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叙事的时代底色
——评钟法权长篇报告文学《张富清传》
2022-02-09常晓军
常晓军
英雄叙事,是军旅文学中一以贯之的表现主题。“建国前后,中国文学里充斥着英雄意绪,英雄主义人物以其超人的勇气和智慧,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文学人物形象的主体。”就钟法权的创作路径来看,从《浴火》《那一年,这一生》到《雪莲花开》《最先到达的长征》《张富清传》,无论是洞察驻岛官兵的日常生活,还是表现抗震救灾现场的无畏生死,其实都是通过英雄叙事模式来拓展军旅文学场景,使得他笔下那些故事总是让人激情而又感动,难忘而又信服,充满着信仰和坚守之美。
一
近些年来,英雄叙事的作品佳作频出,塑造了一系列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形象,也让书写英雄,礼赞英雄,逐渐成为新时代报告文学推陈出新的范式,有力地增强着读者对军旅生活的价值认同。作为个体的美学书写,《张富清传》中既有英雄人物的本色展现,也有着作家以史存证的使命担当,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全然是以军人的视域表现英雄人物,在深沉思考中呈现家国情怀,在厚重有力中传递人性光辉,用不朽军魂支撑起故事的震撼和激烈,为这个多彩的时代铺陈上温暖的底色。
“兵者,国之大事。”英雄叙事作为军旅文学的表现手法,始终聚焦新时代,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着典型人物,开掘着为人赞颂的英雄精神。在《张富清传》中,这种带着烟火气息的清醒思考,形象地展现出理想化下的人性丰富,在时空交错下抵达着以往逝去的岁月,不断丰富着军旅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谱系。尤其是客观冷静中的强烈对比,充满敬意中的波澜起伏,完全基于英雄人物的真实可信。所以说,试图从美学角度超越的英雄叙事,是钟法权报告文学创作的有力探索,这种实践既有着不凡的英雄气质,又能在激情叙述中体现不凡的布局能力,闪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符号,也成了当下文学创作的另一种注解。可以看出,钟法权是带着感动和敬仰来写作的,让厚重中充溢着荡气回肠的韵味,最终以高票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张富清传》讲述了张富清在战火中九死一生,多次立功嘉奖却深藏功名,用至真至诚的坚定矢志不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永恒和共产党人的信仰。作为国内第一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文学传记,钟法权为写好英雄的人生历程,不辞辛苦深入洋县、来凤等地,追寻至张富清当年生活、工作、战斗过的三胡乡、勒车镇、百富司等地采访,从大量杂乱无序的素材中,梳理出了主人公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说,一个人就是一部历史,那么浮华尘世中出版的《张富清传》,所宣示的主题就是:用平凡铸就着非凡,用奉献诠释着无悔。这样看来,本书的价值并非单纯为“英雄”写英雄,而是借助英雄往事,表现个体不可思议的钢铁意志。这样的写作带着让人佩服的厚重与豪迈,极大地丰盈着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完成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写实。之所以营造这样的环境,自然有着积极的探索意义,能够多方位、多层次展示英雄叙事下的人性光芒,把人物命运同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联系起来,让作品的视野更广泛,更浓郁,更有着时代感、历史感。
张富清以其默默无闻的付出,把个人梦想全然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无声的行动如同声声军号,慰藉着英雄的内心世界,使得这样的探寻和认知,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演绎了一曲英雄保家卫国却又甘愿隐名埋姓的赞歌。这样的解读,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对英雄价值的精彩再现,不断引发着读者去关注人物的命运,从深层次的情感中激发共鸣。带有温度的故事、富有观瞻感的画面语言、个人化的叙述手法,都让书写成为英雄无悔的真实写照,“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如此看来,这部作品境界开阔,把英雄面对辉煌过往不闻不问、甘于追求平淡的人生历程真实还原,极具张力地表现出张富清别具特色的时代特征。从取材布篇来看,作家聚焦特定人物和时空,真实展现人格的光芒,不难发现张富清用生命续写红色故事的精神特质,也在情感中承担起讲好“强军故事”“中国故事”的重任。
毫无疑问,英雄叙事的时代书写,以典型人物的现实主义手法直指内心,使得钟法权的这种探索在书写中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感动与温暖中意蕴深长。如他认真学习《为人民服务》的刻苦状态,最终从纸上得来变为终身坚守,这样深入内心的信仰,实际上是那一代人的思想根源,一直指导着他在工作中“不露功名,不说难处,不改初心,不变本色”。作品细节非常传神,真实反映张富清的日常心态变化,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英勇、无私,都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种中国式的英雄叙事,是作为精神传统延续的,也让《张富清传》结合了价值判断和审美品格,成为写作策略来提升纪实的语境,从而证明了张富清并非无所不能的超人,他也会在生死面前感到害怕,在放弃优厚条件待遇时有着顾虑。作为儿子,他的英雄表现是亏欠老人太多;作为父亲,他的英雄举动又让他始终心怀内疚,他自知平凡,却在关键时候能挺身而出。
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张富清传》是以普通人的故事来反映时代的精神,运用小人物、大事件的叙事手法,在字里行间唤醒着全民记忆。强烈的现实意义表达,真实有力地描绘人物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状态,力透纸背地表现出人物平凡而又不俗的人生,既让英雄形象丰满鲜活,又全景式地展示出了张富清的精彩人生。如,他加入西北野战军后,作战机智勇敢,两次奋不顾身炸碉堡,被授予了“战斗英雄”称号,可面对赞誉时他却心如止水。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张富清主动请缨,竟然步行了一个多月出疆赴京。细节的拼接和完善,让张富清形象越发清晰,也让人不由生出敬畏。随着这些细节的勾勒,让这个农家子弟不断朝着人民英雄嬗变。
写张富清的作家很多,可钟法权包含真情的时代探索,与单纯记录历史的人物传记有着区别,由此可知,英雄不仅是高尚人格的显现,更是一代又一代注入了精神圣性的“中国脊梁”。只身炸碉堡时的义无反顾、选择贫困山区时的毫不犹豫,充满着艺术张力的画面,延展着人物的线性结构,连贯起来让故事更为直观、可读。之所以如此细腻入微,无不和题材的严肃性、故事性息息相关,从而将英雄人物的坚韧、大爱在时空中予以展现,也在平凡中建构起文学场域。这些无不和张富清敢于吃苦的精神相关,给地主当长工,吃的是剥削的苦;在乡公所扛苦力,吃的是压迫的苦;参加解放战争,吃的是心甘情愿打仗的苦;去地方参加建设,吃的是乐于奉献的苦;就连高位截肢,吃的是疾患的苦。一系列“苦”的意味不同,凝聚起一心奉献的强大力量。试想,若不是普查中的无意发现,英雄的功名依然深藏,因为对这位出生入死的老军人来说,功利淡如浮云,只有信仰才是潜藏在骨子里的本色。这种特色在《张富清传》中尤为突出,得以让作品持续有力地传承英雄精神,其现实意义,就在于能为当下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于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过重要指示:老英雄张富清六十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从这个层面看,张富清的事迹写出来不是让人膜拜,而是要被视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信念高蹈的个体来研究。所以,作家在遴选这些带着温情的“强军故事”时定然别有用心,使得故事拆分开能单独展现人物点滴,组合在一起能凝神聚力,使得人物的精神面貌从纸上跃然而出。这样的生命是多彩的、真实的,这样的时代报告是坚硬和软弱的交织、信仰和低调的融合,始终传递着现实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彰显着时代的主潮流。
时代需要英雄。为真实刻画张富清的成长历程和人生轨迹,让尘封的故事更真实、更精彩,用文学方式表达出英雄独有的特征,钟法权写出现实下的思考,并通过这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取向,着力表现老一辈革命者的时代精神和意象之美。作家通过对张富清这个人物的审视,真切地感受英雄的赤子情怀,不断探寻着中国军人的精神气质,这些被定格的青春画面,是用忠诚诠释着的信念和感动,是英雄叙事语境下的逐渐强化,最终在现实的历史书写中,呈现出万花筒一般的丰富,这无疑是用血性担当涂抹而成的军人色彩。
鲜明的现实主义气质、人物的独特体验,以及一系列的传奇经历,融合着崇高、温情、细腻,真实、多维表达出人物的心灵嬗变。看似貌不惊人,实际上却内心实在;看似不求功名,实际上却个性峥嵘;看似平淡无为,实际上却魅力无穷。这应该是对张富清形象而又具体的描写,有着艺术的美化效果,依然遵从他的人生经历发展,着力表现着特别的人性之美。平凡而又典型的环境,凝聚了作家的深沉思考,而对张富清英雄本质的探求,又在军人特性中连接起与文学情感的关联。
作为现实题材的精神源泉,《张富清传》中的美学追求,自然也是对英雄隐功埋名、扎根民间的致敬。在创作过程中,钟法权坚守着“为谁担当、为谁写作”的创作理念,无论是人物写实的深入,还是英雄叙事的别致、时代背景的发展,都散发着人性的徐徐光辉,他突出书写的思想、高度和亮点,让故事在“意在言外”的人性暖意中感人肺腑。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品格,不断拓展着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也让读者在文学意境中,深刻地感受到张富清丰富情感下的时代担当,有力诠释了红色基因的血脉图谱,在真实中表达现实情境下的军人本色、民族性格,也警醒着当下社会中那些投机钻营、唯利是图之辈。
三
最长情的告白,是礼赞英雄的生动写照。张富清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自是高远,有血有肉的形象也让人为之落泪。习主席深刻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由此可见,没有接地气的生活基础,就无法展现时代精神的光亮,只有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真实为生命的报告文学创作,才能体现出作家的才情,体现作品独特的美学品格,否则徒有艺术的外表之美,无法实现思想的共鸣。
报告文学的发展有高峰有低谷。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靡一时相比,近些年也推出了不少军旅报告文学好作品,如徐剑的《大国长剑》、任真的《边关》、黄传会、舟欲行的《中国海军三部曲》、王树增的《长征》、张子影的《试飞英雄》等,这些作品帮助读者涉猎以往的故事,在阅读中增强对于军事、战争的评判和认知。《张富清传》的书写,并没有拘囿于文学的创作形式,也不失报告文学的故事性,只是在写作方式上更突出人物的历史书写,强化史料的可信度和历史感,不断向着纵深推进。饱含真情的写作,让作家既立足于文学本身,又在细节中呈现出生命的守望;既立足当下重点强攻,又力图对人和人性还原探究。其实,从西方的纪实类作品中也可能豹窥一二,如左拉的《磨坊之役》、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约卡伊·莫尔的《两个未婚妻》等,也都立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进行着文学创作的探索和研究,对当下的“非虚构写作”“新创意写作”进行着实践和思考。这种敢于直面人生、真实质朴的精神,描绘的是多彩时代的精神画面,“深情重现老英雄的成长经历,再现血肉之躯,还原忠诚本色”;这样的写作是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重新定位了张富清“颠覆性”的人生,把生活中的平凡传奇写得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
作为英雄人物的写作,很容易陷入类同的瓶颈中,如何在解读中丰富人物的精神价值,如何过滤掉人物身上被强加的光环,如何满足读者对于人物真相的猎奇,都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特色和优势,也体现着作家前瞻性的宏观把握。所以,无论是写瓦子街的人生转折,还是写一双草鞋引发的故事;无论是写为民造福的笃行实干,还是写军功章背后的出生入死,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回望,烙印下一个人默默无闻的前行历程、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坚守和忠诚。这其中有泪水、血汗和委屈,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坚忍负重,这样的主题表达要想令人瞩目,除了很强烈的现实性表现外,还源于“精神根据地”的感染和强化。或者说,老英雄张富清的故事,要敢于立足强军兴军的新时代的大背景去观瞻,才会有着更广阔的视域和意义,让人觉着“硝烟味”依旧,让老故事有着新意味,从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中,赋予作品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审美内涵。
2012年,八十八岁的张富清截取了右腿,因为不愿给组织和家人添麻烦,就“听话”地装上了义腿。“我要发扬保持突击队员的精神,我要站起来,我要锻炼。我要学习,不要给家人和社会带来重大的负担。”故事很平实,顿时把军人意蕴下的铁血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普通人的视觉诠释着英雄本色,还原出灵魂深处的坚强,以更为开阔的表达完成着精神礼赞。精神高度下的旷远,是家国情怀中的真诚、创作视野中的内涵,这种用事实、用良知、用大爱、用灵魂来深掘人心、人生、人性的表现手法,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着人物始终如一的高贵品质,既拉近着张富清与现实的距离,也让传奇人物少了神秘色彩。
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众所周知,作品主题的选择,是作家创作的基本需要,也是艺术表达呈现的方式,不但涌动着精神的感动,也增强着时代语境中的精神品格。作为宝贵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作家在突破着以往的创作状态,从内心寻找着灵魂的本真。“我不想写废话,更不想写官话,不想记一本流水账,我要写一个平凡中见伟大精神的张富清,写出一个是平凡人又有别于平凡人的张富清,给人启迪和榜样力量的书。”在书写过程中,钟法权将人物融入历史的存在中,在人性观照中表现着现实的意义,在真实力量中积淀着时空的厚重,深刻剖析现实文化的意义。
由此可知,这部用心而作的现实主义作品,从情感的营造上,深刻地传递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语境关系;从故事的架构上,丰富了作品本身的美学涵义;从叙事节奏上,强化了人生历程中的曲折;从时空的发展上,巧妙有力地承载起读者广阔的想象。情感变化是文学表现人性的必然趋势,从小处来看,故事丰富着人物际遇、思想变化等方面的张力和旨趣;从大处观瞻,则在凝重雄浑的气势中,运用艺术手法设置情感起伏、矛盾交织、面临抉择等阶段的不同形象。如硝烟战场的张富清、大漠戈壁的张富清、置身农家为民谋幸福的张富清、身受病痛折磨的张富清,看似有所区别,本质上却又无法分辨,生动而又直观,原原本本写出张富清清澈而又丰富的人生。如《血战永丰》《激战壶梯山》中的九死一生,《到来凤去》的毅然决然,能看出作家用真情贴近人物生活,在叙事中探究心灵史诗,在精准发力中讲好着中国故事。
毫无疑问,《张富清传》是一部弘扬正能量的作品,作家从张富清九十多年的人生中选择了26个故事,表现他至纯至真、无私奉献、勤政清廉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艺术感染,丰满和立体的表达,是对英雄人物形象的诗意立传,是对兼具温度高度深度的生命力展现,是对审美心境的视域观瞻,也是对美学品格的自我阐释,也让读者对“英雄”的称谓有着深切感触和体味。抓住人物的生活横截面来延展,才能让英雄人物的形象愈发血肉丰满,这样的故事是感人的,完美融合文学“贴近现实,关注当下”的现实性与创新性,不仅从精神意境上直击心灵,而且让人肃然起敬。可以说,英雄主义精神的坚守,是对独立文学品格和艺术追求的思考,只有这样的激情创作,才会有开阔的境界、品位和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
生死为国,浩气千秋。纵观为新中国走过的那些先辈们,为革命事业不惜赴汤蹈火,为民族解放精忠报国,他们是一个人、一群人,也可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动力。钟法权巧妙结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在鲜活的生命体验中涤荡着灵魂,在纯粹的艺术美感中写活了人物形象,在存在与感知中抒发着对于激情岁月的礼赞,在真情实感中写就着民族的大音。不仅如此,他还意味深长地展开反思和追问:当下要不要传承英雄精神,要不要弘扬英雄的军魂品质,要不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非虚构纪实作品的写作,实则和生命体验相关。对钟法权而言,若是没有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在完成张富清军营生活这个环节时会比较棘手,好在彼此都当过兵,又有着陕西、湖北的生活经历,所以在细节表现时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人物性格中多了些许“军味”。作家孙频说:“人的本质就是这样,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座孤岛。”在张富清身上,其实也可以读出属于他自己的“孤僻”,读出精神深处的“自我”。从本质上看,这样的笔墨现实而又诗意,温暖而又坚强,“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信仰。”这或许是一个要关注的地方,在一连串的细节画面的冲击下,更凸显着英雄的叙事。二十四岁入党、六十三年深藏功名、七十四载党龄,这些数字凝结的是精神,也是他用行动树立起的家国情怀,默默无闻的不懈人生追求。
硝烟中的坚强,平凡岗位上的细致,家庭日常的琐碎,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极力拓展着英雄坚实的足迹,真正意义上写出了英雄背后的真情内涵,让英雄叙事不再是简单的纪录、空洞的口号。由此可见,作家在描摹人物、烘托情感、语言叙述,以及叙事角度方面的表现不俗,尤其是严谨的创作态度,为人民书写的精神品格,挟带着自我的创新和认知,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行,这和作家的责任和使命息息相关,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灯照隅,万灯照国。”不论是在哪个时代,英雄都不会独自前行,定然会在负重中织就美好生活的风景。《张富清传》中没有宏大场面的铺排,而在表现苦难、人性方面,为平凡的生命赋予着“红色基因”,让他这面照亮社会前进的镜子,时时反观每个人的内心和灵魂,闪烁出生活中的温情亮光。于是,忠诚与背叛、坚守与放弃、荣誉与名利,就成了人生中的选择和缩影,正是这厚重而又现实的书写,张富清的英雄形象才愈发高大,越发地为人熟知和喜欢。
文体优势的使然,让《张富清传》“更富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钟法权不刻意拔高形象,不虚构历史,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英雄人格,为繁世中的冷漠和沉重带去难得的感动。虽然是被时光遗忘的“典型”,可张富清的被发掘犹如一座精神的富矿,让书写者探索着如何在典型环境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为此,作家选择了立足于时代生活的书写,来表现战争与死亡的厚重、生存与低调的传奇、人格与情操的理想,把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隐名埋姓、生命体验中的真切厚重、人性中的丰富热烈,写得热情而又激烈,也把张富清敢于直面死亡、甘于平淡生活的爱国情感推向极致。这些都得益于作家的表现手法,用碎片化的故事细致入微写人性,用绵密大气的笔法来洞察灵魂,用英雄的传奇历程来塑造人物,用真实记录拓宽着人物生生不息的向上力量,把人与人之间的琐碎提升到人性的高度。这样的内涵解读,是对作品品质的追求,是特定时空环境的真实纪实,是强大生命意志的辩证思考,是张富清人生及心路历程的真情还原,是对党忠诚、与党同心的革命精神礼赞。
强烈个性下的观瞻,充满着人性的光彩,既与人性审美密切相关,也使得张富清这个人物形象更富于人性化、人情化,从而将本书推到了一个全新境地。如此书写,凸显着英雄是人而非神的观念,见证了张富清平淡生活中的各种鲜为人知的率性风趣,让作家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冷峻沉着的艺术力量。如此叙事风格,全方位展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气质和精神,既代表着个体背后的英雄集体,也代表着精神建构下的内心坚守,从而让一生淡泊名利、坚忍负重的张富清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在主流价值的拓展中讲述着“中国故事”,阐发着具有典范意义下的英雄精神,折射出时代图景下的独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