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角色游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2023-01-31

铜仁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献测量儿童

晏 妮

角色游戏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晏 妮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采用元分析技术,考察了角色游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及对比筛选,纳入13篇符合要求的文章,包括23项效应值,样本总量为825人。结果发现,角色扮演的培养策略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0.393,<0.001);调节效应表明,亲社会行为测量方法和干预时长影响角色游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但不受年龄、性别等个体变量的调节。此外,情境测验法、问卷法和观察法的亲社会行为测验方式的效果优于量表法与问卷测量混合法,干预时长在8—18周以内干预时长越长干预效果越好。

角色游戏; 亲社会行为; 儿童; 元分析

一、问题提出

(一)亲社会行为及角色游戏的概念界定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考察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儿童身心健康和同伴交往有重要影响[1]。王振宇[2]提出“对于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儿童来说,亲社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的是个人行为最终会有利于他人或社会,其中包括分享、合作、谦虚、协助、帮助等行为。这种行为趋势的目的在于帮助或试图帮助其他个人或群体。”周丽华等[3]将儿童交往策略分为三种类型:积极、消极和中立,积极策略包括主动邀请、合作、帮助和口头谈判。在本项研究中,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定义是,儿童的行为会有利于他人或社会,主要表现为:合作行为、帮助行为、分享行为、谦让行为以及积极的社会交往策略等。

角色游戏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塑造与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角色游戏,也称象征性游戏,它是一种儿童以扮演角色的方式再现现实生活的游戏类型[4]。正如但菲等[5]认为的,儿童将在戏剧中扮演角色,用创造性的表达方式来表演文学作品。儿童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借助材料并用动作和语言的方式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性地重现周围的社交生活[6]。而在角色游戏中使用的故事素材,大部分都是属于亲社会类型的,鉴于此,本研究中的角色游戏皆定性为亲社会角色游戏。文中的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听故事、读绘本、看动画、集体讨论等方式,熟知了解某个角色后,在模仿的基础上,借助于真实或替代材料扮演角色,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创造性地再现部分日常生活的主题游戏。

(二)角色游戏与亲社会行为关系

关于角色游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方面,国外研究表明,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可以通过含有亲社会因素的游戏来进行。例如:Flavell[7]认为,角色承担的能力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变量,这是孩子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与他人之间互动的能力。亲社会视频游戏的使用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具有亲社会内容的电子游戏可以作为工具,被教育工作者用来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8]。幼儿玩亲社会视频游戏,有利于培养其亲社会行为和移情能力[9]。Tear &Nielsen[10]认为,成人的亲社会观念已基本发展成熟,不会因为与游戏的短期接触而对其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儿童极易受到游戏内容的影响。参与者在玩含有亲社会因素的暴力游戏之后,其攻击性会有所减弱、亲社会认知会显著提高[11]。

另一方面,国内研究表明,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方面,采用角色游戏更具说服力。首先,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至关重要的认知前提是除了拥有一定的智力水平以外,还能够体会他人的情感以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12]。通过心理学研究可知,当个体的内心具备与他人相似的体验时,可以使得他的心理结构改变,而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恰好可以提供这种经验。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儿童能够较为直观地体验他人的生活,通过扮演角色,参与者能够更好地感受他人所处情境及情感体验[13]。陈旭[14]认为,“创设助人情境,让儿童扮演助人者与求助者,这可以使得儿童理解对方的处境,体验他们的情感。”角色扮演为儿童提供了新的身份,激发儿童的积极助人情绪,鼓励儿童以新的身份帮助同龄人,提高他们的合作水平和助人热情。通过角色游戏干预,儿童助人性维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15]。可见,角色游戏有益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三)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的调节变量

基于已有文献分析,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游戏干预时长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测量。首先,角色游戏情境下女孩比男孩有更多的分享行为[16],女孩的合作行为多于男孩[17]。在角色游戏干预后,王楠[18]发现,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测试成绩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表现出的竞争性明显高于女孩[19]。可见,角色游戏对不同性别儿童具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程度不一致。其次,儿童的合作行为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20]。魏玉桂和李幼穗[21]提出,角色游戏这种干预方式对中班儿童与小学生这两种群体的分享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不一致。董丽媛[22]认为,角色游戏干预对所有年龄段儿童的交往行为都有不同影响,且对大班儿童的交往行为影响最大。可见,在不同的年龄段中,角色游戏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会有所差距。再次,对儿童干预时间越短,亲社会行为发展越明显[23]。但李丹等[24]发现,长期的游戏干预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较好的干预效果。故此,本研究将干预时长作为考察的调节变量之一,具体探讨角色游戏中不同干预时长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差异。最后,根据以往研究可知,对亲社会行为的测量主要有问卷法、观察法、情境测验法、量表法等测量方式。一般来说,亲社会行为是可以捕捉的外显行为,所以使用情境测验法的实验居多,其中有的情境测验记录表来自任虹霏《3-6岁城市儿童分享的特点及培养》中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研究者进行自编情境测验。何姿[25]在实验中使用的“儿童社会行为教师评估调查表”中的“儿童社会行为教师评估调查表”。还有董丽媛[22]等人使用观察法来测量儿童同伴交往中的积极交往策略,而王楠[18]使用的是PES《儿童亲社会量表》来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测量。Eisenberg和Miller[26]指出,测量出的两个变量之间关系强度会受到测量策略的影响,因此,亟待探讨研究者采取的不同测量方式下角色游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效果的差异。

综上,本研究重点探索角色游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同时,考察年龄、性别、亲社会行为测量方式和干预时长,在角色游戏和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二、方法

(一)文献纳入标准

采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工具,元分析(meta-anlysis)方法是一种通过合成与分析一系列单个量化研究以揭示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纳入文献必须是实证研究,必须探析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并明确展现皮尔逊相关系数r或可以转化为r的T、F值。本研究搜索了近20年内的相关研究。中文文献使用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文以“角色扮演”“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区角角色游戏”;“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分享行为”“分享”“安慰”“合作”为主题词进行主题词检索。

文献纳入标准包括5项:第一,研究对象必须是儿童,且是身体心理健康的状态。第二,研究的类别必须是实证研究,主要探讨角色游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且其资料数据必须完整明确,剔除不含有数据的纯理论和文献综述类文章。第三,必须报告了角色游戏或含有角色游戏的干预手法对儿童亲社会行为或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皮尔逊相关系数)或者可以转化为相关系数(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数据。第四,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可以是总的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或者某一个维度行为的测量。第五,剔除文献中重复发表的资料数据。

根据关键词检索,获得中文文献126篇。剔除各个网站发表的重复文献后,获得84篇文献,然后通过阅读摘要和标题初次筛选获得59篇文献。阅读全文后,剔除综述类文献与结果非亲社会领域文献共29篇,再排除数据不完整与不能转化为r值的文献共17篇。最终获取文献13篇,分别纳入学位论文9篇,期刊4篇。具体文献信息如表1所示。

(二)文献编码

本研究编码内容包括作者、发表时间、年龄、性别比例、样本量、干预时长、亲社会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测量方式(问卷法、观察表法、量表法、情境测验法)以及相关系数。其中,相关系数的产生以独立样本为单位,每个独立样本编码一次,假设文献中包含多个独立样本,则分别编码2019a、2019b、2019c,如表2所示。

表1 纳入文献信息

三、研究结果

(一)异质性检验

元分析中有两种效应模型可以进行选择,分别是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权重的不同,因此需要根据效应值的显著性来选择模型。从实证角度出发,需要进行异质性检验,其目的在于检测单个研究结果能否具有总体代表性[27]。所以本研究对角色游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元分析数据进行了异质性检验,Q检验结果证实了,元分析中各研究的效应量是异质的,Q(23)=88.259 ,<0.001,I-squared=75.073。如表3所示。从Borenstein等[28]对I方的理解中可知,本研究中由效应值的真实差异造成的变异量占总变量的75.073%。Tau-squared值为0.059,这表明了研究间的变异中可计算权重的比例有5.9% 。

注:ST 是情境测验法;SC 是量表法;Q 是问卷法;OS 是观察表

表3 异质性检验

(二)出版偏差检验

什么是发表偏差?也就是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已发表的研究文献不能系统地代表已完成的研究总体[29]。这也意味着得到的真实值会低于效应值,最终严重影响研究分析结果。一般来说,对于发布偏倚的问题,可以使用漏斗图和Egge’s检验从元分析中评估发布偏倚。漏斗图是用于验证元分析的发布偏差。如图1所示,水平轴是Fisher Z效应器,垂直轴是标准偏差。通过对漏斗图的分析表明,这项研究的纳入文献基本上平均分布在整个效应的两侧。从这种特点可以看出,这项研究存在的发表偏差可能性较小。我们实施了Egger’s测试,其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测试发表偏差。结果表明,角色扮演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元分析没有发表偏倚(= 0.09274> 0.05),因此本研究中的数据较少受到出版偏差影响。

(三)主效应检验

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所研究文献的主要效应。结果显示,在表中角色扮演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平均影响值为0.393(<0.001)。Cohen指出r为0.1表示效果值很小,0.25表示效果中等,0.4表示效果很大,因此元分析的结果显示角色游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呈中等强度的显著正相关,如表4所示。

(四)调节效应检验

考察男性被试比例、年龄、干预时长、亲社会行为测量方式(问卷法、观察表法、量表法、情境测验法)的调节效应,结果见表5。

图1 出版偏差检验

表4 主效应检验

表5 调节效应

四、讨论

(一)角色游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对所有能查阅到的关于角色游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终纳入了13项研究,样本总量为825人。从研究结果中看出,角色游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这恰好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角色游戏对亲社会行为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分析可知,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其中,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与社会认知的加工水平显著相关。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对关于社会对象及其关系的认知,如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以及对这些关系的主观判断。事实上,通过扮演角色游戏,确实能够使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观点和社会规范得到显著加强。由此可知,角色游戏是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有效策略[30]。在角色游戏中,儿童具有三种身份:旁观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儿童通过经历评价角色身份、实践角色行为、体验角色心理活动的过程,使得其参与者获得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规范。在这个过程中,从简单的模仿到对角色身份的理解认同,再到在真实的情境下实施行为,这也表现出了儿童助人动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助人行为的发展[12]。

(二)角色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

1.亲社会行为测量方法

元分析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的测量工具会显著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Qb = 11.234,< 0.001)。其中,只有情境测验法、问卷法、观察表法三种方式达到了显著影响作用,量表法(=0.750)与使用问卷情境混合法(= 0.229)对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未达到显著影响。在三种测量类型中,比较于情境测验法(r = 0.364)与观察表法(r = 0.323),问卷法这种测量方式对角色游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影响最强(r = 0.571)。这个结果符合Anderson等[31]的研究结果,即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影响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填写问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或者家长,单纯靠着平时的印象对儿童进行评价,这意味着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评价结果很大程度上会掺杂着问卷填写者的主观性。也即是说,评价者主体的差异性会导致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评价的差异。与之相比,情境测验法和观察表法,作为记录者实时观测的对儿童的外显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和计分的测量方法,受记录者的主观性的影响就会稍微弱一些。

2.男性占比

男性占比调节效应表明,不同的男性占比并不影响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Qb =0.953,> 0.05),这点证实了与郝航娟[32]的实验结论,她认为,对男性儿童或女性儿童来说,表演游戏的方法并不会导致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但是,不同性别儿童的分享行为有所区别。女生的分享行为频率多于男生,也更加倾向于与异性同伴之间产生分享行为。同性别儿童选择的游戏类型与材料会更加贴近,所以,同性别儿童会有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和机会。总而言之,性别因素会对分享行为产生影响[16]。

为什么造成男性占比效应值不显著?原因在于:第一,情境的不同。在进行亲社会行为测量中,大多数研究采用了情境测验法,在创设的情境下测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但是有些情境并不是儿童平日生活中所能接触的,如主试手上缠着纱布表情痛苦地走进教室,观察儿童的反应[33],这可能与儿童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亲社会行为会有所不同;第二,帮助对象的不同。情境测验法的实施主体是研究者或者教师,也就是儿童需要帮助的对象并不是同性或者异性同伴。这些使得儿童在平时生活中真实的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没有显现出来。

3.年龄

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对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显著影响,(Qb = 0.471,> 0.05)这与许多研究结果不同。但菲等[34]认为,干预效果与儿童的年龄特征有关。因为处于各年龄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水平和行为能力会有所差异,大班儿童比中班儿童更加会使用丰富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现形式,表演游戏更加强化了他们的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但是中班儿童受发展特点的限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效果没有大班明显。

本研究中年龄差没有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在这些研究中,绝大多数采用的角色游戏干预法都是研究者根据被试的年龄特点来编制的干预方案,如小班的儿童的角色游戏更加直接、简单,而对四年级的学生所采用的干预方法会更加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所以对不同年龄的儿童的影响是不明显的。但如果研究中的实验都是用同一体系化的角色干预方案的话,被试的年龄特点会更加显著;第二,本研究中纳入的各年龄段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集中在大班。特别是本研究纳入文献中的被试群体,关于小学生的文献只有一篇,这样没有适合的年龄差来看年龄对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

4.干预时长

元分析结果表示,干预时间在8周(p < 0.001)到18周(p < 0.001)之间,对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着显著影响,小于8周(p < 0.05)的干预时间对这两者的关系有调节作用。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效应值也在逐渐增大(r =0.164, r = 0.412,r = 0.616)。这证明了干预时间越长,角色游戏干预效果越好。在以前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文献中,没有把干预时长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过,所以干预时长是否有最佳范围目前尚未清楚。分析只能得出在8—18周的干预时间内,干预时间越长,对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效果也就越好。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第一,角色游戏对亲社会行为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第二,角色游戏对亲社会行为的干预作用,受到亲社会行为测量方式和干预时长的调节;第三,以情境测验法、问卷法和观察表法作为测量方式比较量表法与问卷情境混合法的效应值更大一些,在8—18周的干预时长中时间越长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就越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择适宜的测量方式,客观评估儿童发展状况

根据测量工具的调节变量的结果可知,不同的测量工具对亲社会行为测量结果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通过元分析囊括的大部分文献是采用行为测量法和问卷法。尽管行为测量方式比较客观,但其信效度比较低。在使用情境测验法的文献中,他们设置的情境会有所区别,儿童的帮助和分享对象也不同,对儿童行为的界定给分也不同,这对后面的结果分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所以测量工具应该形成体系化,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增加行为测量方式的信效度,为评价儿童亲社会行为提供真实客观的结果。所以,研究者在测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时,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测量工具来对儿童进行评价。

(二)合理运用角色游戏,正确引导儿童亲社会行为

基于角色游戏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启示教育者应重视角色游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引导作用。角色游戏本身是一种让儿童感知环境、认识世界的体验性活动,也是儿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利用零碎时间,使用适宜的手段来对儿童进行引导。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教师应该抓住机会,为儿童创设角色游戏的环境,并且鼓励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学会安慰、帮助他人和分享物品,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基于干预时长具有调节作用的研究结果,教师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引导者,应当把角色游戏干预融入日常生活中,将含有亲社会行为的角色游戏作为互动的重要内容,将短期的角色游戏干预变成长期的、自然的生活内容,在无声无息中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以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精心布置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将亲社会观念植入到儿童的脑海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针对共情中所使用的的具体方法(角色游戏法)来进行元分析,证实了角色游戏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探讨了多个因素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存在不足如下:首先,本研究纳入的元分析文献数量较少;本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出版偏差的影响,但由于笔者的语言限制,存在符合要求的文献未能进入研究范围。还有部分研究中的数据没有给出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系数或者能够转化为相关系数的数值,因此被排除在文献纳入的范围外,所以,进行元分析时只有13篇文献。其次,在调节变量的分析中,各调节变量的样本分布不均衡,部分组别只包含了一个独立样本,因此,在进行调节变量分析时容易存在误差。未来元分析研究可以考虑在进一步丰富文献的基础上纳入更多样本,以增强研究的说服力和代表性。最后,本研究只选择了四个调节变量的分析,还有更多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尚未纳入讨论的范围。如其他关于亲社会行为元分析中的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对象、亲社会指标、文化背景等多个因素,对角色游戏和亲社会行为起到的调节作用。

展望未来,可从以下方面着力:第一,目前测量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验通常为情境测验法,但是以往的研究者在情境设计上没有的成体系的测验方式,具体体现为:亲社会行为实施对象的不同,亲社会行为测量场地的不同,亲社会行为测验的导入方式不同。有的实验设计的亲社会的对象是研究者或者老师,有的是和同伴。有些研究的场地在儿童的自己的教室内,有的在陌生环境。还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亲社会行为各个子维度的行为的特点不同,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式应该具有一定的区别性。所以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的情境测验中,希望能够研究出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形成一定体系的、可信度高的、能够真实反映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的情境测验方式。第二,虽然关于角色游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结论是趋于一致的,但是这些文献并没有研究角色游戏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多因素。例如,父母教养方式、教师介入方式、儿童气质类型等调节因素。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儿童的性别、年龄变量的研究较多,但是对其他变量的考察较少,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更多的调节变量。第三,本研究仅仅将干预时长为8—18周的实证研究纳入研究范围,元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干预时间越长对角色游戏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影响也就越大,但是对于18周以上或者是8周以下的干预时长并没有进行分析,所以对干预时长的范围现在并没有得出范围值。

*代表纳入元分析的文献

[1] 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1(2):202-204.

[2]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周丽华,曹中平,苏林雁.游戏情境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略系统[J].学前教育研究,2012(4):38-42.

[4] 雷湘竹.学前儿童游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但菲,冯璐,王琼.表演游戏对4-6岁被忽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143-144.

[6]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7] Ryan S M,Hegion A G,Flavell J H. Nonverbal mnemonic medi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J]., 1970,41(2).

[8] HarringtonB, O'Connell M . Video games as virtual teachers: Prosocial video game use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group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ur[J]., 2016,63(10):650-658.

[9] Saleem M , Anderson C A , Gentile D A .Effects of Prosocial, Neutral, and Violent Video Games on Children’s Helpful and Hurtful Behaviors[J].,2012,38(4).

[10] Tear M J , Nielsen M.Failure to Demonstrate That Playing Violent Video Games Diminishes Prosocial Behavior[J]., 2013,8(7):e68382.

[11] Gitter S A , Ewell P J , Guadagno R E , et al..Virtually justifiable homicide: The effects of prosocial contexts on the link between violent video games, aggression, and prosocial and hostile cognition[J]., 2013,39(5):346-354.

[12] 李幼穗,王晓庄.角色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26-29.

[13] 李红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J].当代学前教育,2015(2):19-21.

[14] *陈旭.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30-35.

[15] 高翔.角色游戏情境下中班幼儿合作性培养的干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16] 郑媛元.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分享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17.

[17] 吕光耀.角色游戏情境下中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及指导建议[D].保定:河北大学,2017.

[18] *王楠.移情训练对5-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9] 方晓义,王耘,白学军.儿童合作与竞争行为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1):38-42.

[20] 李幼穗,张丽玲,戴斌荣.儿童合作策略水平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4):425-429,510.

[21]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01:47-48.

[22] *董丽媛.角色游戏对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23] 陈秋珠,徐慧青.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效果及调节因素的元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1-8.

[24] 程赟,李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05:371.

[25] *何姿.戏剧教育对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2019.

[26] Eisenberg N , Miller P A .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J]., 1987, 101(1):91-119.

[27] 丁凤琴,陆朝晖.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6(8):1159-1174.

[28] Borenstein M , Hedges L V , Higgins J P T , et al.[M]. Chichester, UK: John Wiley & Sons,2009.

[29] Rothstein H R , Sutton A J , Borenstein M . Publication Bias in Meta-Analysis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Adjustments),Differentiating Biases from Genuine Heterogeneity: Distinguishing Artifactual from Substantive Effects[M]. 2005.

[30] 张雪梅.关于角色游戏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价值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1(3):67-6.

[31] Paul A.Anderson. Meta-analysis[J]. 2010,4(3):67.

[32] *郝航娟.故事讲述与表演游戏结合对中班幼儿谦让行为干预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33] *苏中红.利用动画片对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34] 但菲,冯璐,王琼.表演游戏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9(8):13-16.

The Effect of Role Games on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Kindergartners: A Meta-analysis

YAN Ni

(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

In this study, a meta-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role games on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 kindergartners,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moderating variables (age, gender, prosocial behavior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duration of interven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le gam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Through literature search, 13 article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were included, including 23 effect values,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samples was 825.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role play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r= 0.393, p <0.001); the test of moderating effect show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influenced by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 duration of intervention Regulate without being affected by age and gender. The meta-analysis found that the intervention time is within 8~18 weeks, the longer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the better the effect; the effect of the pro-social behavior test method of situational test method, questionnaire method, observation table method is better than the scale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Situational hybrid approach.

role games, prosocial behavior, kindergartners, meta-analysis

G610

A

1673-9639 (2022) 06-0084-10

2022-05-05

晏 妮(1998-),女,土家族,贵州印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文献测量儿童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测量