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之总体和谐论

2022-02-10李留文

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

李留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又从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等诸多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词语表达简化的背后是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它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相对西方模式不仅路径不同,而且目的相左,是对西方现代化标准的全面解构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传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无论是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还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生长于神州大地肥沃土壤的绚丽之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学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的观点,如张帆指出民本思想、贵和尚中以及中华传统的天下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滋养;[2]沈湘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 “中和位育、安所遂生”理念与实践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底蕴和传统文化基因;[3]沈江平则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大文化传统与外来有益文化融会贯通,分别构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基、灵魂和催化剂,共同锻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4]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图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侧重于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大有裨益,但它们呈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局部面相,本文试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的视角,论证中国式现代化和谐包容的总体性特征。

一、“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根

在对现代化的理解中,现代往往被置于传统的对立面,现代即民主、自由、人权,即理性、科学、进步,无论从价值的角度,抑或从方法论的角度,它都与传统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状态。很长一个时期,我们不断地向西方寻求真理,渴望走出一条西方式现代化道路,于是要斩断与传统的联系,拿西方现代价值观来改造中国,结果总不能成功。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通往伟大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式现代化逐步萌生,成长,根深叶茂,已然成长为参天大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对于其核心精神,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或认为是礼教中国、伦理本位,或认为是注重群体价值的人文主义,或认为是内圣外王、内在超越,或认为是天人合一,不一而足。各家所言自有道理,但无论何家何派,都认同“和”的观念与价值取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色,是数千年中国人共享的核心价值,也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最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中国式现代化处处渗透着“和”的精神,传统文化“和”的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天之“和”

关于天地的本源,道家和儒家都有“道”的观念。《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5]105“一”就是道,道就是“一”,“一”生阴阳为“二”,阴阳交感而生冲和之气,阴、阳、气合而为“三”,而生万物。可见,在道家那里,阴阳动而和气生,万物皆由此而生成,宇宙之大,万物之众,都禀受着冲和之气。

与道家相似,儒家讲“太和”之道,《周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6]2这里的太和,类似于道家讲的冲和之气,并与元亨利贞的宇宙观相联系。汤一介先生指出,《周易》所讲的元亨利贞体现着天道的变化,“元”是万物的起始,“亨”是万物的生长,“利”是万物的成熟,“贞”是万物的完成,元亨利贞循环往复的进行中,“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和谐统一。《易传》中把这种自然完美的和谐叫作‘太和’”[7]。

儒家还讲“中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常常被用来说明个人道德修养和情绪管理的问题,通过符合中庸之道的情绪管理工夫,达到身心的和畅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个理解很有道理,但未必是经典的原意。其实,喜怒哀乐的发与未发都只是比喻,先贤是用更容易理解的形象来描述“中”与“和”这两个抽象概念。“中”是大本,宇宙存在的原始状态,是一种理想、和谐的状态;“和”是达道,是通往和谐本源的途径,是“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的状态。万物并育,道行不悖,说的也正是“中和”,“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本身又体现着无处不在的仁爱之德。做到了和的状态,达到了中的境界,于是天地位,万物育,处处鸢飞鱼跃,处处惠风和畅,处处莺歌燕舞,这是儒家对于宇宙和谐的理解和追求。《国语》中所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更是从经验层面论述世界“和”的特征。

后世学者继承先秦宇宙观而光大之,“太和”“中和”成为中华文化关于宇宙本源的主流观念。宋明理学开拓者之一的张载在其《正蒙》中讲“太和所谓道”,又说“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8]24。在他那里,天地本源于道,而道就是和,和就是道。这与二程、朱熹的“理”是相类似的。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道家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学派,儒道关于宇宙本源“和”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刻在了中国人思想基因之中。紫禁城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印证了中国人对“和”的认同和期盼。

2.人之“和”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按照中国古人的理解,万物一体,天人同源,皆出于道,人道本于天道。《周易》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6]9说的就是天道与人道相合相应的道理。孔子讲天命的那一段话广为人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55-56天命,即天道。天道以及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一般人是懵懂无知的,只有聪明睿智的先知先觉才能认识到,然后以先觉觉后觉。《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0]789这是对孔子“知天命”的最好注解。诚即天道,也就是孔子说的天命,天道赋予人为人道,但一般人并不明了自身所秉持的天道,他需要有一番体认的工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然后人道明,与天道合一,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所以,儒家之学的目标就是学为圣人。孟子私淑孔子,进而提出“性”的概念,“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之性与天之道本为一体,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四端,故说人性本善。善的本性正是天道的体现。

天人合一,人禀受于天,天道善,故人道仁,天道本为冲和之气,故人道有仁爱之端。儒家将仁义贯穿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各种类型的社会关系之中,形成并推行一套复杂的礼仪系统。“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爱,朋友有信,整个社会秩序井然,呈现出儒家追求的和谐状态。

而要做到社会关系的和谐,不但需要礼仪的推行,需要礼仪背后忠信仁义的价值支撑,更需要个人品行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虽然人禀天道之善,但为私欲所累,为气质所弊,为情思所牵,总不能跻于圣贤之列,不能实现理想中的和谐与秩序。所以古代士人一直强调修养的工夫。孔子讲行己有耻,克己复礼;孟子讲居仁养气,为大丈夫;《中庸》讲慎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0]773。汉唐以降,尤其是宋代之后,儒家士人接续先贤的传统,反复强调个人修养的工夫。二程讲“用敬”,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讲致良知,李颙讲悔过自新,追求圣人的境界,追求天命之“和”,以自身的品格修养达至社会的秩序,用功可谓卓绝。这正是《大学》修齐治平的真谛,正心、诚意、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中国古人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养,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之中有大公、大爱、大和谐。

3.万国之“和”

“怀柔远人”“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这些词汇史不绝书,彰显着传统天下观的“和”。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特殊的互动关系,历史在东方塑造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中华既有高度发达的礼教文明,又有完备的制度文明,以此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天下观念和文化优越感。“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上古的五服差序格局逐渐发展出一套完备的朝贡体系。今天看来,中原王朝高高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但我们剥离其中天朝上国的思想糟粕,内核却满是珍贵的思想宝藏,其中就有“和”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德化。中原先民讲夷夏之辨,历代士人秉持中原文化优越感用夏变夷,以德化之。孔子面对季氏将要讨伐颛臾的危机,提出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命题。以更高的文明,更好的德行,更和谐的社会来吸引、征服蛮陌远人,以德服人,推行教化。事实上,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一部中原文化展开史,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其二,亲善。仁爱和平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朝贡体系不平等的外壳下,有着仁爱亲善、以和为贵的价值内核。尽管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也有战争,但张骞出使、文成入藏、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史实所彰显的和平交往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主流。“四海之内皆兄弟”“民吾同胞物吾与”,秉持这样的理念,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守望相助,书写着上下五千年和平相处的交往史。其三,包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国的文化是多元的、五彩缤纷的,呈现出和谐共存的美。我们有夷夏之辨,但这个夷夏之辨是包容的。“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夷夏之别不在血缘,而在文化,夷狄化而为中国,就是中国人。即便是“夷狄”,也享有充分的生存空间,元代出现的回族不断发展,就是确证。“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多元共生,和谐相处,这就是“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内涵。

由天地本源之“和”而生发出人与社会之“和”,进而达至天下万国之“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内核,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生成和发展的深厚土壤。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处处充溢着和谐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蹂躏,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学习西方,追赶西方,实现现代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一次次救亡运动失败后,抹去全盘西化的迷思,立足中国国情,扎根文化传统,我们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共二十大系统总结了建国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系统、清晰、准确地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又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1]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准确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清晰勾勒出中国现代化的蓝图,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走和平发展道路”宣示了中国和平崛起之路,标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体现着中国文化传统“和”的本色。不仅如此,可以说从中国特色到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每一个层面都充溢着 “和”的观念,都体现出“和”的状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溢着“和”。建党先贤看似反传统,但实际上都深受传统文化的濡染。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打碎一个旧世界,但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最优秀的两种思想资源赋予中国共产党勃勃生机,也赋予它“和”的内核。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新中国而奋斗,这个奋斗目标蕴含着社会大和谐。中国共产党不但有远大理想,而且有实现宏伟理想的能力。它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除了人民的利益,它没有任何私利,廓然大公,奋斗不止。中国共产党有严密的组织系统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有自我革命、防腐拒变能力,不为利益集团所收买,不为腐朽思想所浸染,为跳出中国历史周期率找到了第二个答案。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把一个贫穷、苦难、战乱不止的旧中国变成了繁荣富强、和谐安康的新中国,并继续为更加繁荣、和谐的中国和世界而不懈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溢着“和”。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就决心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为此,他选择贫困和流亡,用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主张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剥削,使每一个人都享有公平正义,都获得解放,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平等、安康,也必然是对和谐的追求。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因为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十四亿人口的公平、富裕、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给中国从来没有过的繁荣与和谐。

高质量发展充溢着“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才会有幸福感、获得感。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发展了,社会主要矛盾才会得到解决,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才会得到化解,社会才会更加和谐。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要求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协调、城市和乡村的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协调、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协调、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在诸多矛盾的协调中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

全过程人民民主充溢着“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立足中国国情,扎根中华文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坚持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人民的意志得以实现,人民的利益得以保护,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相较于西方一人一票制度下的民粹盛行、社会撕裂、政治内耗、枪暴频发的乱象,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下的中国政通人和、安定团结、和谐安康。

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充溢着“和”。古人追求“孔颜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古人崇尚“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五千年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提高全社会文明素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社会融洽、文化和谐之美。相对于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巨大的超越。

十四多亿人口的共同富裕充溢着“和”。两极分化和绝对贫困是矛盾激化、社会动乱的根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这段话虽然在历史上受到批判,但其中所蕴含的“和”的观念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许下的庄严承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效率与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11]。同时,建立起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发展成果为十四亿全体人民所共享。这是对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的扬弃,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出的和音。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充溢着“和”。机器大生产的推行,科技的创新,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肆意狂奔,但伴随而来的是对自然的摧残和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就包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元素,今天,我们推陈出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城乡环境的综合治理,一个美丽和谐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正在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充溢着“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二十大报告在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引用了《中庸》里的这句话,反映了人类共同体理念对于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继承和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胸怀天下、仁爱包容、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开出的绚烂之花。当前,环境恶化,气候危机,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地区冲突持续不断,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各国命运相连、同舟同济的道理,倡导和睦相处、普遍安全,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倡导多样共存、开放包容,倡导低碳清洁、绿色发展。中国欢迎各国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共建人类美好家园,中国正向世界呈现出和谐包容的大气象。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充溢着“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蒸蒸日上,向世界展示了包容宽和的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是中华文明新形态对西方文明的超越,人民至上超越了资本横行,和平崛起超越了殖民掠夺,共同价值超越了普世价值,充溢着“和”的气息。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相互协调的文明,展现出“和”的风采。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文明舍此无由的话语霸权,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依据各国国情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范例和勇气,世界现代化的百花园中必将姹紫嫣红,竞相绽放,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和谐美,充溢着不可遏制的生机活力。

总之,从理论层面看,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初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的观念,中国式现代化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生态,从内政到外交,无分内外,不辨顶踵,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洋溢着和谐气息,展现出总体和谐的特征。

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时时展现着和谐

从实践层面说,“和”不是取消斗争,恰恰相反,“和”与斗争相伴而生,如影随形。一对矛盾之中,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依存,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君子的“和”是差异性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反对乡愿,反对无原则的“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趋同,在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下放弃斗争,一味妥协,结果酿成苏联解体、红旗倒地的恶果。过往的历史可谓惊心动魄,令人刻骨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三个务必,其中就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马克思主义是斗争的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开宣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2]285-286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国家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的时代背景之下,“阶级斗争”“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斗争性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胎记,也是刻在其百年历史上的鲜明印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牺牲了数百万革命先烈,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打碎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天斗地,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走向富足和谐。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着种种严峻考验,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1]我们要强化斗争意识,通过艰苦奋斗赢得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化剑为犁,维护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谐幸福。斗争是为了和谐,斗争本就是和谐,这就是斗争与和谐的辩证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斗争的过程,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时时都展现着和谐。

经济奇迹蕴和谐。七十多年中,我们建立了世界上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绝大多数工业品产量都雄踞世界首位。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1亿元,2021年,达到了114.4万亿元,增长以百倍、千倍计。[13]连续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美国的80%,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8.5%。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我们的经济总量实际上早在2014年就已经超过美国,现今已经是美国的1.3倍,中国正阔步迈入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脱贫攻坚纾民困。消除贫困是世界级难题,近日巴西老总统卢拉当众抽泣的新闻登上热搜,引来全球关注。只有2亿多人口的巴西拥有8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疆域辽阔,资源丰富,然而却有一半人吃不饱饭,每日三餐难继。在他之前的总统任期内巴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民众生活不断改善。现在他面对的却是国家经济每况愈下。刚刚再次当选总统,卢拉誓言在总统任期内消除贫困,然而资本不买账,全球股市都在上涨,而巴西股市却应声下跌了3%,因为投资者对消除贫困不感兴趣。反观中国,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举全党全国之力加以解决。中央负总责,22个中西部省份党政负责人同中央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政府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深入贫困乡村,和数百万名乡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党和政府为扶贫攻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有1800多名干部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各级财政累计筹集资金1.6万亿元,为扶贫事业奠定了财政基础。中国共产党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党中央号召下,中央各部委,东部各省市,国有、民营大大小小众多企业,民间人士都参与到脱贫攻坚大会战之中,其队伍之强、力量之大、意志之坚,令人叹为观止。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保兜底,实现了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近十年,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4]消除贫困,缩小贫困差距,使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幸福,这是大“和”。

打虎拍蝇顺民心。腐败是执政党的最大威胁,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中国共产党与腐败势如水火,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对腐败零容忍,刮骨疗伤,清除腐败分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单是立案审查调查的中管干部就有553人,其中包括中央委员、候补委员61人,中央纪委委员18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15]打虎拍蝇的同时,扎牢制度的笼子,强化监督,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古代吏治腐败时,老百姓没法生活下去的时候只能揭竿而起,于是天下大乱,改朝换代。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往复循环,百姓在治乱兴亡中经历苦难。从严治党,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还人民一个公正,给社会一股和气。

美丽中国呈祥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全党全社会把生态文明放到了突出位置,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做生态保护的实干家,踏踏实实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一方面,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经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占比提高到25.5%。[16]另一方面,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3.04%,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居世界首位。[17]我们正逐步兑现对于世界的庄严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带一路”协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在“一带一路”的每一个项目、每一项交流中。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中巴跨境光缆项目……数不胜数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强力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被称为“幸福草”的中国菌草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正在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岛国推广。泰中罗勇工业园、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达到1613亿美元。来自中国的技术和投资正改变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面貌,给当地人民带来更高的收入和更富足的生活。截至2022年1月底,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累计开行班列突破5万列,货物价值高达2400亿美元。2013年到2021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由6.5万亿元增加到11.6万亿元。[18]没有硝烟,没有霸权,没有歧视,没有附加条件,有的是平等协商、开放包容,有的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有的是富裕幸福、欢声笑语,这就是“一带一路”,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带给世界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它传递给世界的是和平、合作、和谐、包容、繁荣的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大国的成功实践。旧邦新造,中国式现代化是古老帝国迈向现代化的淬变;自强不息,中国式现代化是曾经有过汉唐盛世辉煌的古老国度重新崛起,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勇毅行军;统筹兼顾,中国式现代化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内政外交相互协调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雄浑卓越,气象万千。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都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由表及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和谐,一种总体性的和谐。这是五千年中华文明传统智慧的现代传承,是我们贡献给人类的珍贵价值,也向世界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和”之本色。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谁远谁近?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中国式性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