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再建构

2022-02-09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抗疫共同体中华民族

王 璐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云南 昆明 650023)

于2019 年末2020 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全球感染新冠死亡人数超五百万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取得了良好的疫情防控绩效,不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并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好评。我国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伟大的抗疫精神。反过来,正是因为长期以来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才能使得可歌可泣的中国抗疫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并将长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抗疫斗争取得最终胜利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我们如何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与我国抗疫斗争的关系,其又是如何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功能作用的?对日后的国家认同建构又有何启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与中国抗疫斗争的关系,结合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过程,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抗疫精神的实践功能分析,以期深化国家认同研究,持续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理论基础及其文献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直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习近平民族观的鲜明体现。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是包含56 个民族的大家庭,是一个既具有政治共同体性质又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民族。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写照。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凭空建构出来的,更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远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队伍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壮大,并凝聚出了集全体中华儿女力量于一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

随着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我国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是我国当前民族工作中的重要议题。从历史渊源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我国民族交往和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据当前民族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新情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对中华民族意识的积极深化。1902 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为中华民族之一员也。”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民族意识从自在转向自觉,中华民族一体性的观念得到广泛认同。1988 年,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不断交往、接触和融合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事实共同体,并延续这一思路形成了由其主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书。其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差序格局观念深入人心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当代,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本质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讨等几个方面。如秦玉莹和郝亚明认为扎实做好民族工作、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意蕴。[1]王鉴,胡红杏指出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立足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2]潮龙起基于民族复兴话语,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国政府的重要涉侨言论,运用民族学相关理论来探讨中国政府如何构建华侨华人的中华民族认同,并将华侨华人整合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伟大实践中。[3]龙金菊,高鹏怀指出回归“意识”的心理属性,构建积极的民族心态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4]刘吉昌,曾醒指出,情感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结点。因此,要从现实层面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王仕民和陈文婷指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结构性效应,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阐发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指向,而在全社会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要求。[6]与此同时,詹小美,刘棁也强调指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凸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危机解决中的作用,情感·目标·价值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进路。[7]

通过以上主要文献的思想梳理与理论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更多的是偏向和侧重于理论层面,在实践方面的探索相对缺乏,尤其是对中国抗疫精神塑造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掠,造成美国国内社会动荡甚至社会撕裂等与我国内有效控制疫情事态,实现疫情防控与社会发展统筹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的是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制度自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来看,我们缘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举全国力量共同抗疫战疫,坚持“全国一盘棋”,在生死面前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逆行者坚持奋战在抗疫一线,我们到底是如何创造出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的?这背后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和情感归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取得抗疫斗争伟大胜利的最根本动力和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民族感情作用于国家治理并取得治理效能的生动展现。正如法国著名学者迪韦尔热所说的“民族感情有同社会主义的发展交叉和融合到一起的趋势,这种融合便是一种超决定,它使社会主义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过程同时也是唤醒民族意识和再造国家认同意识的过程,书写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新篇章,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文化生命力与吸纳力,是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最好时机。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我国抗疫斗争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抗疫精神之间关系的研究没有引起有关学者的热议和深入研究。正是基于此,本文希冀通过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集中展现其中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并提出新时代我们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持续推进国家认同建构工作。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抗疫精神形成的实践功能分析

(一)增强大局意识,奠定稳健的社会心理基础

于2020 年初在湖北武汉集中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关乎全国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就这一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深刻阐释了社会危机治理创新的模式和要义以及在危机应对中所展现出来的巨大的凝聚人心和社会动员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情感共同体,更是一个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自疫情爆发伊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秉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要求,坚持“武汉胜湖北胜、湖北胜全国胜”的理念,统一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民众,有效增强了大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大局意识,凝聚了最广泛人民群众的力量,从党中央、国家、各级政府、基层党委以及社区和村委会共同组成了一条抗疫战疫的路线,团结一致,最终创造出了抗疫战疫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不仅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态势,而且迅速组织和动员全体社会力量,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消除社会恐慌,稳定社会秩序与社会安全,积极推动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高质量发展。这背后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和“抗击疫情、人人有责”的大局意识在有效发挥作用,能够充分唤醒各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感情,从而凝聚人心、动员群众共同抗疫战疫,同时奠定了稳健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序引导抗疫战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利于后期的恢复重建工作,对国家充满了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作为56 个民族和谐共生的情感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体现了精神意义的价值指向和以文化为载体连接而成的命运与共。”[8]从个人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上升到了整个国家和社会共同抗疫战疫的全面动员和全方位行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大程度地唤醒了民族感情,凝聚了人心力量,充分发挥了情感纽带的作用,为国家统一部署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了奠定了稳健的社会心理基础,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

(二)促成治理合力,保障系统的疫情防控绩效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对其合理应对与有效处置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支持与保障。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我们形成治理合力、保障系统的疫情防控绩效提供了可能,为团结各方力量搭建了桥梁。疫情爆发初期,武汉情势紧急,疫情防控压力巨大,医疗资源紧张,党中央第一时间统一部署协调,迅速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前后派出三百多支医疗队伍、四万多名医护人员全力支持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口罩等医疗物资生产,不少明星等公众人物积极投入口罩生产工作,大批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从国外采购口罩等运回国内并号召捐款捐物,大批志愿者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拼搏在第一线,火神山、雷神山和武汉方舱医院的火速建立使用等,合力应对,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和狙击战。与此同时,高校等科研院所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加紧研发疫苗,还有大批具有担当精神的企业大力开展线上复学复工软件的开发应用和全国“健康码”的小程序的开发,汇聚小我力量共同成就大我,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弘扬了伟大的中国抗疫精神,凝聚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力量,促成了治理合力,进而保障了系统的疫情防控绩效。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后,我国不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并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恢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世界抗疫战疫树立了中国典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背后是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支撑,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发挥巨大作用的深切体现,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直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升华并持续发挥作用,为日后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与系统治理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强化国家认同,培育伟大的中国抗疫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与情感归依,是共有的精神文化,是增强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脉相承。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建设需要创立普遍的民族认同。新时代我国国家建构的核心议题就是如何在多民族的文化差异下形成一个超越族际差异的共同体认同,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增强国家认同,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合力,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共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充足动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心系一处,团结一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优异的疫情防控绩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决心、信心与勃勃生机,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持续培育出了伟大的中国抗疫精神,书写了中国人民抗疫战疫的史诗。截至北京时间2020 年3 月27 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影响到全球200 个国家和地区,完全发展成为了一种全球大流行传染病,波及范围广,破坏程度大。在全球累计确诊高达4.1亿人次的现实背景下,我国累计确诊150405 人,累计治愈131502 人,全国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人数超12.1 亿,与此同时积极履行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推动解决全球疫苗分配不均的问题,截至目前已经向80 多个国家捐赠、50 多个国家出口新冠疫苗3.5 亿余剂,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成绩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结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映射,也是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抗疫精神的生动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们抗疫战疫、强化国家认同提供了情感纽带、内生动力与现实桥梁。我们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推动新时代国家认同建构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弘扬抗疫精神: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启示

疫情之下最宝贵的是信心,最重要的是团结,最迫切的是行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自信,为日后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取得了优异的疫情防控成绩,“动态清零”政策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们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持续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团结各民族力量,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奋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奉行多边主义外交,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看来,结合国内国际,抗疫精神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的实践功能为我们日后推动国家治理工作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与展望:

(一)发展伟大的抗疫精神,持续推进国家认同建构

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关乎我国“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必然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与动荡性。正如亨廷顿认为的“各个国家政府步入世界舞台并开始奔向现代化的努力,无疑会对原有的政治行政体制产生诸多‘破坏性影响’,如对传统权威的忠诚受到破坏、民众的需求迅速启动、社会参与呈现膨胀趋势、社会稳定受到挑战、社会结构开始分化、腐败开始侵蚀政府的合法性等等。”[9]而卢西恩·W·派伊等人则将亨廷顿指出的这些挑战概括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六个方面的危机,即认同危机、合法性危机、贯彻危机、参与危机、整合危机以及分配危机。这些挑战与危机同时也对一个国家和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推进国家认同建构工作高质量发展则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永恒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意识的思想基础,弘扬抗疫精神,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主线,是国家统一强盛的根基、民族团结和睦的本源、民族精神凝聚的动力源。“从国家建构的视野来看,在‘一国多族’的现实条件下,要建构一个现代国家,必须优先解决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问题,只有国内各个民族实现了一体化,现代国家建构才是可预期的。”[10]现代国家建构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形成强有力的国家认同,需要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来实现一国多民族的一体化。而要实现国内56 个民族一体化的本体即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功能目标与实践指引,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主基调与主旋律,为推进国家认同建构工作提供了依托保障与思想指引。日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并不断加强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思想为指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豪和成就感,以弘扬中国抗疫精神持续推进国家认同建构工作。

(二)培育边疆抗疫精神文化,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推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将边疆治理现代化全面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当中。边疆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总体发展进程缓慢落后,而且面临复杂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加之地缘政治情势复杂各异,实现治理现代化道阻且长,更加迫切需要边疆抗疫精神文化。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战略思想,又在“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建设下凸显了边疆地区的重要性,边疆地区从传统的边缘落后地带一跃成为密切联系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具有辐射功能的活跃地带,边疆治理的战略性地位日益攀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11]在边疆治理重要性日益凸显的新发展阶段,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交往的开放门户,边疆民族地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工作,促进民心相通,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这是从国家层面上对边疆建设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加快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机遇,当然更是一种挑战。我们如何牢牢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又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弘扬抗疫精神文化成了破解这一核心议题的关键所在,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和文化合力作用。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唤醒民族意识,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力量,从根本上促进集体行动的产生,能在现实层面上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抗疫精神文化的有效培育能够不断增强大家庭成员的身份认同和相互信任,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共建美好家园的多维愿景,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日后,我们要结合边疆发展实际,立足本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边疆抗疫精神文化,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和现代化进程的稳步前行。

(三)推广抗疫精神世界化,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并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更加剧了这一变局的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如何推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核心议题。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基于对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完善全球治理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集中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胸怀与担当。2012 年11 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018 年4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 年年会开幕式,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12]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席卷肆掠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结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的理论精华,”[13]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基于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全体中华儿女会更加团结一致,向世界推广中国抗疫精神,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包容力与吸纳力。

四、结语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伟大精神的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建党百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努力的结果,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力量。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与繁荣各民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抗击“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与时俱进和自信自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情感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纵观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全过程,抗疫精神为我们凝聚了各民族力量,保障了系统的疫情防控绩效,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疫情防控的统筹发展,为“十四五”规划全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奠定了扎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国家认同建构工作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当前我们正处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埋头苦干,不断丰富抗疫精神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映射,发展中华文化,持续培育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开启中华民族新的百年征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发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精神,同世界各族人民共谋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抗疫共同体中华民族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画”说抗疫
爱的共同体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