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进路
2022-02-09李帮燕
白 强,李帮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进路
白 强1,李帮燕2
(1.铜仁学院 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2.龙里县中职学校,贵州 龙里 551200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根本遵循,提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涵盖了领导力量、发展理念、育人体系、兴教情怀、治理体系、均衡发展、评价制度等七个方面。对照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着党的建设有待全面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有待加深、立德树人体系有待健全、报国使命担当有待增强、大学治理体系有待健全、发展统筹能力有待提升、评价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内生力、支撑力、统筹力和催化力,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 高质量发展; 基本内涵; 推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特别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不仅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在现代大学已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站”的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南,深入探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审视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找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学界从“为什么高等教育要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怎么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逻辑层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展开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的研究
在“为什么高等教育要高质量发展”研究上,以“高等教育高质量”“意义”为检索主题,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发现,2018—2022年相关文献有150余篇,其中,2021年是研究高峰年,直接相关文献近70篇,这些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还有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意义、时代价值、社会价值等视角分析阐释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代表性的观点有: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为是一项重大时代课题[1];立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视角,认为是“时代需求”[2]和“必然选择”[3],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立足经济社会发展视角强调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5],等等。
(二)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
“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教学界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聚焦于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理解和阐释。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为检索主题,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发现,2014年起已有学者涉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2014—2022年,相关文献有200余篇,其中,2021年是研究高峰年,这些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还有部分硕士学位论文,立足不同视角阐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代表性的观点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强化体系建设、促进内涵发展”[6];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方式和动力状态”[7];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并且高于内涵式发展的一种内生发展取向和模式”[8],是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9]。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人的实质自由的发展”[10]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等等。显然,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上,学界因观察点的不同有不同的理解。
(三)关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
“怎么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也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以“高等教育高质量”“路径”为检索主题,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发现,2008年起已有学者涉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008-2022年,相关文献近180篇,其中,2021年是研究高峰年,这些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还有部分硕士学位论文,学者们基于各自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代表性的观点有:要“统筹高等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科学布局、分类指导、精准施策”[11];要着力破解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的矛盾,构建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12];要“不断优化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13];要从方位目标、根本动力、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系统观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6个关键点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14],还有学者主张“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的高校外部评价机制”[15],等等。
(四)研究简评
通过学术史梳理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就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价值的研究。但在内涵阐释上,少有学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整体性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地探究“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大多仅仅立足某一视角或从某个层面进行理论阐释。二是在路径研究上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践问题缺乏现实关照,提出的路径主张的针对性、有效性有待增强。鉴此,笔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理论分析的根本遵循,进一步探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推进路径,以期丰富高等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结合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少涵盖七个方面的内涵。
(一)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最根本的保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教育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弱化党的全面领导,教育事业就严重退步。”[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教育战线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7]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而高质量的党建,应当是全面、深度融入各项高等教育事业并在其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党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人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发展道路不偏移、不动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坚定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政治引领作用,无疑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内涵。
(二)开放包容的教育发展理念
海阔方纳百川、大道才能致远。只有开放的教育,才能赢得未来;只有包容的教育,才能走向兴盛。早在1983年,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开放”上升为治国理政“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强调“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18]开放是大势、合作乃潮流,高等教育只有开放合作,才能行稳致远。新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开放必须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必须有更大气魄、更广胸怀、更高远见的包容气度,方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好地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唱响中国高等教育主旋律、传播中国高等教育好声音、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大智慧。显然,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理当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三)更高水平的立德树人体系
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能够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19],这就要求高校要构建更高水平的立德树人体系。高水平的立德树人体系应当具有高度统一、高度协同、高度贯通的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统一的思想共识,要形成人人都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自觉;二是高度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组织人事、教务学工、行政财务、后勤服务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三是高度贯通的教育教学体系,要打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之间壁垒,使立德树人成为贯穿各个体系的“中心线”。
(四)教育报国的办学兴教情怀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远志向。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家天下事事事关心”,讲的就是读书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读书报国的情怀,这也是我国历朝历代办学兴教的初衷和愿望。这种教育报国志向情怀是我国教育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血脉基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增强教育自信的动力源泉,不仅要传承弘扬,而且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加以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理当是传承教育基因的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标识,那就是:一方面要有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执着,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信仰,有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的高等教育是“能够为世界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教育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的教育”[20]。只有走向世界才能发展壮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高等教育崭新的使命和内涵,那就是高等教育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当好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使者,为世界走向美好未来奉献中国高等教育智慧。
(五)充满活力的教育治理体系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没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以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治理体系是“参与办学、管学、治学的所有组织及其结构关系”[21],教育治理体系越科学,教育治理就越有效,就越有利于增强教育发展活力。而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又是教育治理的制度体系,它决定着教育治理体系的状态和质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治理制度体系应当具有四个显著特质:一是决策机制科学,多元主体参与、民主议事决策、依法依规决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二是执行机制高效,各方主体既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又高度协同默契、左右联通,执行具有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三是保障机制有力,在政策、组织、人员、经费等方面及时跟进、快速补给,为有效执行赋能增值;四是监督机制完善,制约有效、程序公开。
(六)均衡发展的质量整体提升
新形势、新阶段、新使命、新征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发展环境日趋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中包括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均衡发展的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前提是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均衡发展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协同发展。即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高等教育资源互补、互促发展;二是共同发展。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优质高校与薄弱高校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优质发展,实现“高位发展”[22];三是特色发展。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能类型的高校都能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彰显独特个性的发展道路;四是错位发展。即同一区域、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校都能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做优。
(七)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教育评价制度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是教育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引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以扭转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外在化”倾向,使教育评价回归教育的本质[23]。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育评价制度,应当具有五个基本特点:一是“人本化”的价值追求。它是体现教育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内在”评价,而不是游离于评价对象本质之外的“外在评价”;二是“增值性”的目标定位。它是着眼于评价对象自身发展的“进步性”评价,而不是横向比较的“优劣”评价;三是“多元化”的功能导向。它是用不同尺子量不同对象的评价,是促进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多样化发展的评价;四是“综合化”的评价方法。它是方法多样的多元化评价,而不是简单的单一评价;五是“开放化”的评价方式。它是面向公众的评价,程序公开、方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广泛监督。这样的教育评价,才能真正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值。
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反思
立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一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树立问题导向意识着力破解,才能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党的建设有待全面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党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导作用日益突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在思想认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业务、轻党建”现象;在技术手段上仍显乏力,党建工作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互联网+”党建工作融合机制仍不够健全,不能充分适应网络时代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深度融合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党建思政工作与业务发展工作结合不紧,深度融入不够,贯通不畅,“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24]现象仍有发生,党建思政与业务发展“两张皮”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进一步提升高校党建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加强党建工作现代化建设、健全党建深度融入教育事业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政治引领力仍是当前高校党建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教育对外开放有待加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竞争力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能力的不足:一是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能力仍显不足,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高等教育服务能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局的能力也显不足,在人文交流、科技合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汇聚等方面深度融入“两个大循环”大局不够,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互利共赢、发展共享的功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进程的日益加快,进一步扩大加深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力度,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支撑能力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开放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三)立德树人体系有待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高校也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日益提高,但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建设,特别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整体性功能及系统性运行实效依然有待提升,“立德树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运行过程和方式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25],还存在着“协同机制不够完善、融入内化不够深入”[26]等现实问题。此外,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核评价、资源投入以及队伍建设等保障方面也还存在不足[27]。因此,构建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健全全面深度融入的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育人使命。
(四)报国使命担当有待增强
勇于担当、教育报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远离功利浮躁、拒绝平淡平庸,是高等教育优良传统基因的传承,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意识、立德树人使命的坚守意志、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深深情怀。早在上个世纪初,高等教育学家奥尔特加·加塞特就告诉世人,“历史的创造,无论是在科学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都源自某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或者说是‘时代精神’”[28]。就时下而言,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精神存在的“时代精神”,就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审视今天的一些大学,不难发现,部分高校本末倒置,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了追逐大学的外在排名而忘却了大学的根本使命,有的高校改革风风火火,偏离了“大学之为大学”的目标,忘却了大学改革的初衷,学风浮躁、急功近利之弊仍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学术诚信道德失范屡有发生,与教育报国初心背道而驰,值得深刻反思。
(五)大学治理体系有待健全
健全的大学治理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保障。而大学治理体系既有外部治理治理体系,又有内部治理体系,需要内外两个治理体系的高度协同。大学外部治理体系即大学与政府及社会的关系,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即大学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状态。显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外治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治理体系改革不断推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系列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重大改革措施,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以高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但“治理体系不完善”[29]的问题依然困扰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从大学外部治理状态看,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还未完全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现代化调整”[30];从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看,还存在着“主体权力失调、法治体系不健全、治理手段单一”的实践困境[31],制约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显然,健全大学治理体系,需要大学内外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上述这些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不可回避且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六)发展统筹能力有待提升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强高等教育政策调控、统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例如: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倾斜性政策支持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不仅初具规模,而且办学能力、整体面貌等都发生了显著改观[32]。但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更公平的高等教育的需要仍有距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仍显不足,资源投入过于集中、质量水平仍有较大的区域差距,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又如:“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33]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在高等教育资源依然有限条件下,实现高等教育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发展、分类错位发展,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自觉,更需要国家和地方宏观统筹和资源支持。因此,从政策层面加强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统筹指导,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当务之急。
(七)评价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教育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对教育发展既有激励催化的正向功能,也有导致教育走向功利化的负面影响。其作用发挥取决于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高等教育评价是社会最关注的教育评价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多主体、多形式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和体系,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34],但从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评价还遭遇着评价工具性有余而理性严重不足、主观性与客观性不符、事实性与价值性相悖的困境,具体表现在“外在评价”有余而“内在评价”不足、偏重数量评价而质量评价不足、评价结果运用“功利化”突出而“公益性”淡化等,从而衍生“五唯”顽疾,阻碍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使其彰显中国特色、富有时代特征、回归高等教育评价本真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要完成这个重大的时代课题,需要整体设计、全面发力、立体施工、精准施策,才能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成高等教育强国梦的实现。
(一)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核心引领力量。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面领导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体系,提升党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一是思想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关键在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党。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头脑,引领广大师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上来,落实到教育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二是实践上要构建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体系。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的“灵魂”,要从制度建设上把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度融入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中去,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立心铸魂。
(二)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力
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提升高等教育三个服务能力:一是提升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新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要主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全球教育更加开放共享;二是提升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局的能力。要在人文交流、科技合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汇聚等方面,架好桥梁、建好平台、当好使者,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互利共赢、发展共享;三是提升服务国家安全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发展带来新机遇、增强驱动力,也给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带来新挑战。高等教育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摆在第一位,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站稳立场、掌握主动,确保服务国家安全发展大局。
(三)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
一个国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人力资源[3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再三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要筑牢立德树人的使命共识。要通过党的全面建设和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让立德树人深入心田,成为教育共同体的思想共识,成为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试金石”。二要完善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深度融入到思政体系、专业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深度融入到组织人事、教务学工、行政财务、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化工作体系。
(四)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来源于教育报国的使命担当。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出智。为此,一要着力解决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中心的教育发展立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领域、瞄准薄弱环节、发扬钉子精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二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好。要始终坚持以德育人育才、以德治学治教,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实落地。三要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办学。要有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36]的远大志向,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又要面向世界办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传播中国高等教育好声音,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大智慧。
(五)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系统升级”。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突破口在于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关键点在于进一步提升学校自主办学能力。为此,一要进一步健全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的制度体系。要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将政府职能从“管理”转变到“治理”轨道上来,转变到谋大局、议长远、抓大事的轨道上来,转变到立标准、定规矩、强督导的轨道上来。二要健全高校自主办学的内部治理体系。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点是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要着力构建主体权责清晰、决策机制科学、运行高效有序的内部治理体系,重点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有效分离、高度协同的权力架构体系[37],强化依法治校、民主办学,激发办学活力。
(六)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力
高等教育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加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决定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科学定位和努力,更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宏观设计,尤其是在解决诸如区域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等带有全局性、整体性问题时,加强宏观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强化政策保障和资源配置统筹更显紧迫和重要。一是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要倾斜。要对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薄弱高校的教育资源投入给予倾斜性扶持,补齐资源不足短板。二是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引导策略要优化。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齐步发展,而是内涵式发展。因此,要优化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引导策略,着力引导各级各类高校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分类发展。三是促进高等教育协同联动的力度要加强。政府应当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增强政策推力,鼓励、支持、推动高等教育“联盟式发展”“协作型联动”,不断缩小校际差距,才能真正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七)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力
高等教育评价作为一种基于事实依据而作出价值判断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导向和催化作用。针对目前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评价需要着力促成“五个转向”,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制度。一是从“外在”转向“内在”。要确立“人本化”的价值追求,回归人的本质评价。二是从眼前转向未来。要着眼于人的未来发展,着力于促进人的进步的增值性评价。三是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标准要有多元化的功能导向,用不同尺子量不同对象,促进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多样化发展。评价方法要多元化、综合化,而不是简单的“数量”评价、“指标”评价、“级别”评价。四是从封闭转向开放。评价要面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广泛监督。五是从“利益”转向“公益”。要理性运用评价结果,淡化利益色彩,不能简单地将评价结果与“帽子”“票子”“位子”等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切实克服教育评价“功利化”倾向。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涵盖了领导力量、发展理念、育人体系、兴教情怀、治理体系、均衡发展、评价制度七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对照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审视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党的建设有待全面加强、教育对外开放有待加深、立德树人体系有待健全、报国使命担当有待增强、大学治理体系有待健全、发展统筹能力有待提升、评价制度体系有待完善。鉴此,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服务力、竞争力、内生办、支撑力、统筹力和催化力,不失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选择。
[1] 杜玉波.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推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0(12):1-4.
[2] 朱楠,王楠.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演变及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2):55-56,59.
[3] 彭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含义与实现机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3-140.
[4] 贺祖斌.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要点[J].高校教育管理,2020(5):42-48,124.
[5] 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1):25-32.
[6] 马陆亭.推动“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1.
[7] 黄洪兰,姚玉香.质量革命: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7-14.
[8] 钟晓敏.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发展论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5):90-94.
[9] 刘义兵,陈雪儿.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系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1):36-41,49.
[10] 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1(6):15-22.
[11] 刁玉华.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2):23-25.
[12] 别敦荣,易梦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标准、进程预测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21(2):63-79.
[13] 朱孔军.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1(3):36-38.
[14] 钟登华.坚定高等教育制度自信提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5-6.
[15] 程翠翠.有效促进“双一流”建设:新时代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外部评价根本遵循[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53-55.
[16] 黄建军.中国成立70年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4-6.
[17]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8.
[18]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19]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0]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5.
[21] 贺祖斌.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1-43.
[22]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23] 石中英.回归本体——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研究,2020(9):4-15.
[24] 苏云.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不容忽视[N].陕西日报,2019-05-15(07).
[25] 蔡毅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1.
[26] 高国栋.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理论内涵与路径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46-150.
[27] 樊哲,钟秉林.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模式、成效、问题及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13-15.
[28]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49.
[29] 周海涛,刘永林.高校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15-121.
[30] 蒋凯,王涛利.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和推进路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05-114.
[31] 舒永久,李林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逻辑、困境及路径[J].2020(6):1-6.
[32] 曾羽.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4):12-15.
[33] 闫建璋,郑文龙.“双一流”“热”背后的“冷”思考[J].江苏高教,2019(7):8-14.
[34] 刘振天.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升高等教育治理能力[J].大学教育科学,2020(1):37-42.
[35] 林建华.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2019(12):4-8.
[36] 檀慧玲,万兴睿,罗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9(6):10-12.
[37] 眭依凡.转向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紧要议程[J].教育研究,2020(12):67-85.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Connotation and Approach
BAI Qiang1, LI Bangyan2
( 1.Education colleg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2. Longli County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ongli 551200, Guizhou, China )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blish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follow and the basis for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overs leadership, development concepts, education systems, educational sentiments, governance systems,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even aspects of the system. Compared with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my country still has the following aspects: Party building needs to be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ed, educatio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needs to be deepened, the system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people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mission of serving the countr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university governance system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leading, service, competitiveness, endogenous, supporting, overall and catalytic power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higher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asic connotation, promotion path
G640
A
1673-9639 (2022) 06-0022-09
2022-02-15
贵州省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19GZZD22);铜仁学院硕士点及学科建设研究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内部治理改革研究”(Trxyxwdxm-063)。
白 强(1969-),男,重庆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李帮燕(1985-),女,贵州福泉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德育。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