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2-02-09李庆光王建新李永成朱体朋
文/李庆光 王建新 李永成 朱体朋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国内各地方政府竞相发展的重点,成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人工智能因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而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既有学者从国际战略层面研究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脉络进而提出我国的应对举措[1],也有学者对地区资源禀赋进行研究并提出区域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路径[2],更有学者从人工智能政策制定、作用机制、产业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并提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3]。济南市拥有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优势,当前正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落地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城市。
一、人工智能概念阐述
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模拟、延伸和拓宽人类现有智能的技术。人工智能相关概念最早见于英国计算机学家Alan M. Turing所写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文中首次对“机器能够思考吗?”这一涉及人工智能的问题进行了表述;1956年在美国召开的达特茅斯会议上,麦卡锡、明斯基等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概念,人工智能学科由此诞生。从广义上,人工智能产业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其它产业相结合所形成的产业新业态,比如无人零售、自动驾驶、智能安防等;从狭义上,人工智能产业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生产或提供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产业。
人工智能在产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可带动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和模式创新,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都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业态。根据IDC的统计数据,预计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收入将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而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同样保持高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到2026年,国内AI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6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21077亿元。当前我国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集中在智能安防、智能机器人等“AI+应用”领域,总体呈现上游寻求突破,中游龙头企业试水,下游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
二、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济南市先后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济南市陆续出台了《济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济南市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2020-2022年)》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支持文件,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高地和智能产业集聚高地,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此外,济南市积极构建外部交流渠道,先后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大会、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峰会、首届济南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高端峰会等大型会议,为促进行业发展和资源整合提供交流平台。
(二)产业链条初步构建
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从基础技术支撑到行业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内企业300余家,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集聚了浪潮集团、神思电子、积成电子、兰剑智能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软硬件行业领军企业。在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数字医疗、数字交通、数字城市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四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项目”立项名单,两家企业入选“AI中国·最强人工智能公司TOP30榜单”,10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入选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三)产业载体不断集聚
当前,济南市拥有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C-FAIR)、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鲲鹏+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人工智能科研创新机构,区域研发实力不断提升。在高校学科设置上,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纷纷紧跟发展步伐,积极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根据济南市工信局的数据,全市拥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平台53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软件工程技术中心27个;还拥有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等多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为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基础研究、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均衡
济南市现有人工智能企业多分布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涉及基础层和技术层的企业数量偏少。目前虽有浪潮集团、神思电子等一批人工智能软硬件企业,但核心AI研发技术与国内主流人工智能企业仍存在差距,在开源框架、开放平台、芯片等领域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在应用层方面: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度不高,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缺乏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更多仅仅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增加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缺乏典型应用型场景和示范应用。
在产业园布局方面:济南市区域内的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齐鲁软件园和人工智能岛等多个园区均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定位同质化,存在重复招引企业的现象,缺乏合理分工和区域协同,未形成区域内上下游衔接紧密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体系,没有构建起百花齐放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高端人才匮乏
人才问题主要体现在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动性大。根据齐鲁人才网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6月,济南市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达20.97%,位居山东省第二位。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济南市2020年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指出,在济南市高精尖紧缺人才的专业类型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为紧缺,占比为34%;机械工程类、电气工程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需求比例均超两成,占比分别为29%、25%、23%,而济南市虽然高等院校众多,但缺乏顶尖的强势工科专业,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不匹配,关键技术人才仍然以外来引进为主。人工智能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诸多信息科技领域,人才的结构性缺失正成为济南市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掣肘。
(三)投融资环境有待提升
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相似,人工智能企业多为中小规模,尚未形成气候,在企业资质、抵押担保、抗风险能力等方面与大企业存在一定差距,银行等传统间接融资机构很难贷款给此类企业,企业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问题,亟需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为有市场前景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流动性支持。相比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更看重企业成长潜力,对风险的容忍度高,对科技创新企业包容性更强,而目前济南市领先的PE/VC机构较为缺乏,资本市场活跃度不高,创新型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和机会不多,投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
完善配套政策。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相较以往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将促进产业发展进入更具效率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产业结构变革,这些都需要完善的配套政策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4]。应出台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推动本地培育与外部招引相结合,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研发创新、场景应用体系。政策制定应结合济南市实际发展情况并对接企业实际需求,精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注重政策引导与融资支持,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扶持初创型人工智能企业。
打造高端智库平台。成立人工智能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政策咨询、技术论证、项目融资等工作,推动打造高端智库平台,积极与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可结合济南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有所侧重地进行产业布局。应合理评估和规划现有产业园区,明确产业园区定位及发展路径,注重各产业园区的相互衔接与要素流动,形成区域联动互补和差异化定位,集中资源构建济南特色。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在基础层和技术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靠本地浪潮集团、神思电子、国家超算中心以及行业内龙头企业等相关研发主体,着力发展大数据、算力基础和AI芯片等产业领域,加强技术研发创新,重点突破语音交互、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完善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产业链配套。
注重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应用层,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注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数字政府、社会治理、高端装备制造、网络安全、智能交通、医疗健康等方面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大力推动场景应用建设,鼓励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示范应用积累的经验,优化产业发展体系和服务机制。
(三)积极打造行业平台
按照开源、开放、共享的原则,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在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链接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整合行业技术、产业以及金融资源,持续输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并提供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孵化加速等服务,支撑研发团队、初创企业投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促进创新成果扩散应用。集中力量引进培育一批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三方共建的服务于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争取与国际行业巨头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形成开放兼容的技术体系。
(四) 做好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校企人才输送,有效吸引人才。鼓励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已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联合行业龙头企业面向重点行业应用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基地,签订行业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就业协议,加快打通高校和企业间的人才输送通道;同时通过举办全国性人工智能竞赛、行业论坛、创投路演等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人才交流,吸引并留住顶尖科技人才。
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建立海外人才驿站,加强与海外高校、留学生协会、科技企业等的联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创造人才发展的优质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引进模式,探索制定个性化人才政策,进一步提高相关科研人才待遇,完善产学研项目申请机制等,做到引进标准和奖励机制清晰明确,并做好后续配套服务。
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库建设。积极与国内各高校进行科研资源对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集聚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五、结束语
当前,人工智能正向着各产业领域加速渗透,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期,济南市应立足于存储、算力、网络等方面的基础优势,探索开发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着力在开放平台、AI芯片、智能传感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应用模式推广和技术产品升级,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应用的综合服务能力,打造黄河流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