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青年记者的成长与坚守

2022-02-09吴叶柳

记者摇篮 2022年11期

□吴叶柳

当前,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媒介竞争日益加剧,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青年记者能否坚守初心、向阳生长,关系到党的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事业发展和未来。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体会,青年记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磨炼自己,成长成才。

一、不忘初心使命,坚守新闻理想

理想信念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对于青年记者来说,只有坚守新闻理想,才能在时代的变革中、在纷繁的诱惑面前坚守初心,扛起应负的责任。

1.珍惜我们的职业,珍惜所在的平台,珍惜所处的时代

职业荣誉感、使命感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只有对党的新闻事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才能迸发出火热的工作热情,才能无怨无悔地为之努力奋斗。热爱党的新闻事业是一名记者的“根”与“魂”,是推动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如果只是把新闻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容易忘记记者真正的职责,就不可能成就伟大事业。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新闻媒体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与公信力,而这需要每个媒体人共同维护。因为记者这个身份,因为媒体这个平台,我们才有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机会,有了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打交道的机会,自身的见识、阅历在不断增加,我们获得的一切都是这份职业、这个平台带来的。虽然辛苦,但每当自己的报道获得读者的认可,对工作产生了一些影响和推动,我们都能收获巨大的喜悦,这就是这份职业的魅力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当前我们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生逢盛世,当代青年新闻工作者何其有幸。只有把个人的新闻理想、职业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用优质的新闻作品反映时代变迁、书写伟大变革,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无愧青春韶华。

2.加强党性修养,提升理论素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业务上的内行人

新闻舆论工作就是政治工作,大事小情都要讲政治。当今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艰巨。形势越是复杂,越要把牢党性原则这个“定海神针”,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场坚定,在干扰诱惑面前做到眼明心亮。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新闻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也是记者做好报道的根基。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组织人事报》为例,这是一份组织人事领域的专业报纸,如果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理论和大政方针,做好宣传就无从谈起。青年记者要想尽快成长起来,必须不断强化理论武装,锻造过硬政治能力,扣好事业发展第一粒扣子,这样才能在新闻宣传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二、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俗话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七分采,三分写”,这些都体现了采访的重要性。以前,记者“在路上”是常态,但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手指轻点就能获取各类信息,一些自媒体拼凑、剪辑而成的文章动辄达到“10万+”的阅读量,难免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越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能够坚持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保持“在路上”的状态、为读者提供第一手的资讯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只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扎实深入调查研究,锤炼过硬脚力,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让自己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始终拥有核心竞争力。

记者到一线采访,是走马观花,还是脚踏实地,决定了报道的质量和深度。要让采访更深入,青年记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足功课,把握节奏,掌握采访主动权

采访要有的放矢,首先要在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了解采访对象,列出采访提纲,把握采访重点,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让采访不偏离主题。

充足的采访准备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让采访对象感受到记者的诚意,迅速拉进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把时间浪费在问一些基础性、背景性的问题上,把宝贵的时间留给更能凸显人物个性、探究人物精神或者体现工作思路等关键问题,提高采访效率。

充足的采访准备还能让我们更加灵活地应对突发状况,及时调整采访策略,确保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尤其是组织人事领域的报道专业性很强,比如在“两优一先”的报道中,我们的采访对象分布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有些采访对象特别有想法,能说会道,采访时很可能大谈特谈自己的业务工作,这很容易让记者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走了。但我们的报道主题是反映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党员的风采,只谈业务而不谈工作思路、心路历程等,写出来的稿子就容易空洞、生涩,没有灵魂。再比如我们去一线采访,有些地方负责对接宣传的同志安排得很周到,但采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采访内容太重复,或者采访对象全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干部,没有群众,无疑影响了记者脚步的深入,采访到的素材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整体情况。以上种种都需要记者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对自己的报道领域和采访方向心中有数,同时有一定的把控能力和应变能力,能随时把采访对象拉回来,能及时、大胆地提出要求,调整采访策略,保证采访质量。

2.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让采访更深入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有些青年记者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采访的人不少,问的问题也很多,为什么回来写稿时还是觉得素材不够用,写出来的稿子干巴巴的,没有现场感,缺乏感情,去了和没去没什么区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采访中缺乏敏感性和共情,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只是单纯地记录采访对象说了什么,自动屏蔽掉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虽然迈开了腿,但没有真正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采访还是浮于表面。

只有以现场感动增加思想力量,才能让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其实,不是只有坐下来正正经经地聊才是采访,从接到采访任务开始搜集资料的那一刻起,采访就已经开始了,真正到了采访对象所在的地方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可能是有用的素材。比如采访典型人物,他的穿着打扮、眼神动作、周围环境等细节都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和特点,周围人一句不经意的评价,可能就是他精神内核的展现。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时,这种方法能让记者获得更多信息。哪怕一些细节没法在稿件中完全呈现,但对记者把握人物特质都有很大帮助。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观察、带着思考去采访,才能挖掘出感人的细节、背后的故事;只有先打动自己,才有可能用自己的报道打动读者。

三、增强新闻敏感,善于分析思考,炼就“火眼金睛”和敏锐的洞察力

一名优秀记者要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捕捉时代脉搏的跳动,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发现即将燎原的点点星火,而这考验记者的眼力和脑力。在增强眼力的过程中,善用“望远镜”,理解中央政策背景就会更加透彻;善用“显微镜”,把握基层实践就会更为熟稔。青年记者要不断锤炼“火眼金睛”,学习并保持独立的思考,善于捕捉苗头、发现规律、洞察本质。

1.在会议、文件中把握大局大势,从基层实践、个体现象中透视发展规律

记者有机会参加很多会议、活动,其实这些都是新闻富矿,关键在于记者是习惯拿通稿、完成“规定动作”,还是从中敏锐地把握趋势、主动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比如《中国组织人事报》的一篇分析性报道《中国将迎来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曾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篇报道就是记者在参加会议时捕捉到的一个信息:近年来我国年度出国与回国留学人员比例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6∶1。记者由此展开采访挖掘,最终呈现出一篇反映规律性变化,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的报道。

除了“向上”,一名优秀的记者也要善于“向下”挖掘,关注基层的探索实践、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普通人的命运等,并把它们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国家的宏观层面去观察和思考,从中管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比如,笔者做过一篇关注容错机制的稿子《如何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撑腰壮胆?多地探索建立制度保障——容错机制,让改革创新者甩开膀子》。这篇稿子写作的背景是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为官不为”的消极心理在干部队伍中有滋生蔓延之势,为了给改革创新者撑腰壮胆,一些地方相继探索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关注到这一现象,笔者深入江苏泰州、浙江绍兴、杭州等地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了解了基层干部对容错机制的强烈呼唤,表现了地方如何用好容错机制以及产生的初步效果和各方的进一步期待。稿子刊发后被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网站转发,引发了各地党员干部的热烈讨论,成为全国各大媒体中较早关注并深入报道这一主题的先行者。

2.提高站位,融入思考,让报道更深一层

俗话说,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记者在“抓活鱼”的同时,还要更全面地观察、更敏锐地发现、更深入地思考,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这就要求青年记者增强脑力,要培养政治上的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主动学习、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掌握相关工作部署,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让报道更具高度和深度,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比如,笔者曾经做过一篇关于江苏首届乡土人才大赛的报道《乡土人才“香”遍新江苏》,稿子并没有停留在对大赛本身的常规报道上,而是跳出现象看本质,把这次大赛放到整个江苏人才工作的大局中去考量,在报道中既反映了大赛盛况,又有江苏开发乡土人才资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还有这一崭新课题亟待破解的问题和下一步推进思路。因为有现场、有分析、有高度、有深度,稿子发出来后广受好评。

四、勤学善思、永不止步,做新闻工作的行家里手

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要通过一篇篇报道来呈现,这就是记者的笔力。笔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青年记者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磨炼。

1.勇挑重担,在实战中历练成长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难以成大器。青年记者完成从学生到记者的转变,说到底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也是新闻采写水平、新闻作品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唯有坚持不懈努力探索,才能水到渠成。其中,重大报道既是检验新闻记者业务素质的试金石,也是锤炼记者队伍的练兵场。青年记者要力争在策划、组织、参与重大报道过程中拓展视野、磨砺素质、提升能力,通过重大报道迅速学习、成长,比如参加全国两会,在短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采访、报道任务,对记者而言考验很大,但是收获和成长也很大。

2.广泛涉猎,多方汲取养分

记者创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往外输出的过程,就像一桶水,时间长了,总有干涸的时候,只有不断补充水源丰富自己,永远保持一定的“蓄水量”,才有东西可以输出,因此,青年记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不仅是日常的看报读书,阅读网上信息,更重要的是系统地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补足自己的知识“盲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勤学还要善思,只有不断思考、总结,才能有不断的收获和进步。青年记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挫折,如果能从这些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让自己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日积月累总会有很大的成长。另外,也要善于借用“他山之石”,向前辈和同事学,向其他媒体记者学,向新媒体学,比如同一题材的报道,其他媒体的记者是怎样报道的,有哪些值得借鉴,或者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出的一些“爆款”文案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等,都值得我们思考、总结和借鉴。

五、结语

刚进媒体的青年记者在个人能力和资质上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日后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在这个过程中,所在媒体提供的平台和组织的培养是一样的,造成差距的根源还在于自身努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青年记者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坚守初心,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自己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