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死的哀悼
2022-02-09张慧兰
张慧兰
自古以来,爱情仿佛都带着死亡的气息。撇开动物界出于繁殖目的的爱———“性食同类”,人类几千年来因爱而具有的排他性与占有性,导致的死亡更是司空见惯,数不胜数。尤其在那些世界文学名著中,死亡几乎就是爱情的代名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双殉情,《失乐园》中久木与凛子的服毒自杀,中国古代戏曲名著《牡丹亭》中杜丽娘爱而不得郁郁而终,后还魂而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妻的故事,无不凄美哀怨,令人扼腕心碎。正如尼采所言:“愛与死:永恒一致。求爱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创作《无回应之地》源于我曾听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单身女主人临死前把自己关在家里,死后被她的猫给吃掉了。初听这个故事,我愤怒于猫的残忍与忘恩负义。可是不可思议的是,女主人在遗书里表示自愿以躯体喂食猫以延续猫的生命。在女主人的逻辑里,人与动物是平等的,猫陪伴了她多年,她死后自当感恩并报恩于猫。此故事的真假我无心求证,然女主人的“悖论”却一直萦绕于心。
知恩图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些年不断有一些现实怪象在提醒我们:救人也好,报恩也罢,都得有尺有度,否则,农夫与蛇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诸如,救人反被讹诈,报恩反被勒索等事件,一次次在挑战我们的伦理底线。到底还要不要救人?要不要报恩?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联想到女主人喂食猫的故事,我萌生了写一篇以报恩为主题的小说的念头。然念头仅仅只是一念而已,如何写这篇小说曾一度困扰于我,以致我举笔维艰。
二〇一八年,我的表姐夫因病去世,其女儿远在他乡工作,遭遇家庭变故与失去丈夫之痛的表姐,一夜间仿佛变成了世界的弃儿。那些日子,表姐成天以泪洗面,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不能自拔,浑浑噩噩,不想见任何人,不想做任何事,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郁症。绝望犹如地狱的魔鬼一般追赶着她,笼罩着她,捆绑着她。失去爱情的表姐像一只缺氧的鱼,呼吸困难,仿佛随时都会因窒息而死亡。我在感受表姐的痛苦时,常常期盼有谁能像救世主一般来拯救她,拯救她的身体与灵魂,最好他是一个男人,一个与表姐夫一般善良的男人,最好他能给表姐带来爱与希望,让她能绝处逢生。
正是在这种感同身受的绝望与期盼中,我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将报恩与爱情结合起来,创作了这篇小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这句话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句名言。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死亡之境。
不可否认,一切美好新生而年轻的事物,对于女人都是极具诱惑力的,哪怕这事物像美丽的罂粟花一般自带毒性。女人是感性动物,尤其当一个女人陷入爱情的癫狂状态时,任何道理与逻辑在女人那里都是行不通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就自有一套理论:谁让你救我的?你既然救了我,就该对我负责,否则,你不如让我去死……
有爱不觉人生寒。有时,我会祈望天下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祈望所有的爱情都能开花结果,祈望所有的施爱与被爱者都不受伤害。然有时,我又希望人类不要有爱,因为有爱就会有痛苦,有伤害。从本质上来说,爱情都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三六九等,不应该被道德绑架,不应该受唾弃与鄙视。然而,所谓爱情,更应该是你情我愿,郎情妾意,举案齐眉,那些幽微的不合常理的另类的一厢情愿的乃至畸形的爱情,其结局注定是与死亡形影不离的。
坦率承认,《无回应之地》通篇都是虚构,不宜对号入座。创作这部作品,谨以表达我对爱情的理解以及爱与死的哀悼。但我相信,爱是人类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人类的爱情仍将一直延续下去,如同我们每一个人习惯并孜孜不倦于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日常一般。
(责任编辑:王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