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审美的迷醉
—中国花鸟画题材的大众化选择探究

2022-02-09孔文成

书画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院体花鸟画家定式

文_孔文成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

内容提要:在美学史上,由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思想等因素的制约,集体审美意识与审美心理形成定式成为一种必然。在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主题中,画家群体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对集体审美心理已经形成了精准的认识与理解,甚至在创作的每个方面都与集体审美心理相联系。本文以中国花鸟画在主题选取上的演变过程为切入口,分析不同时代花鸟画的发展与题材的转换,从一个侧面审视中国花鸟画从“写物”走向“写心”的历程。

引言

中国花鸟画史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晚唐时期,花鸟画脱离了人物背景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以一种独立的绘画形态出现。中国花鸟画史上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花鸟画以描绘花卉、禽鸟等为主要内容,题材范围广泛,传统花鸟画题材包括珍禽异兽、梅兰竹菊等,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花鸟画题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绘画日益与异域文化的融合,花鸟画的题材发展至今日范围已非常广泛,各种现代花卉、家居用品、静物摆件等与我们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被画家纳入了花鸟画的题材范畴。中国花鸟画丰富的题材、富于变化的色彩、多样的构图,既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又不脱离大众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是集体审美的选择。由此可见,传统中国花鸟画题材的不断扩展,是大众化选择的结果,极具研究价值。

一、集体审美心理定式的含义和成因

(一)何为集体审美心理定式

集体审美心理定式是指大众受到一定时期的影响,对欣赏对象的审美心理逐渐固化,形成一种具有某种偏爱的审美价值。这一心理现象使得审美主体在面对美学客体时具有较强的感性。这种强大的惯性力,常常被不断地传递给大众和创作者,尤其是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其中所存在的集体审美心理定式不容忽视[1]。

(二)集体审美心理定式形成的原因

审美主体在经历了某种认识经验后形成美学自觉,进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审美心理定式[2]。大众在某种文化的熏陶下,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而形成集体的审美心理定式。

二、传统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表现大自然的美,表现万物的生机、活力一直是无数画家主要的创作方向。特别是孕育于大自然的花草、鸟兽,成为画家表现的主要对象。画家经过细致的观察、敏锐的感受,捕捉和表现自然物象之美。由此,中国的花鸟画迅速发展,成为继人物画、山水画之后的又一大画科[3]。

(一)中国花鸟画的萌芽期——原始时期到魏晋南北朝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希望能捕捉到自然之美,这种集体审美的需求促使他们将自然之美转变为艺术之美固化于日常生活用品上、墙上、画卷上,伴于身旁,时刻不能离开。原始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是花鸟画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大多是以装饰性的形式存在,如彩陶纹饰、岩画、画像砖、画像石、青铜器、漆器等载体上出现的以花鸟为纹样的装饰性绘画。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尚未成熟,造型拙朴而奔放,色彩明快而绚丽,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其中还残留着远古图腾崇拜的痕迹[4]。

(二)中国花鸟画的形成与发展初期——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统一王朝,虽然只存在了三十余年,但这一时期的卷轴画、壁画、佛教画的发展却非常迅速。展子虔、郑法士、董伯仁是隋代画坛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擅长画山水,对描绘花卉鸟兽亦颇有造诣,在其作品中可以发现早期花鸟画的特征。隋代在绘画上的发展为唐代画坛进入全盛期和花鸟画的分化独立成科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

唐代政治开放,社会氛围宽松,为花鸟画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契机。绘画理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并对绘画的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发展了书画评价的标准。花鸟画在这一时期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为朝廷所推崇。《历代名画记》等书中提到的花鸟画家就有八十余位,如初唐时期的尉迟乙僧和康萨陀都擅长画花鸟,盛唐时期还出现了花鸟画的名家薛稷、边鸾等。

五代时期的花鸟画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各有所长的花鸟画家,他们大都承袭了唐代的绘画传统,在“移形质,变态不绝”上下功夫,将“妙得其真”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5]。黄筌、徐熙是这一时期花鸟画的代表画家。黄筌创造了“双钩填彩”式的“富贵”画风(图1),徐熙创造了“落墨为格”式的“野逸”画风(图2)。这两种画风具有典范作用,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图1 五代 黄筌 写生珍禽图41.5cm×70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 五代 徐熙 雪竹图151.1cm×99.2cm上海博物馆藏

(三)中国花鸟画的鼎盛时期——宋代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鼎盛时期,在应物象形、意境营造、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在题材选择上,宋代花鸟画家大胆创新,出现了以水墨表现梅、竹等题材的作品。

北宋初期,“黄家富贵”画风一时主导画坛。北宋中期,赵昌和易元吉的写生花鸟虽然展现出了新的面貌,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直至崔白的出现,他不拘一格,打破了“黄家富贵”体系的垄断,其花鸟画风格更加自由、自然,为北宋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北宋后期,在宋徽宗赵佶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画院得到空前发展,院体花鸟画达到巅峰。画家们争先恐后地追求创新,不再局限于一家,花鸟画呈现出一种繁荣兴盛的景象。南宋花鸟画基本延续了北宋院体花鸟的传统,存世作品以册页小品最为精彩。

(四)中国花鸟画的变化时期——元代

元代是花鸟画的变化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参与,花鸟画在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元初,承袭自宋代为宫廷服务的精工细密、富丽堂皇的院体花鸟画风逐渐受到冷落,而风格放逸、直抒胸臆的文人花鸟画风逐渐兴起。代表花鸟画家有王冕、柯九思、钱选、王渊、任仁发等。元代文人画家群体在作品中更加注重审美情趣的体现,注重天趣,设色清润淡雅。在题材上,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在这一时期获得空前发展,成为元代花鸟画的主流。文人士大夫群体在花鸟画上的投入,使元代花鸟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文色彩[6]。

(五)中国花鸟画的深度发展时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笔,是花鸟画的深度发展期。明代前期,在元朝受到冷落的院体花鸟画再度兴起,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等一批宫廷画家创造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一个辉煌。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延续和发展了南宋院体画。明嘉靖以后,这种院体工笔的风格逐渐被文人的写意风格遮蔽。明成化、弘治两朝宫廷花鸟画家林良以水墨画花鸟,作品中虽仍有院体花鸟画的形象与法式,但其笔墨更加苍劲有力,与宋初时盛行的“规规矩矩”的院体花鸟画已相去甚远。从北宋开始,文人画在南宋得到传播和发展。到了元朝,文人画群体已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力量。至明成化时期,由于大量的文人士大夫迁居于江南地区,并开始全面介入花鸟的创作,江南地区的文人画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7]

清代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主,更具文人气息,主要画家以徐渭和陈淳为代表。清初,以“四僧”为代表的遗民画家用荒凉、直率的笔法,将内心的郁闷排遣出来,并将浓重的个人情感融于画中;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代表,提倡新奇、抒发个性的创作观念;清末,以“海派”画家为代表,提倡在作品中融入“金石”之气,形成明清以来书画雅俗共赏的新面貌。

三、当代中国花鸟画的现状及花鸟画题材的大众化选择

当代中国花鸟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现代社会的审美理念对中国花鸟画的影响很大,在当下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下,花鸟画家们更加注重在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素材,表现出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8]

中国传统花鸟画的主题以自然为主,这源自先辈对自然的追求。而当代画家更加注重把现代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艺术创作,使得画作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花鸟画中的各种花卉鸟兽,大量反映时代风貌的现代题材被纳入其中。当代花鸟画中不仅出现了表现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物品的题材,还出现了表现如热带雨林动植物等这类地域特色鲜明的题材。当代中国花鸟画从题材的选取来看,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论画家从何种角度选择和呈现,反映的都是当代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

结语

中国花鸟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东方人的审美意蕴与审美情趣,它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画家从“写物”走向“写心”的历程。花鸟画的题材范围随着朝代的更迭、绘画观念的更新、绘画形式的创新、绘画群体的壮大、集体审美心理的变化而不断被拓展。尤其在当代,花鸟画家们推陈出新,取材日益丰富和广泛,更加贴近现代生活,也更能反映当代中国人的内心追求。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使得中国花鸟画历久弥新,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之一。

猜你喜欢

院体花鸟画家定式
刘光达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宋代院体花鸟画设色风格探究
解数学题要克服思维定式
融情笔墨 悠然自得——花鸟画家李耕印象
随机线性互补问题的无约束优化再定式
汉语里定式句和非定式句划分
宋代院体水墨花鸟画的发展状况探析
遥看国色 玲珑韵香——记著名花鸟画家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