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共建“一群一圈五对接”消防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
2022-02-09海南
海 南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于2010年设立消防工程技术专业。面对专业在全国专业布点较少,且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数量质量都不能满足行业企业所需的办学难题,如何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区位优势和专业基础,精准对接转型升级需要,使专业契合产业发展要求,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消防技术技能人才,是在建设我国消防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过程中首要破解的难题。
一、坚持市场导向,“供需匹配”实现专业精准定位
伴随国家消防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消防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趋势,消防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消防产品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京津冀地区则是中国最主要的消防产业集中发展区域之一,拥有各类消防企业近1000家。产业体量快速扩大,岗位需求多样,产业链中不同业态企业的用人标准不一,涵盖的专业领域较多。但大部分是小微企业,规模小,业务模式相对单一,对应岗位群的专业要求主要针对消防系统的认知和实践。而市场上的大部分人力资源集中在电气类或给排水类专业,具备的消防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够全面系统,综合性消防技术人才紧缺。消防专业坚持市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区位优势和专业基础,针对刚刚向市场开放的消防产业链中间环节,即消防工程、维保、检测等技术型小微企业的用人需求,精准定位办学层次和培养规格,与电气类、给排水类专业错位发展,培养对消防系统的认知更全面,操作技能更适用的综合型消防技术服务人才,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要供需匹配,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的契合度。在此过程中,消防专业紧扣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一方面克服了高职消防专业模仿本科或者靠近本科教育的“就高”走向。另一方面克服跟随消防培训机构“取证”导向、动手为主的“就低”倾向,避免毕业生出现缺乏理论支撑和综合素养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发展前景受限[3]张淑珍:《对高职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11期,第28页。等缺憾,不断纠偏,实现专业精准定位。
二、明晰组群逻辑,“一群一圈”共建产教融合平台
(一)明晰组群逻辑,参与构建“安全保卫专业群”
1. “同类专业”组群逻辑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集群效应凸显,单个专业很难适应产业链、岗位群的发展需求。[4]张建梅:《基于专业群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与实践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0期,第103页。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应该说,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落实国家“双高计划”的重要制度设计,组建专业群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品牌专业建设路径。
各职业院校通常遵循“同类专业组群”的逻辑,即依据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基础,以某一个或几个发展较好、基础雄厚的专业为核心,再添加几个有一定相关性或互通性的专业,组合成为专业群。然而,这种同类专业组群的方式,可能会使不同专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培养的人才出现同质化倾向,学差不多的课程,考一样的资格证书,就业去向基本相同。不得不说,仅仅依照这样“合并同类项”的专业群组群逻辑组群建设,一定程度上是对专业群内涵与价值的误解。深入探究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逻辑,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5]周娜:《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组建逻辑研究 ——以冀皖晋四所学校为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2.打破常规确立“对接岗位群”组群逻辑。消防工程技术专业在全国专业布点少,建立之初,办学规模小、专业基础薄弱。为破解“小众”专业生存发展难题,消防专业不走寻常路,打破常规的“同类专业群”组群逻辑,逐步明晰了“对接岗位群”组群逻辑。主动跨专业大类,作为隶属于建筑大类的工科专业,同隶属于公安与司法大类的安保、安防两个专业携手,组建了以安保专业为龙头,安防、消防专业为两翼的“安全保卫专业群”。
该组群逻辑,不仅是基于安保、安防、消防专业学科基础相邻,更是基于专业链和产业链联系紧密、职业岗位群相通、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特点,也符合教学资源可共享的办学现实需求。这种“对接岗位群组群”的逻辑,使安保专业群三大主干专业培养的人才,尽可能全方位地覆盖了安全服务领域的主要职业岗位群,体现了大产业背景下,安全服务领域不同岗位的分工和彼此之间的可迁移性,从而使专业群“满足行业内不同企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6]同上文,第32页。
组群发展,有效发挥了专业群内师资、课程、实训基地、就业单位等办学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几年内迅速形成了专业群集聚效应。从而使消防专业面对消防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职业岗位需求快速变化、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发展趋势时,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调整课程体系、充实师资力量、引入合作资源,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应对产业变化的适应能力,[7]张红:《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19年第6期,第106页。消防专业逐渐成为专业群内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又独具特色的主干专业,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二)借助职教联盟平台,形成消防人才培养生态圈
消防专业积极落实教育部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8]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2019年4月1日。的精神,借助安保专业群共建共享的职教联盟平台,坚持多元主体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育人才、资源共享、全程参与,有效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作用,激发了学校专业办学活力,进而吸引了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在不同专业、行业、企业之间形成链接,拓展合作领域,资源互惠共享。逐步构建了包括消防行业协会,首安、利达等龙头企业和40余家小微企业,以及中高职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等“校、政、企、行” 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头部引领、组群发展、优势互补”消防人才培养生态圈,为专业建设搭建了产教融合的坚实平台,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专业办学格局。
三、多主体协同育人,要素“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消防专业坚持从职业出发的办学理念,通过“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对接、培养规格与职业证书对接、培养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路径与就业发展对接”,探索出培养行业紧缺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校企互利共赢的合作育人路径。
1.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在有序满足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必须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就业意愿。[9]郭达:《产业演进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天津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5页。通过将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体的就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遴选行业紧缺且学生有意愿就业的核心岗位,针对性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实现进口畅、出口旺的良好办学效益。消防专业针对消防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快、技术更新快、人才需求大、适用人才少、自主培养能力有限”的用人难题,面向产业链中段,针对性培养从事智能化建筑消防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维、培训、销售等服务类和管理类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提高专业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的能力。
2.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对接。随着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发展,2015年在职业大典中将“建构筑物消防员”改为“消防设施操作员”;2019年由人社部和应急管理部颁布“消防设施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在2020年国家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中,“消防设施操作员”作为与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密切相关的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调整为准入类职业资格,采用统一职业标准。消防专业将“消防设施操作员”这一消防行业准入类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作为消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标尺,并将更高层级、专业发展必备的“注册消防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也融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规格符合毕业后3-5年职业发展需要。
3.培养内容与技术标准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不断适应产业融合发展后产生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标准和新需求。消防专业依托职教联盟平台形成的消防人才培养生态圈,由龙头企业牵头,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对接1000余项消防国家标准、消防行业标准、工程建设消防技术规范等国家技术规范,及时将消防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内容。
4.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消防专业在专业内涵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要求,全面深化教学内容和实训环境与行业真实工作过程的对接。如实训基地规划建设时,对接建筑消防实景,建设了“立体联动”的消防实训基地,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开发消防3D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使不易复现的火灾场景、系统故障,不能直视的消防系统内部情况更加直观有效呈现,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形成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5.培养路径与就业发展对接。消防专业在有序对接消防行业需求进行专业建设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个体的就业需求和发展需求。一方面使人才培养过程符合产业运行规律、企业运营节奏,另一方面也注重校企共同根据企业用工需要,配合学校顶岗实习安排与企业项目周期,通过学生企业双向选择,落实好技能鉴定、实习、招聘、入职时间表,使人才培养过程逐步规范,并符合消防人才技能形成的规律,满足专业学生取证、实习、就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供给驱动发展模式向需求驱动发展模式转变,[10]郭达:《产业演进趋势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天津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72页。做出了有益尝试。
四、 “岗课赛证”综合架构课程体系,实现精准育人
专业依据行业职业标准,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大赛的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11]潘骁宇:《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49期,第97页。消防专业在不断优化调整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体会到,“岗课赛证”恰好对应着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目标、过程、手段和评价四个主要方面: “岗”即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课”是构建体现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并使灵活的课堂教学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赛”是指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证”指消防行业职业资格准入证书,是教学评价的有效标准。通过把岗位需求与职业标准落实到课程,专业学习和双创教育融于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创新创业能力,体现了消防专业“学做创”贯通的人才培养特色。[12]张建梅:《基于专业群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逻辑与实践策略》,《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0期,第107页。
1.课岗对接。紧扣岗位技能标准确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编写模块化教材、确保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技术标准变化做出及时更新,在评价指标设计上对接职业技术标准,教师、企业专家、学生多元参与,使学生学业评价与行业企业技术评价统一。
2.课赛对接。教师团队对智能楼宇技能大赛项目进行二次开发,将其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项目,并将技能大赛标准引入教学中;通过创设企业经营沙盘虚拟实训室,做实做精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有效提升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课证对接。坚持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三教”改革夯实基础,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建设过程中,消防专业始终坚持学校、企业、学生多元参与,循序渐进深化“三教”改革,使教师与教材相适应、教师与教法相契合、教材与教法相匹配建设,有效深化专业建设内涵。
(一)抓住关键,校企共培共享专业教学团队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消防专业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师资培养规划,按照国际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校企共培共享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1.国际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专职教师全部参加澳大利亚职业培训与评估师职业资格培训与取证,选派优秀师资赴德国、澳大利亚、台湾地区培训交流4人次,对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扩展了教师的国际视野。接受国际化师资培训比例达到100%。
2.外引内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消防专业建立之初只有1名消防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兼职教师先开课,校内相关专业教师全程旁听;派师资赴高校和消防培训机构短期学习;支持教师参加消防职业资格培训取证等方式,逐步建立了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稳定的教学团队。
3.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行业企业提供丰富实践锻炼资源,保证校内专任教师每5年内参与行业实践锻炼不少于6个月。从企业兼职教师带校内教师,到校内教师辅导企业青年培训师;从企业为校内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到校企师资共同承担社会服务项目,逐步建成了一支结构优化、德技兼备、育训皆能、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比例100%。
通过上述培养模式和路径,使专业师资团队整体素质显著提升。团队教师多次参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司法部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个、信息化教学大赛奖项3个,展现了职业教育课堂革命所需的突出的行动导向模块化课程设置能力和项目式教学实施能力。[13]参见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
(二)夯实载体,校企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和配套教材
为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校政企行专家联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分析消防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构建“任务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坚持行动导向,依托岗位群真实的工作情景,校企联合完成全部专业课程项目化改造。
与此同时,针对消防专业教材结构上要么学科逻辑痕迹显著,要么直接针对培训取证,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整体育人目标需要;内容上对接新标准不及时、呈现形式上过于单一,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清晰等问题,校企联合组建教材编写队伍,开发一批内容形式精良的校本教材,覆盖全部核心课程。《火灾预防与救助》《消防水灭火系统应用》等多本教材填补了专业教材空白。
(三)资源保障,助力教法改革、完善办学功能
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落实国家重大决策的积极行动。消防专业依托“一群一圈”,前瞻性规划建设了对接建筑消防实景、立体联动的消防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新型应用专利成果;开发消防3D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使不易复现的火灾场景、系统故障,不能直视的消防系统内部情况更加直观有效呈现,并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建设了一批微课、慕课、SPOC资源,并作为主要专业参建了安保专业群北京市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结合学习通、习训云、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形成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全覆盖的 “内外联动、软硬结合”教学资源保障体系,推动了O2O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逐步深化,助力学生技能提升。也使专业面向社会提供全时间、全空间职业培训的能力显著增强,完善了职业院校办学功能。
六、办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专业,形成示范引领效果
(一)小众专业办成精品专业,辐射引领作用突出
坚持产教融合,推动消防职业教育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防产业转型升级全过程,使消防这一“小众”专业办成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精品专业。专业定位精准,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升级,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全国一流,特别是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专业教师双师比例100%,接受国际化师资培训比例100%,获得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奖项,从企业兼职教师带校内教师,到校内教师辅导企业青年培训师;从企业为校内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到校企师资共同承担社会服务项目,成为落实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力量。2019年消防专业作为主干专业之一,入选首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同年成为教育部认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骨干专业。连续数年在中国科技评价网“金平果”高职专业排行榜中专业影响力排名名列前茅,专业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交通职业学院、山西警官职业学院等多家院校来我校调研学习交流。通过提供专业咨询、方案移植、师资代培、学生交换、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北京交通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多家院校建立和发展消防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二)小微企业形成大产业群体,中段产业提质升级渐成态势
依托职教联盟,小微企业不仅有效解决了“业务发展快、技术更新快、人才需求大、适用人才少、自主培养能力有限”的用人难题,还能在龙头企业和院校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实习就业合作,到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专利申报、分享信息、扩展业务,参与职业教育的各类合作主体形成了丰富办学成果。众多小微企业成为联盟中龙头企业的服务提供商,参与大兴机场、环球影城等多个大型项目的消防技术服务。依托职教联盟,新创企业借助学校教学资源开展职业培训、资格鉴定、消防安全评估、消防维保检测等技术咨询服务。依托职教联盟,校企合作开展社会服务。先后联合为中石油、密云检察院、国电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1200余人次。依托职教联盟,校企、校行、企企之间通过多样化合作模式,打出了“组合拳”,提升了消防职业教育对行业的影响力。
(三)服务特殊群体,有效促进就业创业
2016年起,消防专业积极落实政府服务特殊群体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持续招收退役士兵专班。士兵学生强烈的创业意愿、过硬的政治素养,较强的操作能力和纪律观念,特别符合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受到企业欢迎。通过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就业,增强了退役士兵对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实现“低进高出”的跨越,消防专业逐渐成为最适合退役士兵学习的专业之一。每年通过职教联盟,企业为退役士兵提供的就业岗位能够确保95%的毕业生不出校门就能一次性解决自己满意的实习就业岗位。专业共培养毕业生 500 余名,就业率始终保持在 98%以上,企业对学生满意率99%以上,现已有近200人成为企业骨干或中高层管理人员,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毕业生。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20余人次。自主创业成立消防技术服务公司的毕业生还于2021年代表学院获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职教赛道一等奖。良好的社会口碑吸引稳定生源和优质的企业,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十余年来,消防专业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办出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精品专业的实践经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该专业通过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完善联盟运行机制,团结凝聚行业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提升小微企业经营业绩和行业影响力,实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小微企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该专业注重内涵建设和育人效果,积极促进以退役士兵为代表的特殊人群的成功就业、创业,成为消防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