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先进制造中心建设:面向2035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
2022-02-09周阳
周阳
[摘 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全球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从全球视野来看,武汉未来应是一个专业型全球城市;从国家战略来看,武汉未来应是一个立足长江中游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从自身禀赋来看,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亦是武汉的优势和出路。当前武汉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结构不良、“未富先老”、投资低迷、区位优势下降、龙头企业带动力弱等问题,但面向2035,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的武汉“画像”仍应是加码先进制造中心建设。为此,一是政策上应长期坚持工业强市,持续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与产业创新中心,对外发出新工业倍增强烈信号,给全社会和企业家安心发展实体经济提供良好预期;二是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三是依托中心城区的都市工业园和“创谷”,打造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和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的主要聚集地,提升产业创新的服务能级;四是利用好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新城区所属工业园,建立若干新工业倍增承载区,实现新工业倍增;五是参照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划定工业区块线,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为新一轮工業倍增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和空间资源保障。
[关键词] 武汉“十四五”规划;工业强市;中心城市建设;先进制造中心;城市群建设;城市经济;制造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2-0072-08
武汉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经济中心初步形成,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35年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现代化大武汉。2020年,北京GDP为全国的3.6%、占京津冀城市群的41.8%;上海GDP为全国的3.8%、占长三角城市群的19.1%;广州GDP为全国的2.5%、占粤港澳大湾区的18.3%;深圳GDP为全国的2.7%、占粤港澳大湾区的20.3%。比照“北上广深”等先进标杆城市,要真正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武汉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需从2020年的1.5%提升到2.5%左右,经济总量占长江中游城市群比重需从2020年的16.7%提升到20%左右。要实现这一主要目标,武汉在今后10余年需要保持6%左右的年均增速,争取到2035年GDP达到4万亿。
以什么样的经济结构来实现未来4万亿的总量规模?对于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武汉来说,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战略问题。换言之,未来武汉的经济“画像”能否或应否趋同于“北上广深”等标杆城市?未来在全国、东亚乃至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体系中,武汉的战略定位、功能地位能否或应否最终比肩“北上广深”等城市,是能够占据产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形成现代服务业占比80%以上的产业结构;还是更多占据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环节,以研发设计创新链、先进制造产业链、商贸物流供应链等为核心支撑,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双主导的产业结构?致力于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研判,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初步结论是:从国家战略定位、武汉现有发展水平、未来发展潜力乃至全球产业高端环节配置现状及未来趋势来看,目前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级主要是面向长江中游区域层级,还较难在整体上突破国家级水平;但武汉工业的发展能级又是有基础、有潜力、有责任成为国家级、亚太级甚至世界级发展潜力的。当前武汉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明显滞后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向要求,成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的主要短板。在2035年之前武汉应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定位,始终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主旋律、主阵地,持续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和先进制造产业创新能力、价值增值、发展空间等倍增计划,努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强市。
一、面向2035的武汉经济“画像”
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成为国家、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赛道,面向2035武汉应加码先进制造中心建设。
(一)全球先进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全球制造业正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些小而美、专而优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地位越来越重要,灯塔工厂、未来工厂、熄灯工厂等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上升,环境、生态等污染成本加大,束缚传统制造业的“微笑曲线”桎梏不断瓦解[1],以工业4.0、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带来倒U型反转的“武藏曲线”[2]。制造环节通过更多资本投入与科技、服务赋能正在成为主要的价值和利润源泉,“流水线、标准化、低成本”的传统工业逐渐被智能制造、网络协同、个性定制、服务延伸等新制造模式替代。在这种背景下,全球产业分工和制造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趋势很可能发生逆转。因为在低要素成本地区运营一家传统工厂不一定比在中心城市运营一家新型智能工厂更有利可图。其结果就是“制造+科技”双轮驱动创新,“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互相叠加增能,成为国家、城市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二)先进制造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速提升
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演进下,未来全球产业价值网络体系发生结构性变化,先进制造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节点作用加速提升。一方面,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顶级,即使现代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仍然纷纷发力高端制造业,谋求“再工业化”,引导产业链回迁。另一方面,新加坡、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法兰克福、慕尼黑、汉堡、米兰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中心城市或围绕制造业的创新型城市,不断巩固提升工业实力和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聚集,世界城市排名显著提升。这些城市更具发展活力,新兴企业和产业不断涌现,在产业能级和价值增值能力等方面并不逊色于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从国内来看,也呈现相似趋势,深圳、重庆、苏州、成都、南京、佛山、宁波、郑州、西安、济南、泉州等城市近年来工业增速较快,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综合实力和排名显著提升。而呈现“去工业化”趋势或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天津、青岛、沈阳、长春、大连等城市则一度发展动力不足、增速降低、排名下降。
(三)武汉未来“画像”应加码先进制造中心
基于国家战略定位、现有发展水平、未来发展潜力等综合考量,面向2035的武汉经济“画像”应不同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一是从全球视野来看,武汉未来或有可能建成的是一个专业型全球城市,而不是综合性全球城市。根据《世界城市名册2020》[3],上海(5)、北京(6)、广州(34)、深圳(46)四城的目标是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相媲美的综合性全球城市。成都、天津、南京、杭州、重庆、武汉等次一级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应该略低,或成为在某些领域世界领先的专业型全球城市。
二是从国家战略来看,武汉未来的目标应该是一个立足长江中游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在某些专业化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而并非是像“北上广深”那样肩负冲击“世界经济中心”使命的城市。从目前来看,北京的总部经济资源最多,上海的跨国公司实力最强[4],深圳的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最活跃,这3城是公认的全国经济三大中心,其目标也是由全国经济中心成长为世界经济中心,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类似武汉的新一线城市则应更多承担由区域经济中心成长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使命,带领区域在某些专业化领域參与全球竞争。只有不同城市之间寻求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改变我国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格局中仍处于第三梯队,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总体上大而不强的不利局面[5]。
三是从自身禀赋来看,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才是武汉现阶段的优势和出路。发展现状方面,武汉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科教实力强大,工业门类齐全,创新能力可观,现有的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五大产业新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发展历史方面,武汉位居清末时期的内陆经济中心、民国初期的民族工商业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工业重镇、世纪之交的“车都”“光谷”崛起以及近年来的“工业倍增”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无不证明:每当制造业快速发展时,就是武汉地位快速上升时期;每当制造业衰弱下降时,也是武汉竞争力和地位不利之时。
总之,面向2035,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的武汉“画像”一定不同于当前的“北上广深”。其中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的服务业比重分别为83.8%、73.1%、72.5%,很快都将在75%以上。武汉一无金融、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先优势,二无区域发达工业制造业规模优势,难以像“北上广深”那样依赖超高比例的现代服务业支撑来实现4万亿总量。因此,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级主要是面向长江中游区域层级,较难在整体上突破国家级水平。相反,武汉之于整个中国,十分类似于苏州之于长三角、佛山之于珠三角,继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制造业,形成差异化、互补化发展的战略定位,才是武汉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主要方向。相比于服务业,武汉工业的发展能级更有基础、有潜力、有责任达到国家级、亚太级甚至世界级发展水平。
对照2020年上海、深圳、苏州、佛山工业增加值(分别约为9700亿、9500亿、8800亿、5800亿元)和工业占比(分别约为25.0%、34.4%、43.6%、53.7%)情况,未来武汉加码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建设,要力争工业制造业占比稳中有升。据此测算,三次产业结构的中期目标大致应是1:34:65,二产中工业比重30%,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左右(2030年);长期目标大致应是0.5:29.5:70,二产中工业比重27.5%,工业增加值1.1万亿左右(2035年)。
二、当前武汉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制造业复兴计划
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世纪疫情后,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德国“国家工业2030”、日本“社会5.0”和欧盟“工业 5.0”等发展战略先后出台,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在一系列信息技术突破应用前提下,新一轮的国家竞争、区域竞争、城市竞争,将聚焦于新技术赋能后的“新制造”[6]。制造业成为未来发展的决胜赛场,而脱离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将面临产业空心化、科技创新“脱实向虚”等巨大风险。以美国为例,其制造业占比虽然仅有百分之十几,但却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要素,将“制造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的结果。虽然制造环节空心化,但美国企业仍拥有与“制造环节”相匹配的强大工业技术与科技实力,牢牢掌控微笑曲线两端。在芯片、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科研设备等高端制造领域美国依旧是霸主,苹果、微软、谷歌、英特尔、特斯拉、高通、波音、赛默飞、通用、戴尔、IBM、惠普、强生、宝洁、辉瑞、陶氏、杜邦、艾默生、康明斯等一大批跨国企业在各个细分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占有较大科技优势。即便是被普遍认为制造业衰落的纽约市,仍然在智能制造方面世界排名数一数二,以3D打印为代表的都市制造业,尤其是高知识密度、高科技含量的高端制造业依然发展迅速[7]。
(二)国内主要城市全力推进制造业升级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在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力图解决制造业总体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之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制造专项等政策相继实施,国家级智能制造类试点项目累计超过1000个,各地兴建的智能制造类产业园区超过500家。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国内主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近年制造业比重过快下滑,多数城市开始“重拾”制造业,不管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还是制造业“新一线”城市苏州、重庆、佛山,亦或是同类竞争城市成都、杭州、南京,都纷纷确立了制造强市的鲜明导向,新一轮城市先进制造业竞赛持续深入。
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来看,即使服务经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但仍然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北京提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精尖产业,筑牢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北京智造”“北京服务”。制造业第一城上海正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建设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积极打造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制造业第二城深圳工业增加值与上海的差距已经微乎其微,正全力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广州市深入实施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主体壮大等“八大提质工程”,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制造业“新一线”城市来看,长三角的苏州、成渝城市群的重庆、珠三角的佛山都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内制造业新兴城市苏州瞄准全球制造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打响“苏州制造”品牌。重庆隆重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力建设高质量的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推动制造业“跨越新关口、培植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完成一场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变革。佛山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兴市强市,制造业比重居国内各制造业名城之首,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基地、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板。
从同类竞争城市来看,成都、杭州、南京均确立了制造强市的鲜明导向。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显示度的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打造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东移。杭州发布“新制造业计划”和“未来工厂”建设意见,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十百千亿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总量、新引进项目投资额“六个倍增”,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推动制造业新飞跃[8]。南京确立制造强市鲜明导向,划定产业发展红线,增加工业用地和都市产业载体供给,大力建设制造强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此外,青岛要重塑“青岛制造”优势,并在苏州设立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一把手”专业化领学研修班。济南提出到2025年工业比重提高到30%以上,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能级双双达到万亿级的目标。
(三)武汉制造业发展或遇困境
2015年以来,武汉工业制造业发展不畅,存在结构不良、“未富先老”、投资低迷、优势下降、带动力弱等突出问题。
一是工业发展存在明显结构问题。武汉工业体系中央企、国企、外企占比较高,发挥着主导和骨干作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占比偏低且活力不足。2019年,武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占比分别高达84.5%、67.1%、75.64%和51.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2%。这样的所有制结构,再加上基本维持在75%左右水平的重工业比重,导致民营和中小工业企业大部分处于从属、配套、弱势地位,毛利润率低、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從全市来看,近10年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低于湖北省54%的平均水平,2020年占比40.3%,低于杭州、成都、南京、广州。此外,虽然传统和新兴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但传统汽车、钢铁、石化、烟草等支柱产业增长空间有限,光电子信息、下一代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受芯片等“卡脖子”技术产品制约,其他优势新兴产业无论规模还是占比远未成为工业主要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任重道远。
二是经济结构“未富先老”。去除2020年极端情况,2016~2019年武汉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6.2%,低于湖北省7.2%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十二五”期间平均12.1%的超高水平,放缓明显。从2015年起,武汉工业增长转入中低速,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于服务业和GDP增速,工业企业中一些非制造环节不断分离出来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导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幅下滑,2015~2020年累计下降6.7%(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修订数据),比全国同期多下降3.4%。2020年武汉工业占比仅为26.2%,制造业占比为23.5%,是全国少数几个工业增加值在4000亿左右而工业占比低于30%的城市。
三是工业投资相对低迷。纵向比较来看,近年武汉工业投资总量下降。“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迅速提升,2015年最高达到2769亿元,年均投资在2000亿元以上,而“十三五”期间年均工业投资降至2000亿元以下。横向比较来看,2020年武汉完成工业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在主要城市中投资总额尚在较高水平。与工业投资总量和增速下降对应的是,新增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数量减少,实际完成投资额偏低,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一些工业重大项目基本上是“十三五”期间策划引进的老项目,开发区、新城区等工业发展主战场新策划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偏少。
四是制造业排名和优势下降。近年武汉的工业增加值总量先后被佛山、宁波、无锡、东莞、泉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超越,跌出全国前十。在首批2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武汉申报的两大产业集群未能入选,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等企业数量上排名都相对靠后。截至2021年11月,武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为11家,全国城市排名20开外;专精特性“小巨人”企业49家,列全国第20名,远低于宁波、深圳、成都、青岛,也不如西安、长沙、郑州、合肥、杭州。
五是龙头企业少,带动力较弱。一方面,工业发展主要靠龙头企业支撑。武汉市产值千亿以上企业2户、百亿到千亿企业9户、十亿到百亿企业161户。总量居前的30户重点工业企业合计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总量居前的190户重点工业企业合计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七成左右。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略显不足,带动力弱。不管是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还是从制造业500强、民企500强、上市公司等企业榜单来看,武汉上榜的龙头企业数量都相对较少。只有东风汽车、中国信科、人福医药、三环集团4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13家中国民企500强中只有当代集团属于医药制造业。能够体现“武汉造”的代表性企业和品牌,要么如周黑鸭、马应龙、猫人等规模量级较小,要么如东风汽车、长飞光纤、烽火通信等偏资本品属性,缺少类似海尔、青啤之于青岛、三一、中联之于长沙、格力之于珠海、美的之于佛山的世界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龙头企业量和质上的“双不足”削弱了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武汉现行政策措施未能凸显对制造业的足够重视,面向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例如,相关政策不够聚焦,各种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出台很多,但真正政策落地、见到实效的却不多;过多强调“一产一策”,容易缺乏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容易缺乏纲领性政策的战略高度和视野,容易流于形式弱化信号。相关定位不够高远,目前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定位显得落伍,工业比重达到27%左右的目标也不够出彩,与上海、深圳、苏州等地对制造业的全球目标定位相去甚远。相关举措不够得力,在新制造、新工厂、新产业功能平台等方面推进滞后,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不足,与上海连续举办八届“先进制造业大会”,苏州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重庆要完成一场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变革,杭州发布“新制造业计划”等对照,推进措施不足,转型升级缓慢。
三、加码先进制造中心的政策建议
面向2035,建设全国经济中心,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毫不动摇地建设制造业强市,持之以恒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始终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武汉经济建设的主旋律、主阵地。
(一)长期坚持工业强市持续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与产业创新中心
高标准研究制订《“武汉制造2035”行动纲领》,旗帜鲜明地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先进制造与产业创新中心作为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的主要目标,始终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协同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把工业比重回升到30%、制造业比重回升到26%作为重要量化指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好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创新能力等传统优势,厚植新兴及未来产业、先进制造集群发展新优势,更多占据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环节,以研发设计创新链、先进制造产业链、商贸物流供应链等为核心支撑,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双主导的产业结构。持续打造先进制造产业价值链的引领能力、控制能力、增值能力,形成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差异化、互补化的发展战略定位,全面推进制造强市战略落地生效,对外发出新工业倍增强烈信号,给全社会和企业家安心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预期。
(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一是立足现有的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突破性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有机更新、迭代升级。二是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新基建”,发展“光芯屏端网云智”等数字新产业,推进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数字“新融合”,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三是建议设立中小企业服务局,打造更优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围绕降低税费、控制房价两大因素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好发展条件,提升民营经济占比。
(三)实施“先进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
以位于中心城区的都市工业园和“创谷”为主,打造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和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的主要聚集地,提升产业创新的服务能级。设立创新型产业用地分类,重点在主城区规划50个左右创新产业发展单元、50平方公里左右创新型工业用地,严格限定产业发展导向,为新兴企业、新兴产业提供中心区的低成本多功能高品质复合空间。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精密制造、高端制造和绿色制造。一方面鼓励传统制造业注重研发设计、产品创新、品牌创建,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朝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另一方面,持续推进“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数智升级全覆盖,引导更多制造企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安全水平、服务能力等全流程全方位改造提升,挖掘制造环节利润,锻造长板并向“武藏曲线”凸变。推进制造业数字赋能、精神赋能(工匠精神)、文化赋能,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
(四)实施“先进制造产业价值增值倍增计划”
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新城区所属工业园为主建立若干新工业倍增承载区,重点实施“先进制造产业价值倍增计划”。以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工业投资总量与增速,工业总产值、增加值总量和增速等作为这些园区的考核目标,突出发展重点。以武汉城市圈作为承载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空间载体,注重与城市圈周边城市合作共建,解决土地资源瓶颈,共谋工业布局,实现新工业倍增。
(五)实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空间倍增计划”
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空间倍增计划”,参照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模式,划定工业区块线,拓展工业用地规模,打造高品质产业发展空间,为新一轮工业倍增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和空间资源保障。确保每年工业用地增量占年度土地出让总量的30%以上。根据未来武汉万亿工业增加值总规模和地均工业增加值20亿元/平方公里匡算,建议确定500平方公里为武汉产业空间发展底线,同时实现其中10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更新,全面提升产业用地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翔,黄建忠,袁凯华.中国制造业存在产业“微笑曲线”吗?[J].统计研究,2020,(7).
[2] 石耀东.实现从“微笑曲线”到“武藏曲线”和“数字化曲线”的倒U型反转——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趋势与路径[EB/OL].中国网,2018-04-28.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8-04/28/content_50991676.htm.
[3]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WC 2020[EB/OL].GaWc,2020-08-21.https://www.lboro.ac.uk/gawc/world2020t.html.
[4] 王红茹.京、沪总部经济大比拼:北京总部资源最多 上海跨国公司实力最强[J].中国外贸,2021,(3).
[5] 苗圩.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求是,2019,(6).
[6] 芮明杰.“新制造”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J].人民论坛,2021,(1).
[7] 李珊珊,钟晓华.新都市制造业驱动下的城市更新实践——以纽约滨水工业地区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20,(7).
[8]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浙江政务服务网,2019-09-30.http://www.hangzhou.gov.cn/art/2019/10/14/art_1345197_41562845.html.
[責任编辑: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