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高校音乐教材建设的启示*

2022-02-09吴思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6期
关键词:艺术课学科教材

刘 瑾 吴思宇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课标》)正式发布。相较之前的课程标准,《艺术课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展现出一系列的新气象。例如,将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明确了艺术各领域之间的联系,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同时还强调了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

这一系列的新举措,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向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甚至是新挑战。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我们在迎接这次挑战之时,一定要认真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基于产出的导向,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音乐教育人才方能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进程?在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中,应该设置怎样的课程,采用什么样的教材,才能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在这诸多问题中,教材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因此,本文从《艺术课标》的几个重要理念切入,剖析该课标对高校音乐教育教材建设所产生的启示,以期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使其能够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需求,并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出更具岗位适应性的优秀教师。

一、四大“核心素养”及其启示

《艺术课标》以义务阶段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照,科学地设定分段目标,围绕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课程目标的设定。高校作为义务教育人才输出的摇篮,应培养洞悉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目标的接班人,而《艺术课标》为高校培养未来的优秀教育人才指引了方向,从四大核心素养入手可得到一定的启发。

“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应该立足于对音乐本身的认识,使学生系统地建立和发展音乐的听认知基本概念[1]。”艺术实践是感性体验的过程,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能为学生的感性体验提供充裕的环境,由此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而提高认知能力。学生感知的是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感性与审美吸引,认知的是审美能力的潜移默化提升,以及感悟艺术背后丰富的内涵意蕴所带来的人格升华。审美感知能为艺术表现提供养料,奠定作品情感的基调,同时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更深层地掌握艺术的表演技能,从而“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2]”。这种积极的艺术表现能给学生赋能,增强学生的能动意识,从而推进学生展开丰富的创意实践。

基于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目标达成,创意实践显然是一项升级版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从历史解释学的角度来看,或许每一次表演都是在尽可能地靠近作曲家创作的背景,领悟其创作意图,但创意实践往往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不但要深入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而且更要综合不同学科知识。但是,再优质的教材建设,最终也离不开大中小学的通力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代表知识界的教育理论者,可以供给实践者各种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外在的‘输血’,无法替代内在的‘造血’,最具有根基性的是赋能给实践伙伴以‘研究内生力’和‘创新内生力’,成为研究型、创新型实践者[3]。”而这种“内生力”往往需要文化的积淀才弥足珍贵而有张力。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4]体。”统一的教材开发理念,必然成了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前提。同时,开发教材理应关注教材背后投射到的学生,也便是未来的教师人群,培育好了学生,也间接性地为培育莘莘学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学科融合理念及其启示

1.朝向学生的艺术辐射面再扩大

“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教育是文化传递、选择、交流、创造的主力军[5]”。《新课标》中“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学生可大胆地展开跨学科的交流,为学习艺术提供灵感来源,更好地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力、创造力,达到育人目标。无论是与姊妹艺术,还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际上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夯实,即充分尊重学生,不再固化单一学科的授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音乐教材的开发,首先应立足于艺术整体性视野之上进行宏观的调和,力求让学生从音乐与艺术融合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接触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形成全面系统的艺术观。例如,音乐师范类的学生教材应丰富摄入如影视、喜剧、舞蹈等多类艺术学科的素材,在综合艺术学科的探索与驱动下,推进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

现如今,媒介发达,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丰富、视野广阔,越是在学科杂糅的公选课堂中,越便于生产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原料,只是学生之间碰撞的火苗,需要教师通过合情合理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实践点燃。在肯定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艺术成果的前提下,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选择团队伙伴,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后创意实践,培育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因此,无论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还是选修课的课程和教材,都不应故步自封,要大胆地走出本学科的桎梏,迈向各艺术学科,辐射到更多的学生群体,促成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流与互通,争取达到“一科多能”的效果。

2.多学科协同育人下的健全人格再塑造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6]。”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单单要通过专业技能表演、音乐鉴赏侧重提升学生感受形式美的能力,也要挖掘音乐艺术背后的“意味”,拓宽学生作为“人”的个体所能感知,并理解音乐的最大接触面,拓宽文化理解的渠道,养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观,“引导学生把表层兴趣转化为深层兴趣[7]”。

高校教材开发具特殊性。以往教材中常出现与艺术作品相关联的社会背景、人文背景,但极少采取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互联的教材内容设置。当然,学科杂多容易导致教学无重点的状况,但大学生对讯息的接受面广、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往往不能像义务教育阶段单纯重视输出,而需要恰如其分的点拨,如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点到为止,又能促成学生们想象空间的发挥,这也考验着教材开发者的综合素养。在如此多学科协同育人的良性循环下,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优质的教材是良好教育活动的根基,哪怕万丈高楼,想要稳固搭建,便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地躬行实践,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最终应该实现应知应会,不仅具有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也能理解音乐于整个社会历史的价值与意义;既养成卓越的艺术鉴别能力,还能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形成独到的艺术审美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辅以多维评价标准,由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新形态”艺术教材理念及其启示

1.把握时代脉搏,创建艺术教材开发“新形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现如今,人类试图通过“人与技术协同实现教学的合认知性”。现阶段,衍生了“数字教育学”这一类新型的交叉学科,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一种给人极强推动力的学习型社会。社会的发展在催促着人们前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必然得依托数字化技术,创建艺术教材开发的“新形态”,更需把握科技时代的脉搏[8]。《艺术课标》提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探索艺术教材的新形态”的建议。可见,教师应主动地适应时代的新技术变革,积极地开展教育教学。例如,教材开发形式不单可以是传统纸质的形式,还可采用优质的慕课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教材中插入音频或视频类的教学内容;艺术作品的呈现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甚至还可以加入触觉、采用AR新技术,增强学生艺术课程的体验感。

“借鉴‘学习强国’经验建设国家在线教育资源平台”教材的开发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导向[9]。教师不仅要在“教”的角度思考,而且也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否则教学成效只会适得其反。“在容易被技术物化为物的智能时代,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有必要成为人的教育[10]。”因而,创建教材开发“新形态”只是开发技术所带来的课程形式的“新”,针对的核心群体还是学生,最终达成的目标仍是育人。

2.掌握信息化资源,探寻艺术课程运用新路线

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技术层面革新,教育实践显然难以快速适应迭代的步伐,实现教材知识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联结与互动,难免要依托数字化大环境。在《艺术课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出了“创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法与机制”的要求。可见,目前,教育界正在以极大的热情探寻提高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媒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技术革新势在必行,那么,高校的教育势必也可趋同,尤其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校艺术课程,其运用课程运用新路线正待勘察。

“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变革的需要,更是推进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式。”然而,新时代的师生都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向社会学习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1]”。学生而言,不仅要具备信息接收与综合分析能力,而且也要有终身学习、举一反三的教学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极具现实意义,因为当下这一场域下的师生迈出校园,必然影响的是另外一个场域下的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方能维持整个教育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教育研究更应该坚守育人原点,守护教育研究的“生命价值”,引领信息技术通向“生命成长之路”[12]。

结语

2022年版《艺术课标》四大核心素养,在教材建设方面带来的启示远不止如此。无论是在给高校音乐教材建设上带来的融合理念,还是在教法上将音乐学科相关的教材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接的设想,都需要各领域教育者的互相借鉴和齐头并进。每天遨游于数字信息宇宙中的教育者、被教育者,如何创建艺术教材开发“新形态”,如何利用好数字媒介,将资源最大化利用,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猜你喜欢

艺术课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开发艺术课校本课程助核心素养在中职学校落地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艺术课堂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学初探
中学艺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体验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