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高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思政融合研究

2022-02-09苏添龙付苹

科学咨询 2022年23期
关键词:园林文明法治

苏添龙,付苹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自然生态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重点,相关生态问题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客观而言,社会对自然生态的关注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特别是18世纪后,蒸汽机带来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的急剧破坏也随之而来。生态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经济发展的红利也逐渐被生态破坏带来的问题抵消,西方世界开始思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并诞生了西方化的自然生态研究理论,但是生产力的趋利性导致这些理论仅仅在缓解环境被破坏时发挥了作用。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活力增强,生产力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同时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导致自然生态遭到破坏。一方面,农药化肥滥用、白色塑料污染严重导致自然生态自我修复微循环被破坏;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少。我国几代领导人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力争建设美丽新中国。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专业归属划分,目前高职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侧重于园林设计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粗放型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模块化培养方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但也造成了园林从业人才的千人一面。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市场对园林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对传统专业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夯实,另一方面,为切合生态文明理念,对园林专业人才的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整体观、生态法治观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园林专业应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指导,及时将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思政融合,为美丽新中国的建设输出专业扎实、观念创新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

一、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于景祥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问题凸显及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实践推动了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2]。刘海霞也认为,当前全球生态问题频出,国内环境治理压力也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政府开始认真考量并规划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3]。李键认为,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现代化、恶劣生态环境的成长经历及勤俭的家风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三个推进剂[4]。陈雪峰则认为,四十年来的经济粗放式发展导致生态问题愈加严重,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已脱离健康循环,导致非人生物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少,生态失衡问题不断出现[5]。李配文则认为,对全球生态危机频发和自然资源枯竭的深刻认知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并发展的内在因素[6]。唐鸣的研究显示,近四十年生态破坏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造成的困扰及对民生的不良影响是生态文明思想产生并发展的外在因素[7]。段蕾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生产力的巨大提升、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及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有密切关系[8]。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党和政府在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总揽全局,统筹发展的新认识、新思路、新机制,它强调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个系统性的健康生态对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创建一个系统性的健康生态也是全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对新时代生态思想的研究,杜永胜认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包括了四大原则:生态环境底线原则、生态保护工作原则、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社会文明发展依托生态原则[9]。周生贤指出,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方面,分别是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如何被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对民生的内在影响、保护生态与提高生产力是否可以共存、影响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内在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法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对生态文明进行综合治理。因此生态文明思想能够从理论上解释国内发展与全球发展的关系、生产力发展与生态良性发展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制度制定与切实执行的关系。特别是一系列生态治理新理念的提出,包括“两山理论”“文明同生态共兴衰理论”“生态全局观理论”“生态民生观理论”等,从理论上突出了生态底线观,完善了保障体系,深化了改革进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生态文明的理念创新、自然生态保护的新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新方略、江湖林草的新布局、自然环境修复的新设计均实现了深化与改革。与此同时,国内也有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共存理论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延伸,表明保护生态同样可以提高生产力。“两山理论”的科学论断辩证地分析了生产力发展与自然生态良性发展的对立关系,更深入地阐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保护之间是可以共存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为全球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是重大突破和创新。

三、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思政融合思考

高职院校在生态文明体系下的制造业强国技能人才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文明理念的实施要求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为党的政策培养人才、以历史唯物观进行科研教学、为人民幸福生活服务、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服务。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高职学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中要充分融入最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使课堂成为政策的输出阵地,既是高职院校在“五位一体”建设总体格局中承担的生态责任担当,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一)在教学过程中重塑学生生态价值观

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要义,也是新形势下高职园林专业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基础。为达到重塑学生生态价值观的目的,一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输出作为重点,强调自然界所有物种都有存在的意义,突出园林工作中的环境保护意识。二是要在自然环境保护层面上,传递美丽生态观念不仅仅是当代人的美丽生态,更是子孙后代的美丽生态,强调主体责任观及主人翁担当意识,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生态道德冲突。三是要突出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教育,强化人与自然平等的认知理念,肯定自然的价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四是开展相关专业实践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以及生态的功能价值。通过以上途径,重塑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二)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学生生态发展观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对我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及生态关系的智慧的升华和结晶,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态发展观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关键部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在生态发展观的理念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可以相互统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可以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融入“两山”理论,让学生们认识到园林工作的宗旨在于改善生态环境,而不是为达到园林景观效果去过度开发资源,甚至是破坏原有自然生态。传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去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理念,园林工作的初衷在于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去改善社会经济增长环境,园林工作的目的在于治理生态环境,最终培养能够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的新型园林人才。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课堂中的园林教学内容更加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环境方面。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不断构建学生正确的生态发展观。

(三)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生态民生观

生态民生观是生态文明理念中事关民生福祉的重要理论,也是生态文明理念中最重要的内容。一是在教学工作中要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在园林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民生,园林行业是发展改善民生的排头兵,一切有利于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民生福祉的园林设计才是好的园林设计。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致力于绿色园林设计,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园林设计,致力于人民幸福的园林设计。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产生了生态欠账,那么园林行业就要在还清生态欠账和提升生态环境中体现担当、体现专业性。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努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态民生观。

(四)在教学过程中搭建学生生态整体观

生态文明思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建设好生态文明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共同承担有区别的责任。生态整体观是生态文明理念中覆盖面的体现,也是高职园林专业设置课程的理论指导。生态系统中没有可以单一存在的元素,任何一种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生态文明既不是单一的山地生态,也不是单一的草原生态,而是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的全面生态文明。高职院校在设置园林专业课程时,除了体现主流园林课程的专业性,还应关注课程的广度。学生的课程不能仅仅限制于城市园林课程,而要将山林景观课程、湿地景观课程、城市景观课程进行全覆盖,甚至还要包括植物学、昆虫学、病理学等课程,从而培养能够适应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专业园林人才。

(五)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生态法治观

生态法治观是生态文明理念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出“两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时代。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涉及环境的所有领域都形成了有法可依、有制度可执行的新态势。法律是红线,法治是底线,任何违反可持续发展战略、违反环境保护国策的行为都是犯罪。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行业需求,开展相关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以法治课堂为抓手,以具体案例为媒介,提升学生的生态法治意识,增强学生从业的生态法治观念。在教学中教导学生在从事园林工作中、面对生态保护问题时不越雷池一步,坚守生态安全格局,促进整个园林行业形成法治风气,让法治和制度成为行业的刚性约束,最终实现园林行业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整体观、生态法治观的塑造培养,拓宽课堂教学的思政广度,加深课堂教学的实践深度。在高职园林专业教学中充分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可以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推动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美丽新中国输出专业扎实、观念创新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园林文明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请文明演绎
清代园林初探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漫说文明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