理化、学科化、结构化的视角形成对问题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实践操作样态。不能只有例说和叙事,没有提炼和概括,要用专业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做法,切忌缺乏实践检验的空洞理论。研究成果需要推介应用,要把研究成果及时和他人分享,要把研究成果在自己的教学中迁移应用,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实践价值。教师除了通过论文发表、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推介实践经验和成果,课堂展示和说课相结合也应该是展示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展示,让参与教师直观感知教学的基本样态;通过说课,让参与教师不仅知道教学是如何设计的,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即设计的理念、依据的理论是什么。让参与教师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的成果展示才能真正让其接受并在实践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