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及生产管理要点分析
2022-02-09李桃秋
李桃秋
(江西省南城县建昌镇人民政府,江西 南城 344700)
养殖的水质突变或被污染可能造成淡水鱼患病,对整个鱼种繁殖及其产品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整个淡水渔业产业链的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使淡水鱼的饲养数量与品质得到提高,就应该培养优良的淡水鱼品种,并对饲养水质加以严格的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本文将针对淡水鱼饲养对水质的需求和生产管理要求展开调查研究以及数据分析,希望对同行业淡水鱼养殖的养殖户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1 淡水鱼养殖对水质的管理要求
1.1 水质的溶解氧
氧气是维系鱼类生命的重要条件,因此,氧气在池塘中的溶解量对于鱼类的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淡水池塘中,通常根据氧气在淡水中溶解的性质来进行确定,同时,氧气的溶解度会依据池塘周边环境的影响,如气温、水压等,当鱼塘水域有机物的含氧量较少,这时鱼就会因为水里缺氧而跃出水面进行吸氧。相关实践表明,鱼在含氧量多的水质下,代谢速率会增加,鱼的繁殖速率也会随之加快,但是当水质含氧量比较少时,鱼的活动量就会受限,不仅鱼的繁殖速度下降,甚至还会出现鱼大量死亡的现象。
1.2 水质的溶解盐
某些无机化学盐中的根分子,主要是钾分子、氯分子、和钙分子等,能够对鱼类的繁殖造成重要影响。因此,钾分子和钠分子的浓度能够影响细菌的膜电位变化,从而产生大量的生命活动变化。淡水中的大部分阴电离富含钾、钙、镁离子,次阴电离则富含碳酸氢根、硫酸根和氯化物分子等,占海洋水质中总溶盐总量的比重往往高于90%。因此,在不同水质中重要盐类种类的比例具有差别,对淡水鱼类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
1.3 植物营养与有机物
植物营养是指在水质中生长发育的某些绿色植物,它能够作为有机营养或供给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物。在饲养鱼的繁殖过程中,氮、磷和铁等元素是其有机物生长发育的主要成分,一旦缺少会对鱼儿的繁殖造成重大阻碍,从而抑制淡水鱼的正常生长发育与增殖。但当有机养分增加达到法律规定的范围时,就会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最后造成淡水鱼大批死亡。因此,植物营养虽然是鱼类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但当浓度过多时就会产生反效应。所以,在淡水鱼类的栽培中,一定要合理调节施肥量,确保植物养分和有机质的浓度合理。
1.4 池塘水中有毒物质的溶解度
在养殖淡水鱼时,池塘中含有的物质类型多种多样,甚至会存在重金属等有毒化合物,对鱼类生存有着很大的影响。养殖期间,有毒物质会通过生物链进入鱼的体内,长期以往,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池塘中的养殖水域中的有毒物质浓度变化需要随时关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监控。首先,浓度变化不会危害水域的健康更新能力;其次,不对鱼类的饵料生态形成负面影响;最后,不得超出规定指标,以改善水域的色泽以及味道。
2 淡水鱼养殖生产管理要点
2.1 水质溶解氧含量测定
养殖管理人员需要对淡水鱼饲养区的水质进行定期的溶解性氧浓度检测,如果溶解性氧浓度与国家的标准不符,如浓度不足,可采用增氧剂或启动增氧机防止水质污染,以增加淡水鱼在该范围内的生存概率,减少有害化学物质对淡水鱼的影响。气温上升可能会影响溶解氧浓度,所以养殖管理人员需要频地进行繁测定,增氧剂的使用剂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2.2 重视水生植物的含量
水质植物可以给鱼类繁殖环境带来空气补充,有利于淡水鱼类的繁殖生长。同时,淡水鱼也能够吸附水质中产生的硫、磷等营养元素,从而防止水质中营养元素过度积累造成水质环境污染问题,使有害物质对水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有效地运用水生植物给淡水鱼提供饵料,在实际进行养殖培育时,养殖管理人员需要以淡水鱼类的实际生存需要和水质植被的含量为养殖基础,选用环境适宜的植物。利用水生植物有效地给淡水鱼的繁殖提供环境。这是因为,水生植物还能够为淡水鱼类繁殖提供营养元素,如碳、硫、氮、磷等,进而促进生物循环。天然循环系统构成要高于人为的营养供给,确保水质平衡。但是一旦鱼类繁殖区内的植物过多,也可能导致鱼类繁殖环境遭到打破。因此,养殖淡水鱼需要重视植被的含量,掌握水生植物数量及其繁殖所达到的条件,并掌握植物在水质的繁殖规模及其密度,确保水质中的营养物质浓度适中。
2.3 加强淡水鱼种选择
饲养淡水鱼首先应选用适宜的淡水鱼品种,在水域中放养优良品种是达到高品质的必要条件。在进行淡水优质品种选择时必须确保鱼类满足下列要求,鱼种颜色鲜艳有光泽,鱼鳞及鳍条整齐,无明显损伤和病状,背阔腹厚,肌肉丰富游动活跃,溯水快。在鱼群较密集的水面,保持尾部向前,头部向下,摆动频率高。除此之外,还应确保同批次鱼类的体型比例相对均匀。一般而言,在水塘中的鱼类品种最好方式是,依据鱼塘的周边环境进行勘测,有计划地产出,同时,水质还需要满足淡水鱼的养殖需求,这样更能够防止淡水鱼种在运输期间发生伤害或者死亡,使鱼类的成活概率大大提高。
2.4 明确放养时机
淡水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冬季至翌年立春之间。因为在冬季时,受天气影响水域的气温较低,鱼类活动少,而且鳞片比较密集,所以养殖人员在对淡水鱼苗运输或者捕捉期间,对淡水鱼产生伤害比较小,还能使淡水鱼出现水霉病或者赤皮病的概率降低。同时,池塘里面本身的淡水鱼新陈代谢速度降低,不会轻易出现缺血现象。在冬季正确选定鱼种的放养时间,才能使淡水鱼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生长环境。例如,草鱼的养殖条件对水温要求比较高,需要在26~32℃才能达到最高生产率,如果饲养条件实在达不到,控制在0~38℃也是可以的。鲢鱼通常在水质的中上部进行生长发育,这时就可以把水质中天然饵料进行充分利用,补充初冬损失的能量,从而恢复正常的饮食。为了充分利用放养水质,放养的鱼种都应该考虑以不同种类搭配混养。
3 结束语
淡水鱼放养管理对水质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所谓的水质条件指的是淡水鱼在放养阶段水质环境应该符合淡水鱼生长发育的要求,比如溶解氧、溶解盐平衡值等。所以,养殖管理人员应该在养殖过程中,做好对水质的监测工作,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对鱼塘进行改善,以确保淡水鱼放养水质环境不被外界污染。在淡水鱼放养生产管理方面,应从挑选最适宜的淡水鱼品种入手,选用最适宜当地生长发育的鱼类品种,并选取最科学的时间进行鱼类放养,以保证淡水鱼品种能够顺利且健壮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淡水鱼放养的品质。所以,在实际淡水鱼生长繁殖过程中,要通过定期进行水质检测,调整水质生化因子,以及在培育水质植被等方面为淡水鱼繁殖营造适宜的环境,从而促进淡水鱼的正常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