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任视角下“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互动关系研究

2022-02-09王玉主郑天歌蓝珊珊

文化与传播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信任一带

王玉主,郑天歌,蓝珊珊

一、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互动关系及渠道

(一)文化的继承性与积累性决定了文化能够对经济产生作用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文字、文学、艺术、教育、思想、思维方式和观念等[1]。为了更好地探寻文化与信任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狭义的文化定义,即文化是种族、宗教、社会群体等代代相传的信仰和价值观[2]。种族、宗教、社会群体等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难以发生本质性变化,决定了文化具有继承性;在代代相传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文化在保留原有历史的同时,也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演变,决定了文化具有积累性。

文化继承性是指文化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3]。由于文化特征的变化较为缓慢,当社会存在某种信任时,大多数人都持有社会信任,那么这些人就会倾向于通过家庭内的垂直继承方式,将这种社会信任传递至下一代,从而使得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影响,表现出继承性。在经济活动中,文化的继承性会使上一代的经贸往来得到延续,丝绸之路精神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得益于沿线各国和地区从古至今不断的贸易往来和知识传递。

文化的积累性是指旧文化元素保留和新文化元素增加的过程[3]。文化积累与社会变迁有关,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积累之中,信任也随着文化的积累不断演进。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生产力不断提高,旧有文化相互交织,新的文化不断产生并传播,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旧有文化继续保留,与新的文化相互结合,形成特定时期、特定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这些特定的文化会对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向。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经贸合作模式受到挑战,经济安全、稳定发展是社会基本诉求,对此,“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获得认可。

综上,文化的继承性通过延续上一代的经贸活动继续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的积累性通过形成新时代的文化对经济发展提出要求,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能够对经济产生作用。

(二)信任是文化与经济产生联系的纽带

传统文化观念会影响信任,快速的社会转型增加了社会的不确定性,会引起信任的变化[4]。信任又可以通过影响金融市场发展、创新及成果传播、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等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5]。经济发展对信任产生要求,信任产生于社会文化互动之中,文化对信任存在直接影响,信任又对经济存在直接影响,因此信任能间接反映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文化通过信任和经济产生互动的渠道可以分为两种[2]。第一种渠道为:文化——先前的信念——信任——经济。文化的继承性会形成先前的信念,对信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基于先前的经验做出各种决定,例如贸易企业的选择、投资国家或地区的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等,文化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丝绸之路文化延续至今,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之时,沿线人民基于丝绸之路的历史积淀,天然具备较高的贸易信任度,这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当国家或地区之间形成文化交流时,先前的信念能够增加人民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减少各项经济活动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当一个国家更信任另一个国家,就会与这个国家交换更多的商品,并更愿意参与贸易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反之,当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冲突,先前的信念会减少人民之间的信任度,社会活动中的矛盾与怀疑就会增加,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当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怀疑,不一定直接表现为经贸的不往来,而可能通过各种措施来限制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

第二种渠道为:文化——偏好或价值观——信任——经济。文化的积累性会形成偏好或价值观,对信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经济。个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会起到改变或塑造个人价值观的作用。同样,文化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会改变或塑造经济领域的偏好或价值观,受到偏好或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贸易往来、交易方式、投资选择等经济行为表现出不同的信任程度,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丝路精神”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沿线人民形成更加自由开放的经贸思想,对开放的偏好会使得沿线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具备更高的信任度和更为积极的态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历来开放包容的文化特性,使得中华民族易于接纳文化多样性,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基础。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元素新要求,反作用于偏好或价值观,形成新的文化属性。对贸易投资的选择等偏好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反映了信任在不同时期下的变化情况。

同时,“文化——信任——经济”的联系渠道并不是单向的。经济同样对偏好、价值观、先前的信念存在影响,进而影响信任,信任对文化也存在直接影响,经济因此能够影响文化。商品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商品交换孕育着文化交流。充分的商品交换推动了偏好、价值观和先前信念的形成,长久以来的物质交流促进了信任的形成与积累,促进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理解,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因此,信任是联系文化和经济的纽带,文化和经济与先前的信念、偏好或价值观建立了联系,影响了信任的形成与积累,信任程度又影响了经济活动的选择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形成复杂的交互演化的动态过程。

二、信任是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基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始于沿线国家的商品交换,充分的物质交流促进文化的包容与理解,构建起主体间的相互信任,搭建了民心相通的桥梁。信任对于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与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交换孕育着文化交流

物质即文化,商品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科技、宗教、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包含在具体的商品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质交换孕育着文化交流,充分的物质交流推动偏好、价值观和先前信念的形成,长久以来的物质交换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日益牢固,促进了文化的包容与理解,推动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交换促进了科技、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沿线人民逐渐建立起相似的偏好、价值观和认同。例如,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纸张等深受丝绸之路沿线人民的喜爱,瓷器制作工艺、养蚕技术、丝绸织造术、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饮茶、穿丝绸等生活方式成为丝绸之路沿线特有的文化。[6]在宗教传播方面,纸质书籍充当了不同思想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几乎与纸质书籍在丝绸之路上贸易的时间同步,书籍的交换促进了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在艺术交流方面,随着卧箜篌、掬筝、弹筝、胡琴等乐器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波斯、印度、古罗马、阿拉伯国家的音乐在宫廷和民间风行,音乐的流行影响着民众的审美偏好。在服装文化方面,服装贸易影响着沿线人民的服饰审美,毛织品、皮革等胡服传入中原,胡服的纹饰色彩和材料质地、生产工艺都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具有紧身窄袖、保暖实用的特征,[7]胡服汉化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的重要特征。另外,农产品贸易影响饮食习俗的偏好,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等农作物从西域流入,影响中原人民的饮食习惯和农耕方式,葡萄酒等西域特产也逐渐融入到中华酒文化之中[8]。如今的“一带一路”沿线,物产仍然非常丰富,商品依然承担着文化的载体作用,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已成为一种固有的信念,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经济活动选择。沿线人民基于历史的经验与先前的信念,仍保持着对沿线产品和文化的喜爱。新疆阿克苏枣、吐鲁番哈密瓜、和田玉等驰名中外,传递着中国的风土民俗;广西靖西绣球、陕北民间剪纸等手工艺品也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绣球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具有鲜明的壮族文化特色。剪纸承载着纳福迎祥的寓意,蕴含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迪拜椰枣、乌兹别克斯坦葡萄、波斯地毯令人向往,这些商品包含着当地的饮食特色与独特的手工艺技术。沿着大海一路向南、向西,越南的沉香、马来西亚的咖啡、泰国的银饰、缅甸的珠宝、印度的香精、巴基斯坦的铜器也深得中外消费者喜爱。在基于经贸往来的文化交流中,“一带一路”沿线人民进一步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

商品将文化具象化,“一带一路”在商品交换中实现了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商品交换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先前的信念”,沿线人民通过商品交换建立起相近的“偏好”与“价值观”,塑造起对“一带一路”倡议广泛的信任基础。沿线国家和人民信赖由来已久的交流合作,在艺术审美、科技传承、生活方式等方面更加开放包容,进一步推动了科学技术、宗教传播、音乐艺术、服装服饰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塑造了“一带一路”沿线特有的文化习俗。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起源于汉朝平定西域的军事目标,受益于千百年来繁华的经贸往来,流传于各地史书典籍和文物古迹的记载,影响和塑造沿线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加深了沿线国家人民的情感认同和民心相通。民心相通的基点在于认同与尊重,深度的文化交流塑造了更被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优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说服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经济手段更有效,因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灵”[9]。“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享共建的全球化原则,意在使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积极为世界人民摆脱贫困做出贡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同与尊重。同时,“一带一路”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平台,可以发挥文化交流的感染力与融合力,兼顾不同国家、民族的认知差异,从而达到消除偏见、化解分歧、增进共识的效果,加强民众之间的信任,促进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认知障碍,加深沿线各国人民的情感认同,增强互利共赢的友好互信与合作发展。深度的文化交流可以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可以更好地为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价值认同,凝聚民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合作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主体间深层次互信的最高表现形式。“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10]“一带一路”深层次互信对于推动经贸合作与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前提是建立高度互信,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人民建立起彼此心灵上的理解和感同身受。“一带一路”倡议秉承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观,以文化传播为纽带,致力于开发各国共同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沿线民众筑牢信任感与认同感。通过传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建立信任、凝聚共识,推动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1]。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次互信推动经贸合作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休戚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探讨与终极关怀。当今世界面临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垄断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巨大挑战,在信任普遍缺失的全球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能够影响不同国家的发展意识和发展理念,深化沿线国家信任程度。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与1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政府间合作文件,开展了超过2000个项目合作,并推动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12]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30%,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占到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5%。[13]在贸易方面,2013年至2021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1.8万亿美元,增长了73%。在直接投资方面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1613亿美元,沿线国家在华投资设立企业3.2万家,实际累计投资712亿美元。[14]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表明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信任和认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深化互信,共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信的建议

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流传至今的历史文化增强了沿线各国的信任,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奠定了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历史证明,最大的经济利益来源于信任,而信任则来源于最充分的文化交融,经济合作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共性。

(一)坚持文化先行,加强信任程度

“一带一路”改变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格局,在商品贸易往来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局面。从张骞出使西域至今,“一带一路”承载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沿线国家的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例如沿线国家对中国瓷器、茶叶等商品的喜爱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在21世纪,需要坚持文化先行,以文化激起潜在的信念与偏好,加强对中国的信任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表现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转变。“一带一路”倡议以古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表达了从古至今共同贸易共同发展的理念,并结合现今时代背景,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此外,在文化先行传播中,要意识到重新语境化的作用,以本地化思维进行文化传播,更易获得理解与信任。通过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消除文化隔阂,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通过注重叙事话语的方式变化,满足国际受众的不同需求,将新闻话语地域化,以文化先行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通过传递和交流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提高受众的接受理解程度,实现文化信息的信任转化。

(二)加强跨文化交融,促进经贸合作

作为优秀文化集中对话和交汇的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应致力于加强跨文化交融,通过跨国资本、跨国版权运营等措施,突破传统区域内部界限,开展跨空间、跨时间的文化交融。不断挖掘各领域文化资源,倡导复兴、包容、创新的创作理念,围绕新时代审美价值偏好与文明发展潮流推动跨文化交融,弘扬和传播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通过推动跨文化交融,探索跨地域、跨时间文化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在国际社会形成对跨文化的偏好与信任,形成积极的、正向的循环反馈,促进文化经济良好发展。如白先勇先生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结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基础上培育年轻演员,探索年轻观众市场,获得一致好评,在国内外均获得较好反响,有利于在年轻一代形成欣赏中国昆曲、戏剧的审美偏好。因此,要注重文化交融的体验,积极创作符合新时代审美价值的文化作品,引导观众形成对跨文化的偏好与认同,推动优秀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不断探索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引领作用。

(三)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经贸深度融合

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和促进文化产业规则对接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经贸发展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搭建集文化产品研发创新、文化品牌建设推广、文化项目投资融资、文化遗产交流传播于一体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平台,拓展信息互通渠道,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为“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平台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保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加强互信提供渠道和平台支撑。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产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文化产业示范性规则达成一致,推动文化论坛、文化展览等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形成规范性机制,保障文化产业活动的推广和承接;推动形成文化产业智库合作机制,为促进文化经贸融合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政策研究与咨询,同时积极利用现有的区域与次区域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国际论坛、博览会等平台的作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规则,促进文化经贸融合发展常态化,为“一带一路”文化经贸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信任一带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