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安校园建设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探析*

2022-02-09王启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4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王启远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一、风险社会下的校园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人类对社会各界干预在范围和深度方面都在不断扩大,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已成为风险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著名学者贝克在其代表性著作中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他认为,世界处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过程中,风险是广泛存在的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在风险社会中,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面临着多种风险的威胁与挑战。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高校社会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高校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些不良的客观因素和社会思潮,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状况、行为方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平安校园建设,确保校园和谐安全稳定已刻不容缓[1]。

构建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万千家庭的和谐幸福。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学校中受资助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加。贫困学生受其家庭条件的影响,承受了较大的生活和生存压力,很容易产生对同学的排斥和对社会的抱怨。有的贫困学生甚至出现畸形心理和反常行为,如不加以教育引导很容易致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给自身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带来影响。当前的资助工作中对安全教育、风险文化、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视还不够深入,以平安校园为着眼点有针对性地探究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发展型资助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平安校园的现实需要。

二、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特征

1.自我定义标签化与反标签化的矛盾

部分贫困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相较于其他同学更加敏感和自卑,自我标签化与反标签化现象严重,在情感上容易自我否定,给自己打上贫穷落后的烙印,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但又过分在乎别人的评价,遇到挫折便怨天尤人,甚至经常顾影自怜。同时,他们又有着更强的自尊心,爱慕虚荣且不惜代价地伪装自己的贫困生身份,哪怕经济窘迫也要努力追求物质上的平等。有的贫困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妄图通过偷盗扒窃、“套路贷”“裸聊”等“捷径”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2]。

2.社交需求与退缩回避型社交行为的矛盾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如果不能将课余时间合理安排会将个人的孤独感放大,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与人交往的社交需求。贫困学生由于自身的怯懦和自卑,导致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很容易产生无法融入大学生活的情况,导致被他人认同的渴望和与人交往障碍的矛盾、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和较低的自我满足感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产生了与自身真实意愿相反的社交行为。这对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与平安校园的构建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3.内心紧张惶恐和焦虑抑郁并存的矛盾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是对事物过度担心而产生的紧张、着急、恐慌、不安。适度的焦虑反应可以提升大脑的反应速度,有助于应对困难挑战。抑郁是一种情绪状态,抑郁症则明显伴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认知障碍以及其他症状。贫困学生不仅要面对自身经济困难造成的生活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学业、社交等方面的重压,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排解和转化,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侵害身体健康,甚至演变成威胁社会安全稳定的社会性事件。

贫困学生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从保障学校安全稳定的视角来看,需要在构建发展型资助进程中融入安全教育的理念,将解决资助问题与心理、思想、现实等问题一起解决,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健康观、发展观。

三、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特点和现实意义

1.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特点

相较于传统保障型资助,发展型资助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更加体现差异性和发展性原则的资助模式。发展型资助模式是指,除了提供资金帮扶之外,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通过文化感染、能力拓展、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其创造全面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目的的一种资助理念与方式。它改变了贫困学生以往被动接受资助的尴尬局面,根据其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帮扶,更加注重贫困学生人文素质和心理健康,帮助消除学生心理阴霾和改正不良嗜好,真正地实现“自我救助”[3]。

2.发展型资助的现实意义

发展型资助的现实意义在于,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贫困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将其自身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提升摆脱贫困的信心,使贫困学生由被动受助变为主动自助,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在资助过程中,兼顾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共性特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相较以往大水漫灌似的单一资助方式,发展型资助对受助对象的致贫原因、能力差异、特长特点进行分析,根据他们需求的不同,选择性地在能力提升、就业培训、思想引导等方面进行资助服务,提升贫困学生的生存安全感,有针对性地实现育人,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发展型资助与平安校园建设的内在联系

安全的本质是人的安全,它是安全的底线与核心,兼具主观感觉,又包括客观状态,即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客观上不存在威胁的一种相对状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的安宁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校园的平安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可谓不重要。校园的安全稳定表现在教学科研平稳有序,生产生活井井有条,校园治安状况良好,不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校园人文气息浓厚,人际关系和谐友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和睦友爱,充斥着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发展型资助工作与校园平安建设在目标指向上是契合的,都是为培养学生和塑造人才而服务的。平安校园建设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和谐友善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贫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达到“育人于无形”的教育的效果。发展型资助更是肩负“资助育人”的使命,除了物质资助外更要注重在道德浸润、能力培养、精神激励,努力提高他们自身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生存安全感,帮助贫困学生成长成才最终实现全面发展。近些年发生的大学校园安全事故,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这一问题放大。发展型资助工作与平安校园建设二者之间在育人目的上存在关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展型资助的内涵涵盖了学生的安全需求,平安校园建设亦是对发展型资助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发展型资助不能离开安全谈发展,平安校园又对发展型资助工作起到促进作用[4]。

五、平安校园建设视阈下高校发展型资助对策探析

高校资助工作不仅要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帮助,还促进了他们成人成才。高校需要在更新理念、强化意识上进行变革,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辅导和法制安全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健康观、金钱观,为平安校园的构建打下基础。

1.加强价值观引领,树立科学的资助理念

要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学生既是校园的主体,也是资助育人的主要工作对象。一切贫困生帮扶工作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身上。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既是发展型资助理念的应有之意,也是给新时代资助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促进大学生的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发展,这是我们制定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

首先,要在思想上尊重贫困生,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避免刺激到本就脆弱的敏感神经,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其次,要设身处地为贫困生着想,如建立贫困生个人档案,了解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特点,倾听他们的心声,想其所想、帮其所难,真正取得贫困生的信任。最后,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助工作。资助工作不仅是救急救穷,还要推动贫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学生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方面都得到提升,不能只追求短期的效果,而是要使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将安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安全大于天,责任重于山”。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嵌入安全教育,在扶贫助困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提升安全意识,在励志成才过程中时刻不忘安全管理。要依托资助政策实施主体,建立各个阶层的安全教育措施,成立“学校—学院—辅导员”三级安全教育指导体系,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做到受助学生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接受安全教育。学校要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多维指导,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将法律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融入学校丰富的资助育人文化活动中,努力营造安全的校园气氛。学院要注重实际操作,加强与当地司法机关联动,通过共建合作的方式,邀请法律从业人员开展普法宣讲。此外,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开展安全教育宣传,让学生的安全理念入脑入心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辅导员作为具体实施者要强化落实,要向贫困生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班会,补充和强化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将安全教育与资助教育耿好地结合。充分利用感恩教育、政策宣讲、贫困生认定等契机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鼓励困难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励志教育、法律讲座等活动,切实提升对社会的良性认知和法律意识。

“校园无小事,安全大于天”,安全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高校资助工作应从安全稳定角度出发,制定相关对策,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心理疏导,提升人文关怀

首先,要加强力量建设,充足的人员数量与合理配置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每年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开展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营造“珍爱自己、关心别人”的校园氛围,通过开通热线、创办线上咨询平台等方式,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援助。最后,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通过协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以同龄人的身份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帮助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塑造学生个性品质,提升心理调试能力,坦然面对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给予陪伴和关怀,减少高校中的隐性安全事件。

4.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

资助工作不能只着眼于解决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更不能只采取“输血式”救济的工作方法,如果不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资助工作就无法取得实效。因此,在开展资助育人的过程中,要将教育、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地为学生解决现实困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急、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取得实效,为推进学校“平安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各方面压力大,在校期间的“学业压力”和走向社会的“就业压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因此,资助工作如何解决好贫困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存在的问题就会像定时炸弹,随时破坏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中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难处,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比如,对于就业困难的贫困学生,在入学初就要给学生制定就业帮扶计划。一方面,加强学业帮扶和专业指导,努力提高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力争使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