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发展目标下黑龙江省高校冰壶运动人才建设研究
2022-02-09赵明元薛梦悦臧万里
贺 鹤,赵明元,薛梦悦,臧万里,余 淼,穆 亮
(1. 哈尔滨体育学院 冬季奥林匹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2. 哈尔滨体育学院 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3. 哈尔滨体育学院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逐渐从重视金牌竞技到发展全民体育,滑冰、滑雪、冰壶、冰球等成为新兴的热门体育项目,不仅带动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也为竞技体育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在过去,冰雪运动的主要人才来源是专业的冰雪运动队伍,体育传统学校、业余体校和专业队为冰雪运动发展构建了三级训练网络格局。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冰雪运动在政策、资金和人才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支持,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冰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体教融合成为体育事业改革的趋势。
冰壶项目发展潜力大,人才培养速度相对较快,已经成为高校冰雪运动发展的重点项目。针对冰壶运动的发展特点和薄弱环节不断推进人才培养,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涌现,是目前高校冰雪运动发展的重点工作[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其工作原则要补齐短板,特色发展。具体为补齐师资、场馆和器材方面的短板,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冰壶项目制胜的关键是专注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在比赛中毋须身体对抗,更加注重战术技巧,对选手的智力和心态要求较高[2]。冰壶项目也不受年龄限制,不必非要从小培养,高校学生从智力到情绪控制都趋近稳定,更符合项目特征。在特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高校冰壶运动人才建设,不仅有助于高校打造自身的体育特色,还能够强化我国冰壶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北京冬奥会的大力筹办,使国内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冰雪场馆建设和冰雪科技发展更加先进[3]。黑龙江省高校在人才和科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本研究在特色发展的视域下,聚焦高校冰壶运动人才的建设,将冰壶人才培养与引进作为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通过分析冰壶运动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特色发展理念下高校冰壶运动人才培养的策略。
1 高校冰雪体育特色发展的内涵
1.1 补齐短板,均衡发展
东北地区高校冰上运动发展历史悠久,南方地区高校的冰雪运动相对滞后,在北京冬奥会的影响下,“北冰南展”成为学校体育的新方向。在我国,学校体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短板之一,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理念更新慢,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测试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体育课程不能完全符合新时期全面育人的要求[4]。学校体育的特色发展要补齐短板,并不是要一把抓,要在结合本地区特色和高校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找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重点针对师资、场地、设施等必要因素进行补足和提升[5]。另外,高校在发展冰雪体育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均衡发展,均衡发展并不是统一发展,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更加注重发展内涵,深化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2 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
高校冰雪体育人才建设要具有系统观、全局观,同时要树立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在高校推进冰雪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要明确人才建设的目标,细化人才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工作任务,推动高校冰雪体育人才培养工作台账的建设,对于各项教育任务的推进措施、分管责任人和责任部门,以及完成时限、结果评价作出明确的界定。具体到项目上,要结合高校自身的软硬件基础,在薄弱环节进行教学内容和模式上的改革;注重典型引领,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普及冰雪运动知识,对有效的教学训练方式、教学评价机制进行推广,由点及面、示范带动地区高校冰雪运动建设朝纵深方向推进。
1.3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中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历史和良好的体育传统,体育运动充实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次奥运赛事的成功举办推动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当今,体育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中华体育精神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和爱国主义精神、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奋斗精神密切相关的。在高校冰雪运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体育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落实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精神塑造,都具有很强的引导意义。
2 黑龙江省高校冰壶运动人才建设的现状
2.1 冰壶运动体教融合进展缓慢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将体教融合作为体育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在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都迈上新台阶的背景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不单要依靠举国体制,更要从体育和教育事业的深度融合中获得不竭的动力[6]。在高校发展冰壶运动是推进体教融合的载体之一,但冰壶项目体教融合的落实不仅与高校有关,也与政府、社会、家庭和社区有关系[7]。政府能够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中构建联动机制,通过优化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体教融合[8]。社会能够为体教融合提供重要的助力,通过资源协同解决高校开展冰壶项目中的场地、设施等问题。家庭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对于学生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利用家庭和社区推进体教融合,能够为高校冰壶运动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9]。体教融合理念的更新,能够促进体教融合实践的发展。尽管当前黑龙江省各高校已经很熟悉体教融合的理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好各类主体在体教融合中的作用,融合的整体性不强,这与实践探索步伐过缓有一定的关系。
2.2 冰壶运动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目前黑龙江省比较普及的冰雪运动是滑冰和滑雪,随着大学生对冰雪运动兴趣和需要的增加,高校冰雪项目的开展也更加多样,例如黑龙江工商学院就曾经组织了以冰壶项目为代表的特色校园冰雪体育活动。户外冰壶场地是由高校专门规划和精心设计的,为冰壶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有了场地,大学生开展校园冰雪赛事就更加便捷,冰雪体验活动的频率能随之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黑龙江省高校都有完善的冰雪运动场地,许多高校仍然采用多种项目共用场地、校外租借场地的方式开展冰雪运动。其中,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共用场地的现象最为常见,原因是场地切换的难度小。但是标准冰壶运动的冰面要求中间略低且表面有冰晶颗粒,以便于掷出弧线及增加摩擦,对于湿度也有要求,因而不适于同其他项目共用场地。除了场地以外,冰壶运动的开展条件还包括器材设备、教学师资、场馆管理、赛事组织等一系列环节,但黑龙江省多数高校都难以具备如此全面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有待完善。如能有效补齐设施方面的短板,将大大便利高校冰壶运动的开展,增加高校学生冰壶训练的机会,提高冰壶运动技术,并为科学研究、赛事交流提供可能。
2.3 冰壶运动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当前,高校冰壶运动推进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师资不足、赛事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都与高校冰壶体育教学工作中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有关系。高校具有科技和人才优势,是冰壶运动发展的潜能高地,但是高校在资金、场地、灵活性等方面均有欠缺。对此,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可以为冰壶运动人才的培养提供便利。例如,社会体育俱乐部中不乏优秀的师资,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也有高校冰壶人才培养可以借鉴的地方[10]。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冰壶人才培养过程中尽管面临着师资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受资质、职称、奖项等门槛条件的限制,社会上的教练师资难以向高校内部流入;同时,高校冰壶运动的氛围不够浓厚,也无法对社会资源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导致高校冰壶运动的开展只能依靠学校自身运转,难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
3 黑龙江省高校冰壶人才建设策略
3.1 分类解决学训矛盾
在以往的刻板印象中,学训矛盾总是出现在传统体校中,但实际上学训矛盾同样出现在高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像冰壶这样在高校新兴的冰雪运动,大学生在进行训练时容易受到同伴、父母、社会甚至是自身考虑发展道路的影响而出现一些障碍。在体教融合的趋势和背景下,高校冰壶运动人才的培养想要解决学训矛盾,就要弄清学与训的矛盾究竟在哪些方面。即需要明确要培养哪些人,培养的目标是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训练方法。黑龙江省参与冰壶运动的不仅有出身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有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指标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加以区分,因材施教制定合适的学习和训练计划,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例如,以兴趣为导向参加冰壶运动选修课的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就要做到学中有训,训中有学;以走上冰壶职业道路为目标的学生,就要愈发严格地把控训练时间、内容、强度。学训矛盾不是表面上的时间占有率问题,而是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差异表现。
3.2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高校冰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包括制度和政策的鼓励、资金的支持、文化氛围的熏陶和社会资源的整合。高校冰壶运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从场地上看,短板就十分明显,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好各类资源,缓解冰壶运动教学训练中的基础设施压力[11],营造浓厚的冰壶运动氛围,就能为人才培养和项目发展提供保障。首先,在制度环境上,高校应当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冰壶人才培养奖励机制、上升机制、训练和评价机制,让教学和训练有章可循,增加人才的吸引力。在资金环境上,高校可以利用好自身的智力优势,推动冰壶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输出,从而获得相应的发展资金,用以完善冰壶运动基础设施及赛事组织,促进冰壶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特色发展要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因此体现出体育文化的氛围尤其重要,这是影响冰壶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重视冰壶运动人才,就要挖掘其发展潜力,将冰壶运动文化渗透在校园中、课堂上,打造冰壶文化体验活动。例如,组织冰壶名人讲堂、冰壶国际比赛观摩研讨会,使用校园公众号、视频号对校园冰壶运动进行宣传和推广,让冰壶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要强调冰壶项目与其他冰雪运动的不同之处,吸引逻辑分析能力强、合作意识好、心理素质佳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良好的发展环境既要自由宽松,又要强调人才培养评价,除了在政策制度上重视人才评价外,还要有效推动制度的落实。阶段性的训练质量考核、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指标判断,都是对大学生的全面成长进行有效管理的表现。
3.3 加强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能力
优秀的冰壶竞技人才培养成本高,单个家庭从小培养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持。在我国,自小培养起来的冰壶运动员数量并不多,但冰壶运动因为其项目特点,又并非是必须从年幼时开始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竞技成绩的项目。与其他冰雪项目的长培养周期相比,冰壶运动在高校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能够满足冰壶训练和比赛的需要,虽然投入较高,但是成才率也不低。因此高校要关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在合理预算的条件下发挥出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这就需要高校具备优势互补的意识,增强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建立规范的人才交流体系,打造活跃的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既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也是高校冰壶人才建设的关键问题。要利用好国际国内各类赛事、社会体育俱乐部、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等各类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施联盟策略;加快完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科学训练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探究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合理安排训练和学习,使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稳扎稳打;拓展发展方向和就业渠道,为人才培养解决后顾之忧[12],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从事专业的冰壶训练。特色发展要求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就是要发挥部分高校在冰壶运动上的示范作用,将发展的经验分享给同地区、同类型的其他高校,整体促进冰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4 实现硬件和软件协同发展
人才建设既要有硬件基础,又要有软件保障。在冰壶运动进入校园发展的初期,高校主要是解决硬件设施问题,当冰壶运动已经在很多黑龙江省高校具备了较为肥沃的生存与发展土壤,软件保障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在人才建设中,优秀的教练员尤为匮乏,即便是在我国的国家队和地方专业冰壶队中,对高水平教练员的需求也仍然很大[13]。黑龙江省高校众多,各高校的现实情况也不一样,许多综合类高校或者一些专科院校在对冰壶教练员的吸引力方面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冰壶运动注册教练员数量也比较少,一些冰壶爱好者或者业余的冰壶运动员通过学习考取了相关资格证书,得以进入一些高校指导冰壶运动。但一些冰壶教练员的能力有限,执教经验不丰富,执教的理念更新速度也赶不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变化,缺乏科学的训练手段,不能有效提升高校冰壶队伍的竞技水平[14]。也有一些高校通过吸纳外籍教练的方式丰富高校冰壶师资队伍,但是在语言沟通、文化认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目前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背景下,一部分外籍教练在训练时传递的价值导向不符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惑。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要优化软件配置,使本国教练与外籍教练相结合,落实课程思政,深入推广体教融合理念,引导高校冰壶队伍的科学发展。教练员同样要不断学习特色发展的理念,明晰冰壶运动人才建设中的短板,通过有效思考和多方实践,在运动员的选材、训练计划的执行以及冰壶运动赛事的组织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15],尤其要在研究冰壶运动技战术的同时做好对于训练规律的探索[16]。教练员要增强自身的责任心,以身作则,敢于创新,关注冰壶项目特点和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殊性,不能走一味关注硬件而忽视软件的形式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冰壶运动的科学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在我国冰壶运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冰壶运动人才培养,能够为冰壶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为全民体育的发展创造条件。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符合冰壶后备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在当前的背景下快速充实冰壶竞技人才的有效渠道。特色发展强调补齐短板,实现均衡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注重体育精神的引导。在特色发展的目标下,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冰壶运动人才培养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能为人才建设提供稳定、良好的环境。想要解决黑龙江省高校冰壶人才建设的问题,就要深化体教融合理念,解决学习和训练、发展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重视内外部环境建设,以特色发展目标为纲,扎实推进冰壶运动在高校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