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外语教学的新思路
——第二语言社会化研究评述
2022-02-09张忠忠蒋红柳
张忠忠,蒋红柳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一、引言
三十多年前,美国学者Schieffelin和Ochs提出了语言社会化这一理论概念。他们对该理论做出了简单的解释,提出儿童语言学习者通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学习到了语言,并且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渐渐习得了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方式,总的来说语言的学习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的[1]。在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影响下,语言社会化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语言社会化的概念在心理学和人类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利用实证分析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语言能力展开研究,对语言和社会文化结构和过程的相互依存关系展开研究[2]163-191。社会化的过程不但是微观语言环境的体现,同时有关社会信仰期待和社会价值观的宏观环境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历史文化的影响[3]。语言社会化研究将个人语言习得过程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关注语言使用的微观细节。
社会语言学强调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这一核心观点可以视为语言社会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此之前,人们热衷于利用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理论观点,对儿童语言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但忽略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社会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在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除了可以将儿童对母语的习得看作是社会化的过程,当这些儿童长大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他们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同样也要经历语言的社会化过程。语言社会化研究已经不局限于最初对儿童第一语言学习的强调,同时也纳入了第二语言和多语言学习的研究。语言社会化的理论范围进一步拓宽,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化过程引发了学者们的关注。众多学者在语言社会化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对第二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习得的研究[4]。第二语言社会化在语言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体系完善和应用价值突出的研究理论。第二语言社会化研究从社会文化心理学中将语言、思想和社会视为统一体,在社会交际和互动的过程中语言和思想得到同步发展。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积极和有选择地参与不同程度的社会实践来发展语言能力[5]。双语、多语以及在家庭、工作场所和各种教育环境中的外语学习,成为了第二语言社会化研究的重点领域并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第二语言社会化的社会性互动与自我身份构建
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一经提出,国内外众多学者便针对此研究开展了广泛的考察,研究的问题涵盖了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主题和内容。第二语言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关注的焦点都是语言学习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是前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化过程,而后者则更多考虑儿童在初次习得语言时社会文化因素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许多学者将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结合在一起,希望探究在跨文化的语境下第二语言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尹洪山研究设计分析二语学习者语言社会化观念形成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指出语言学习者不但经历了语言习得的过程,语言中包含的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等社会文化信息也被进一步内化[6]。因此语言学习者也会习得特定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观念,且与母语文化截然不同,语言社会化在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共同习得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语言社会化的参与意识和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就算是身处目标语的社会环境,也不能很好的习得这一门语言。史兴松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语言学习者立足于目标语的社会文化环境,评判文化价值观念,积极发展自我,同时也参与社会身份、意识形态和社会网络的重建[2]163-191。二语学习者的身份构建也是目标语群体在跨文化背景下互动的结果,第二语言的社会化过程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身份的构建和选择的过程。
第二语言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内部与社会外部互动作用的结果,第二语言的学习高度依赖二语的社会化过程。同时,语言社会化也由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即通过学习语言而进一步了解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观念,并运用语言将它们顺利表达出来[7]。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更需要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了解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表现。在交际的过程中,我们所表达的也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语言的表达代表了一种态度和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社会化语言习得过程模式,由语言、知识活动和社会文化知识共同组成[8]。在对二语社会化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能忽略外部社会文化因素的广泛影响。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社会互动的背景,首先语言必须是社会互动的符号,在经历了内化后才发展成为个体的言语能力[9]。第二语言的学习同样是个体内部构建和社会外部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社会性互动下正确地定义自我的语言身份也会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二)多学科视角下第二语言社会化与教学应用
近年来,有中外学者从影响二语习得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出发,从不同的学科分析视角对二语社会化进行研究。史兴松通过介绍二语社会化的多学科整合趋势,指出二语社会化理论整合了众多语言学理论重要和核心的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社会化进程中与社会环境、个人主体性及语言文化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10]。社会语言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是第二语言社会化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二语社会化的研究中,语言的习得过程不但与认知心理的发展相关,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下通过交际来实现的。因此,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际活动,成为了传达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工具,目的语的社会习俗又进一步的传递给了学习者[11]。也有学者从政治语言学的角度对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做出解读和分析,在二语的社会化习得过程中可以反映社会的权势关系,从人类政治视角出发,二语社会化研究也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即人们习惯性地认为一种语言比另外一种语言优越,进而认为一种交际方式优于另一种[12]。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出发,第二语言的掌握促使人们去获取更高层次的教育,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可能。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本与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化资本依托语言的基础,甚至可以取代经济资本,从而社会权力关系在不同的群体中得以建立,并以此保证社会资源的生产和分配[13]。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整合了众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是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研究壁垒、促进各学科互取优势融合发展的理论范例。
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应用也是众多学者的兴趣所在,语言能力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课堂和教学方面,Heath提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语言学习者都受课堂话语的影响但差异显著,他们将自己的期待和经历融入到课堂的语言交往中,具有不同种族背景的儿童学习者表现出对语言交流的独特理解[14]。Gutiérrez&López对美国移民和其他非主流社区儿童的研究表明,当课堂活动和互动模式利用这些儿童熟悉的交流实践和参与者结构时,他们的参与水平和学业成绩显着提高[15]。Yuan Sang通过对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并利用语言社会化理论对中国学生二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沉默现象进行研究,指出二语沉默现象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沟通和互动能力缺失的表现,在二语社会化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和语言社会交际策略的使用,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第二语言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外语课堂研究,为语言学习与文化价值观的同步习得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17]。第二语言社会化的研究发展,拓宽了语言习得观的研究范畴,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由原来单向的语言能力习得研究,逐渐发展为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习得相结合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能力和目标语社会文化理解力的统一。
三、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是在语言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特别强调语言的学习高度依赖社会化的过程,并将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纳入研究之中,因此在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备受关注。二语习得社会化研究又以各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精华,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研究体系完备、研究范围广泛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理论。该理论的出现与上个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社会学转向密不可分,可以说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为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研究基础。与以往过度强调普遍语法而忽略外在社会因素影响的研究相比,第二语言社会化研究有一定的进步之处。
但是二语社会化理论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对二语习得的社会化过程展开研究时,对于语言结构本身的分析容易被忽略而过度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学会使用第二语言之前,对于这门语言最基本的语法和句法使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将语言使用的交互环境考虑到语言社会化的过程中,才能起到更好的习得这门语言的作用。其次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所强调的社会历史环境指代的范围太宽泛,没有给出具体的分类,因此受到母语影响而不能很好习得第二语言的原因也不能被清晰的阐述出来。在对语言社会化理论进行解释时,大家还在沿用Schieffelin和Ochs上个世纪提出的相关定义,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应该对这一定义做出最新的示意,这些存在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面对并解决的[18]。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目标语的外显文化选择性地吸收和接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持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日趋紧密,语言发挥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交流工具,由语言的学习衍生出的语言社会化理论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重要主题。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成为关注母语和儿童语言社会化研究语言社会化理论发展的最新研究阶段。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产生同时也促进了二语习得、语言学习者主体性、身份认同、社会权势关系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第二语言社会化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体系完整、研究领域广泛的理论研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在多学科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第二语言社会化研究理论有一定的先进性,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该理论也拥有着值得借鉴的应用价值,在课堂教育方面,二语社会化理论将学生习得语言的影响因素纳入研究之中,为当下的外语教育改革和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目前中国的外语教学模式形式比较单一,在课堂教学中交际活动和目标语言社会文化介绍的加入,可以提高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第二语言社会化的实现。
四、结语
第二语言社会化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个体与外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环境下的社会文化习俗及行为方式,既制约又促进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产生的同时也促进了二语习得、语言学习者主体性、身份认同、社会权势关系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他研究领域的发展。第二语言社会化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研究体系完整、研究领域广泛的理论研究,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一带一路政策的背景下,对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沟通能力的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19]。利用第二语言社会化理论将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的习得结合起来,可以加强语言学习者的身份认知,突破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和认知障碍,让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更加符合现实,真正实现语言学习应用和社会文化理性理解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