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音乐课堂情感之美

2022-02-09☉雷

小学生 2022年36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情感

☉雷 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美育工作,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美化日常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礼记· 乐本》云:“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 记· 乐 记》云:“德音之谓乐。”“声”“音”“乐”反映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声”是人的情感本能表现,“音”是经艺术修饰且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而“乐”是在“音”的基础上,承载了道德教化的内容[1]。“音乐”一词,从个人情感表达到符合社会规范到通往道德高度的要求,是美育的最高境界。音乐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总目标的首位,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必须以情感态度为主线,并为其服务。

一、音乐课让学生首先学会感受美和欣赏美

对于音乐课来说,其教育效应不仅仅在于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获取,更在于内在美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的获取。怎样才能促使师生情感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呢?学生首先要学会感受美和欣赏美。因此,情境导入就尤为重要。在四年级《秧歌舞》的导入时,为在视觉上给学生美的冲击,教师身系大红绸,随歌曲伴奏载歌载舞,以喜气洋洋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学生通过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激发了对本节课浓厚的学习兴趣。此节课是活动课,课前教师为各组准备了道具:大红绸、红手帕、扇子以及打击乐器:鼓、锣、钹等,摆放在学生凳子旁边,从视觉上进行情景渲染。加上教师的亲身示范,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又感染和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效果意外的精彩。在《吹起羌笛跳锅庄》的开头情境导入时,教师随歌曲伴奏跳起欢快热烈的锅庄舞,学生直接被带入到热烈欢快的情绪中,学习锅庄舞的浓厚兴趣直接被激发出来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再次得到升华。虽然两节课内容不同,教学的方式也不同,但情景导入的手段是相同的,并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年级的欣赏课《森林狂想曲》是这样情景导入的:运用白板教学助手等现代信息教学手段,播放精美的热带雨林图片和视频,从视觉和听觉上冲击学生的灵魂,热带雨林中纯天然的音效,使美的感受和欣赏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欣赏美、模仿美、视唱美、肢体美、创造音效美等活动把本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美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感受到秧歌舞热闹喜庆、锅庄舞的热烈与豪放,以及森林狂想曲中各种动植物一起奏响的大自然交响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浓厚兴趣,为后面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音乐形式表现美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音乐教师要把人类最美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并用多种音乐形式表现美。只有忘我地投入到音乐所蕴涵美的情感世界里,才能使学生理解和表现生活中的美。每首歌曲和乐曲都传递着美的内涵,学生要想准确地表达美,就需要去探究美。在教学一年级《过新年》的歌曲时,首先,采用的方法是先请学生认真观赏聆听大屏幕歌曲影像中锣鼓节奏的特点:

“× × ×|× × ×|”。

咚 咚 锵 咚咚 锵

其次,说出主要打击乐器是鼓、锣、钵,出示所有打击乐器的实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探究“咚咚”是什么打击乐器,而“锵”又是什么打击乐器。学生观察聆听后,很快就会使用这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中的锣鼓节奏进行伴奏。热闹的情绪得到了宣泄,再进行美读、美唱、美敲、美舞等音乐形式的体验,音乐的热闹喜悦和欢快感已不知不觉被学生彻底表现出来,《过新年》的歌曲旋律学习就水到渠成。最后,告知学生,老师要用手机捕捉表情动作最美的同学,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同学们去欣赏。此方法激发了孩子们的表演热情,他们自然就会在演唱中将美尽情展现,完美地诠释先探究美再表现美的过程。

在五年级《美丽的家乡》歌曲授课中,笔者除了用以上的形式探究和表现美,特别关注了“念”字,并用目前最流行的“Rap”形式,对歌曲第一乐段的歌词进行创作处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很快就掌握了歌曲演唱的节奏,而且歌词中较为绕口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合唱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学生熟练唱准高声部旋律后,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喜鹊妈妈听到喜鹊宝贝歌唱家乡时,也迫不及待地想加入歌唱的队伍。嘘!你们的声音一定要轻要美!否则就听不到喜鹊妈妈美妙的歌声了,老师扮演喜鹊妈妈,宝贝们一起合作吧。”这样把低声部很自然地加了进来,并与学生完美的配合,既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合唱的和谐美所带来的听觉震撼。最后,再把师生合唱的视频和歌声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自己欣赏找不足,学生在美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了快乐,并学会用最美的音色来尽情表现。

三、激发学生创作美的欲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美的欲望呢?首先,鼓励学生要大胆表现对音乐美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2]。此时会发现学生在美的情感带动下,创作欲是非常强烈的。在教学《秧歌舞》的课堂上进行创作表演展示这一环节时,由于是公开课,学生的表现欲更为强烈。时间有限,课堂上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上台展示自己的创作表演,有位没有被叫到的孩子,就直接冲到了讲台,当众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才能,即兴创作了鼓点节奏:“咚 咚 咚咚 咚咚锵 咚锵 咚锵 咚咚 锵”,这个同学边敲击边唱,引得下边听课的老师都为他的激情创作鼓掌喝彩,这激发了更多学生创作的热情。在教一年级学生学唱《小动物唱歌》时,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很快便创编出:小蜜蜂、小牛、小鸭、小青蛙、小鸟、小鸡、小羊等小动物的歌声。有的学生甚至创编了老虎、大象、狮子的声音,边模仿这些动物边唱,课堂非常活跃。孩子们的快乐编创也感染着老师。这就要老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让学生为自己和其他学生的精彩创编热烈地鼓掌和竖大拇指,让一年级的学生明白原来创编也没有那么难。关键老师要会引导和鼓励学生,激起学生创编的欲望。吴斌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而会唱歌,是最高的要求,需要有独立的歌唱技能和情感创造力。这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长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探索,才能达到歌唱的良好效果。创编和创作则需要学生掌握更高的音乐技巧和基本常识,既不能把它看得太高也不能把它看得太低,要适当掌握一定的度,这就要求教师非常清楚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程度,然后给予学生能创编的音乐内容,使学生觉得创编也没有想象得那么难!教师利用情感带动和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对激发学生创作美的欲望更为重要!

四、在音乐课堂中,把德育的种子潜移默化地种进学生心里

我们的音乐作品都有其真、善、美的情感价值观,学生在身心得到陶冶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精神上对音乐带来的“美”也得到了满足,部分中华民族的歌曲经典和古典乐都得到了传承。“润物细无声”这句经典语言最能体现出把德育完美地融入到音乐课堂中来[3]。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时,正好音乐课上到《吹起羌笛跳锅庄》这一课,歌词是:“在这祖国的土地上,生活多幸福,我们怎能不跳舞怎能不歌唱!”学生深刻理解这句歌词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不用任何语言和情景来渲染,学生都为能生活在华夏大地而骄傲和自豪。

在教授二年级的《健康歌》时,通过音乐活动和体验,学生非常直观地接受了早睡早起多做运动,不乱吃零食多喝白开水的健康理念,这些理念深深播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使学生明白,只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进行生活和学习。

在教授一年级学生歌曲《小蚂蚁》时,学生通过歌唱、律动、游戏等音乐活动,形象直观地明白了只有团结在一起,守规则守秩序,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引申到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学生在音乐游戏和律动中明白了团结的力量,像“小蚂蚁”一样遵守秩序团结友爱才可战胜一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比苍白的说教要更形象、更生动,更容易让学生从心灵上进行接受。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思政教育无时无刻不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我所教授的音乐课经验中,思政教育是音乐课上让学生最容易直观接受和感受深刻的一门课。

五、在美的音乐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成长

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其特质是教师在美的情感中和学生一起成长。随着音乐课堂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要明白,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课堂中经常有许多未知因素,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具体情况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出现的变化来调整原来的设计思路。

在教授二年级《健康歌》时,整节课基本都能按照我当时的教学设计顺利地进行,可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因为当时我让所有的男生扮演爷爷的角色,全部戴上我课前发给他们的白胡子,正当大家随音乐律动时,有几个男生觉得表现不尽兴,竟然直接面向所有的老师,又是搞古怪表情,又是自编动作扭胯扭臀部,逗得下面听课的老师个个哈哈大笑。这的确是突发情况,我赶紧抓住这个闪光点,让这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并带动台下所有的男生进行编演,后边干脆就不按我设计的过程进行,而是鼓励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编演的动作更搞笑、更幽默、更有趣,所有学生当评委老师来选出优秀胜出的同学,然后把精彩的表演视频投影到大屏幕。这样,学生的创编和表演激情彻底被调动起来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课堂纪律有点乱,但我还是决定放手给他们机会进行创编,结果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也促使我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其他教师给本节课的评价也非常高。中肯评价和音乐思想方面的交流更能促使教师迅速成长。当然,音乐课堂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秧歌舞》、《吹起羌笛跳锅庄》《森林狂想曲》《中国武术》《美丽的家乡》和《过新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享受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喜悦。我相信,只要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不断学习进步,就能把美带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成长!

综上所述,要让学生在音乐实践和体验中获得美的情感,教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钻研:要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互动:美的语言、美的歌声、美的音响、美的肢体、美的表演等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运用信息技术白板等现代教学手段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美,在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美的体验: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与美同行,因为它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一起用情感之美铸就音乐之美。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情感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