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赋能跨学科主题学习 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2022-02-09牛晓刘勇

中国学校体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技能

牛晓 刘勇

(1.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400015;2.重庆两江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40112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非常重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列为五类体育课程内容之一,规定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1]并强调“跨学科融合一直是学生提高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融合多门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部分主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的目标体系,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2]可见,跨学科主题学习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解析

“跨学科”一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斯教授于1926年提出,是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3]20世纪80年代,学者张华提出,跨学科既是一种知识与生活、科学与人文等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彼此融合的价值追求与时代精神,又是一种强调互动建构、合作探究知识的学科研究的知识论与方法论。[4]“跨学科”实质是打破学科已有界限,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和情境化设计,进行跨界教学与应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应用、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和思维,以全面的观点和思维认识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5]其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一)综合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体现不同学科知识领域学习方法、基本技能、教学场境、素养培养之间的有机整合和运用。

(二)实践性

体育与健康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身体练习,为此,要聚焦核心素养的相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研究和解决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中的实际问题,破解体育学科知识与问题解决相互割裂,知识学习无助于实践改进、无助于生活牵移的困境。

(三)探究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对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的综合探究,学生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主题进行积极探索,进而发现知识、获得知识、掌握方法、解决问题、发展技能,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思考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意识。

(四)开放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在真实复杂的运动场境中,将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的学习进行联动,借助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搭建多维度平台,帮助其解决复杂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养成。

(五)可操作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学生身心特征,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意蕴

学科的发展经历着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细分使知识更聚焦、更简单,更利于掌握;综合体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科学发展的复杂性和高层级更重视综合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作用,体育与德育共存共生、相互促进。

(二)促进课程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促使师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多种方法,突破单一学科的边界,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贴近社会生活,避免不同学科知识的无效联系和生硬拼凑,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因此,它不能依托单一学科,仅靠静态知识习得,而必须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多学科内容元素,如,国防元素、劳动元素、艺术元素及科学元素等,其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课程目标,强调通过内容交叉融合,解决书本知识与现实情境割裂的问题,将知识、技术、技能、技战术和情感态度进行统整,提高学生解决复杂情境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通过身体练习,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

(四)解决“体、智”矛盾对立的有力举措

体育与智育结合可以锻炼大脑,提升注意力、观察力、反应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扎实的文化功底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原生动力。跨学科主题学习体智融合,构建起融通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以体育人、以体树人的效果。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建构

2021年,经合组织(OECD)发布《超越学科学习: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首份报告》指出:学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可靠的罗盘和配置一套工具,让他们自信地在这个世界航行。

(一)深钻《课程标准(2022年版)》,瞄准落脚点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立足于核心素养,结合课程的目标体系,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内容。如,一年级健康教育《我的身体长啥样》一课中,教师先通过“比比谁的反应快”游戏,让学生快速指出身体各部位,以融合健康教育的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在“我们都是木偶人”“举起右手不能动、摸着鼻子不能动、握着脚踝不能动、歪着脖子不能动”的游戏中认识身体部位,大声说出身体各部位名称并完成相应动作,把健康教育的知识点与基本运动技能有机融合;最后通过“贴大头娃娃”的接力比赛再次巩固认识身体各部位,实现了健康教育与基本运动技能与美术的有机融合。再如,学习篮球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时,可根据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将体育与语文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学练中,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中,首先营造“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的惬意场境,引导学生在此场景中熟悉球性、复习各种方式的运球。然后抓住“徘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人与球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共”体现场景的其乐融融。接着在“问渠”中去探究体前变向的方法、变向的时机,在反复学练赛中找到源头活水,享受运动之乐。最后又一起回归自然,回味“半亩方塘、天光云影”的惬意。

(二)精研教材,找准交叉点

在研究教材时,体育教师要明确由知识技术转化为素养的逻辑链,即教什么,它的知识技术要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与哪些学科具有交融性,应设置什么样的情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教学中如何进行传、帮、导,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及核心素养如何评价,并把隐藏的内容和核心素养显性化,明晰知识技术转化为素养的逻辑链,找到与之相融的其他学科逻辑链的交叉点。如,五年级《快速跑》一课中,就可以抓住快速跑节奏与音乐节奏及音乐情绪的交叉点,从音乐学科的柯尔文手势入手,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相应的音符,接着引导学生在“跳动的音符”“滑动的音符”“灵动的音符”中体会与学练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通过身体的快速反应,弹奏单音、连音、重音、切分音、上滑与下滑及一小节、一小段、一首完整的曲子。本课通过抓住体育与音乐学科的交叉点,将体育与音乐学科真正融合起来,在进行快速跑的各种反应练习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反复斟酌,盯准共鸣点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好之后,需要进行反复斟酌,确认这些元素是否适切,是否能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产生共鸣。

1.方式之间灵巧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而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要满足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需灵活巧妙地融通起来。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关注动作迟滞的学生,关注核心素养的达成,让全体学生都愿意动、都科学地动;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性认知,增加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练,进行体验式学、沉浸式学。

2.内容之间工巧

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将散乱的、碎片的、琐碎的知识和技术归纳整理成有序的、有规律的、立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敏感期,系统组织、整体安排不同水平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多个运动项目的学练,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协调发展运动能力。要注意其层次、进阶与螺旋式上升。

3.项目之间刚巧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涵盖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五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内容中又包括多个运动项目,诸如专项运动技能涵盖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等六大系列,每个系列中又包括多个运动小项,这些项目如何有机融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必须细致思考的问题。如,《踏石过河》一课中,踏的方式就可以将田径的跨跳与篮球的三步投篮中的“一大二小三高跳”及与滑冰中的蹬踏动作结合进来。此过程抓住田径、篮球、滑冰三个项目中踏的元素,将田径、篮球、滑冰三个项目有机融合起来,让其在一个游戏中充分感受不同运动项目的美妙。

4.场境之间奇巧

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进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如,四年级《后滚翻组合》一课中,可创设“小小宇航员”探索太空情境,用观察星空、感受星空的神秘巧妙活动颈部,模仿操控太空舱方法,点火升空进行太空探索等复习之前学过的滚动与滚翻动作,学练后滚翻、挺身跳、后滚翻组合动作,并在探索太空中完成体能练习。整节课体育知识与航天知识巧妙相融,动作的学练与航天情境巧妙相融。

5.学科之间恰巧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科拼凑,而是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如,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就是要把握住身体练习中的劳动因素,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喜悦,懂得劳动最光荣,知道体育来源于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身体活动,没有身体活动就没有体育。将劳动教育融入体育,既是一种身体活动的本质回归,更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创造。如,二年级《生活中的爬行:擦地板》一课中,执教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常见劳动工具——抹布,借助“擦地板”的劳动情境,在劳动中锻炼学生上下肢配合的爬行能力,发展核心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学科“加减乘除”运算元素,改变手脚并用爬行擦地板的要求,拓展学生思维想象,让学科融合推动综合化学习,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从而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6.素养之间精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具有多重性、多维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兼顾这些方面和维度,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中发挥其作用。如,运动能力中的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与健康行为中健康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及情绪调控,与体育品德中的积极进取、勇敢顽强、坚持到底、公平竞争、责任意识等都息息相关,都密不可分。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哪个环节以运动能力为主,哪个环节以健康行为为主,哪个环节以体育品德的培养为主,都要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各流程的设置而具体确定。这些素养的精巧实施,突破了知识、技能、能力的单一范畴,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四、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建议

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与健康学科和健康天然存在的关联性使其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重任。针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当下学生改善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在体育活动中,只有更好地掌握有效的方法手段与运动负荷等,才能通过体育锻炼有效促进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深度融合是促进学生健康的理想之路。[6]但这融合还远不能满足学生未来之需,还需要从整体视角、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的培养问题,在思考与实施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六点。

(一)思维与方法的整合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可流于形式,不可学科堆积,更不可生搬硬套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而要在于思维和方法的整合,在实施过程中始终以解决真实场境中的运动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导向。

(二)立足学科本质

跨学科主题学习关键在于立足学科本质,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将其他学科知识作为体育课中的元素,以运动技能作为基本载体将其有机融合,而不是脱离学科本质,把体育课上成劳动课、科学课等。

(三)依据学情与培养目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要依据学情进行设计,不仅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技能储备、体能与素养状况,知道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还要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实现学生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在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凝练出跨学科的大概念。

(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简单的活动呈现,而是一种协作的深度学习活动,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要鼓励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特别注重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达成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迁移,从而促进高阶思维的培养。

(五)关注学科间的关联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各个学科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能忽视每门学科的独立价值,也不能只看到某一学科的独立价值,要立足每一门学科的特殊性,又看到彼此之间的渗透性和干预性。

(六)指向探究知识与解决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传统教学的复盘,而是要将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协调起来,打破学科边界壁垒,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关联,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练赛一体化整体设计,通过团队合作在探究过程中主动理解和建构一体化知识,解决真实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重构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化学习,使体育与健康和其他学科间产生相互融合的化学反应,走向融合共建,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和交往,真正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技能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