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编辑改稿应坚持的原则

2022-02-09胡小华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22期
关键词:书稿

胡小华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成都 610000)

作为图书编辑,改稿是最日常的工作之一。编辑改稿是发挥自身之所长,如根据对政策法规的熟悉、对传播规则的掌握、对出版规范等的了解,来修正和完善作者的作品,使其成为规范而无差错的正规出版物。记得刚进出版社时,总编辑在给我们做培训时总是强调:“多就少改、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书稿首先需要把关的是正确的导向……”当时的我对这些真知灼见的体会不深,然而在年复一年的编辑书稿的过程中,在一本本书稿的处理中,通过经验的积累,我才感悟至深,前辈们总结的改稿原则是多么准确啊!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编辑改稿时应该坚持的原则。

1.坚持正确的导向

在图书的出版流程中,虽然审稿阶段会筛除掉大部分有导向问题的书稿,但是有的书稿导向问题很隐蔽,可能需要在逐字逐句阅读和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因此,编辑在加工过程中仍要时刻注意书稿的导向。说起书稿的导向,很多时候都让人想起书稿的政治性,但其实从实际情况来看,书稿的导向不仅包括政治性,还包括书稿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1.1 政治性

书稿的政治性即书稿所反映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包括涉及政党、国家、外交、民族、宗教等关系的现实政治问题。除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外,在改稿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政治类问题:政治性、政策性用语的规范问题;我国党和政府有些机构的历史沿革名称;关于新疆、西藏、港澳台等相关知识的正确表述;有关地图的国界、境界、行政区划、地名等问题。相关问题论述比较多,在此不做列举。

1.2 思想性

书稿的思想性是指书稿反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即书稿内容所表达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等。有些书稿所表达的思想倾向和观点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编辑仔细斟酌鉴别。笔者的同事有一次就接到了一本国外引进的外版书稿,表面看就是一本倡导亲近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感悟类书籍,但在书稿的编辑加工过程中才发现,整本书都在宣扬消极不健康的思想,这种的书稿完全不符合我国的出版宗旨,因此被立刻叫停。

1.3 科学性

书稿的科学性是指书稿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准确性。在学术类或科普类书稿中科学性问题较常见,要注意内容中是否存在伪科学等情形,如常见的“孕妇吃了兔肉,生出来的宝宝会长兔唇”“吃脑花能补脑”。但其他类型书稿也可能遇到此类问题,不可轻视。如笔者曾经看过的一套儿童涂色书稿,书稿内容很简单,每页都是一副黑白图案,让小朋友可以根据示例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涂满,从而锻炼小朋友的手指灵活度和色彩感知能力。其中有一个图案是一位爸爸骑着自行车,后座上坐着一个小女孩儿,她是背对爸爸朝后坐着的。如果单从图案线条和色彩方面来看,内容没有问题,可从儿童安全教育来说,这是一个危险的、不科学的坐姿,会误导缺乏安全意识的儿童,应予以删除,更换成科学合理、不引起误导的图案。

由此可见,书稿的导向问题有时很隐晦,可能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标题,或者一幅图,其中就潜藏着重大的意识形态问题。所以,编辑在改稿工作中要多看、多总结、多思考,养成高度的敏感性,认真甄别书稿所反映的思想是否积极向上,是否存在文字陷阱等情形。

2.尊重作者

尊重作者,是指编辑在加工修改稿件时,既要尊重作者的学识水平又要尊重作者的行文风格,且尊重作者的劳动,不对作者的书稿妄加评论。

2.1 尊重作者的学识水平

编辑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性质决定了编辑不可能在各个专业或者学科做到专精,只能是“杂家”而不是“专家”,有知识的广度但是知识的深度不够。特别是一些学术性书稿,即使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稿,编辑也要慎重,要对书稿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因为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可能编辑无法企及,而且这些书稿中往往涉及很多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的科学分析方法等,绝不可因修改而改变或影响了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

2.2 尊重作者的行文风格

作者的行文风格是作者在撰写书稿时,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精神阅历和知识水平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是作者作品区别于他人作品的重要表现,这在文学类书稿中尤为明显[1]。比较出名的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并没有被改成“墙外有两株枣树”。这里固然可能有作者名气大的原因,但也说明当初此文的编辑是明白改稿原则的。

所以,编辑在加工书稿时要谨记改稿边界,忌对书稿“大动刀斧”,将自己的认识、感情、语言习惯、词语偏好强加于作者,将书稿改得面目全非。只要不是科学上、逻辑上、语法上存在的错误和缺陷或违反国家规定、标准,都应尊重作者的表述习惯、行文特点以及在语言中所含的感情色彩,保持书稿的原意和原味儿。保留这些,既尊重了作者的著作权,也给读者提供了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作品。

2.3 尊重作者的劳动,不对作者的书稿妄加评论

一部书稿的完成,作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有的甚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全部心血,作为编辑应尊重他人的劳动,同时不对作者的书稿妄加评论。编辑在加工书稿的过程中,总不免对来稿会有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评价,特别是来稿缺点比较多、整理和修改难度较大、加工费时费力时,总难免产生不满和厌烦的情绪,这种情绪在改稿过程中,有时难免流露出来。于是,在书稿上留下评价性批语,比如“句子不通”“这段话言不及义”“废话”……这些评论很可能引起作者的不愉快,导致作者和编辑关系紧张。所以,编辑在改稿时可以具体指出差错,争取作者的认可和修改,如“这句话似乎缺谓语”,然后建议加个什么词,或者“建议删除这几句话,可使表达更简练”,这是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和建议,是可以的,切忌做“文字啰嗦重复”“废话”之类的评论。

3.不能不改,多就少改

任何书稿在正式出版之前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观点、体例、语法、知识等不准确不规范之处,而且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图书出版所必须遵守的规矩,要使作品进一步完善和进入传播,总有需要改动之处。更具体地说,站在编辑角度审视书稿,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进行修改的,如书稿体例、结构不合理;书稿中的某些思想倾向与政治观点有不适宜之处;书稿中有表达不准确不规范之处,或有常识性错误和知识性错误;稿件中有语法错误,或作者的语言习惯有不合通行惯例之处[2];由于出版物本身的篇幅限制或版面要求而需要增删;书稿中部分内容论据不充分,引文有疏漏等。所以,编辑在改稿过程中要有所作为,不能不改。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改稿又必须注意多就少改。多就少改即可改可不改的不改,这样做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改错。巴金老先生曾说:“要小心哪,你改别人的文章,即使改对了九十八处,你改错了两处,那就是犯了错误。”为了少犯错误,所以编辑改稿应注意“尽量不改”,切不可红笔一挥,对稿件妄加改动[2]。刚从事编辑工作的编辑就容易出现这种倾向:唯恐自己加工的书稿上改动太少,可能是怕领导或同事觉得自己工作做得太少或者编辑水平不行,所以总想在书稿上留下一些加工的痕迹,这样就可能出现本来不需要改动的地方也做了修改。如把“分类方法如下”改为“分类方法如下面的叙述”,把“这种方法叫作”改为“这种方法被称为”等,这些句子的原文都没有什么问题,完全可以不改,如果作者询问修改的理由,相信编辑将无言以对。

4.改必有据,改必有效

改必有据是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的基本要求,对书稿的改动,不管是文字、数据、图表、公式,还是注释格式、参考文献格式、引文等,都应该确保准确、规范,改之有据,且依据的必须是权威的工具书和可靠的资料,如各类法律法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以及相关学科的权威工具书或各大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本专业图书(如人民出版社或者三联的领导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或者商务印书馆的外国文学名著等)。由于现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很多资料都可以先通过网络查找关键词的方式来进行比对、核查,但是网络上资源泛滥,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解释,这就需要核查时认真甄别,尽量找到权威网站的解释。以笔者的经验,某些网站的“百科”词条仍有不少错误和疏漏,甚至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其内容只能作为借鉴,不能作为确切的依据。若在网上和各类工具书和标准、条例、规范等资料中都找不到相关内容,那么还可以请教业内的专家学者,直到将疑问弄清楚为止。

改必有效是指在改稿时尽量消灭书稿中存在的所有差错,保证内容正确,即“改对”,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体现改稿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不少编辑认为,通过编辑加工还要使书稿增色,即“改好”[3]。“改对”和“改好”的目的都是使书稿更趋完善,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编辑自身的学识水平和文字水平所限,“改好”并不容易[4],有时“改对”都持续贯穿了整个审稿和校对流程,所以笔者认为,编辑在确保“改对”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改好”即可。

5.宁谨慎,勿擅改

对于自己不内行的专业领域的书稿,编辑更要慎重,“隔行如隔山”,书稿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名词或专业说法等,在非专业编辑来看可能就是知识性错误,出现编辑以为有错其实无错的情况。笔者就多次遇到这种情况,如书稿中表述 “青花椒树的花、枝、主干、根颈等易发生冻害”,这里的“根颈”是不是应该改成“根茎”呢?查阅相关资料后才发现,“根颈”是指根与干即地上部与地下部的交界处,而“根茎”是指植物地下茎的一种,两者代表的植物部位完全不同,书稿内容是正确的。如果笔者不加查证妄加修改,不仅会犯“误改”的大错,一旦这种错误多犯几次,还会使作者怀疑编辑的编辑加工能力,影响作者和编辑和谐的合作关系。

对书稿中的文字或知识性内容有疑问时,如果在上下文或者相关文献中找不到资料,或者找到了但是无法确认、拿捏不准,编辑可以标示出来,留给作者确认解答,而不能擅自修改。如果对作者的观点、论据等存在疑问,编辑应以虚心求教的态度与作者沟通,就各自的观点、思路进行探讨甚至争论,只要作者的观点合理合法,就要予以保留。另外,编辑加工书稿时的重大修改和重要增删,必须同作者商量,虚心听取作者的意见,最好请作者自己修改,不“越俎代庖”。

6.结语

改稿是编辑的基本功,也是衡量编辑职业水平的重要环节。改稿做得好不好,受多种因素影响,作为主体的编辑个人,有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身体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差异。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以严谨、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在改稿过程中总结、反思、体悟,培养“四力”(脑力、笔力、眼力、脚力),牢记编辑的责任和使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

猜你喜欢

书稿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数学说理,怎么说
金岳霖的“钉子精神”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