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关爱机制的研究*
2022-02-09杨绪秀
杨绪秀 赵 强
(1.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2.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1)
一、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新时代的高校,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生源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包含地域、民族、户籍、家庭等不同的状况,形成了千变万化的个体差异性,也造就了高职院校特殊的学生群体,在某些方面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行为表现存在缺陷,其行为产生的因素也比较复杂,因此,深入了解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升学校立德树人的实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特殊群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特指某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生存状况,由于那些自身或社会原因常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被称之为特殊群体。
特殊群体学生是指与普通群体学生相比较于而言,这部分学生因其受社会风气、学校环境、家庭状况和主观意识等因素影响,导致其在生活中、学习上和心理上相对弱势[1]。
根据特殊学生群体特征进行细化,将其分类为学业困难型、家庭经济困难型、心理障碍型、其他特殊困难型等四个类型,而其他特殊困难型特指身体残疾、择业困难、恋爱受挫、校园违纪、网络成瘾等学生群体。建立特殊群体的数据库就是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进行辨析和统计,结合实际工作将其细化,采取措施时应区别的对待[2]。
二、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由于特殊学生群体的经济状况、沟通能力、教育资源占有和就业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其特征表现为经济来源匮乏、生活质量较低和精神承受力较差,使他们在社会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通过对部分学生以调查问卷形式和访谈方式分析和观察,总结出特殊群体学生存在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1.容易产生较强心理自卑和轻视自我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家境贫困、沟通能力弱、学习能动性差、择业困难和情感受挫等诸多的压力;特别是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产生过激反应,甚至出现过度焦虑和自卑的心理表现,以及呈现出抗压能力差、适应能力弱等行为特点,若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大学生活,这部分学生特别需要大家的耐心引导和用心关注。
2.校园模式的变化容易造成心理焦虑
高职院校的知识体系结构侧重于技能学习,与中学相比而言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刚进入大学的高职院学生存在适应心理;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加上本身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及学习方法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听不懂-不想学-放弃学的心理,低效率的学习是导致学生心理焦虑的主要原因。由焦虑造成学生失眠、脾气暴躁、行为过激等特征,若不及时进行干预,将会演变成抑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学生入学后自身人生观的迷茫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发生变化,开始对人生和未来进行思考,比如学业、未来的工作、未来的生活设想等,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对未来感到迷茫也是当代学生普遍的心理现象;成长过程中缺乏合理的引导,也是学生感到迷茫的重要的因素;长期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会对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和谐校园构建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4.经济上的贫困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既要承受学业压力还要承受经济压力,双重压力的环境中使学生容易造成心理上自卑;近年来,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力度逐年提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但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三、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具有特殊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校园环境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提升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出现一些不健康、消极方面的因素,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3]。当代大学生受到这些消极价值观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科学价值观念模糊等错误认知。家境贫困的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自卑感,有的还会出现爱慕虚荣心理和相互攀比心理。
2.原生家庭影响到个体的心理支持系统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为人处事态度都不尽相同,对于塑造个人性格、品格、行为习惯,家庭的熏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就使得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不同,必然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而来自原生家庭的亲情关爱更容易帮助特殊群体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因此家庭教育应当担负起孩子品质形成的责任。例如,生活在不和睦、父母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环境的孩子恐惧心理特征较明显,单亲家庭的学生则不擅长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由此可见,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和睦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3.自身调适能力影响到个体的心理承受力
在大学生活期间,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还要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困难,还要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手段,可是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调适能力弱,当在面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时容易出现不适应,导致心理压力逐渐增加,造成心态情绪受挫,进而丧失自信。然而,每个人自身的承受能力是有差别的,面对困境反映出来的表现也不一样。依据本身的心理压力状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调节心理压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所以学会适度调整自身身心压力,让高职院特殊群体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构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关爱的实践路径
基于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特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构建校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关爱的实践路径[1]。对特殊群体学生给予心理关爱和支持,有效引导学生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进而学会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
1.构建特殊群体学生的管理体制和心理关爱队伍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全面育人的基本理念,积极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心理教师的心理关爱队伍。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精细化分类,实施一人一档管理模式;在辅导员现实的工作当中,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方法:
(1)建立“年级—班级—宿舍”三级管理体制,以班委和宿长为抓手,能够快速地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资料。
(2)设立班级安全信息员,选择班级中活跃的学生作为信息员,这些信息员队伍不公开,定期汇报学生的动向,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情况。
(3)搭建家校联动桥梁,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微信或QQ家长联络群,形成家校联动育人合力,共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建立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定期沟通机制。辅导员(班主任)进入课堂,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能够了解特殊群体学生学习情况,听取任何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做到进一步助力学生成长[5]。
(5)发挥好学生干部的带头模范和学生党员战斗堡垒作用,经常关注和关心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2.增强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关爱的三大课堂有效融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内容[6]。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融合才能真正发挥实效。第一课堂让学生更加科学的认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享、团辅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学会自我调适的方法。第二课堂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为重大节日为契机,如“5.25心理健康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活动为牵引,开展“心理健康月”“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提升特殊群体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增强参与感和对生命体验感。因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性,教师要在活动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加强有重点进行引导。第三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教育阵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及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增强特殊群体学生线上高效交流,进而实现对特殊群体学生有效的帮扶。三大思政课堂有效融合,齐发助力特殊群体学生健康发展[6]。
3.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网格化心理帮扶
在特殊群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时,首先,教师要用心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具体分析原因所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紧密围绕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合理划分特殊群体,进行精准化疏导和帮扶[7]。通过励志故事分享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培养特殊群体学生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其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因材施教,分析具体实际困难,在实践过程中,做到耐心的疏导和精准帮扶,促进其心理能够良性发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引导特殊群体学生敞开心扉、信任他人、接受他人的帮助。第三,要熟知特殊群样学生的需求,给予尊重和爱护。如开展贫困学生的励志座谈会,引导学生正视贫困;开展学业互帮小组,提升学习能力等活动。
4.形成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互助支持系统
特殊群体学生因自身情况,在大部分成长过程缺乏关注和肯定,比较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因此,教师要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关爱,进一步助力特殊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8]。首先,老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特殊群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并给予正面的鼓励,帮助学生重拾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其次,要尊重学生的特殊性,根据学生自身特长,多向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特殊群体学生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最后要针对特殊团难群体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物质帮助,在学校现有政策基础上,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提供勤俭助学岗位等;定期开展思想交流和帮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加强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关爱策略的研究,对特殊群体学生成长成才、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而培育全面的、健康的、优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保质保量,建设人才强国,为实现第二百年目标提供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